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1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它是从总体上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历史观的状况: 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 也存在一些唯物主义合理因素。. 3 、唯心史观的缺陷和根源. 旧的历史观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 至多考察了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深究产生这种动机的物质原因,未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是 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 思想动机. 历史活动. 社会发展.

ley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 1、历史唯物主义 •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它是从总体上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历史观的状况: • 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 • 也存在一些唯物主义合理因素。

  2. 3、唯心史观的缺陷和根源 • 旧的历史观存在两个缺陷: • 一是至多考察了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深究产生这种动机的物质原因,未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二是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 思想动机 历史活动 社会发展

  3. 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的根源: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 1、认识根源 • 人们要达到对于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有它的特殊的困难。 • 2、社会历史根源 • 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着人们的认识(历史的动因深藏在历史现象的背后;生产规模的狭小使人难以看到规律的重复性、共同性。) • 3、阶级根源 • 剥削阶级的偏见限制着人们的认识。 • 它要论证:剥削制度合理;剥削者高贵。

  4. 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的物质活动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指全部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 唯物史观认为: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5. 5、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意义 (1)它使唯物主义哲学 路线贯彻到底。 (2)它使各门具体的社 会科学能够真正成为科学。 (3)它使科学社会主义 由空想变成科学。

  6. 三、生产力 • 李达曾说: • “吾人假定社会为一建筑物。……惟建筑物之基础为地面,其上层建筑为木材砖瓦等项,地内之地力苟有变动,地壳即不免有塌陷之虞,则建筑物之基础势必改造,因而其上层建筑亦必改造。” • 《李达文选》第一卷,第244页。 建筑物 (上层建筑) 地面 (经济基础) 地内之力 (生产力)

  7. (一)生产力概念 • 1、定义: •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表示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 2、生产力的特征: • 生产力具有客观性。 • 生产力具有社会性。 • 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8. (物的要素)

  9.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 劳动资料 • 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 劳动资料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并且是历史地变化的。它包括: • 工具系统——“骨骼系统” • 动力系统、能源系统、运输系统、储存系统等——“脉管系统”

  10.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 劳动对象 • 劳动对象是人们运用劳动手段所能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它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过加工的物体。

  11.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 劳动者 •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12.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生产力中的非实体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其中科学技术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 科学技术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它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 • 经典作家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马克思说:“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劳动者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生产组织管理科学化 应用于生产中 科学技术 (潜在的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

  14. 四、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1、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的构成,从静态看,有三方面(生成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的分配及消费关系)。从动态看,有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历史性。

  15. 2、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 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 第一,它把生产力中人与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现实基础。

  16. (二)阶级 • 1、什么是阶级 •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标准。

  17. 2、阶级、阶层、等级 • 阶级是经济范畴,反映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 • 等级是依社会成员的地位、身份、门第、职业来划分,反映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 阶层有两种情况: • 一种是同一阶级中,因财产、社会地位、谋生方式等不同而区分的社会集团; • 一种是不同阶级中从事某种共同活动的那部分成员。

  18.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 (1)阶级的起源 • 金属工具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末期 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 私有制 阶级的起源完全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唯心史观把阶级的起源归结为战争和暴力这些非经济的因素,这种“暴力论”是错误的。

  19.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2)阶级的消灭 • 恩格斯指出: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20. 五、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就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就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与其相适应的制度与设施。 社会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制度与设施——政治上层建筑

  21. 2、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 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有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因素,以及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等规章与准则构成的系统。 • 政治结构又称政治的上层建筑。 • 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22. (二)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 1、国家的起源 • 列宁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 2、国家的本质 • 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 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23. 3、国家的职能 • (1)国家的对内职能 政治职能 经济职能 社会职能

  24. (2)国家的对外职能 第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

  25. (2)国家的对外职能 • 第二,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26. 4、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 A、国家的类型(国体) • 国体是指社会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是统治阶级,哪些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 B、国家的形式(政体) •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 历史上的政体:君主专制政体、共和政体、君主立宪政体。

  27. C、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28. 5、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具有全新的国家职能。 • (2)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具有全新的夹击内容。 • (3)它体现了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 (4)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方向和归宿是最终消灭阶级,使国家消亡。

  29. 五、社会的观念结构 • (一)观念结构的概念: • 1、社会意识及其构成 •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过程的最高概括。社会意识的构成十分复杂: • (1)从意识的主体来看,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30. 社会意识的构成 • (2)从意识的层次来看,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 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 (3)从意识的内容来看,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

  31. 2、观念结构的概念 • 社会的观念结构就是由社会意识中的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或系统。它与经济基础以及政治的上层建筑相对应,观念结构又被称为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 • 思想上层建筑(观念结构) • 上层建筑 •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结构)

  32. (二)观念结构诸形式 1、艺术 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依靠形象的美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按照审美的原则来把握和再现社会生活,并用美的感染力来影响社会生活。

  33. 观念结构诸形式 • 2、道德 •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和教育等起作用。

  34. 3、宗教 宗教是统治着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由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的命运的一种意识形态。 观念结构诸形式

  35. 4、政治、法律思想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观念结构诸形式

  36. 观念结构诸形式 5、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7. (三)观念结构的相对独立性 • 社会的观念结构源于经济结构,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对经济结构有能动的反作用。) • 1、观念结构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 2、观念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3、观念结构对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8. 3、观念结构对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观念结构对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反作用有质和量的特征。 反作用的质:促进或阻碍社会发展。 反作用的量:影响社会发展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等。 (2)反作用集中体现在其社会功能上。 第一,意识形态具有维护和批判现实社会的功能。 第二,意识形态具有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