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543 Views
统计学原理. 主讲人: 姜福英.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经济教学部. 第四章 综 合 指 标. 本 章 重 点 问 题 1. 总量指标的含义、作用和种类 2. 相对指标的含义、种类和计算 3. 平均指标的含义、种类和计算 4. 变异指标的含义、作用和计算. 第四章 综合指标. 第一节 总 量 指 标. ( P74—P75 ).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总体单位总量. 1 、按反映现象总体内容的不同. 总体标志总量. 2 、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 连续登记的结果. 时期指标. 指标数值大小受时期长短制约.
E N D
统计学原理 主讲人:姜福英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经济教学部
第四章 综 合 指 标 本 章 重 点 问 题 1.总量指标的含义、作用和种类 2.相对指标的含义、种类和计算 3.平均指标的含义、种类和计算 4.变异指标的含义、作用和计算
第四章 综合指标 第一节 总 量 指 标 (P74—P75)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总体单位总量 1、按反映现象总体内容的不同 总体标志总量 2、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 连续登记的结果 时期指标 指标数值大小受时期长短制约 不需连续登记 时点指标 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关
第四章 综合指标 通过下表:1、区分总体单位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 2、区分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 总体标志总量 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
第四章 综合指标 第二节 相 对 指 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及表现形式 (P78) 无名数:系数或倍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 表现形式 有名数:复名数(强度相对数)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一)结构相对指标 (四)强度相对指标 (二)比例相对指标 (五)动态相对指标 (三)比较相对指标 (六)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第四章 综合指标 (五)动态相对指标 反映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上变动程度的相对指标。 发展速度 计算方法 增长速度 是不同时间的同类指标进行对比。 指标特点 计算结果用百分数表示。 例如:某商业企业2月份的销售额是1月份的120%。
第四章 综合指标 例题:想一想可以计算哪几种相对指标? 单位:万人 又知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 结构相对指标 √ 比例相对指标 × 比较相对指标 √ 强度相对指标 √ 动态相对指标
第四章 综合指标 (六)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实际完成数 基本公式: 计划完成程度(%)= 计划任务数 1、以绝对数形式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检查某一时期的计划完成情况:月度、季度、年度 检查短期计 划完成情况 检查计划执行的进度。公式如下:
第四章 综合指标 例 题 1: 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产量计划完成情况如下:单位(吨) (计算结果见上表) 1、检查各月产量计划完成情况。 2、检查累计至二月份的产量计划完成程情况。
检查长期计 划完成程度 累计法:当计划任务数是规定在整个计划期间应完成的累计数时; 水平法:当计划任务数是规定末期(如末年)应达到的 水平时; 检查长期计划完成情况时,若提前完成了计划任务,还 需计算提前多长时间完成了计划任务。 提前完成任务的时间: =计划期全部时间-实际完成计划任务所用时间
累计法: 例2.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资料如下: 该地区“十五”计划固定资产投资410亿元。试问五年计划任务提前多长时间完成 累计投资额:68+83+95+105+29+30=410亿元 (提前两个季度完成计划)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上 下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产量 44 45 22 24 11 12 12.5 13 13.5 12.5 12.5 13 水平法: 例3:假定某产品按五年计划规定,最末一年产量应达到 50万吨,实际产量如下表,检查长期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万吨 解:计划末期实际产量: 13.5+12.5+12.5+13 = 51.5(万吨) 长期计划完成程度: 提前完成任务的时间: 检查是否有连续一年的产量达到计划规定的水平? 只要有连续一期(如一年)的时间,实际完成的水平达到了计划末期水平,就能计算提前完成时间。 12+12.5+13+13.5 = 51(万吨) 提前 9 个月完成了任务。
当计划任务以相对数的形式下达时,检查计划完成程度当计划任务以相对数的形式下达时,检查计划完成程度 就用相对数的形式检查。 计划完成程度(%) = ————————— 实际完成程度 计划任务完成程度 本期实际完成数 其中: 实际完成程度(%)= ———————— 上期实际完成数 本期计划任务数 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 = ———————— 上期实际完成数 本期实际完成数 本期计划任务数 本期实际完成数 上期实际完成数 ÷ = × 上期实际完成数 上期实际完成数 上期实际完成数 本期计划任务数 本期实际完成数 = (与基本公式一致) 本期计划任务数 2、以相对数形式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第四章 综合指标 例题3:假定某企业按计划规定,劳动生产率应在基期的水平 上提高 3%,实际执行结果提高了 4%,问提高劳动生产 率计划任务的完成程度是多少? 解: 即:超额0.97%完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任务。
第四章 综合指标 例题4:假定某企业按计划规定,产品单位成本应在上一 年的水平上降低4%,实际降低了 3%,问降低产品成本的 计划任务的完成程度是多少? 解: 即:差1.04%没有完成成本降低计划任务。
第四章 综合指标 第三节 平 均 指 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P84)、特点(P84) 和作用(P85) 二、平均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算术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 数值平均数 平均指标 几何平均数 众数 位置平均数 中位数
第四章 综合指标 总体标志总量 = 总体单位总量 (一)算 术 平 均 数 1、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公式 算术平均数 (用此公式计算算术平均数,必须注意分子与分母之间存在 的内在经济联系。即一一对应;总体单位数量和单位标志总量) 如:
∑xi x = n 2、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形式 (1)简单算术平均数: (适用于未分组资料) 计算公式: 例如:已知5名工人的工资为:600元、780元、1050元 1100元和900元。根据资料计算五名工人的平均工资: 解:设工人的工资为 “Xi”,i= 1、2、3、4、5,则工人的 平均工资为:
第四章 综合指标 x = f ∑xf x = ∑x ∑f ∑f (2)加权算术平均数: 适用于分组资料。 根据分组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平均数的大小不仅受到各组变量值大小的影响,而且受到各个变量值出现次数多少的影响,因此需用下式计算加权平均数: 计算公式: ——① ——② 公式中:“x” 代表各组变量值 “f ” 代表各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或频数,也称绝对数权数 “ ∑ f”为总次数或总频数 “ f/ ∑ f ”为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也称比重权数
第四章 综合指标 A、根据单项式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 例:某企业工人按日产量分组 资料如下: 解:按第一个公式计算 日产量(件) 工人人数 比重(%) 15 107 16 20 13 17 30 20 18 50 33 19 40 27 合计 150 100 (x) (f) f/∑f 解:按第二个公式计算: 要求:根据资料计算工人 的平均日产量。
第四章 综合指标 B、根据组距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 例:某企业职工按工资分组资料如下: 工 资 (元) 职工人数 比重(%) 400 —500 50 16.7 500 —600 70 23.3 600 —700 120 40.0 700 —800 60 20.0 合 计 300 100 (x) (f) (f/∑f) 要求:根据资料计算全部职工的平均工资。
第四章 综合指标 解:计算过程如下: 职工人数 工 资 (元) 400—500 500—600 600—700 700—800 组中值 x 450 550 650 750 xf x(f/∑f) f f/∑f 75.15 128.15 260.00 150.00 16.7 23.3 40.0 20.0 50 70 120 60 22500 38500 78000 45000 合 计 300 100 184000 613.3 — 平均工资:
一班 二班 日产量 工人数 比重 日产量 工人数 比重 (件) (人) (%) (件) (人) (%) 20 2 10 20 1 5 21 1 5 21 1 5 22 15 75 22 1 5 23 1 5 23 1 5 24 1 5 24 16 80 合计 20 100 合计 20 100 C、权数在平均数形成中起的作用 两个班组工人生产资料如下:根据资料分别计算两个班组 工人的平均日产量。
∑xf ∑xf x = x = ∑f ∑f 计算得到: 一班工人平均日产量 二班工人平均日产量 = 23.5(件) = 21.9(件) 比重权数更能反映权数在平均数形成中的作用
第四章 综合指标 D、权数的选择 当分组的标志为相对数或平均数时,经常会遇到选择哪一个条件为权数的问题。如下例: 选择权数的原则: 计划完成程度 企业数 计划产值 (%) (个) (万元) 80 — 90 5 50 90 —100 10 80 100 —110 120 200 110 —120 30 70 合 计 165 400 f 1、变量与权数的乘积必 须有实际经济意义。 2、依据相对数或平均数本身 的计算方法来选择权数。 要求:计算全部企业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 根据原则本题应选计划产值为权数,计算如下: 平均计划 完成程度:
第四章 综合指标 (3)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用公式表示二者的关系: 当: 则: 权数起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各组标志值必须有差异,即: 二是:各组的权数有差异,即: 或
第四章 综合指标 (二)调 和 平 均 数 调和平均数是各个标志值倒数的算术 平均数的倒数,所以又称倒数平均数。 调 和 平 均 数 的 计 算 方 法 (1)简单调和平均数 (2)加权调和平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作为加权算术 平均数的变形使用,仍然依据 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公式计算。 社会经济统计中使用的主要 是权数为特定形式(m=xf) 的加权调和平均数。
第四章 综合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 企业数 实际产值 (%) X (个) (万元) 80 — 90 5 50 90 —100 10 80 100 —110 120 200 110 —120 30 70 合 计 165 400 400 ∑m = x = m 394 ∑ x 例 题 一 某工业局下属各企业按产值计划完成程度分组资料如下, 根据资料计算该工业局产值平均计划完成程度: 组中值 (%)x m x 计划产值 m 85 95 105 115 59 84 190 61 — 394 平均计划完成程度 = 101.52% 说明:该工业局超额1.52%完成产值计划任务, 实际比计划多完成6万元(400-394)。
第四章 综合指标 班组 劳动生产率 实际产量 (件 工时) (件) 一 10 1000 二 12 2400 三 15 4500 四 20 6000 五 30 6000 合计 — 19900 m x 100 200 300 300 200 1100 例 题 二 某车间各班组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实际产量资料如下: 要求:计算五个班组工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x m 解:平均劳动生产率为:
(三)众数 概念(p94) 分配数列中:具有最多次数的那个组的标志值就是众数值; 组距式分组数列中,确定众数所在组后,还要进行具体计算。 p95 (四)中位数 概念p95 在标志值未经分组的情况下: 确定方法: P96-97 资料经过分组编成单项分配数列情况下; 组距数列条件下;
第四章 综合指标 第四节 变 异 指 标 一、变异指标的概念(P99)及作用(P99) 二、变异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全距 平均差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最大变量值与最小变量值之差 (一)全距 优点:计算简便、意义明确 不足:不能全面反映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情况
∑│x-x│f ∑f D = (二)平 均 差 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 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涵 义 简单平均差公式: 加权平均差公式: 计 算 方 法 ∑|x-x| D = n (适用于未分组资料) (适用于分组资料)
甲班:x = = = = 160 乙班:x = ∑x 160 ∑x 5 n n 5 例 题 一 甲乙两个班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甲班 工人日产量(件): 25 28 30 35 42 乙班工人日产量 (件): 18 24 32 38 48 要求:计算平均差,比较两个班组工人平均日产 量的代表性。 解:1、计 算工 人 平 均 日 产 量 32(件) = 32(件)
∑|x-x| ∑|x-x| D = D = n n 2、计 算 工 人 日 产 量 的 平 均 差 甲班: │25-32│+│28-32│+│30-32│+│35-32│+│42-32│ = 5 = 5.2(件) = 8.8 (件) 乙班: ∵甲班工人日产量的平均差小于乙班, ∴甲班工人平均日产量的代表性大于乙班。
(三)标 准 差 是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对算术平均 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涵 义 简单标准差公式 加权标准差公式 计 算 方 法 (适用于未分组资料) (适用于分组资料) 计算标准差的简化式 或
x = 2 f Σ(x - x) √ σ = Σf ∑xf ∑f 根据资料计算工人的平均日产量和标准差: 例题2: 日产量 (x) 工人数(f) 55 10 65 24 75 36 85 22 95 8 合计 100 550 -19 3610 30250 1560 101400 -9 1944 2700 1 36 202500 1870 11 2662 158950 760 21 72200 3528 565300 7440 11780 7440 工人平均日产量: = =74 (件) 100 工人日产量标准差: = 11 (件) 按简化式计算: = 11(件) σ
σ x (四)变 异 系 数 用相对数形式反映各个变量值与其平均数 的离差程度,其数值表现为系数或百分数。 涵 义 用全距、平均差或标准差除以算术平均数。 计算方法 可得到:全距系数、平均差系数 、标准差系数 使用最多的是标准差系数。 标准差系数 V = σ
甲 班 乙 班 日产量 工人数 日产量 工人数 (件) (人) (件) (人) 5 6 8 11 7 10 12 14 9 12 14 7 10 8 15 6 13 4 16 2 合计 40 合计 40 已知甲乙两个班组工人生产资料如下: 例题3: 要求:比较一下哪个班组工人的平均日 产量的代表性高?
解题过程如下: 30 150 88 704 70 490 168 2016 108 972 98 1372 80 800 90 1350 52 676 32 512 340 3088 476 5954
1、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量: 甲班: = 8.5(件) 乙班: = 11.9(件) 2、计算日产量的标准差: 甲班: σ = 2.22(件) 乙班: σ = 2.69(件) 3、计算变异系数: 甲班: 乙班: ∵乙班变异系数小于甲班 ∴乙班工人的平均日产量代表性高。
本次课结束!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