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第 12 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 12 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 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 ■ 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 导入. 1914 年范旭东创办的大久精盐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好景不长。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沉重压迫,迫使民族工业在困境中艰难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速度 ( 1912—1920 ). 许涤新、吴承明: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 ,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lenk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12 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2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 ■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

  2. 导入 1914年范旭东创办的大久精盐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好景不长。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沉重压迫,迫使民族工业在困境中艰难发展。

  3. 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4.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速度 ( 1912—1920 )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 中国近代化工厂的成长(1895—1920) 说明:本表所列工厂不包括外资在华投资企业,其中1895年前含官与商办两大部分,1913与1920年虽未加区分,但应以商办企业为主。 资料来源:根据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页54—56表改制。 ——摘自郑会欣《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经济转型及其内在原因》

  6. 中国近代工业转型的另一个明显趋势就是投资规模相对集中,以1912—1920年的投资情形来看,资本在5万元以下的工厂数目有所下跌,5—20万元规模的工厂则基本维持不变,而20万元以上投资规模的工厂却显著上升(以厂家数目计算,1922年资本在20—50万元的工厂增加了67%,50—100万元增加了175%,100万元以上的则增加了128%)。 ——摘自郑会欣《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经济转型及其内在原因》

  7. 民国初年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在国货运动蓬勃发展期间,刚刚成立的共和政府也采取种种方式,予以积极配合。1912年11月,工商部召开首届全国工商会议,其宗旨即为「谋工商矿业改良发达,欲集全国实业家及专门学者之意见」,实为「中国工商界数千年来未有之盛举」。1914年12月5日,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指出欧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并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责令各地方长官在抵押贷款、产品改良、运输费、拓展销路诸方面提供援助。1917年8月,农商部又通令各地,「嗣後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开办国货展览会,并组织各省企业参加国际性的博览会,这些举措均有助於推动中国国内企业外向型发展。……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得以发展亦与中华民国成立後投资环境的改变息息相关,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诸如铁路交通的开辟、国内商品市场的扩大、新式教育的兴起及普及,以及随之而引起的科学技术的传播、先进管理知识的运用、以银行为代表的近代化金融机构与市场的建立等等,都标志著国内的投资环境已发生重大转变,以致吸引内资与外资不断投入中国的资本市场。 ——摘自郑会欣《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经济转型及其内在原因》

  8. 1919年北京大学生焚烧日货

  9. 20世纪初,中国商店贴出的标语。

  10. 爱国火花 火花是火柴的商标,贴在火柴盒上。这一组火花反映了早期民族火柴业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

  11. 刘鸿生(1888—1956),浙江定海人,生于上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圣约翰大学辍学后,曾做过教员、翻译、推销员等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包揽开滦煤南运业务,成为百万富翁,人称“煤炭大王”;后于苏州、上海和全国各地兴办鸿生、大中华等火柴公司,任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主席,又被人称为“火柴大王”;民国9年(1920年)与朱葆三等在上海龙华镇创建华商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今上海水泥厂),任总经理;民国12年,生产象牌水泥,因质量优异,在与进口水泥剧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畅销全国。同时设立中华煤球公司,章华毛绒纺织公司等众多企业。当时,他又被称为中国人“企业大王”。刘鸿生(1888—1956),浙江定海人,生于上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圣约翰大学辍学后,曾做过教员、翻译、推销员等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包揽开滦煤南运业务,成为百万富翁,人称“煤炭大王”;后于苏州、上海和全国各地兴办鸿生、大中华等火柴公司,任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主席,又被人称为“火柴大王”;民国9年(1920年)与朱葆三等在上海龙华镇创建华商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今上海水泥厂),任总经理;民国12年,生产象牌水泥,因质量优异,在与进口水泥剧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畅销全国。同时设立中华煤球公司,章华毛绒纺织公司等众多企业。当时,他又被称为中国人“企业大王”。 刘鸿生曾任国民政府国营轮船招商局总经理、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执行长等职;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等职。 刘鸿生

  12. 我的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我的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 ——火柴大王刘鸿生

  13. 上海水泥厂旧址 鸿生火柴厂(后改为苏州火柴厂)厂门

  14. 章华毛纺织厂内景

  15. 1930年,刘氏托拉斯雏形以“刘鸿记帐房”名称公开于社会,并在四川路上建造了一幢“企业大楼”(即今四川中路33号)。刘氏的煤矿、码头、火柴、毛纺织、搪瓷、银行、保险诸业的办公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医务所、总账房等,都安排在该大楼里。 刘鸿生“托拉斯”大楼容貌

  16. 范旭东 侯德榜

  17. 中国早期的永利碱厂 永利制碱公司,1917年由范旭东创设于塘沽,侯德榜为总工程师;1934年改名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为中国旧时最大的私营制碱企业。 侯德榜给范旭东写的条幅

  18. 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

  19. 横行在我国东北沦陷区的日军

  20. 日本从沦陷区掠夺大量物资

  21. 被日本兴中公司吞并的龙烟炼铁厂

  22. 榨取中国人血汗的日本战犯星野直树和贺屋兴宣榨取中国人血汗的日本战犯星野直树和贺屋兴宣 星野直树,历任伪满洲国总务长官、内阁书记官长等职,是日本军国主义战时财政政策的推行者。星野直树在任伪满洲国总务长官期间,致力于将东北的所有经济部门控制在日本人手中,从而扩大日本军事工业,实行垄断措施。 他策划成立了由日本人把持的“满洲国”中央银行,控制了东北的金融命脉,并鼓动日本国内财阀到东北投资。1937年,日本公司垄断和控制了东北地区的工业。在星野直树经济政策的残害下,无数中国企业破产。 除了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侵吞中国人民的财富外,星野直树还公然实行“以毒养战”的罪恶政策。他在中国被占领的土地上强制推行种植鸦片,使日本在 伪满洲国及华北、华中等地开展毒品交易。通过“吸血鬼”式的方式,侵略者从中获得了巨额财富,维持了战争机器的运转。但是,却有成千上万的中国财富流入日本的口袋,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变成了“东亚病夫”!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指控他的9项战争罪行,判处无期徒刑。 贺屋兴宣,在日本侵华期间,曾担任“华北开发会社”的总裁,两度在内阁中担任大藏大臣,是典型的军国主义分子。 1937年,素有“理财能手”之称的贺屋兴宣被近卫文麿选任为大藏大臣,以应付日益庞大的战争开支。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贺屋兴宣开始策划从中国掠夺大量战略资源。 1938年6月,他亲自策划成立“华北开发股份公司”,打着和中国资本家合股的虚假招牌,将华北的矿山、煤炭、发电等重要经济行业控制在手中。 以此为样板,贺屋兴宣又在上海成立了“华中振兴会社”,并通过相同的伎俩完成了对华中地区铁路、水电、航运、电报电话等经济部门的垄断。 贺屋兴宣又将其罪恶之手伸向了中国的金融和农业。1940年,他下令在中国沦陷区设立20多家银行,通过滥发纸币等手段疯狂榨取民脂民膏,还强力推行所谓“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殖民经济政策,致使无数劳动人民处于悲惨境地。贺屋兴宣被判处无期徒刑。

  23. 日军强掳中国劳工 1999 年10月,青岛市档案馆从所保存的资料中发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日军从青岛转口输出招募强掳的中国劳工达70万人,输往我国东北、内蒙古和日本国,强迫他们充当苦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日军在各个战场的失利,日本被迫扩大征兵,从而导致国内劳动力紧缺,日本内阁于1942年11月27日正式通过了从中国“输入”劳工以补充日本国内劳动力不足维持战时经济体系的决定,并于1944年开始其对中国劳工“强制劳动”的行动计划。青岛市档案馆的部分资料证明:根据日本政府的方针和命令,日本华北派遣军向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下达了强行征集中国劳工的命令。为此,日军在青岛设立了专门关押囚禁输日劳工的集中营——“劳工训练所”。这些劳工主要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江苏、安徽等省,而以山东、河北、河南劳工最多。劳工在青岛关押一段时间后,便搭乘日本运输矿石的轮船押走。关押期间,劳工身受种种非人折磨,因冻饿致病而死者甚多。中国劳工不堪忍受非人的折磨,曾多次暴动,遭到日军血腥镇压,酿成多起血案。这些中国劳工除个别逃走或死亡外,均被掳到日本,在矿山、工厂从事非人的强制劳动。据幸存者揭露,劳工在日本无任何合同书和报酬金,身无暖衣,肚中无食,每天耗尽热量从事超负荷劳动,还要遭受日本监工毒打侮辱,安全和卫生条件极差,使许多劳工患病伤残,其死亡率高达37.3%(据日本资料)。直到 1945年日本投降后,幸存劳工才得以回国。 ——转引自 2001年7月19日 北京日报

  24. 刘连仁 刘连仁在日本13年“野人”生活的用具

  25. 日伪抓捕中国劳工的主要机构

  26. 日本135处作业所使用中国劳工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

  27. 在日本惨遭蹂躏的中国劳工

  28.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强掳中国劳工日企(现存企业)名单: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强掳中国劳工日企(现存企业)名单: 古河机械金属 日铁矿业 三菱材料 三井矿山 三井造船 住友金属矿山 住友石炭矿业 同和矿业 新日本制铁 宇部兴产 ㈱地崎工业 ㈱间组、青山管财 ㈱熊谷组 鹿岛建设 飞岛建设 大成建设 西松建设 铁建建设㈱ 石川岛播磨重工业 临港集团 七尾海陆运送 酒田海陆运送 2005年6月30日,中国被掳往日本劳工联谊会与中国劳工对日索赔案律师团在京联合公布了日侵华战争期间强掳中国劳工的日本企业名录及其所犯罪行。据悉,这些日企名单及其在战争期间强掳、残害中国劳工的事实,已经日本外务省档案确认。

  29. 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

  30. 20世纪20年代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31. 南洋烟草公司生产的白马牌香烟

  32. 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老刀牌香烟 哈德门香烟的广告牌

  33. 1928年11月1日,中央银行成立。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形成蒋( 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立夫)四大家族垄断资本集团、建立以四大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活动中心,垄断全国金融,有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理公债、管理外汇等特权,对百姓进行搜刮与掠夺。自1928年至1935年,宋子文、孔祥熙先后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在蒋介石操纵下,构成宋氏家族霸占中国银行,孔氏家族霸占中央银行、交通银行,陈氏家族霸占农民银行的局面。 中央银行总行

  34. 中央银行北京分行旧址(位于北京西城区西交民巷,现为中国金融出版社使用)中央银行北京分行旧址(位于北京西城区西交民巷,现为中国金融出版社使用)

  35. 1931年中央银行天津分行

  36. 中央银行中华民国25年发行的纸币

  37. 中央银行中华民国19年发行的纸币 ——关金券

  38. 中央银行中华民国34年发行的纸币——金元券

  39. 四行两局的组建标志国家对金融控制的初步形成。1928年初,宋子文出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鉴于政府财力有限,曾想利用中国银行改组为中央银行。他的办法是增加官股、实施国家银行的职能。但当时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嘉敖明确表示不能接受。拖到6月,经过激烈争论,全国经济会议上终于通过建立国家银行的提案。提案宣称“仿效英法德美等国金融制度,设立国家银行。国家银行的业务,应专注于代理金库、统一发行、接收各银行存款、贴现票据、发行国币、集中全国现金、调剂全国金融、平定全国利率、辅佐国际汇兑银行等”。(6)中央银行于11月1日在上海成立。初定资本为2000万元,至1934年增至1亿元。这正是国民党政府垄断全国金融的第一步。接下来通过公债他们把资本分别渗透到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由于发行公债可以产生大量回扣,四行占有半数以上公债发行权自然也就占有这些回扣,其用途主要扩充了银行资本)加上30年和35年分别设立的邮政储金汇业总局和中央信托局,国民党通过此“四行两局”垄断全国金融。1935年币制改革的实行使政府对于金融的控制又加深一步。四行两局的组建标志国家对金融控制的初步形成。1928年初,宋子文出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鉴于政府财力有限,曾想利用中国银行改组为中央银行。他的办法是增加官股、实施国家银行的职能。但当时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嘉敖明确表示不能接受。拖到6月,经过激烈争论,全国经济会议上终于通过建立国家银行的提案。提案宣称“仿效英法德美等国金融制度,设立国家银行。国家银行的业务,应专注于代理金库、统一发行、接收各银行存款、贴现票据、发行国币、集中全国现金、调剂全国金融、平定全国利率、辅佐国际汇兑银行等”。(6)中央银行于11月1日在上海成立。初定资本为2000万元,至1934年增至1亿元。这正是国民党政府垄断全国金融的第一步。接下来通过公债他们把资本分别渗透到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由于发行公债可以产生大量回扣,四行占有半数以上公债发行权自然也就占有这些回扣,其用途主要扩充了银行资本)加上30年和35年分别设立的邮政储金汇业总局和中央信托局,国民党通过此“四行两局”垄断全国金融。1935年币制改革的实行使政府对于金融的控制又加深一步。 ——摘自吕沁《南京政府施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基础及方法》

  40. 在流通领域国民 政府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和“专卖制度”。1938年10月和1942年3月先后公布《非常时期农矿工商管理条例》和《国家总动员法》,统制人民生活必需 品和对外出口物资,不准自由运销。如《非常时期农矿工商管理条例》规定》:经济部对指定物品的生产或经营之方法,原料之种类及存量,运销方法,售价及利润等,均“明定适当之标准”;对于指定之物品,得“收买其全部或一部”(13)。其管制机构包括复兴、富华公司(桐油、猪鬃、生丝、羊毛等);中国茶叶公司 (茶叶销售);农本局的福生庄(棉花、棉纱、棉布等);钢铁管理委员会(钢铁);燃料管理委员会(燃料);行政院液体燃料委员会(汽油、煤油、润滑油及酒 精等);采金局(金);水泥管理委员会(水泥);平价购销处(日用品等)和上文提到过的资源委员会(钨、锑、锡、汞、铋、钽及铜等外销矿产)等。 ——摘自吕沁《南京政府施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基础及方法 》

  41. 1942年,(国民)政府把盐、烟、火柴和糖、茶叶、酒类物品纳入专卖事业局管辖,实行专卖。盐、糖、火柴、烟四类产品实施专卖的三年多时间里,专卖总额高达100亿法币。此项政 策非但使政府加强对商品经营的控制更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1942年为四亿七千多万元,1943年是十七亿四千多万元。 ——摘自吕沁《南京政府施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基础及方法 》

  42. 知识链接 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 林继庸《民营厂矿内迁纪略》(《工商史料》第2辑)。 《工商史料》第2辑

  43. 阅读与思考 材料一 1913年至1920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1914年前,面粉每年入超。从1915年起,变为出超。1915年至1920年,面粉出超量由0.2895万吨增至17.2485万吨,增加了59倍以上。1913年至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也由48.4万余枚增至124.8万余枚,增长了157.9%;织布机由2016台增对不起5825台,增长了188.9%。 材料二 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的面粉工业迅速复兴,从1921年起就开始抵制中国面粉的输入。1922年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面粉和小麦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外资在华面粉工厂也开始扩展,使中国的面粉工业很快遇到了萧条的厄运。1922年6月,上海的面粉厂开工者占总数的75%,7月份减少至40%。1922—1926年,江苏省有5家新面粉厂成立,而倒闭者则达7家;天津的10家面粉厂有4家倒闭,其余6家屡经改组仍难以维持;东北的面粉厂则由原先的近30家减至十几家。 请思考,以上两组材料的数字变化说明了什么?

  44. 自我测评 1.简述中国民族工业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 2.日伪政权是怎样对沦陷区经济进行破坏的?

  45. 结 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