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likes | 941 Views
智力及智力测验. 主讲:李阳 QQ群91633563 主页:本土心理咨询网. 一、什么是智力. 关于智力,历来心理学家对其就有不同理解: 1 、概念性的定义认为:智力就是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判断、理解、推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总称。 2 、操作性的定义认为:智力就是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一切特性。. 基于以上关于智力的概念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我们关于智力的基本理念达成两个共识: 第一、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通常它包括个体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言语表达和组织能力、社会能力; 第二、个体智力的高低,是他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表现。.
E N D
智力及智力测验 主讲:李阳 QQ群91633563 主页:本土心理咨询网
一、什么是智力 关于智力,历来心理学家对其就有不同理解: 1、概念性的定义认为:智力就是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判断、理解、推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总称。 2、操作性的定义认为:智力就是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一切特性。
基于以上关于智力的概念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我们关于智力的基本理念达成两个共识:基于以上关于智力的概念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我们关于智力的基本理念达成两个共识: 第一、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通常它包括个体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言语表达和组织能力、社会能力; 第二、个体智力的高低,是他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表现。
工艺店出售红白相间的玻璃串珠,每串14个,用钢丝串连。其中有一串,发现多装了一个白珠,而其相关位置是:工艺店出售红白相间的玻璃串珠,每串14个,用钢丝串连。其中有一串,发现多装了一个白珠,而其相关位置是: 显然,中间部位多装了一个白珠。试问:如何在其他各珠原位不动,且不能改换钢丝的条件下,取下那个多装了的白珠?
二、智力理论 1、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2、智力的群因素理论; 3、智力的型态论 4、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 5、智力的多元论; 6、智力的三元论;
4、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 人类的智力结构中包括了5×5×6=150种不同的能力
三、智商 1、智商的提出: 系统采用测验方法来测量人的智力,是在上世纪初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Binet)和西蒙(T.Simon)提出来的。 在1904年,法国教育部,为了设计一种鉴别儿童学习能力的工具,用以在一般儿童中区别出智力较低者,编入特别班因材施教。比纳与西蒙受政府之聘,于1905年编成了比——西量表,作为鉴别智力高低的标准。
2、智商的计算方法 (1)、比率智商: 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Termen)将比西量表介绍到美国,并修订成斯担福——比纳量表。斯担福——比奈量表是一种年龄量表。它规定某个年龄应该达到某一智力水平。它用智龄这个概念来代表个体的智力水平。
如果一个孩子生理年龄是7岁,但他能通过9岁组的全部题目,而能通过10岁组的一半题目,11岁组的1/4题目,不能通过12岁组的题目,那么他的智龄就是9+1/2+1/4=9 又3/4,即智龄为九岁九个月。 这样,一个孩子的智龄越大,他的智力水平就越好。 用智龄代表智力的方法,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按这种方法,就无法比较两个年龄不同,智龄也不同两个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如一个孩子小些,他的智龄为6岁,另一个孩子大些,他的智龄为7岁,那哪一个智力水平高呢?
为了将不同的孩子智力水平之间进行比较,还须考虑智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推孟提出了智商的概念。为了将不同的孩子智力水平之间进行比较,还须考虑智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推孟提出了智商的概念。 智商 = 智龄/实际年龄×100; 按这个公式就可以比较不同年龄儿童智力水平的高低了,我们把这个智商称作比率智商。 但比率智商同样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人的实际年龄逐年增加,而他的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30岁)却可能稳定在一个水平上。这样,采用比例智商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智商将逐年下降。这和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2)、离差智商: 为了更真实反映一个人的智力状况,韦克斯勒提出了新的智商的计算方法,把比率智商改成离差智商。
离差智商的根据是:人的智力的测验分数按正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智力处于平均水平,离平均数越远,获得该分数的人就越少。这样,一个人的智力就可以用他的测验分数与同一年龄组其他人的测验分数相比较来表示。离差智商的根据是:人的智力的测验分数按正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智力处于平均水平,离平均数越远,获得该分数的人就越少。这样,一个人的智力就可以用他的测验分数与同一年龄组其他人的测验分数相比较来表示。 离差智商是采用统计学中的均数和标准差计算出来的。它以标准化样本中每一年龄组被试的IQ均值为100,标准差为15,公式为:IQ = 100 +15(X-M)/S 由于离差智商是对个体智力在其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衡量,因而不受个体年龄增长的影响。
四、智力的测量 (一)比内智力测验; (二)瑞文智力测验; (三)韦氏智力测验。
(一)比内智力测验 1、比内智力量表 最早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A.Binet)和医生西蒙(Simon)于1905年编制而成,称比内一西蒙智力量表。1905年的量表有30个由易到难排列的项目,以完成的题目数量来确定智力的高低。 例如,能力平常的3岁儿童,大约可以从第1题做到第9题,而如果一个3岁的儿童完成十几个题目,就可以说他智力较高;反之,如果同龄的儿童只完成了较少的题目,则表明他智力较低。
1908年,比内了修订比内——西蒙智力量表,使测验题目总数达到59个,并把测验题目按年龄分组,从3岁到15岁,每个年龄的儿童中有一半能通过的题目即属于这个年龄组的题目。儿童通过了哪一个年龄组的题目,便说明他具有几岁的智力。1908年,比内了修订比内——西蒙智力量表,使测验题目总数达到59个,并把测验题目按年龄分组,从3岁到15岁,每个年龄的儿童中有一半能通过的题目即属于这个年龄组的题目。儿童通过了哪一个年龄组的题目,便说明他具有几岁的智力。 他将测验成绩用“智力年龄”表示,并建立了常模,这是心理测验史上的一个创新。
2、比纳智力量表的发展 1916年,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于修订了斯坦福一比内智力量表,首次引入了智力商数的概念,以IQ作为比较人聪明程度的相对指标。 1937年,推孟和助手梅里尔(M.A.Merrill)第一次对斯坦福一比内量表进行修订,重大的改革是采用了韦氏量表的离差智商替代比率智商,其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 1986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Thorndike、Hagen、Sattler等有修订了斯——比量表,称为斯—比量表第四版,使其成为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智力测验。
3、中国的比内测验: 比内测验最早于1916年传入我国,·1924年陆志韦在南京发表了他所修订的《中国比内一西蒙智力测验》,适合于江浙儿童使用。1936年陆志伟又与吴天敏进行了第二次修订,使该测验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北方。第二次修订本对6岁一14岁儿童较为可靠。 1979年,吴天敏教授进行了第三次修订,称作《中国比内测验》。此次修订作了较大修改,测验对象年龄范围扩大为2岁一18岁,基本上每岁3个试题,共计51个题目。在评定成绩的方式上,放弃了比率智商,而采用离差智商的计算方法来求IQ。
问题:有九个排成方阵形的点,试用铅笔画成相 连的四段直线,贯串方阵中的九个点。
(二)瑞文智力测验 1、瑞文智力测验(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 ,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Raven)于1938年设计的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由于该测验是非文字的,它较少受到本人知识水平或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努力做到公平,故心理学家们尤其喜欢采用这个测验作为跨文化研究的工具。 瑞文测验分为两型,标准型(SPM)是瑞文测验的基本型,于1938年问世,适用于11岁到成人被试,有5个黑白系列; 彩色型(CPM)编制于1947年,适用于5.5岁到11岁的儿童及智力落后的成人,分为三个系列。
SPM一共由60张图案组成,按逐步增加难度的顺序分成A、B、C、D、E五组,每组图案都有一定的主题,题目的类型略有不同。SPM一共由60张图案组成,按逐步增加难度的顺序分成A、B、C、D、E五组,每组图案都有一定的主题,题目的类型略有不同。 A组主要测知觉辨别力、图形比较、图形想象力等;B组主要测类同、图形组合等;C主要测比较、推理和图形组合;D组主要测系列关系、图形组合、比拟等;E主要测互换、交错等抽象推理能力。 每一组中包含12个题目,按逐步增加难度的方式排列。每个题目由一幅缺少一小部分的大图案和作为选项的6至8张小图案组成(A和B组有6张,C组以后有8张),测验中根据隐藏在一系列抽象符号和图案中的规律,选择某个小图案放人到大图案中缺少的位置中。 测验结果须先计算出原始分数,然后按常模资料确定被试者的智力等级,一般以百分位常模表示。
2、瑞文测验的实施 1).瑞文测验既可以团体施测,也可以作为个别测验。 2).测验开始时先发给记录纸,要求填好姓名、性别、年龄等项。然后发给测验图册,通过例题练习,主试告诉被试答题的方法和方式。 3)、明确告诉被试,测验时间满40分钟时,不管是否做完,一律交卷。
3、瑞文测验的记分方法 本测验题一律为二级评分,即答对给1分,答错为0分。被试者在这个测验上的总得分就是他通过的题数,即测验的原始分数。 本测验的量表分数是先将被试的原始分数换算为相应的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化为IQ分数。例如一个16岁城市儿童测得原始总分为58分,先查百分等级常模表得58分相应的百分等级为84,再查智商常模表得84百分等级的IQ为115。
三、韦氏智力测验 韦克斯勒他在设计智力测验里,分成一些分测验来测量各种智力。这些分测验又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言语测验,组成言语量表(VS),根据这量表结果计算出来的智商称为言语智商(VIQ);另一类是操作测验,组成操作量表(PS),根据它结果计算出操作智商(PIQ)。两个量表合称全量表(FS),其智商称全智商(FIQ)。以FIQ代表受试者的总智力水平 。 韦克斯勒按照这一原则组织了三套不同年龄的测验,即前述的WAIS、WISC和WPPSI。
2、WAIS—RC各分测验的主要内容及功能 1).知识:包括29个一般性知识的题目,由一些常识问题(包括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自然等)组成。可测量知识、兴趣范围以及长时期的记忆等能力。 例如: 1、农历把每月的初一叫做: A、塑日; B、望日; 2、下列酒中最适宜在吃海鲜时饮用的是: A、干白葡萄酒; B、干红葡萄酒;
2).领悟:包括14个按难易程度排列的问题,要求被试者回答在某一情景下最佳的生活方式和对日常成语的解释,或对某一事件说明为什么。主要测量判断能力、运用实际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一般知识。2).领悟:包括14个按难易程度排列的问题,要求被试者回答在某一情景下最佳的生活方式和对日常成语的解释,或对某一事件说明为什么。主要测量判断能力、运用实际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一般知识。 例如: 1、有板有眼中的“板”在音乐中是: A、强拍; B、弱拍; 2、人如果倒立着喝水: A、会喝不进去;B、会从鼻子中冒出来; C、和正立时喝水一样不会流出来。
3).算术:包括14个算术题,依难度排列。被试者只能用心算来解答。算术测验主要测量数学计算的推理能力及主动注意的能力。3).算术:包括14个算术题,依难度排列。被试者只能用心算来解答。算术测验主要测量数学计算的推理能力及主动注意的能力。 例如: 1、请在括号中填上“加、减、乘、除”将下列数据连起来: 6( ) 6 ( )6( )6 = 1 4).相似性:包括13对名词,每对词表示的事物都有共同性,要求被试者概括出两者在什么地方相似。此测验设计用来测量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 例如:请说出“汽油与食物、猪和老鼠…”的相似之处。
5).数字广度:包括顺背和倒背两个部分,顺背最多由12位数字组成,倒背最多由10位数字组成,每一部分由易到难排列。总分为顺背和倒背分数的总和。此测验主要测量人的注意力和短时记忆能力。5).数字广度:包括顺背和倒背两个部分,顺背最多由12位数字组成,倒背最多由10位数字组成,每一部分由易到难排列。总分为顺背和倒背分数的总和。此测验主要测量人的注意力和短时记忆能力。 例如:顺背“76485214”,倒背“9638658”等; 6).词汇:包括40个词汇,按难度排列,要求被试解释词意。本测验主要测量人的言语理解能力,同时了解其知识范围和文化背景。 例如:找出与“确信”意义最相近的词: A、正确;B、肯定;C、明确;D、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