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626 Views
第二章 病因及发病过程. 第一节 牙菌斑 dental plaque 龈上菌斑 :G +为主 ; 龈下菌斑 :G -为主 是附着在牙表面的膜样物质 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 由细菌、基质和水构成的细菌性胶冻. 一 、菌斑的结构. (一)平滑面菌斑 1. 菌斑与牙界面 2. 中间层 : 稠密微生物层 菌斑体部 : 呈栅栏状 3. 菌斑表层. ( 二 ) 窝沟菌斑 : 微生物类型有限 , 缺少中间层. 二、菌斑的组成. 80% 水 +20% 固体物质 碳水化合物 13-18% 蛋白质 50% 脂肪 10-14% 无机成分.
E N D
第二章 病因及发病过程 第一节 牙菌斑 dental plaque 龈上菌斑:G+为主; 龈下菌斑:G-为主 是附着在牙表面的膜样物质 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 由细菌、基质和水构成的细菌性胶冻
一 、菌斑的结构 (一)平滑面菌斑 1.菌斑与牙界面 2.中间层:稠密微生物层 菌斑体部:呈栅栏状 3.菌斑表层
(二)窝沟菌斑: • 微生物类型有限,缺少中间层
二、菌斑的组成 80%水+20%固体物质 碳水化合物13-18% 蛋白质50% 脂肪10-14% 无机成分
(一)碳水化合物 • 葡萄糖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成分 • 还有许多碳水化合物以胞外聚合物形式存在,如 葡聚糖、果聚糖
(二)蛋白质 来源于细菌、唾液、龈沟液 如:IgM、IgA、IgG、清蛋白 (三)无机成分 钙、磷酸盐、高浓度的氟
三、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 形成过程分三个阶段: • 1.获得性膜形成和初期聚集 • 2.细菌迅速生长 • 3.菌斑的形成
(一)获得性膜 概念: 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所形成的生物膜(biofilm) 牙面上沉积的唾液薄膜 • 快速形成:清洁抛光面20分钟内即可形成. • 不仅限牙体,修复材料,修复体上都有
2.组成: 蛋白质(唾液蛋白、糖蛋白、粘蛋白)、 碳水化合物 、脂肪 3.功能:①修复和保护釉质表面 ②为釉质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 ③影响特异性微生物在牙面的附着 ④作为菌斑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
(二)细菌附着及菌斑形成 • 获得性膜形成后细菌立即借其在牙面上粘附(时间不一,数分至数小时) • 不同的细菌以不同的速率吸附至获得性膜上 • 最初为球菌,主要为血链球菌 • 唾液粘蛋白发挥了作用
粘附到牙面的细菌经过生长,繁殖,同时吸聚其他细菌粘附到牙面的细菌经过生长,繁殖,同时吸聚其他细菌 • 早期菌斑质地疏松,随着时间延长,菌斑内部的细菌数量增多,密度增加,渗透性降低,有毒产物增加 • 3天后菌斑中的细菌种类,成分及其密度基本恒定,为成熟菌斑
四、菌斑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与龋病 没有微生物的存在就不会产生龋病
(二)菌斑微生物 龈上菌斑:G+兼性厌氧菌 平滑面牙菌斑: 窝沟牙菌斑:
(三)致龋微生物 人龋病的主要致龋菌为:链球菌属、乳杆菌属、放线菌属等
1、链球菌属 (1)血链球菌 最早定居、 具有致龋性,但检出率不高 数量与龋病损害呈负相关
(2)变链球菌 ※ ①特征:菌细胞是球形或短杵状,成对或链状排列,链长中等.微需氧环境下生长最好.(最适PH=7.0) ②检出率与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③分型: • 细菌壁抗原成分的差异,分8种血清型a-h • 生化反应分Ⅰ-V5种生物型
④致龋的生物学特性: 以蔗糖为底物合成胞外及胞内多糖. ◆蔗糖是其能量来源,其代谢蔗糖的生化活动→致龋 ◆葡聚糖和果聚糖是变形链球菌产生的,使其选择性的附着与平滑面,是变形链球菌重要的致龋毒力因子. ◆其致龋性主要取决于其产酸性强和耐酸性强→PH4.5时仍能存活并且产酸.
(3)轻链球菌 无报告证实它与龋病的正相关关系。 能贮藏多糖→为菌斑提供继续产酸的条件。
2.乳杆菌属: G+兼性厌氧杆菌、 专性厌氧杆菌, 分两组 ①同源发酵菌种:利用葡萄糖发酵后主要产生乳酸(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 ②异源发酵菌种:发酵后产生乳酸和大量乙酸,乙醇,CO2。
3. 放线菌属: G+,呈杆状或丝状。分两类: ①兼性厌氧菌 内氏放线菌、粘性放线菌,与根部龋及窝沟龋相关 ②绝对厌氧菌:依氏放线菌,迈氏、溶牙、梅氏放线菌 作用:发酵葡萄糖产酸,使菌斑PH下降
六、菌斑的致龋性 菌斑内的产酸代谢活动是产生龋病损害的直接原因。 牙菌斑 摄糖前→乙酸含量高; 摄糖后→乳酸含量高 酸使釉质溶解,矿物质丧失 菌斑内有胶质状结构,一般的唾液冲洗,口腔清洁手段,难以去处→酸可以持续发挥作用
两种理论 ①特异性菌斑学说:龋由特性致病菌所致(目前观点) ②非特异性菌斑学说:所有细菌共同所致(数量为主)
思考题 1.口腔中的主要致龋菌是∶? 2.细菌的致龋性决定于∶?
参考书1. 《口腔生物学》第2版,樊明文主编,人民卫生 出版社2. 《牙体牙髓病学》,王嘉德,高学军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3. 《实用牙体牙髓病学》周学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饮食因素 一、蔗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 • 食糖消耗与龋病流行呈正相关 • 各种碳水化合物中 蔗糖的致平滑面龋的能力最强
葡糖基转移酶(GTF)作用特征: ① 对蔗糖有高度特异性 ② 有较宽的ph作用范围(5.2-7) ③ 有适宜的营养物存在,微生物就能产生这种酶,不需诱导剂
变链代谢蔗糖有以下3种途径 ①变成细胞外多糖: 在GTF,FTF(果糖基转移酶)的 作用下,形成葡聚糖和果聚糖 ②进入细胞内,经糖酵解,产生乳酸 ③通过转化酶的作用,降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合成细胞内多糖贮存
糖的产酸能力与致龋性呈正相关,顺序为 蔗糖 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果糖、山梨糖、木糖醇 进餐频率越多,龋病的活跃性越显著
二、蛋白质 1.牙萌出前的生长发育期: 蛋白质不足→①影响牙的形态和萌出模式 ②增加牙对龋的易感性 ③造成唾液腺发育异常→牙失掉 唾液的保护,造成易感龋。 2.牙萌出后: 局部抗龋作用
三、矿物质 (一)氟 以羟磷灰石的盐类形式存在 某些羟基被氟离子取代时,形成氟化羟磷灰石,增强釉质对脱矿的抵抗力。
(二)磷酸盐 1.抑龋活性取决于阴、阳离子的类型 2.抑龋效果主要是通过局部作用
第三节、宿主—牙和唾液 一、牙: 1.结构:滞留区(窝沟处、重叠处等)易造成龋 窝沟处
龋好发部位 下6:颌面、颊、近中、远中、舌面 上6:颌面、近中,腭面、舌面
2.理化特性: 所含成分的量和矿化程度影响龋齿易感性 釉质发育不全、钙化不全,易患龋
釉质表面层较表面下层更具有抗龋能力: 内层釉质脱矿的矿物质被运至表层→唾液→再矿化。
二、唾液 (一)一般特征 由三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粘膜下小唾液腺分泌产生的。 无色、透明或稍浑浊的粘稠液体 比重:1.002-1.008 PH平均为6.8 每天分泌量为0.7-1.5L
(二)无机成分 钾、钠、钙、氟化物、重磷酸盐、无机磷酸盐 1.钙、磷: 颌下腺分泌液中 钙离子浓度>腮腺 磷离子则相反 腮腺>颌下腺 ※下前牙 易沉积结石
钙磷含量随刺激和流量的升高而升高 钙磷以离子形式存在,磷酸氢钙、碳酸氢钙。 钙离子、磷离子含量增加→防止釉质脱矿→促进早期釉质龋损再矿化→降低牙齿 对龋的易感性
2.钠、钾浓度:唾液流速度高→钠↑钾↓ 3.重磷酸盐:维持唾液的缓冲能里,利于抗龋 重磷酸盐含量高→缓冲作用强
第四节 影响龋病发生和发展的其他因素 一、年龄: 1.儿童期的患龋率很高 3岁应刷牙
刷 牙 • 牙刷的选择 • 牙刷的更换 • 牙膏 • 刷牙次数时间 • 刷牙方法
注重 牙间隙的清洁 ⑴牙线
第四节 影响龋病发生和发展的其他因素 一、年龄: 2. 第一恒磨牙 刚出的窝沟很深,患龋率很高50% 资料显示11-15岁DMF随着年龄的增加而↑ 到24岁稳定
3. 老年以后, 牙龈萎缩,根面暴露,龋率↑
二、性别 无显著差异和临床意义 三、种族 差异存在,但与饮食习惯等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
四、家族与遗传: 美国国家公共卫生部的资料: 白人与黑人的DMF有差异 同一家族中,龋病以相类似的模式流行存在 五、地理因素 土壤中的氟元素,及痕量元素有关。
内源性理论 外源性理论 蛋白溶解学说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化学细菌学说
微生物 宿主与牙齿 食物 龋 时间 四联因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