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365 Views
您猜猜 !!您猜猜!!. ((這次簡報的題目是 ???))) 提示one:最近最熱潮的 提示two:由大陸來的 提示three:最轟動的 提示four:在我們台中光榮的地方 這個地方,就在我們的 〝 台中科學博物館 〞. 答案就是最有趣的 “ 兵馬俑 ”. ↓介紹本投影片最熱門的↓ 『 綠面跪射俑 』
E N D
您猜猜 !!您猜猜!! ((這次簡報的題目是 ???))) 提示one:最近最熱潮的 提示two:由大陸來的 提示three:最轟動的 提示four:在我們台中光榮的地方 這個地方,就在我們的〝台中科學博物館〞
答案就是最有趣的 “兵馬俑” ↓介紹本投影片最熱門的↓ 『綠面跪射俑』 總身價高達新台幣廿三億元的「中國秦陵兵馬俑」真品文物,12月將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首批文物昨日運抵科博館開箱亮相,其中「綠面跪射俑」是出土兵馬俑中僅見,單件的投保金額即高達一點一億元,連在「中國秦俑博物館」也不輕易展出,此次難得獲准來台展出,民眾將可大飽眼福。 ★您猜對了嗎?☆
~╳×本投影片大綱×╳~ • 1.製作兵馬俑的概念!!)) • 2.兵馬俑的「大」「多」「精」「美」 • 3.兵馬俑的寫實主義 • 4.兵馬俑的彩繪 • 5.兵馬俑的造型和風格 • 6.兵器的特色及價值 • 7. 秦陵“文官俑”的發現和介紹 • 8.石榴園發現陪葬坑 • 9.唯一未被火焚的陪葬坑 • 10. 12件陶俑都是“長官 • 11. ↙“首腦機關”顯山露水↘ • 12.留有被盜痕跡 • 13.喜愛兵馬俑人士 • 14.緣起 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 • 15.兵馬俑的發現(小故事) • 16.著名人物:司馬遷 • 17.將 軍 俑 • 18.軍 吏 俑 • 19.武 士 俑 • 20.立 / 跪 射 俑 • 21.跽 坐 俑 • 22.御 手 車 士 俑 • 23.騎 士 鞍 馬 俑 • 24.銅 馬 車 • 25.參考資料 • 26.謝謝觀看
一、製作兵馬俑的概念!!)) • 《說文》載,俑士偶之假借字,通常是指殉葬用「人形明器」。以中國陶俑發展史而論,春秋戰國時代是俑的孕育期,秦為發展期,在西漢時候達到高峰。秦俑在中國俑的發展史上呈現首次的全盛期。
二、兵馬俑的「大」「多」「精」「美」 • 兵馬俑坑遺址自一九七四年開始考古挖掘以來,至今已發掘出八千件左右的陶製人俑和馬匹,藝術界也以「大、多、精、美」四大特色為兵馬俑做註解。「大」是指1.場面大、俑坑規模大。2.雕塑的個體大,世所罕見。「多」是指數量多,共有八千多件。「精」是指精雕細刻。「美」是指塑造了豐富的人面形象,及秦代軍人內心活動和思想性格,是寫實的藝術作品。
三、兵馬俑的寫實主義 • 兵馬俑寫實主義特點,儘管兵馬俑是仿照真人、真馬製作,卻不會單調的如出於同一個模子,陶工製作時運用了塑、堆、捏、貼、刻、畫六種技法,其中,陶俑從腳到頭分為七個部分,運用不同的技法才製作完成,陶馬從馬首到馬尾也是區分為五個部分進行製作,入坑前,每一件兵馬俑都經彩繪,色彩絢麗而多樣,只是後來因為人為和自然的破壞,兵馬俑出土後顏色大多脫落。
四、兵馬俑的彩繪 • 我們現在看到的秦俑是青灰色的,其實秦俑彩繪的顏色也十分豐富,主要有紅、綠、藍、紫、黃、黑、白等,每種色又有深淺濃淡的不同,形成表現力十分豐富的不同色階。顏色的主要成分大都是天然的礦物質顏料。但是其中的紫色為哇酸銅鋇(BaCuSi2O6),這種顏色為人工化合物,目前在自然界中尚未發現,它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研究超導材料時偶然發現的,而在兩千多年前的秦俑彩繪中,這種顏料就已經得到了應用這一重大發現在科技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兵馬俑的造型和風格 • 「千人千面」的兵馬俑究竟是多少陶工的心血結晶,考古人員從出土兵馬俑身上發現八十多名陶工姓名,這是秦代「物勒工名」制度是秦代管理官府手工業,控制和監督工人生產的一種手段。陶工又分成兩大類,即來源於中央官署作坊的陶工和來源於地方制陶作坊的陶工。這兩類陶工所製作的陶俑,在造型風格方面有著顯著的差異,來源於中央官署的陶工所製作的陶俑,通常身材魁偉、強壯多力、氣質威武。
六、兵器的特色及價值 • 兵器的特色有1.系統化,就是按幾種型號生產產品2.互換性,就是同一型號的產品的部件可以互換3.冶金加工工藝,已達很高水準,誤差非常小4.有防銹處理,兵器表面有鉻鹽氧化物,就是經過鉻化處理,這個發現,震驚全世界。因為此項技術,一直到二十世紀1973年才由德國人取得專利權,1950年美國才發明,而我國遠在兩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創造了此項技術,這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蹟。
∴♂秦陵“文官俑”的發現和介紹∵♀ • 【大紀元11月3日訊】2000年7月,省考古所和秦俑博物館聯合組建的考古隊,在秦始皇陵封土的西南角,發現了一個大型陪葬坑。經過一年多的發掘,令人惊喜的是,這里竟是考古學家們一直苦苦尋找的“秦王朝的中央机构”之一,這是自1998年鎧甲坑發現后秦始皇陵區又一重大考古發現。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此乃治國之根本。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朝來說,也自不例外。秦兵馬俑發現后,轟動了海內外,這個龐大的地下軍陣所展現的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的國威与軍威,令世人震撼。但令人遺憾的是,秦兵馬俑皆屬“武”類,我們所發現的六、七千件秦俑中,居然沒有一個文職人員,難道偌大的秦王朝真是“武夫”的世界嗎?另外,秦王朝的中央机构在哪里?這些對于考古學家們來說,一直是個解不開的謎。 圖為必恭必敬的文官俑 • 這一尷尬的處境在2000年7月終於有了改變———
≡∞石榴園發現陪葬坑∞≡ • 2000年初,秦始皇陵園考古勘探進入全面普探階段。同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秦陵封土西南角的果農石榴園里發現了一個神秘的陪葬坑,當時一切還不是十分明了,根据以往的經驗,离始皇陵封土這么近,不會沒有“好東西”。銅車馬不就是在封土邊緣發現的嗎? • 經過兩個多月的考古鑽探,這個被編號為K0006陪葬坑的基本形制已經摸清:其平面略呈“中”字形,東西走向,由斜坡道和前后室組成的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构陪葬坑,總面積144平方米。坑內壁面皆嵌廂木,地鋪木地板,坑上則覆蓋著長方體的棚木,其上再加蓋蘆席,蘆席上覆土。斜坡道平面呈梯形,寬3-4.6米,長12米;前室南側有一長4米、寬2.9米的廂房;后室則呈矩形,長20.6米,寬3.8米。從鑽探的情況看,前室里有彩繪的陶俑,后室發現馬的骨骼。 • 發現的這些彩繪的陶俑和兵馬俑有什么關系呢?石榴園里的這個陪葬坑又是一個什么性質呢?為什么它离秦始皇這么近?一切都還是未解之謎。 • 7月本就是一個噴火的季節,文物工作者的心中涌動著一股激動与喜悅之火。考古發掘工作就是在這樣一個流火的季節里開始了……
⊕唯一未被火焚的陪葬坑⊕ • 根据文獻記載,秦始皇陵原有許多异常宏偉的地面建筑,但均毀于大火。截止目前,考古工作者在秦陵的附近已勘探出了180個左右的陪葬坑,其中陵園里面大約有60多個,根据現在發掘的情況看,均有火燒的痕跡。 • 歷史上關于秦始皇陵被焚毀有三种說法,普遍認為是毀于項羽之手。項羽入關后,由于時間倉促,雖未能對秦始皇陵進行大規模的盜掘,但縱火焚燒了秦陵的地面建筑;另外兩种說法則認為是地下的沼气導致的自燃或是秦代的一种葬儀。考古工作者曾在秦陵一個陪葬坑的過洞里發現一個土坯的爐子,据說,這可能是引火的爐子。 • K0006陪葬坑的發掘使秦陵毀于火的說法多少有了一些反面的佐證。因為在整個發掘過程中,絲毫沒有見到火燒的痕跡。這也是目前陵園已發現的唯一一個沒有被焚毀的陪葬坑,它的結构遺跡保存較好。
﹝12件陶俑都是“長官”﹞ • 9月12日,記者驅車赶往K0006陪葬坑進行采訪。在四周石榴園的一片綠色中,60万元專款搭建的白色保護大棚格外顯眼。 • 走進大棚,一股濕濕的泥土气息迎面扑來,讓人有了和千年前的古人對話的意境与向往。据考古工作人員介紹,在這個陪葬坑的前室里共出土了12件陶俑,其中有8件文官俑,四件御手俑。這12陶俑皆戴紅色的“臃頸”(圍巾),穿交領右衽長袍,足登方口翹尖長履,從服裝形制上看与兵馬俑差別不大。值得注意的是,這12件陶俑全都戴著單板或雙板的長冠,都是“當官的”。 • 秦俑坑出土的大批兵馬俑則只有一部分戴冠,不同的冠式代表著不同的地位。秦代共有20等爵,但從秦俑目前的發現來看,我們現在只見到了四种等級,從低到高依次為不戴冠,戴單板冠,戴雙板冠和將軍。按記載,7級以上就為上爵,而戴雙板冠是8級爵位,可見這個陪葬坑中出土的俑的級別是很高的。
↙“首腦機關”顯山露水↘ • 在剛開始鑽探時,限于資料,考古工作人員認為這個陪葬坑僅是一個馬廄坑而已,這里可能供養著供秦始皇乘御狩獵的御馬。至于陶俑,就是飼馬人。但隨著發掘的不斷深入,這一觀點漸漸被否定。 • 按《禮記》記載,古時西南為“奧”,這里往往是尊者或長者所居住的地方。從所出土的文官俑看,他們的右腋下都挂著模擬的陶削(小刀,用以刮掉竹簡上的字)和長方形的袋囊,里面用以放置磨刀石。而俑的左臂肘与腰間有一圓孔,原似夾有東西,應為竹簡等物。這种形制的秦俑也從來沒有發現過。出土的文官俑皆雙手籠于袖中,做立姿態,整體看上去畢恭畢敬,一副隨時待命的樣子。皇上有什么旨意,他們馬上就會拿出竹簡,記載下來,如果寫錯則立即會用“削”刮掉重寫。這些文官俑可能就是早期的“公務員”吧! • 在南側廂房,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四件“銅鉞”,刃部鋒利,有竹柄的痕跡。“鉞”從原始社會開始,就具“代表”和“象征”之意,儀仗隊里經常可見斧鉞之物,它往往象征君權神授、軍事征伐。在執行刑罰時,有“鉞”則可先斬后奏。在兵馬俑中,我們也僅在2號坑發現過一件“鉞”。 • 秦始皇陵周圍的陪葬坑均是某种机构的象征,經過專家認證,這個陪葬坑是秦代的三公九卿中的廷尉,是掌刑辟、主刑罰的要害机构。 •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建立了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備的官僚政治机构。秦代的中央机构以三公九卿為首腦。遺憾的是,自1974年秦兵馬俑發現以來,我們就一直沒有找到這些關鍵性的机构,直到K0006陪葬坑發現才有所改變。
留有被盜痕跡 • 經過清理發掘,在K0006陪葬坑的壁底部發現了淤泥7層,西高東低,由此可見,該坑曾進水7次,致使秦俑的彩繪受到了很大的污損,而且后室的馬骨也被沖得凌亂不堪。有關部門專門請了一位研究馬的專家進行辨認,估計這里共埋了不下20匹馬,都是殺死后放置進去的,目前已清理出了9匹馬的骨架,其中有一匹馬有閹割的跡象。在前室里,還發現了一架木車,但破損極為嚴重。 • 這個俑坑,也發現了被盜的痕跡。坑里的一個文官俑的背部,有一個明顯的榔頭砸的小坑,估計這是盜墓人在里面尋寶的印記。這個俑坑出土的器物并不是十分丰厚,在前室眾俑的前部有一塊空地,按照常理,在“辦公”區域,不可能沒有“東西”出現,可是經過多次清理,也沒有發現任何哪怕是一個很小的物件,估計已遭到盜墓人的“毒手”。
__喜愛兵馬俑人士__ • 由此可見,中國的兵馬俑並不多。 人們應該好好珍惜中國的驕傲 • ┌兵馬俑┐
緣起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 • 據目前考古所得,被斷定為中國最大最早的一座帝王陵,就是秦始皇陵。西元前210年,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帝贏政東巡途中病死於沙丘,九月,歸葬驪山陵,據載從贏政初即王位,就動手修建驪山陵,統一六國後,更每天動用刑徒數十幾人修陵,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大興土木,直到人民揭竿而起,天下分崩才被迫停工,西元前206年項羽入關,一把火,燒毀了秦陵的秦宮室苑囿,現在秦陵地面上除了仍然存留的封土堆外,宮寢等建築只剩下大片的夯土和瓦礫了,至於秦陵地下還有什麼東西,一直是個不解之謎。
兵馬俑的發現(小故事) • 1974年春,當地農民打井時,在秦陵封土堆東側1.5公里處,無意中挖出一個與真人頭大小相似的陶質武士頭顱,他們當時根本不會想到,他們已經揭開了發現一個使世界為之驚嘆的偉大奇蹟: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序幕。古墓成嶺藏幽宮秦始皇陵遠望像一做突兀拔起的山嶺。嶺冢封土的形狀成覆斗形,用土夯築而成。位於封土下面的地宮,是秦嶺的核心部份,為放置棺墎和隨葬物品的地方。為防止後人盜掘,還令工匠設計機關,而究竟之中埋藏著什麼東西呢?一直是人們心目中的大謎。司馬遷在史記中描寫道:
著名人物:司馬遷 • 司馬遷在史記中描寫道:「(地宮)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貴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也。」這些記載仍有待考古發掘的驗證。不過,我們仍可對秦陵地宮做一推測。考古資料顯示,秦陵地宮上穴成似方形,東西寬四百八十五公尺,南北長五百一十五公尺,總面積達二十四萬九千七百七十五平方公尺。這樣大的墓穴是古今中外歷史上任何人的墓葬所無法比擬的,目前秦陵地宮已探鑽到二十六公尺深,但仍是人工夯築的夯土層,這說明地宮最淺也在二十六公尺以上。
將 軍 俑 • 秦始皇千軍萬馬之中,擁有最高軍隊地位-將軍俑。一般而言,大都身材高壯魁梧,頭戴雙卷長冠,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有的外披魚鱗鎧甲,神態顯得肅穆威武,站姿挺直,散發傲人雄風,有的身穿戰袍,昂首挺胸,豪氣萬千,或者有表現出儒將之風,滿腹經論氣宇軒昂,因為是軍隊的首領,所以數量不多。
軍 吏 俑 • 軍吏俑頭戴雙版長冠,有的身穿戰袍或上披彩繪花邊的前胸鎧甲,右臂微微上舉,手做持兵器狀,神情嚴峻,目光炯炯,充滿了剛猛殺敵的氣勢,從冠式、鎧甲、手勢判斷,身份低於將軍俑,但高於御手,出土量較多。
武 士 俑 • 有輕裝和重裝之分,輕裝武士俑身穿交領右衽戰袍,腰間繫鞍帶,無冠束髮,高起的髮髻結於頭右側行扁髻,重裝武士俑,明顯高大,外披鎧甲,頭梳扁髻、圓髻或頭戴武幘,二種都腿紮行滕,足登方口齊頭履。手持弓箭、弩機,或者持長矛,威嚴而立,個個嚴肅恭謹,表現出大秦銳士驍勇善戰的氣魄。
立 / 跪 射 俑 • 秦代射手的選拔十分嚴格,不是「臂力過猛」者難以成為弓弩手,所以立射俑體型高大勻稱,身材在一點八米以上,眼神直視前方專注無比,跪射俑即為蹲式,作發射箭的姿勢,身體和手臂向左方傾斜,兩手在身體右側持弓搭箭,聚精會神隨機應便於周圍的變化,形像鎮靜機靈,在一個陣式中,與立射俑配合,形成連番射擊、迭次交換,擁有超強的殺傷力。
跽 坐 俑 • 所謂「跽」就是長跪的意思,兩膝著地,臀部壓在兩腳的後跟上,跽坐俑是陶俑中像徵從事雜役的僕人,身穿長襦,頭後梳圓髻,髮辮的紋理、脈絡刻畫十分精巧,形像逼真,過去常被誤認為女俑,但從某些俑留有髭鬚判斷,實際上為男俑
御 手 車 士 俑 • 秦代戰車上有甲俑三件,中間駕車是御手俑,車士俑居左右兩側。御手俑身高一點九米以上,頭外罩武幘又戴上長冠,身穿鎧甲,兩臂向前平舉,作握轡狀,職責是駕馭車馬,保護車馬進退得宜,並兼當主帥受傷可以代替其執掌指揮工具金和鼓,在旁的車士俑,頭戴武幘,頭頂梳髻、手持兵器,其職責是保護御手安全。
騎 士 鞍 馬 俑 騎士俑的裝束明顯與其他俑不同,它頭戴武弁,兩側帶扣緊繫頜下,足登皮革短靴(合鞮),下穿緊口連身襠褲,身穿緊腰窄袖短袍,胸披短甲,手無護套,充滿輕便迅速、出其不意的騎士特質,一般立於馬前,手牽馬繩,陶馬上雕有鞍韉,馬頭方正,口闊鼻大,肌肉健厚,配合騎士俑,正是其他兵種無法達到的「迅猛」戰術特長。
1號銅馬車 一號銅馬車,古名立車,又名高車,以真馬的二分之一尺寸鑄作,通長二點二五米,高一點五二米,總重一千零六十七公斤,具有警衛性質的前導車,裝備以武器為主,前駕四馬,車內置十字拱形傘座,座上插一長柄銅傘,遮罩整個車輿,傘下站立一名御官俑,身高九十二厘米,重七十點六公斤,身穿戰袍,腰間束帶,腦後梳扁髻,腰際左挎長劍,右配玉壁,英氣煥發從容不迫。車上還配有銅弩、銅矢、銅盾等兵器。 2號銅馬車 二號銅馬車,古稱安車,高約一百零六厘米,總長約三百一十七米,重一百九十五公斤,通體塗白色,車輿上有穹窿形的橢圓形蓋子,車廂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室較小,內跽坐一御官俑,高五十一厘米,重五十一點九五公斤,衣冠同一號銅馬車御官,面龐豐腴,瀟灑自如,後室較大,為主人所居,車輿內外繪有變形夔龍、夔鳳紋、流雲紋及各種幾何形圖案花紋,車主要零件為青銅和一些金銀製作。 銅 馬 車
本投影參考資料 有些是自己有些是yahoo搜尋的網站資料。我自己頭腦的資料佔45%、網站的佔55%。
謝謝觀看 • 最後,我感謝老師們對我的信任與愛護讓我可以來做此投影片。 • 謝謝您觀看此投影片,希望會對您的資料有幫助。 •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破土而出,以其威武雄壯的氣勢和深邃的歷史文化震撼了全世界,折服了海內外的觀眾,它是世界的奇蹟,更是民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