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0 likes | 1.14k Views
心律失常. Cardiac Arrhythmias. 广州医å¦é™¢ç¬¬äºŒä¸´åºŠå¦é™¢ 内科. 心律失常. 概述 窦房结性心律失常 房性心律失常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心室性心律失常 心è„ä¼ å¯¼é˜»æ»ž 心律失常的è¯ç‰©æ²»ç–— 介入和手术治疗. 一ã€æ¦‚è¿°. ä¼ å¯¼ç³»ç»Ÿè§£å‰– 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的å‘生机制 心律失常的诊æ–方法. ä¼ å¯¼ç³»ç»Ÿè§£å‰–. ä¼ å¯¼ç³»ç»Ÿçš„ç»„æˆ è¡€æ¶²ä¾›åº”ï¼š SANã€AVN 神ç»æ”¯é…:交感ã€å‰¯äº¤æ„Ÿ. å³å¿ƒæ¢—时常出现什么心律失常?. 分类. 按å‘生原ç†åˆ†ï¼š ä¼ å¯¼å½¢æˆå¼‚常 å†²åŠ¨ä¼ å¯¼å¼‚å¸¸ 临床分类: 快速性
E N D
心律失常 Cardiac Arrhythmias 广州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 内科
心律失常 • 概述 • 窦房结性心律失常 • 房性心律失常 •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 心室性心律失常 • 心脏传导阻滞 •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 介入和手术治疗
一、概述 • 传导系统解剖 • 心律失常的分类 •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 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传导系统解剖 • 传导系统的组成 • 血液供应:SAN、AVN • 神经支配:交感、副交感 • 右心梗时常出现什么心律失常?
分类 • 按发生原理分: • 传导形成异常 • 冲动传导异常 • 临床分类: 快速性 缓慢性
发生机制 • 异常自律性 • 有自律性组织发生改变 • 无自律性心肌细胞出现自律性 • 触发活动(triggered activity) • AP后产生除极活动(后~),振幅增高达到阈值,引起反复激动 • 折返(reentry)
发生机制 • 折返的基本条件: • 1、两个或以上部位传导性、不应性不同 • 2、一条单向阻滞 • 3、另一条传导慢 • 4、原先阻滞的通道再次激动,完成一次 折返。
诊断方法 • 病史 • 体格检查 • 心电图 • 长时间心电图 • 运动试验 • 食管心电图 • 临床心电生理检查
二、窦性心律失常 • 起源于窦房结 • ECG特点 • 窦性P波(在Ⅰ、Ⅱ、 aVF↑,aVR↓) • P-R 0.12-0.20s • 频率60-100bpm • 同一导联P波形态一致 • P-P或R-R恒定
SAN 窦性停搏—— SAN不产生冲动。 窦房阻滞—— 冲动传导障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定义:SAN病变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 病因:退行性变、心肌缺血 • 临床表现:与心动过缓有关的心、脑供血不足症状。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ECG表现: • 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bmp) • 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 • 窦房阻滞和AVB并存,双结病变 •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慢-快综合征) • 其它ECG表现: • 心室率慢的AF,或发作前后有心动过缓 • 房室交界区逸搏性心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连续记录,在快速房颤后出现长时间窦性停搏。图中红线代表一秒。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诊断 症状+ECG 固有心律测定 窦房结恢复时间与传导时间测定 • 治疗 无心动过缓相关症状--观察 有症状--起搏器 慢-快综合征--起搏器+抗心律失常药
三、房性心律失常 • 房性早搏(atrial premature beat) • 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 •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 AFL) •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
atrial premature beat • 正常人或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 ECG特点: 1、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正常不同 P’-R间期>0.12sec 2、QRS大多正常,也可缺如、宽大畸形 3、代偿间期不完全 • 通常不治疗,有症状可用β阻滞剂等。
atrial tachycardia •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常见于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和洋地黄中毒 • 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少见,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 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多源性~) 常于COPD与CHF的老年病人 同一导联三种以上不同形态的P波
atrial flutter • 病因 阵发性:无器质性心脏病 持续性: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肺栓塞、 甲亢等 • 临床表现 房扑不稳定,可恢复SR或转为房颤 症状与心室率有关 对颈动脉按摩的反应
atrial flutter • ECG特点 • P波消失,锯齿样扑动波,频率250-350bpm。 • 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频率取决于房室传导。 • QRS形态正常。
atrial fibrillation • 病因:分阵发性和持续性。 阵发性:正常人;心脏、肺部疾病急性 缺氧时 持续性: 心血管疾病,二尖瓣狭窄最多 非心脏病,甲亢 无心脏病基础,称孤立性房颤
atrial fibrillation • 临床表现 症状与心室率有关,可无症状 严重者有心绞痛、CHF 体循环栓塞 • 体检 听诊S1强弱不等 心律绝对不整 脉搏 短绌
atrial fibrillation • 心电图特点 1、P波消失,代之于f 波;频率350-600bpm 2、心室率绝对不整 3、QRS通常正常,也可增宽
atrial fibrillation • 心房颤动病人心律规则时,应考虑: 1、恢复SR 2、房性心动过速 3、房扑及固定传导比率 4、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或室速 5、慢而规则最可能为第三度AVB
心房颤动的现代治疗? 药物 Holter 电复律 抗凝治疗 换药 消融 外科 起搏器 看别的医师
atrial fibrillation • 治疗目的 • 重建窦性心律,维持窦性心律 • 控制心室率 • 防止体循环栓塞
atrial fibrillation • 治疗目的 一、急性房颤:寻找和处理原发疾病和诱因 1、 HR快,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电复律 2、血流动力学稳定:控制心室率 (目标:安静时 60-80, 轻微活动≯100) 3、考虑复律:药物、电复律
atrial fibrillation • 治疗 二、慢性房颤: 1、阵发性:能自行终止者 2、持续性:不能自行终止,治疗可终止 3、永久性:经治疗也不能终止者
atrial fibrillation • 治疗 二、慢性房颤: 1、阵发性:治疗见急性 2、持续性:复律+预防发作 3、永久性:控制心室率,洋地黄、β阻滞剂、钙拮抗剂 药物难控制,射频消融+起搏器 射频消融根治、外科手术
atrial fibrillation • 治疗 三、预防血栓栓塞 既往血栓栓塞史、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高龄(75岁以上)、冠心病、左房大(>50mm),左室功能下降(40%)。 1、华法林 2、阿司匹林
四、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 房室交界性早搏 • 房室交界性逸搏与心律 •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交界区性早搏 • ECG特点 1、提早出现的QRS波与逆行P波。逆行P 波可在QRS前( PR<0.12 sec;之中或 之后(RP<0.20sec)。 2、QRS正常或增宽。 3、代偿间期可完全或不完全
交界区性逸搏 • 逸搏为被动性心律。 • 房室交界性逸搏出现在: SAN频率过慢,低于交界区固有频率时; SAN激动不能达到交界区。 • 频率通常45-60次/分。ECG见在一长间期后出现一正常的 QRS波,其前或后见逆行P波。
非阵发性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 发生机制:异常自律性或触发活动。 • 病因:最常见为洋地黄中毒 • 发作特点:非突发突止 • ECG:连续出现的正常QRS波,可有逆行P波;规则出现;心律70-150次/分。 • 治疗:病因治疗。一般不需用AAA。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PSVT的概念 • 与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 • 以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最多见。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病因:无器质性心脏病 • 临床表现: 心动过速突发突止; 症状包括:心慌、不安、头晕、晕厥、 心绞痛、CHF等 体检:S1强度恒定,绝对规则。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心电图: • 心率150-250次/分。规则。 • QRS形态正常,或宽大 • P波为逆行性,常在QRS波中间或终 末部。 • 突发突止。常有一房早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