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472 Views
《 青春之歌 》. 杨沫. 杨沫 《 青春之歌 》. 生平与创作 作品分析 1 、创作情况 2 、情节与主题 * 3 、人物形象 * * 4 、叙事模式 *. 重评 《 青春之歌 》. 一、生平与创作. 原名杨成业,祖籍河南湘阴县。先后做过小学教师、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职。 1933 年入党, 1934 年开始写作。之后主要做文职工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 《 红红的山丹丹花 》 ,中篇小说 《 苇塘纪事 》 、长篇 《 青春之歌 》 、 《 东方欲晓 》 、 《 芳菲之歌 》 。. 杨沫( 1914 — 1995 ). 二、作品分析. 创作过程
E N D
《青春之歌》 杨沫
杨沫《青春之歌》 • 生平与创作 • 作品分析 1、创作情况 2、情节与主题 *3、人物形象* *4、叙事模式*
一、生平与创作 • 原名杨成业,祖籍河南湘阴县。先后做过小学教师、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职。1933年入党,1934年开始写作。之后主要做文职工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丹花》,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 杨沫(1914—1995)
二、作品分析 • 创作过程 1958.1.作家出版社出版。1950年,杨沫开始《青春之歌》的创作,初稿完成后。1952至1956年间进行了几次重大的修改,至1957年7月脱稿、1958年1月问世。
情节与主题 • 小说以1931、9、18 ——1935、12、9这段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艺术的再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变化和精神面貌。是对现代知识分子成长史的成功演绎。形象的说明知识分子只有在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的得到解放,才有值得歌颂的青春.。
林道静形象解读: 一、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形象。 • 接受党的领导:卢嘉川、林红 • 参加革命斗争:撒传单、游行 • 接受工农教育:定县农村学习 通过林道静的人生道路揭示了青年知识分子从个性解放道路到献身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艰难历程。
二、通过描写林道静的个性解放的失败,否定了五四的个性主义和个性解放。二、通过描写林道静的个性解放的失败,否定了五四的个性主义和个性解放。 林道静的形象解读 余永泽: 个性解放(骑士英雄) 林道静 卢嘉川: 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精神英雄) *弃余选卢、江* 江华: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英雄)
林道静的形象解读 三、阶级的革命的文学观念与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文学观念的结合。 • 林道静的人生追求: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杨沫自己的生活) • 三个男性对林的爱慕: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 (余永泽的原型:张中行)
关于成长小说 • 西方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变,是以18世纪末期“成长小说”的出现为标志的。“成长小说”的词源是两个德语词:Bil-dungsroman和Erzlehungsroman,通常译为“主人公成长小说”或“教育小说”。
关于成长小说 • “成长小说”肇始于歌德创作于18世纪末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此后在西方现代文学中蔚然成林,如司各特的《威佛利》,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等。都以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为主题,叙述主人公从幼年开始所经历的各种遭遇。 • 主人公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人并认识到自己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
《青春之歌》解读: 性与政治的双重书写 • 20、30年代普罗文学:“革命+爱情”公式 蒋光慈《冲破云围的月亮》王曼英 李尚志 柳遇秋 • 40、50年代,爱情被压缩到革命边缘“体制道德主义”,政治生活严肃,排斥儿女私情。 • 《青春之歌》的爱情:性与政治互相说明 • 巴赫金:现代历史小说的基本任务,为私人生活找出历史的侧面,表现历史采用私人方式。
《青春之歌》解读: 性与政治的双重书写 • 性别魅力与政治魅力呈现为一种互为转喻的关系。一方面是以情爱方式对政治观念的演绎,另一方面是通过政治话语对情爱的改写。 • 爱情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两性相悦,而是性别消失后的一种精神隐喻——无产者之爱不仅抛弃了有形的物质享受,而且抛弃了内在的私有观念。
思考题: 1、今天该怎样重新解读红色经典? 2、如何看待《青春之歌》中的情爱与政治? 3、试分析林道静形象的女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