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286 Views
浙江省温州中学 苏丰华. 《 论语 》 选读之. 题 目. 中庸之道. 中庸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 宋代程颢程颐观点 :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南宋朱熹说 : “ 中者 , 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 ”. 再读文章并思考: 文章写了好些人、好些做法,哪些人、哪些做法是不符合 “ 中庸 ” 的 ?. 哪些人、哪些做法符合中庸 ?.
E N D
浙江省温州中学 苏丰华 《论语》选读之 题 目 中庸之道
宋代程颢程颐观点: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南宋朱熹说: “中者,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
再读文章并思考: 文章写了好些人、好些做法,哪些人、哪些做法是不符合“中庸”的?
举个例子,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肯定会不完全一样,当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一个真君子是会认真倾听的,他能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既保证了整体的和谐,又保留了不同的声音。我们今天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声音和谐地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举个例子,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肯定会不完全一样,当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一个真君子是会认真倾听的,他能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既保证了整体的和谐,又保留了不同的声音。我们今天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声音和谐地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 ——于丹《论语心得》
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原则:爱憎分明!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
折中主义是把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折中主义是把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中庸绝不是“过”与“不及”两者之间在数量上无原则地对半折中,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合乎规律,适得事理之宜的最佳点。
中庸之道的原则是什么 义和礼
试从《论语》中找出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么样来贯彻中庸之道的?试从《论语》中找出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么样来贯彻中庸之道的?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钓而不纲,弋不谢宿。
当今社会,中庸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你觉得你的生活、学习哪些地方可能需要运用中庸之道?
尽管人们对“中庸”的理解尚有分歧,但其核心意义是指适中或适度,亦即把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保持在度的界限内,已成为时下的共识。 尽管人们对“中庸”的理解尚有分歧,但其核心意义是指适中或适度,亦即把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保持在度的界限内,已成为时下的共识。 ——丁原明《原始儒家的交往观》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龚自珍 译文:在成千上万的人群中,很幸运地与你握了一下手,使我的衣袖直到三年后还留有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