1 / 37

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与考评

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与考评. ——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地方文献作用的两大特性. 即时性: 服务现实,服务于当地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满足公众自我发展需要(充实、优化生活,提升素养,解决疑难,学术研究);如年鉴、手册、电话号码簿、地图及报刊等。 潜在性: 主要指历史的资料作用,某些文献的当时或短期内可能少有作用,随着时间推延其资料价值会渐增;如方志、家谱等。. 政府的重视与相关法规.

lani-laws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与考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与考评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2. 地方文献作用的两大特性 • 即时性:服务现实,服务于当地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满足公众自我发展需要(充实、优化生活,提升素养,解决疑难,学术研究);如年鉴、手册、电话号码簿、地图及报刊等。 • 潜在性:主要指历史的资料作用,某些文献的当时或短期内可能少有作用,随着时间推延其资料价值会渐增;如方志、家谱等。

  3. 政府的重视与相关法规 •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于1998年11月2日联合颁发《关于加强地方文献工作和征集地方文献的通知》,明确提出“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努力把这件功在当代、泽及子孙的事情做好,并使之成为一项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

  4.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 2003年8月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61号《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其中有关于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条款: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地方文献资料的征集工作,建立地方文献资料呈缴制度。”该条并规定了应呈缴的文献范围、呈缴方式、时间及数量规定等。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分别规定了对未能履行文献呈缴义务的相关单位、出版机构及责任人的具体处罚办法。

  5. 地方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 • 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主要有两种形式 • 一是区域性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即在一特定区域内各级公共馆的地方文献馆藏共同形成的资源体系。 • 二是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即某一馆的地方文献资源总的聚合。

  6. 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 • 应根据本馆级别地位与任务,本馆的已有条件及发展目标科学制定,有序、扎实推进。尤其是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 • 总体要求:系列齐全,品种丰满;规模可观,有效覆盖;结构合理,载体多样;特色显著,形成优势;有效整合,合理布局。

  7. 系列齐全,品种丰满 • 有关本地区的文献门类齐全,以形成功能完备的文献储备。 • 每一类文献自成系列 • 每一个系列相对完整 • 基本的主要的文献品种无缺漏

  8. 不同类型文献功能与价值互补 • 学科互补(不同学科门类), • 内容互补(综合的,专一的,不同主题的), • 程度互补(深浅、详略、粗细、专指度大小、涵盖度大小、研究性与普及性),人物辞典与传记与研究资料汇编 • 时空互补(长短、大小、历史与现实),年鉴与方志,方志与家谱 • 人事物互补(记人、事、物,各有所长,侧重), • 点线面互补(地域:点与面,时间:点与线), • 文图表互补(不同表述,不同功能)等。

  9. 形成规模,有效覆盖 • 体系的形成,数量是基础,规模效应的前提是数量。 • 有效覆盖主要指文献在时空上的涵盖程度的有效性,及层次上的丰富性。 • 一是文献反映内容对本区域的有效覆盖,即某一特定馆必须收有与本区域有关的文献,并作适度延伸。如市级馆,除收有本级文献外,还须量力向上下延伸,适度收藏一些省级和所辖各县区的重要文献。 • 二是时间上涵盖,不同年代产出的文献与反映不同年代的文献,力求广泛网罗。

  10. 结构合理,载体多样 • 馆藏文献的层次结构要多样、合理、丰满,核心的、普通的、相关的文献数量比例合适,有机组合。 • 核心文献是体系的骨骼、架构,普通文献、相关文献是体系的皮肉,缺一不可。 • 载体多样,不同的形制(书、报、刊、散页),不同的载体(纸质、电子、影像、网络),不同的途径(采购、征集、复制、下载、析出等),构建立体多维的地方文献体系。

  11. 特色显著,形成优势 • 馆藏地方文献体系一定要有特色,且显著。注重建设和形成特色文献,强势文献,打造优势文献资源品牌。 • 资源优势的形成还包括体系规模的超越,体系品质的出众,即人有我全,我强,我优。

  12. 有效整合,合理布局 • 一馆藏书体系的实际布局与馆藏地方文献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很有关。包括藏书与目录系统的关系。主要表现形式:集中收藏还是分散收藏?分散收藏集中反映,还是分散收藏分散反映? • 以浙江图书馆为例,地方文献实际收藏在:地方文献部(49年后)、古籍部(49年前)、报刊部(过刊)、图书文献部(呈缴本)、电子文献部(电子、影像文献),资源的分散必然减弱体系的凝聚力、服务能力与效率。

  13. 区域地方文献资源体系的构建 • 理想的区域性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应该是层级分明、各有重点、优势互补、适度重合。 • 体现在实施上是,各负其责,胜任职守,上一级有所统领,下一级有所优长。

  14. 地方文献的采集 • 是基础,是传统,永远不失其重要性。以与时俱进、探索创新的精神去从事,推进。 • 采集,包括征集、接收、采购、复制、下载、析出等手段和方式。 • 概括为三大法则八项关系。

  15. 有重点有放弃原则 • 体现特色,确立优势,建立起独有独强的难以替代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是各公共馆共同的追求与目标。 • 各馆所处的地位不同,职责、任务也各不相同,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采集的范围、重点各有区别。努力方向十分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重点也有放弃。 • 采集重点的确定,应考虑结合本地的优势与特色(人文历史的、社会经济的),区域发展的目标与需求,本馆的优势与可能。

  16. “需要什么收什么”原则 • 长期以来是见到什么收什么,能收什么收什么,对业绩的评价也是主要以新增文献的数量为依据,说到底还是数量型的发展观在起作用。 • 向质量型、整体效益型转变。主动进取的、目的明确的、针对性很强的、有效率与效益的采集。 • “需要”从两个方面看: • 一是馆藏地方文献体系完整性系统性独特性建设的需要,特别注意从本馆职责要求和自身的短缺去有意识的加强,弥补。 • 二是从读者的需求、社会的需求角度去考虑,对需求旺盛、利用率高特别是拒借率高的文献有必要加强投入,作出相应倾斜。

  17. “有收无类,多多益善”原则 • 兼收并蓄,有备无患,留存历史,无愧职守。 • 在有条件时尽可能多多收集、入藏各种各类地方文献,而不去计较其—— • 内容(核心或相关) • 载体(纸质或新颖或其他材质) • 形制(书、报、刊)、篇幅(大小) • 级别(各级行政) • 出身(正式或非正式,印刷或复制) • 时代(古、近、现、当代) • 价值(当今利用率的高低)等。

  18. 采集的八项关系 • 地方文献的采集,包括以征集、受赠、采购、复制、下载、析出、制作(摄制、采风、记录、拓印等)等方式获取所需文献。 • 地方文献的采集是基础建设,是地方文献工作赖以开展和取得效益的前提。

  19. 1纸质文献与其他载体 • 重视纸质的传统的文献,还是基础。关注新颖文献。 • 1.1新颖文献:电子、影像、网络 • 1.2其他载体:竹、木、石、绸布、金属

  20. 2图书文献与报刊文献及其他文献 • 2.1报刊文献 • 市县馆的报刊文献收集有三个基本原则: • 一是以本级为主,适当扩展。如市级馆的报刊收藏应以本市所出报刊为重点,适当收藏所辖各县区的主要报刊。又如县级馆,应立足于重点收藏本县所出的报刊,有条件再少量收藏上级市的主要报刊。 • 二是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报刊兼收并重。这一点要特别强调。市县级报刊的特点是:正式出版的数量很少,但均为较重要的报刊,可称作主流媒体;非正式报刊(或称内部资料)数量较大,占绝大部分,是反映、记录本地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两类文献均不可轻视。 • 三是要广泛收集,系统收藏,形成完整的馆藏体系。

  21. 2.2散页文献 • 地方文献中的散页文献,系指以单页、数页或十数页形态出现的内容与本地相关的文献资料。纸质,非书,非报刊形态是其最大特征。 • 其内容多为宣传推介性文字,涉及范围包括特定区域、景点、企业、产品、商品、会展、节庆等。可以说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时段反映特定区域社会发展状态的具有特殊价值的文献资料。省、市、县(区)、乡镇各级,各行各业都出有不少这类散页文献。 • 散页文献的特点可归纳为:散(页),薄(最多十数页),小(开本一般较小),简(文字、图片简洁扼要),杂(涉及内容庞杂),专(每种主题单一),精(印制普遍精美,图文并茂)。配合时势,就地免费发放是其基本流通方式。

  22. 2.3档案文书类文献 • 一种奇妙的文献,离我们很远(年代),又离我们很近(亲切,关乎芸芸众生,衣食住行,似曾熟悉)。 • 特点:①原始,直观,细节,真实;②涉及广泛,由小见大;③散件为多,形态多样;④资源稀缺,分布星散;⑤未被重视,亟待开发。一张门票、一张海报、一份契约(卖妻)、 • 一张照片(2007杭州(中国)寻亲大会,数千人,仙居八旬老母,“家里连草都吃完了”。54—71年送走。2007/9/15)、 • 一本证件(购物证、结婚证、良民证)、 • 一纸文件(丽水贫困山区大龄青年娶妻难)、 • 一张喜报(入党)、一封书信、 • 一条短信、一则广告(征婚、老军医)、 • 一份检查(特定年代的违心之作)、 • 一册公交指南。 • 都真实反映了特定时空的历史,许多的所谓经典巨著没法解决。(当代新编方志的缺陷,概括笼统,缺乏细节)。

  23. 3核心文献与相关文献 • 3.1本级与上下级 • 注重本级文献,适度延伸,特别是向下延伸。 • 注重乡镇、村级文献(街道、社区)。 • 3.2基本种类与其他 • 关注重点,兼顾其他。 • 3.2.1文艺类 • 3.2.2综合类、其他类

  24. 3.2.1文艺类 • 辩证看待文艺类图书 • 一般而言,文艺类书少有地方文献性质。但以下情况当予以关注: • 一是当地重要历史人物的著述、作品,因对研究该人生平有用,且其中也一定程度上包含有关于本地的内容,有条件的话应尽可能收集。 • 二是纪事类作品,如:柯平《文化浙江》、袁亚平《阅读浙江》、陈祖芬《走进宁波》等。 • 典型的,如江南竹枝词,以记述当地平民俗众的日常琐碎、风土习俗、山水景致为主,具重要史学、社会学意义。

  25. 3.2.2综合类、其他类 • ——综合性书: •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4年,47城市中浙江省8个,1/6)、 • 《中国商品市场竞争力报告》(2005年,67个案例中浙江省29个,43%)、 • 《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2005年,31个案例中浙江省20个,65%)。 • 《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集》 • ——其他相关类型书: • 《中国明清木雕精粹》(其中许多浙江各地作品) • 《老照片》(其中许多关于浙江各地作品,名人像簿、地方旧影、民情风俗等;

  26. 4正式出版物与非正式出版物 • 重视非正式出版物 • 概念:非正式出版物对应正式出版物而言,泛指无正式书号、报刊登记号的出版物,也有称内部资料。 • 图书类非正式出版物实际包括两种形式:有准印证的,和无任何登记手续的。

  27. 地方文献中的非正式出版物特点 • 一是数量大,远超正式出版物。 浙江图书馆2000至2008年采集地方文献统计显示:在采集的14272种文献中,正式出版物与非正式出版物的数量分别为5649/8623,分别为38%与62%。 非正式出版物是地方文献构成之大宗,也应是采集的重头。 • 二是题材和内容上具有广泛性、补充性。尤其是一些冷的、偏的、细碎的、专指性强的题材。 • 三是相对稀缺性和独有性。由于非正式出版物普遍印数较少,属内部发行,发行渠道单一,传播面窄;系统保存的少。 • 四是在不少文献类型中提纲主力角色。如县区级文献中的年鉴、专业志,家谱,电话黄页,企业和产品名录,各种资料汇编,各种会节、景区宣传资料,各种庆典纪念册,乡镇地图等。

  28. 5本地出版物与外地出版物 • 正式出版地方文献中浙版图书分析: • 数据一:据《浙江出版年鉴》(1998、1999)所载书目分析,1997、1998两年共出版图书6747种,其中内容涉及浙江的共174种,约占总数的2.5%。 • 数据二:据浙江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最近6年实际采集地方文献统计,2003—2008,6年共采集正式出版物3181种,其中浙版1372种,省外版2679种;比例约为34:66;省外版超过浙版一倍。 • 省外出版的地方文献始终在正式出版物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浙版地方文献的优势与强项。举凡集成性的、系列化的出版工程,政府权威部门组织编写的图书,相关领域或专题较为权威的工具性、奠基性专著,很多由本省出版的。

  29. 6重视连续性文献的完整 • 除了期刊、报纸,图书类文献中的连续性文献主要指年鉴、年报、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统计资料、电话号码簿(黄页)、各类资源调查报告(人口、国土、经济、产业等)、各级人大、政协文献、法规汇编,乃至区域日用指南手册、公交指南等文献。 • 唯其连续性特征,其系统的完整的采集与收藏便难度更高,同时也愈显其特有价值。对此类文献的齐全率须有严格要求,至少,重要的核心文献要追求100%的指标。

  30. 7重视多途径采集 • 包括征集、购买与制作等手段。 • 7.1征集与受赠 • 7.2购买 重视购买途径。不缺钱。 • 7.3 文献的制作与复制 • 7.3.1文献的制作:实物、实景、实况的录制,口述记录 • 7.3.2文献的复制:复印、扫描、拍摄、拓印、抄录、下载 • 7.3.3文献的析出:

  31. 8文献品质的鉴别 • 文献利用率高低不能成为判别文献优劣的标准 有的文献涉及领域或主题专一,相对冷僻;有的反映的时空范围短狭,均可能影响其现实的利用率。但一旦遇到针对性强的需求,便身价百倍。 • 文献的类别无贵贱之分 各类文献无论种群强大,规模可观(如方志、年鉴),或种群弱小,势单力薄(如电话黄页),均有其存在、发展的理由与推动力,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与优势。

  32. 8文献品质的鉴别 • 文献篇幅的大小、内容的多寡也不能用以判别文献之优劣 理由同上。终究还是看是否有用。 • 价格贵贱与文献品质无关。理由同上。 • 是否正式出版与文献品质无关 文献的价值最终由内容与需求决定。 • 年代远近与文献品质无关 与文物价值有关,与稀缺程度有关,与交易价格有关;与品质、使用价值无关。 • 载体不同与文献品质无关 各有所长,优劣。如文本文献的稳定性,网络文献的频变性互为优劣,文本是池水,网络是流水。

  33.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考核拟则 • 1制度建设及保障 • 2文献资源建设 • 3文献揭示与整理开发 • 4文献的利用

  34. 1制度建设及保障 • 1.1 文献建设方针 要求:有独立的文本,内容具体,目标明确,依据性、指导性强。 • 1.2 计划性 要求: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年度有计划,有任务,有指标,有总结,有统计数据,有考核。 • 1.3 保障机制 经费保障(包括购书费、差旅费、通讯费等):基本级、充裕级两种。 人员保障:要求有专职人员或兼职人员,兼职人员必须保证以地方文献工作为主。 • 3)其它(场所、设施等)保障 要求:有必须的工作场所、相对独立的文献保藏与借阅场所;有必须的电脑、通讯等设施。

  35. 2文献资源建设 • 2.1 本级文献 • 图书类文献 要求:文献种类丰富、全面,各类文献的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强(以年鉴、方志、地情概况、地图、政协文史资料、专题汇编、电话号码簿、名录、家谱、图册等十类文献为重点考核对象)。 • 报纸、期刊和其他连续性出版物:连续,系统,保证重点。 • 2.2 下一级文献:县区级或乡镇文献。 要求:有规模,有专藏,涵盖全面,稳定增长。 • 2.3 特色文献 要求:与同类同级馆比,有独特性,难以替代性,优势明显;上规模,成体系。包括电子影像资料、契约文书、散页文献等的特色收藏;也包括历史渊源或现实联系较紧密的比邻地区文献。 • 2.4 数字资源建设:包括地方文献的数字化、数据库建设 • 2.5 文献藏量:包括图书、报刊、电子文献、影像资料及其他非文本资料等所有地方文献。 包括:文献总藏量 、年度新增藏书量。

  36. 3文献揭示与整理开发 • 3.1 目录:包括馆藏地方文献目录、年度采集目录、专题目录、联合目录(组织、主持或参与) • 3.2 专题文献汇编:包括从图书、报刊、网络等析出、下载专题资料,具一定规模,形成独立文本 • 3.3 古旧文献整理开发:以编印或出版的成果计.

  37. 4文献的利用 • 4.1 读者人数:是文献质量的重要体现和鉴定。须要一定的量。 市级:1000—1500人次;县区级:300—500人次 • 4.2 文献借阅率 : 年度文献借阅数/馆藏文献总量。 60—80%? • 4.3 文献复制率:复印,拍摄,扫描,抄录等。 年度文献复制数(页)/年度文献借阅数(册)。 • 4.4 较大服务成果:以登记表为准。 • 4.5 文献展览及宣传活动: 市级:1次/1年;县区级:1次/2年?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