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534 Views
Online Learning: Does Learning Really Happen?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British Online Learning Styles in Intercultural Context. 网上学习:学习真的发生了吗 ? —— 跨文化背景下中英在线学习方式比较研究. 黄荣怀 北京师范大学. 问 题. “ 网络教育” 国家精品课程 该如何导向?. “ 学习”是什么含义? 学习“真正”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网上学习的特征是什么?. 分析目前网上学习的现状 比较中英学习方式的差异.
E N D
Online Learning: Does Learning Really Happen?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British Online Learning Styles in Intercultural Context 网上学习: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跨文化背景下中英在线学习方式比较研究 黄荣怀 北京师范大学
问 题 “网络教育” 国家精品课程 该如何导向? • “学习”是什么含义? • 学习“真正”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 网上学习的特征是什么? • 分析目前网上学习的现状 • 比较中英学习方式的差异
当前网上学习的“特征”(1) • 课程形态 • 课堂迁移型 • 网上自学型 • 简单“混合”型 • 学习材料 • 电子教材型 • 视频点播型 • 视频组播型 • 学习方式 • 个人自学型 • “小组拼凑”型 • “资料拷贝”型 • 导学方式 • 放任自由型 • “通知发布”型 • “有问不答”型
当前网上学习的“特征”(2) • 网上学习的四种倾向: • 重说教、轻体验:以“教”代替“学” • 重媒体、轻过程:以课件代替教学 • 重应试、轻支持:以应试驱动学习 • 重记忆、轻理解:以记忆代替理解
中英项目(eChina~UK)概述 • 由中英双方合作开展的电子教学项目,获得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资助,以及中国教育部的支持。 • 中英项目包含多个教师培训的子项目,这些项目由中国与英国项目组协作开展,共同开发并试用电子教学材料。
主持项目的专家 Professor David McConnel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Lancaster University 黄荣怀教授 教育技术学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 其他参与者 Sheena Banks、Nick Bowskill、Victor Lally 陈庚教授、李克东教授、张剑平教授等。
合作研究目标 • 课程开发 • 协作开发一门跨文化e-Learning从业人员专业发展在线课程,由中英两国高校教师共同参与学习。 • 工具开发 • 开发在线协作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和知识抽取工具。 • 理念比较 • 比较中英双方高校教师对e-Learning理解的异同,挖掘形成差异的文化和教育原因。
项目经验与研究成果 • 课程开发组 • WP1-1 中英在线交互提问方式的比较研究 • WP1-2 中英在线课程的比较研究 • WP1-3 跨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 WP1-4 跨文化项目管理经验 • 工具开发组 • WP2-1 工具1:协作交互的电子导师 • WP2-2 工具2:协作交互的形成性评价工具 • 理念比较组 • WP3 学与教的差异
提问方式比较的初步结论(1) WP1-1 • 从学习过程来看,中国学生强调信息内容,看重记忆,惯于表面学习;而西方学生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能力,以深入学习为目标,不看重死记硬背。(黄荣怀,周跃良,2003) • 中国人的世界观反映了东方文化的传统,即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而西方文化的突出特点是个性化和强烈的个人主义。在这一文化特点的影响下,中国学生表现出不愿意违背传统行为,经常压制自我和内心的表达。( Elisabeth RUDOWICZ ., 2004) • 结论一:英方运用陈述句阐释个人观点多,提问经常在陈述个人观点之后,意在询问对方的见解,是“意义协商式提问”;中方很少提出个人观点,通常在介绍一些背景信息后直接询问对方见解,是“诉求答案式提问”。
提问方式比较的初步结论(2) WP1-1 • 中国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弱,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较低,过分重视死记硬背。( Qunying ZHANG, 2006) • 从学习的组织来看,中国学生严重依赖面授,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由教师高度控制,较低的学生自主、较少的选择、学生依赖教师;而西方学生不怎么依靠面授,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较少由教师控制,较高的学生自主、较多的选择、独立的学生。(黄荣怀,周跃良, 2003.3) • 结论二:英方在阐述观点时多引用并分析文献资料,是“自我发现型学习”;中方几乎没有文献资料的引入,论证个人观点能力不足,是“教师依赖型学习” 。
中英在线课程的比较研究 WP1-2 比较对象
中英在线课程比较的初步结论(1) WP1-2 • 项目课程中(跨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参与在线讨论少于英国学生。 • 在中国学生眼中,西方教师既有开放、随和的一面,又有个人隐私感较重的特点。因此,对于语言表达方面尚且紧张不安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希望教师能够在建立有效的师生交流中采取主动。( Qunying ZHANG, 2006) • 从学习过程来看,中国学生强调信息内容,看重记忆,惯于表面学习;而西方学生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能力,以深入学习为目标,不看重死记硬背。(黄荣怀,周跃良,2003) • “我通常都是先读完课程中的学习材料,然后再参与讨论,不过读这些文章很费时间。”(项目课程被访谈学生) • 结论一:语言障碍、文化隔阂、学习习惯共同影响着中国学生在跨文化在线课程中的参与。
中英在线课程比较的初步结论(2) WP1-2 • 项目课程的在线交互中,英国学生更多意义协商,中国学生更多信息共享。 • 中国学生倾向于将教师视为权威而极其尊重,因此也不习惯对教师的话提出质疑或进行争论。( Qunying ZHANG, 2006) • 从学习过程来看中国注重学生的努力和学习态度,强调适应性和顺从,避免冲突,注重团结;西方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强调个性和自我发展,把对学习材料和老师的质疑作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黄荣怀,周跃良,2003) • 结论二:教师的权威地位和追求和谐的习惯,使中国学生较少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意义建构的深度。
中英在线课程比较的初步结论(3) WP1-2 • 项目课程中,英国学生提问较多,中国学生较多积极情感的表达。 • 中国学生的“面子”感很强,不希望在公众场合犯错误,不希望承认自己不理解或不明白。( Qunying ZHANG, 2006) • Bella、Stokes和Stanford对6门课程中的香港大学生的长期研究表明,所有院系、专业的大学生都显示出“服从权威”和“保存面子”这个特点。(Elisabeth RUDOWICZ, 2004) • 结论三:“面子”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学生在学习中提问、质疑的障碍。
中英在线课程比较的初步结论(4) WP1-2 • 与本国课程相比,在项目课程中,中国辅导教师对教学的组织和引导有所减弱。 • 西方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较中国教师更为活跃,能够更好地激励中国学生学习的兴趣。( Qunying ZHANG, 2006) • 即使应用了网上教学,讲授仍然是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最重要方式,因为我国的教学方式多少个世纪以来都以教师讲授为主导。(McConnell,Zhao,2006) • “我感觉自己在课程里更像一个学生,因为很多英国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比我丰富很多。”(课程中方辅导教师访谈) • 结论四:习惯了课堂教授的中国教师,对在线辅导的认识还不深刻,在线辅导能力有待提高。
跨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2) WP1-3 • 中英双方课程设计理念的差异 • 中方设计者更强调课程中知识点的传授; • 英方设计者更关注协作交流活动的设计,课程内容更加开放灵活。 • 西方教师的教学目标:关注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发展学生的独立分析思考能力。( Qunying ZHANG, 2006) • 即使应用了网上教学,讲授仍然是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最重要方式,因为我国的教学方式多少个世纪以来都以教师讲授为主导。(McConnell,Zhao,2006)
跨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3) WP1-3 • 中英学习者学习目标和动机的差异 • 中国学习者希望通过课程学习和教师指导,直接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或答案; • 英国学习者期待通过和学习同伴的交流和意义协商,协同建构知识。 • 从学习过程来看,中国学生强调信息内容,看重记忆,惯于表面学习;而西方学生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能力,以深入学习为目标,不看重死记硬背。(黄荣怀,周跃良,2003) • 从学习动机来看,中国学生受外界诱因的支配,而西方学生更着眼于掌握导向。(黄荣怀,周跃良,2003)
跨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4) WP1-3 • 中英学习者表达习惯的差异 • 英国学习者表达见解更为直接、主动; • 中国学习者更委婉、被动,提问时怕丢面子的顾虑明显。 • 中国学生对教师非常尊重、友好,善于服从,但同时常常忸怩不安,表现出缺乏充足的自信心。( Qunying ZHANG, 2006) • 中国学生的“面子”感很强,不希望在公众场合犯错误,不希望承认自己不理解或不明白。( Qunying ZHANG, 2006) • 在东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学生表现出不愿意违背传统行为,经常压制自我和内心的表达。 (Elisabeth RUDOWICZ, 2004)
跨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5) WP1-3 • 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有利于跨文化的学习者跨越语言障碍,深度交流思想。 • “我很喜欢那些像蜘蛛一样的思维导图,它们帮助我很快领会了英国学习者的见解。”(项目课程中方学员访谈)
跨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6) WP1-3 •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写日志有利于辅导教师的深度反思,辅导教师分享日志则促进了彼此间的深度交流。 • 美国学者波斯纳(G.J. Posner) 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学与教的理念比较: 典型术语 WP3 • Networked Education (英) • “Networked learning is learning in which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IT) is used to promote connections: between one learner and other learners, between learners and tutors; between a learning community and its learning resources.” (See http://csalt.lancs.ac.uk/jisc/definition.htm) • 网络教育 (中) • 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主要媒体的远程教育形态(或手段)
The Key to Success in Learning • The key to success in work is in finding things we enjoy doing and then inventing ways of making a living with them… • The key to success in learning is in identifying things that catch our interest and trigger our curiosity and then finding ways of developing our competencies by learning them… • Eduardo O C Chaves • Coordinator,UNESCO Chair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at the Ayrton Senna Foundation (São Paulo, Brazil) • Member,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for Partners in Learning
知识观的演变 • 古代的原始理性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蕴藏在人类自身的理念之中,我国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都孕育于这一知识观; • 近代的经验派和唯理派知识观:认为知识是静态的、绝对的,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可测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记忆固定的知识和法则;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知识观:否定静态地看待知识,提出知识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主体与外部世界在不断作用中主动建构的结果,因此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知识; •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的系统,学习者在这一系统之中。
学习观的转变 •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念认为:学习是通过不断地强化而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并巩固联结。 • 认知学派(皮亚杰)提出了具有早期建构主义特征的学习理念,认为学习活动的本质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外部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同时将这种动作内化为主体的认知结构(图式),并指出这种内化过程有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 •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是人特有的高级心理结构与机能,学习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及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在协同、交往活动中逐渐内化,成为人的内部各种复杂心理过程和结构。
信息时代的知识观与学习观 • 信息时代知识观的特点: • 知识的来源:不是来自于书本的枯燥知识,而是学习者参与其中的情境化知识; • 知识的生成: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动态开放的建构过程; • 知识的价值:不是知识的掌握,而是知识的应用,即能力。 • 信息时代学习的本质: • 由以记忆为主的知识掌握转变为以发现为主的知识建构; • 由个人的、机械性的记忆转变为社会的、互动的、体验的过程; • 学习者的地位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谁也不能教育谁,知识只有靠自己从体验中去发现!”
网上“学习发生”的条件与特征 • 网上学习的条件: • 以真实问题为起点; • 以学习兴趣/意愿为动力; • 以学习活动的体验为外显行为; • 以分析性思考为内隐行为; • 以指导、反馈为外部支持。 • 网上学习应具备的特征: • 问题导向 • 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学习 • 分析性思维 ?
国家精品课程 “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
谢谢大家! 地址:北京新外大街19号师范大学演播楼 邮编:100875 Email: huangrh@bnu.edu.cn Tel: +8610 5880 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