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第二章 病因及发病过程

第二章 病因及发病过程. 第一节 牙菌斑 dental plaque 龈上菌斑 :G +为主 ; 龈下菌斑 :G -为主 是附着在牙表面的膜样物质 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 由细菌、基质和水构成的细菌性胶冻. 一 、菌斑的结构. (一)平滑面菌斑 1. 菌斑与牙界面 2. 中间层 : 稠密微生物层   菌斑体部 : 呈栅栏状 3. 菌斑表层. ( 二 ) 窝沟菌斑 : 微生物类型有限 , 缺少中间层. 二、菌斑的组成. 80% 水 +20% 固体物质 碳水化合物 13-18% 蛋白质 50% 脂肪 10-14% 无机成分.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病因及发病过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病因及发病过程 第一节 牙菌斑 dental plaque 龈上菌斑:G+为主; 龈下菌斑:G-为主 是附着在牙表面的膜样物质 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 由细菌、基质和水构成的细菌性胶冻

  2. 一 、菌斑的结构 (一)平滑面菌斑 1.菌斑与牙界面 2.中间层:稠密微生物层   菌斑体部:呈栅栏状 3.菌斑表层

  3. (二)窝沟菌斑: • 微生物类型有限,缺少中间层

  4. 二、菌斑的组成 80%水+20%固体物质 碳水化合物13-18% 蛋白质50% 脂肪10-14% 无机成分

  5. (一)碳水化合物 • 葡萄糖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成分 • 还有许多碳水化合物以胞外聚合物形式存在,如 葡聚糖、果聚糖

  6. (二)蛋白质 来源于细菌、唾液、龈沟液 如:IgM、IgA、IgG、清蛋白 (三)无机成分 钙、磷酸盐、高浓度的氟

  7. 三、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 形成过程分三个阶段: • 1.获得性膜形成和初期聚集 • 2.细菌迅速生长 • 3.菌斑的形成

  8. (一)获得性膜 概念: 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所形成的生物膜(biofilm) 牙面上沉积的唾液薄膜 • 快速形成:清洁抛光面20分钟内即可形成. • 不仅限牙体,修复材料,修复体上都有

  9. 2.组成: 蛋白质(唾液蛋白、糖蛋白、粘蛋白)、 碳水化合物 、脂肪 3.功能:①修复和保护釉质表面    ②为釉质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 ③影响特异性微生物在牙面的附着 ④作为菌斑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

  10. (二)细菌附着及菌斑形成 • 获得性膜形成后细菌立即借其在牙面上粘附(时间不一,数分至数小时) • 不同的细菌以不同的速率吸附至获得性膜上 • 最初为球菌,主要为血链球菌 • 唾液粘蛋白发挥了作用

  11. 粘附到牙面的细菌经过生长,繁殖,同时吸聚其他细菌粘附到牙面的细菌经过生长,繁殖,同时吸聚其他细菌 • 早期菌斑质地疏松,随着时间延长,菌斑内部的细菌数量增多,密度增加,渗透性降低,有毒产物增加 • 3天后菌斑中的细菌种类,成分及其密度基本恒定,为成熟菌斑

  12. 四、菌斑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与龋病 没有微生物的存在就不会产生龋病

  13. (二)菌斑微生物 龈上菌斑:G+兼性厌氧菌 平滑面牙菌斑: 窝沟牙菌斑:

  14. (三)致龋微生物 人龋病的主要致龋菌为:链球菌属、乳杆菌属、放线菌属等

  15. 1、链球菌属 (1)血链球菌 最早定居、 具有致龋性,但检出率不高 数量与龋病损害呈负相关

  16. (2)变链球菌 ※ ①特征:菌细胞是球形或短杵状,成对或链状排列,链长中等.微需氧环境下生长最好.(最适PH=7.0) ②检出率与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③分型: • 细菌壁抗原成分的差异,分8种血清型a-h • 生化反应分Ⅰ-V5种生物型

  17. ④致龋的生物学特性: 以蔗糖为底物合成胞外及胞内多糖. ◆蔗糖是其能量来源,其代谢蔗糖的生化活动→致龋 ◆葡聚糖和果聚糖是变形链球菌产生的,使其选择性的附着与平滑面,是变形链球菌重要的致龋毒力因子. ◆其致龋性主要取决于其产酸性强和耐酸性强→PH4.5时仍能存活并且产酸.

  18. (3)轻链球菌 无报告证实它与龋病的正相关关系。 能贮藏多糖→为菌斑提供继续产酸的条件。

  19. 2.乳杆菌属: G+兼性厌氧杆菌、 专性厌氧杆菌, 分两组 ①同源发酵菌种:利用葡萄糖发酵后主要产生乳酸(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 ②异源发酵菌种:发酵后产生乳酸和大量乙酸,乙醇,CO2。

  20. 3. 放线菌属: G+,呈杆状或丝状。分两类: ①兼性厌氧菌 内氏放线菌、粘性放线菌,与根部龋及窝沟龋相关 ②绝对厌氧菌:依氏放线菌,迈氏、溶牙、梅氏放线菌 作用:发酵葡萄糖产酸,使菌斑PH下降

  21. 六、菌斑的致龋性 菌斑内的产酸代谢活动是产生龋病损害的直接原因。 牙菌斑 摄糖前→乙酸含量高; 摄糖后→乳酸含量高 酸使釉质溶解,矿物质丧失 菌斑内有胶质状结构,一般的唾液冲洗,口腔清洁手段,难以去处→酸可以持续发挥作用

  22. 两种理论 ①特异性菌斑学说:龋由特性致病菌所致(目前观点) ②非特异性菌斑学说:所有细菌共同所致(数量为主)

  23. 思考题 1.口腔中的主要致龋菌是∶? 2.细菌的致龋性决定于∶?

  24. 参考书1. 《口腔生物学》第2版,樊明文主编,人民卫生 出版社2. 《牙体牙髓病学》,王嘉德,高学军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3. 《实用牙体牙髓病学》周学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5. 第二节 饮食因素 一、蔗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 • 食糖消耗与龋病流行呈正相关 • 各种碳水化合物中 蔗糖的致平滑面龋的能力最强

  26. 葡糖基转移酶(GTF)作用特征: ① 对蔗糖有高度特异性 ② 有较宽的ph作用范围(5.2-7) ③ 有适宜的营养物存在,微生物就能产生这种酶,不需诱导剂

  27. 变链代谢蔗糖有以下3种途径 ①变成细胞外多糖: 在GTF,FTF(果糖基转移酶)的 作用下,形成葡聚糖和果聚糖 ②进入细胞内,经糖酵解,产生乳酸 ③通过转化酶的作用,降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合成细胞内多糖贮存

  28. 糖的产酸能力与致龋性呈正相关,顺序为 蔗糖 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果糖、山梨糖、木糖醇 进餐频率越多,龋病的活跃性越显著

  29. 二、蛋白质 1.牙萌出前的生长发育期: 蛋白质不足→①影响牙的形态和萌出模式 ②增加牙对龋的易感性 ③造成唾液腺发育异常→牙失掉 唾液的保护,造成易感龋。 2.牙萌出后: 局部抗龋作用

  30. 三、矿物质 (一)氟 以羟磷灰石的盐类形式存在 某些羟基被氟离子取代时,形成氟化羟磷灰石,增强釉质对脱矿的抵抗力。

  31. (二)磷酸盐 1.抑龋活性取决于阴、阳离子的类型 2.抑龋效果主要是通过局部作用

  32. 第三节、宿主—牙和唾液 一、牙: 1.结构:滞留区(窝沟处、重叠处等)易造成龋 窝沟处

  33. 龋好发部位 下6:颌面、颊、近中、远中、舌面 上6:颌面、近中,腭面、舌面

  34. 2.理化特性: 所含成分的量和矿化程度影响龋齿易感性 釉质发育不全、钙化不全,易患龋

  35. 釉质表面层较表面下层更具有抗龋能力: 内层釉质脱矿的矿物质被运至表层→唾液→再矿化。

  36. 二、唾液 (一)一般特征 由三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粘膜下小唾液腺分泌产生的。 无色、透明或稍浑浊的粘稠液体 比重:1.002-1.008 PH平均为6.8 每天分泌量为0.7-1.5L

  37. (二)无机成分 钾、钠、钙、氟化物、重磷酸盐、无机磷酸盐 1.钙、磷: 颌下腺分泌液中 钙离子浓度>腮腺     磷离子则相反 腮腺>颌下腺 ※下前牙 易沉积结石

  38. 钙磷含量随刺激和流量的升高而升高 钙磷以离子形式存在,磷酸氢钙、碳酸氢钙。 钙离子、磷离子含量增加→防止釉质脱矿→促进早期釉质龋损再矿化→降低牙齿 对龋的易感性

  39. 2.钠、钾浓度:唾液流速度高→钠↑钾↓ 3.重磷酸盐:维持唾液的缓冲能里,利于抗龋 重磷酸盐含量高→缓冲作用强

  40. 第四节 影响龋病发生和发展的其他因素 一、年龄: 1.儿童期的患龋率很高 3岁应刷牙

  41. 刷 牙 • 牙刷的选择 • 牙刷的更换 • 牙膏 • 刷牙次数时间 • 刷牙方法

  42. 注重 牙间隙的清洁 ⑴牙线

  43. ⑵牙间牙刷

  44. 第四节 影响龋病发生和发展的其他因素 一、年龄: 2. 第一恒磨牙 刚出的窝沟很深,患龋率很高50% 资料显示11-15岁DMF随着年龄的增加而↑ 到24岁稳定

  45. 3. 老年以后, 牙龈萎缩,根面暴露,龋率↑

  46. 二、性别 无显著差异和临床意义 三、种族 差异存在,但与饮食习惯等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

  47. 四、家族与遗传: 美国国家公共卫生部的资料: 白人与黑人的DMF有差异 同一家族中,龋病以相类似的模式流行存在 五、地理因素 土壤中的氟元素,及痕量元素有关。

  48. 第五节 病因学说

  49. 内源性理论 外源性理论 蛋白溶解学说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化学细菌学说

  50. 微生物 宿主与牙齿 食物 龋 时间 四联因素理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