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likes | 1.09k Views
第二十三章 柠檬酸循环. 糖的有氧氧化 ( aerobic oxidation ). 反应过程 :. O 2. O 2. O 2. O 2. H 2 O. H + +e. G. G-6-P. PA. PA. 乙酰 CoA. CO 2. 胞液. 线粒体.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分三个阶段: 糖酵解途径:葡萄糖 丙酮酸 丙酮酸 乙酰 CoA 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柠檬酸循环 ( Citric Acid Cycle) 三羧酸循环 (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
E N D
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 反应过程: O2 O2 O2 O2 H2O H++e G G-6-P PA PA 乙酰CoA CO2 胞液 线粒体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分三个阶段: • 糖酵解途径:葡萄糖 丙酮酸 • 丙酮酸 乙酰CoA • 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 三羧酸循环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 Krebs循环 • 在好氧真核生物线粒体基质或好氧原核生物细胞质中,酵解产物丙酮酸脱羧、脱氢,彻底氧化为CO2、H2O并产生ATP的过程。
真核生物 基质 (线粒体) 细胞质 线粒体 原核细胞
一、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Pyruvate Is Oxidized to Acetyl-CoA and CO2 丙酮酸脱氢酶系
多酶复合体位于线粒体内 原核细胞在胞液中 E1-丙酮酸脱氢/羧酶(组分) E2-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 E3-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丙酮酸脱氢酶系 三种酶 TPP、硫辛酸、 CoA-SH、FAD、NAD+、Mg2+ 六种辅助因子
E3 三种酶 60条肽链形成 的复合体 E1 E2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NH N N N CH O O N CH CH NH CH CH CO CO C P P CH O O O NH O O 3 CH O P O S O C CH 乙酰CoA 2 3 O 2 2 2 2 - OH CH CH 2 O 2 - OH - O 3 β-巯基乙胺 AMP 泛酸 乙酰CoA
硫辛酰胺辅基 硫辛酰赖氨酰臂 砷化物共价结合-毒害作用
功能——脱羧酶辅酶将底物移入(出)脱羧酶的活性中心。功能——脱羧酶辅酶将底物移入(出)脱羧酶的活性中心。 + TPP的作用
羟乙基TPP 高能键
砷化物对硫辛酸的毒害作用 与E2的硫辛酸上的-SH结合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调控: 1、产物控制:NADH 、乙酰-CoA 2、丙酮酸脱氢酶组分的磷酸化(失活)和去磷酸化(激活) 由E2上的激酶和磷酸酶起作用
(一): 乙酰CoA、NADH、ATP、PDH激酶 (+): AMP、PDH磷酸酶、Ca2+、胰岛素 ATP/AMP NADH/NAD+乙酰CoA/CoA (能荷比)
相当于酶复合体 • 由于第一步为不可逆反应,直接决定整个循环反应的速度,而且是许多其它反应体系的分支点,因而该酶复合物受到严密的调节控制
三、柠檬酸循环历程Reactions of the Citric Acid Cycle 1、草酰乙酸与乙酰CoA缩合成柠檬酸 Formation of Citrate
柠檬酸合酶是变构酶变构抑制剂:ATP、NADH、 琥珀酰CoA、酯酰CoA AMP可解除抑制 • 氟乙酰辅酶A :底物,形成氟柠檬酸,不能往下反应,称致死性合成 FH2C
CH3CO 丙酮酰-CoA:竞争性抑制剂
2、经顺乌头酸生成异柠檬酸 Formation o f Isocitrate via cis-Aconitate 乌头酸酶
3、异柠檬酸氧化形成α酮戊二酸 Oxidation of Isocitrate to α-Ketoglutarate and CO2 氧化脱羧 △G0'= -20.9 kJ/mol NAD为辅酶,需Mg2+(线粒体) 异柠檬酸脱氢酶 NADP为辅酶(胞质也有)
4、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形成琥珀酰-CoAOxidation of α-Ketoglutarate to Succinyl-CoA △G0' = -33.5 kJ/mol 高能硫酯化物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5、琥珀酰-CoA转化为琥珀酸Conversion of Succinyl-CoA to Succinate 琥珀酰-CoA合成酶 (琥珀酰硫激酶) 哺乳动物—GTP/ATP 植物、微生物—ATP (唯一)直接产生高能磷酸键 底物磷酸化
GTP参与蛋白质合成 • G蛋白活化(信号传导) • GTP+ADP GDP+ATP 核苷二磷酸激酶
6、琥珀酸脱氢形成延胡索酸Oxidation of Succinate to Fumarate FAD与酶共价连接 丙二酸为竞争性抑制剂 ——抑制细胞呼吸 (Krebs)
琥珀酸脱氢酶位于线粒体内膜 具有立体专一性
7、延胡索酸水合生成 L-苹果酸Hydration of Fumarate to Produce Malate
8、 L-苹果酸脱氢形成草酰乙酸Oxidation of Malate to Oxaloacetate 被草酰乙酸与乙酰CoA缩合(高度放能)反应所推动
四、柠檬酸循环的化学计量 2 丙酮酸 2 acetyl-CoA 2 NADH 5 2 异柠檬酸 2α-酮戊二酸 2 NADH 5 2α-酮戊二酸 2 琥珀酰-CoA 2 NADH 5 2 2 琥珀酰-CoA 2琥珀酸2 A/GTP 2 2琥珀酸 2 延胡素酸 2 FADH2 3 2苹果酸 2 草酰乙酸 2 NADH 5 • Total 25 ATP 底物磷酸化
丙酮酸只有4个氢, 但彻底氧化所放出的氢? • 加水加氢
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的效率 糖酵解1G → 2ATP+2NADH+2H++2丙酮酸 → 7ATP 三羧酸循环2丙酮酸 → 25ATP ——————————————————————— 32ATP • 储能效率=32 ×7.3/686= 34.05 % 其余能量以热量形式: 一部分维持体温,一部分散失。
CO2来自草酰乙酸而不是乙酰CoA 但净结果是氧化了1分子乙酰CoA
五、柠檬酸循环的调控 速率受细胞能量状态、生物合成需求调节
限速酶: 1.柠檬酸合酶 变构抑制剂:ATP、NADH、琥珀酰CoA AMP可解除抑制 2.异柠檬酸脱氢酶 变构抑制剂:ATP、NADH 变构激活剂: ADP 3.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抑制剂:ATP、 NADH、琥珀酰CoA 激活剂:AMP 、 ADP、Ca2+
乙酰CoA 乙酰CoA的主要来源和去路 糖原 三脂酰甘油 蛋白质 G FA、甘油 氨基酸 胆固醇、FA 三羧酸循环 酮体
六、柠檬酸循环的生物意义 ( 1) 是好氧生物体内最主要的产能途径! (2) 是脂类、蛋白质彻底分解的共同途径! (3) 提供合成其他化合物的碳骨架 如: 草酰乙酸 → Asp、Asn α-酮戊二酸 →Glu →其他氨基酸 琥珀酰CoA →血红素 两用性
巴斯德效应(Pasteur) • 概念:指有氧氧化抑制生醇发酵(或糖酵解)的现象。或生物细胞和组织中的糖发酵为氧所抑制,这种现象巴斯德(L.Pasteur)在研究酵母的酒精发酵量和氧分压之间的关系中发现的,故称巴斯德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