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6

中医舌诊

中医舌诊.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 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 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 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 难经 》 :“神圣工巧四者,乃诊病要道。医者明斯,更 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绝不可单一一诊而 决人之死生。夫人之神气栖于二目,而历乎百体, 当以我之神会彼之神,人之神气在有意无意间流露 最真,医者清心凝神,一会即觉,不宜过泥。诊舌 亦如此。. 舌诊的正确方法. 舌诊的基本操作. 望舌的基本姿势.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医舌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医舌诊

  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 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 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 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难经 》:“神圣工巧四者,乃诊病要道。医者明斯,更 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绝不可单一一诊而 决人之死生。夫人之神气栖于二目,而历乎百体, 当以我之神会彼之神,人之神气在有意无意间流露 最真,医者清心凝神,一会即觉,不宜过泥。诊舌 亦如此。

  3. 舌诊的正确方法 舌诊的基本操作

  4. 望舌的基本姿势 • 1)要求患者面朝自然光线,一般采取正座位(重病患者可以仰卧),头略扬起,尽量张开口,使光线直照口中,再让患者将舌伸出口外,并使舌体自然舒张,舌面展开呈扁平型,舌尖略向下弯,便于观察。医者站立或对面正坐,姿势可略高于患者,以便俯视患者口舌部位。

  5. 望舌的基本顺序 • 望舌的顺序一般来说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看舌根,依次扫视;先查舌体,再查舌苔,以免舌伸较久舌体色泽失真。最后有必要时还要查看舌下静脉。

  6. 伸舌时,要求病人使舌体自然放松,忌用拙力,以免舌体紧张、卷曲而变形,致使舌色加深发暗。同时伸舌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舌体血液循环而使舌质渐转青紫。伸舌时,要求病人使舌体自然放松,忌用拙力,以免舌体紧张、卷曲而变形,致使舌色加深发暗。同时伸舌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舌体血液循环而使舌质渐转青紫。

  7. 舌诊的辅助手法 • 为核实舌之润燥,需用扪舌摸舌以测之。 • 医者应先洗净手,在用食指指腹轻触患者舌面。 • 扪舌:须在舌面的一定部位点按2-3下,看指腹的湿染程度。 • 摸舌:则由舌根向舌尖方向滑动1-3次,不仅要视察指腹的湿染程度,有时还需要体察舌面对指腹的刮刺感觉。

  8. 刮舌:须用经过消毒的刮舌板或压舌板,以适中的力量,由舌根向舌尖缓慢推刮,可连续3-5次。刮舌:须用经过消毒的刮舌板或压舌板,以适中的力量,由舌根向舌尖缓慢推刮,可连续3-5次。 • 揩舌:须用消毒纱布一小块,卷于食指端,蘸少许清水或薄荷煎的水,以湿润为度,再从舌根向舌尖,连续揩4-5次。

  9. 注意:刮舌、揩舌都需用力适当,轻则应退之苔不能刮去,重则难退之垢亦强行退去,且亦损伤舌体。注意:刮舌、揩舌都需用力适当,轻则应退之苔不能刮去,重则难退之垢亦强行退去,且亦损伤舌体。

  10. 舌诊的注意事项 • 1)光线条件 • 2)食物或药品的影响 •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11. 舌诊的基本内容 正常舌象

  12. 按五行分人:木、火、土、金、水五型。 • 按阴阳分人:阴虚、阳虚、阴盛、阳盛、阴阳平和。 • 舌当与此参变,如阳虚之人其先天禀赋不足,可终生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相对来说临床上可考虑其为正常舌象,而阳虚之人如何判定,当从其自身的表现结合中医理论上具体分析判断。

  13. 《舌苔统志》曰:“舌为心之苗,其色当红,红不娇艳,其质当泽,泽非光滑,其象当毛,毛无芒刺,必得淡红上有薄白之胎气,方是无邪之舌。”《舌苔统志》曰:“舌为心之苗,其色当红,红不娇艳,其质当泽,泽非光滑,其象当毛,毛无芒刺,必得淡红上有薄白之胎气,方是无邪之舌。” • 《伤寒论本旨》曰:“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微草也。” • 舌象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脏腑平则舌象平,脏腑逆则舌象逆,故治病辨舌以其人脏腑为准,先天后天之缺损,皆归于脏腑之功能变化。

  14.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的正常舌象,在今天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的正常舌象,在今天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 • 1)年龄、性别 • 2)体质 • 3)气候环境 • 4)生活起居习性

  15. 舌质的诊察 舌色

  16. 淡红舌 • 《舌苔统治·淡红舌》曰:“红者心之气,淡者胃之气。”舌为心之苗窍,心主血脉而色赤,经脉直通于舌;胃中甘淡之气亦上营于舌,故正常舌色当为淡红。

  17. 淡白舌 • 舌色红少白多为淡白,阳气衰少,化生阴血不足,推动气血运行无力,是气血不能充分营运于周身,舌为心苗故呈淡白。

  18. 淡白湿润舌 • 舌色淡白,水津较多,多为脾阳不振,水湿不能完全运化。清升化津、浊降外渗,主以脾阳气运化,脾阳不足,水湿增多,致使舌上映出湿润之象。 • 主病:脾阳虚损,水湿潴留 • 治法:温补脾阳,健脾利湿

  19. 淡白少津舌 • 《皇帝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为水液在人体运行通道,其推动之力当为阳气,阳气不足,脾肺虚弱,故舌上见淡白而少津 。 • 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 • 治法:扶阳益气,生津润燥

  20. 淡白光莹舌 • 脾胃亏虚,日久饮食不良,必致气血两虚,气血不能濡润舌质,旧苔渐去,新苔不生,当见淡白光莹舌。 • 主病:气血两虚 • 治法:气血双补

  21. 红(绛)舌 • 淡红,鲜红,绛红,红色,火色也。淡红,人之生理之火也,鲜红,火旺也,绛红,水涸火极也;然亦有阴虚火旺者,当衷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实火红绛多有口渴脉洪数,虚火红绛则多见于脉细数无力。临证当慎之。 • 主病:实热(阳盛);虚热(阴虚阳亢) • 治法:苦寒直折;育阴清热

  22. 红(绛)湿润舌 • 色红而润,多指嫩红舌;色绛而润,多指老红舌。后者多见于外感邪热入营与内湿相和,或内伤阴虚火旺合痰湿为患;前者乃虚阳上浮,肾水真阴上冲,于舌上见色红而娇嫩,湿润水滑。 • 主病:营热合湿;阴虚火旺挟湿;虚阳外越 • 治法:清营化湿;养阴渗湿;扶阳镇摄

  23. 红(绛)少津舌 • 《舌鉴辨证》:“红嫩无津舌,全舌鲜红,柔嫩而无津液,望之似润而实燥涸者,乃阴虚火旺。”外感热邪入营,劫津;内伤阴虚火旺两者皆可见到此舌,如舌尖独红当为心火亢盛。 • 主病:营热津伤;阴虚火旺;心火亢盛 • 治法:清营生津;滋阴降火;降心火引热下行

  24. 红舌(红、紫)点刺 • 舌色鲜红,并有散在的深红色小点鼓起于舌面,统为邪热深入血分的征象,邪热与血互结,血热妄行,迫血外出,故于舌上见点刺,与身上皮肤可见血斑。《温热论》:不拘何色,舌上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热极也。 • 主病:温热或温毒入血 •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25. 绛紫舌 • 《舌鉴辨证》:“紫见全舌,脏腑热极也。”热邪不断亢盛,先致津伤,津伤则血不濡,终至气血难行壅滞不畅,故显现绛紫之色。《舌苔统治》:“紫舌干裂纹者,热极不治,可证津伤之说。” • 主病: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 治法:清热生津,行气活血

  26. 青紫舌 • 青紫者,瘀也,肝主疏泄,舌见青紫总属肝瘀,且因寒而瘀者多见青紫,暗紫。 • 主病:寒滞血瘀 • 治法:散寒活血化瘀

  27. 青色舌 • 古医书形容如水牛之舌,是阴寒邪盛,阳气郁而不宣之故,如体表受跌打损伤,皮肤多现青紫,同理也。 • 主病:寒凝血瘀阳郁 • 治法:扶阳散寒,活血化瘀

  28. 舌体的诊察

  29. 肿胀舌 • 1)舌色淡白,舌面水滑,舌体好像水潴留,多由脾肾阳虚,水湿上泛所致。 • 2)舌色鲜红肿大,常由心胃有热,而致气血上壅之故。 • 3)舌紫而肿,多见于素善饮酒,又病温热,邪热挟酒毒上冲;或中毒而见舌胖大紫暗发青。 • 4)淡红胖大,湿热痰饮上溢故也。

  30. 主病:阳虚水湿内停;心胃热盛上壅;酒毒壅滞,中毒;湿热痰饮上溢主病:阳虚水湿内停;心胃热盛上壅;酒毒壅滞,中毒;湿热痰饮上溢 • 治法:温阳利水;泻火除壅;解酒、解毒;清热化湿祛痰

  31. 细瘦舌 • 舌体细瘦多由于灼血消肉所致。舌体淡白而细瘦者多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舌体久失所养而成;舌色红绛而细瘦者多为阴虚火旺之故,火旺者灼血消肉无论新久多难治预后不良。 • 主病: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 治法:气血双补;滋阴降火

  32. 短缩舌 • 顾名思义,舌体卷短缩而不能伸者。多见与本有沉寒痼冷,又遭寒邪内袭,以致寒凝筋脉,收引挛缩而成《素问·诊要经终论》:“厥阴终者,…甚则卷舌。”气血俱虚,不能濡舌,日久亦可至此。《中藏经》:“肝风入心,…舌缩。”《千金方·脾脏脉论》:“舌本卷缩,…邪热伤脾。”热盛伤津,筋脉失润而燥,燥热生风,筋脉拘挛,舌亦因之而卷缩。临床所见,内阻痰湿,又动肝风,风邪挟痰,梗阻舌根,因见短缩者,亦复不少。

  33. 主病:寒凝筋脉;气血俱虚;燥热生风;风邪挟痰主病:寒凝筋脉;气血俱虚;燥热生风;风邪挟痰 • 主治:温经散寒;气血双补;滋阴熄风;豁痰熄风

  34. 强硬舌 • 热入心包,扰于神明,心神不宁,髓脑失养,致舌无主宰,失其灵活而强硬,高热伤津亦可。《金匱要略》:“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千金药方》:“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当伴半身不遂,口眼喎邪等中风症状,强硬舌亦可表现,或在未中前提示先兆。 • 主病:热入心包;高热伤津;中风 • 治法:清心开窍;滋阴清热;养血活血熄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