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701 Views
第 7 章同余. 7.1 同余及其性质. 7.2 剩余类和剩余系. 7.3 欧拉定理与威尔逊定理. 7.4 一次同余式. 7.5 一次同余式组. 7.1 同余及其性质. 定义 7.1 给定正整数 m ,若用 m 去除两个整数 a 和 b 所得余数相同,称 a 和 b 对模 m 同余,记作 a≡b(mod m) ,并称该式为同余式;否则,称 a 和 b 对模 m 不同余,记作 a b(mod m) 。 对于给定的 b 和 m ,与 b 模 m 同余的所有数为: b + km ,其中 k = 0 , ±1 , ±2 , ±… 。.
E N D
7.1 同余及其性质 7.2 剩余类和剩余系 7.3 欧拉定理与威尔逊定理 7.4 一次同余式 7.5 一次同余式组
7.1同余及其性质 定义7.1 给定正整数m,若用m去除两个整数a和b所得余数相同,称a和b对模m同余,记作a≡b(mod m),并称该式为同余式;否则,称a和b对模m不同余,记作a b(mod m)。 对于给定的b和m,与b模m同余的所有数为:b+km,其中k=0,±1,±2,±…。
定理7.1 a≡b(mod m)当且仅当m|(a-b) 证明 若a≡b(mod m),则有a=q1m+r,b=q2m+r,0≤r<m。于是有a-b=(q1-q2)m,所以m|(a-b)。反之,令a=q1m+r1,b=q2m+r2,其中0≤r1<m,0≤r2<m,则r1-r2=(a-b)-(q1-q2)m。由题设m|(a-b),从而m|(r1-r2)。又因为|r1-r2|<m,故r1=r2,于是a≡b(mod m)。 定理7.2 同余关系是等价关系,即 (1)自反性 a≡a(mod m)。 (2)对称性 若a≡b(mod m),则b≡a(mod m)。 (3)传递性 若a≡b(mod m),b≡c(mod m),则a≡c(mod m)。
定理7.3设a、b、c、d为整数,m为正整数,若a≡b(mod m),c≡d(mod m),则: (1)ax+cy≡bx+dy(mod m),x、y为任意整数,即同余式可以相加; (2)ac≡bd(mod m),即同余式可以相乘; (3)an≡bn(mod m),n>0; (4)f(a)≡f(b)(mod m),f(x)为任一整系数多项式。 证明 (1)因为a≡b(mod m),c≡d(mod m),所以m|(a-b),m|(c-d),于是m|((a-b)x+(c-d)y),即m|((ax+cy)-(bx+dy)),故ax+cy≡bx+dy(mod m)。
(2)因为a≡b(mod m),c≡d(mod m),所以m|(a-b),m|(c-d),于是m|((a-b)c+(c-d)b),即m|(ac-bd),故ac≡bd(mod m)。 (3)因为a≡b(mod m),则存在整数q使得a-b=mq。于是:an-bn=(b+mq)n-bn=(bn+bn-1(mq)1+…+b1(mq)n-1+(mq)n)-bn=mp,其中p是一整数。 所以an≡bn(mod m)。 (4)由(1)和(3)可证。 定理7.4设a、b、c、d为整数,m为正整数,则: (1)若a≡b(mod m),且d|m,则a≡b(mod d)。 (2)若a≡b(mod m),则(a,m)=(b,m)。
(3)a≡b(mod mi)(1≤i≤n)同时成立,当且仅当a≡b(mod [m1,m2,…,mn]) 证明 (1)由a≡b(mod m)得m|(a-b),再由d|m,可得d|(a-b),所以a≡b(mod d)。 (2)令(a,m)=d1,(b,m)=d2。由(a,m)=d1,则d1|a,d1|m。又因为a≡b(mod m),所以m|(a-b)。由d1|m和m|(a-b),得d1|(a-b)。再由d1|a和d1|(a-b),得d1|b。从而,d1是m与b的公因数,所以有d1≤d2。同理可得d2≤d1。于是,d1=d2,即(a,m)=(b,m)。
(3)若a≡b(mod [m1,m2,…,mn]),因为mi|[m1,m2,…,mn],则由(1)可得a≡b(mod mi)(1≤i≤n)。 反之,若a≡b(mod mi)(1≤i≤n),则有mi|(a-b)(1≤i≤n),所以a-b是m1、m2、…、mn的公倍数,故[m1,m2,…,mn]|(a-b),即a≡b(mod [m1,m2,…,mn])。 一般说来,在模不变的条件下,同余式两边不能相约。例如,6·3≡6·8(mod 10),但3 8(mod 10)。
定理7.5 若ac≡bc(mod m),且(c,m)=d,则a≡b(mod m/d) 证明 由(c,m)=d得(c/d,m/d)=1。由ac≡bc(mod m)得m|(ac-bc),于是(m/d)|(a-b)(c/d)。又(c/d,m/d)=1,从而(m/d)|(a-b)。故a≡b(mod m/d)。 例1 求3406写成十进制数时的个位数。 解 因为32≡-1(mod 10),34≡1(mod 10),所以3404≡1(mod 10)。因此,3406≡3404·32≡9(mod 10)。所以个位数为9。
证明若a= ,则b= 。令f(x)= 则a=f(10),b=f(1)。因为10≡1(mod 9),由定理7.3得f(10)≡f(1)(mod 9),即a≡b(mod 9)。 定理7.6 任意一个n位数与其各位上的各数字之和对模9同余。 定理7.7(弃9法)若ab=c,a>0,b>0,且a= ,b= ,c= ,则: · ≡ (mod 9)。
证明 由定理7.6可得a≡ (mod 9),b≡ (mod 9),c≡ (mod 9)。又因为ab=c , 所以 · ≡ (mod 9)。 定理7.7的逆否命题可用来验证多位数乘法的正确性。 例2 证明1997·57≠113828。 证明 因为1997≡1+9+9+7≡8(mod 9),57≡5+7≡3(mod 9),113828≡1+1+3+8+2+8≡5(mod 9),但(8·3)=24 5(mod 9),所以1997·57≠113828。
7.2剩余类和剩余系 定义7.2由于模m同余关系是一个等价关系,若将Z中同余的数归为一类,不同余的数归为不同的类,则将Z分为m个类,称为模m的剩余类或同余类。 若用[r](或r mod m)表示r所属的模m的剩余类,则[r]={i|i≡r(mod m)∧i∈Z}。 定理7.8 设m>0,[0]、[1]、…、[m-1]是模m的剩余类,则 (1)每个整数包含在某一剩余类[r]中,0≤r≤m-1。 (2)两个整数a、b属于同一剩余类,当且仅当a≡b(mod m)。
证明 (1)因为对任一整数a,有a=mq+r,0≤r≤m-1,于是a≡r(mod m),所以a∈[r]。 (2)若a、b属于同一剩余类[r],则a=q1m+r,b=q2m+r,m|(a-b),所以a≡b(mod m)。反之,若a≡b(mod m),由剩余类的定义知a、b属于同一剩余类。 定义7.3 在模m剩余类[0]、[1]、…、[m-1]中各取一数a0、a1、…、am-1,该m个数a0、a1、…、am-1称为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0、1、…、m-1称为模m的非负最小完全剩余系。
定义7.4 若模m剩余类中的数与m互素,称它为与模m互素的剩余类,在与模m互素的所有剩余类中各取一数所组成的集合,称为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 例1 求证6、9、12、15、18、21、24、27是模8的一完全剩余系,而其中9、15、21、27是模8的一个简化剩余系。 证明 因为6≡6(mod 8),9≡1(mod 8),12≡4(mod 8),15≡7(mod 8),18≡2(mod 8),21≡5(mod 8),24≡0(mod 8),27≡3(mod 8),所以6、9、12、15、18、21、24、27是模8的一完全剩余系。
因为9、15、21、27分别取自与8互素的所有剩余类中,所以9、15、21、27是模8的一个简化剩余系。因为9、15、21、27分别取自与8互素的所有剩余类中,所以9、15、21、27是模8的一个简化剩余系。 定理7.9 (1)m个整数构成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当且仅当两两对模m不同余。 (2)a0、a1、…、am-1是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b是一整数,则a0+b、a1+b、…、am-1+b也是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 (3)a0、a1、…、am-1是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b,m)=1,则ba0、ba1、…、bam-1也是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
(4)a0、a1、…、am-1是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b和c是任二整数,且(b,m)=1,则ba0+c、ba1+c、…、bam-1+c也是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 定义7.5 设(m)为小于或等于m且与m互素的正整数个数,则称其为欧拉(Euler)函数。 由定义易知,(1)=1,(2)=1,(3)=2,(5)=4,(8)=4。当P为素数时,(p)=p-1。
定理7.10 若p为素数,k为正整数,则(pk)=pk-1(p-1)。 证明 因为小于或等于pk且与pk不互素的正整数有1·p、2·p、…、pk-1·p,共pk-1个,所以(pk)=pk-pk-1=pk-1(p-1)。 定理7.11 (1)模m简化剩余系含(m)个数。 (2)若a1、a2、…、a(m)是(m)个与m互素的整数,则a1、a2、…、a(m)是模m的一简化剩余系它们两两对模m不同余。
(3)若(a,m)=1,r1、r2、…、 r(m)是模m的一简化剩余系,则ar1、ar2、…、ar(m)也是模m的一简化剩余系。 证明 (1)、(2)由定义易得。 (3)因为r1、r2、…、 r(m)是模m的一简化剩余系,所以(ri,m)=1。又因为(a,m)=1,所以(a·ri,m)=1。故ar1、ar2、…、ar(m)对模m两两不同余,即ar1、ar2、…、ar(m)也是模m的一简化剩余系。
7.3欧拉定理与威尔逊定理 定理7.14 (欧拉定理)设m≥2且(a,m)=1,则 ≡1(mod m)。
例1 求132001被60除所得的余数。 解 因为(13,60)=1,所以13(60)1(mod 60)。因为(60)=(22·3·5)=2·(3-1)·(5-1)=16,而2001=125×16+1,所以1316≡1(mod 60),132001=(1316)125 ·13≡13(mod 60),即132001被60除所得的余数为13。 定理7.15 (费尔马定理)若p是素数,(a,p)=1, 则ap-1 ≡1(mod p) 证明 由定理7.14得a(p)≡1(mod p),而(p)=p-1,所以ap-1≡1(mod p)。
定理7.16(威尔逊定理)p为素数当且仅当(p-1)!≡-1(mod p) 证明 若p为素数,则当p=2、3时结论显然成立。设p是大于3的素数,令S={2,3,…,p-2},a∈S,则(a,p)=1,于是存在整数m和n,使得am+pn=1成立。
令m=pq+b,0≤b<p,下面说明b≠1,b≠p-1,b≠a。若b=a,则有apq+a2+pn=1,p|(a2-1),此不可能,所以b≠a。若b=1,则有apq+a+pn=1,p|(a-1),此不可能,所以b≠1。若b=p-1,则有apq+ap-a+pn=1,p|(a+1),此不可能,所以b≠p-1。于是b∈S且b≠a。因为ab=1-apq-pn,所以ab≡1(mod p)。由于S中的数可分成(p-3)/2对,且每对a和b满足ab≡1(mod p),所以(p-2)!≡1(mod p),(p-1)!≡-1(mod p)。 若(p-1)!≡-1(mod p)。令p=ab,1≤a<p,则a|p。由(p-1)!≡-1(mod p),则p|((p-1)!+1),于是a|((p-1)!+1)。又a|(p-1)!,所以a|((p-1)!+1-(p-1)!),即a|1,a=1。因而p只有因数1和p,故p是素数。
7.4 一次同余式 定义7.6若a、b都是整数,且a 0(mod m),则称ax≡b(mod m)为模m的一次同余式。 若x0满足ax0≡b(mod m),则x≡x0(mod m)称为它的解。其全部解可表示为:x0+mk,k=0,±1,±2,…。 不同的解是指互不同余的解。
定理7.17 (1)设(a,m)=1,m>0,则ax≡b(mod m)恰有一解,且x≡ba(m)-1(mod m)。 (2)设(a,m)=d,m>0,则ax≡b(mod m)有解,当且仅当d|b。 (3)设(a,m)=d,m>0,d|b,则ax≡b(mod m)恰有d个解:x≡c+k(m/d)(mod m),k=0,1,…,d-1,这里x≡c(mod m)是(a/d)x≡(b/d)(mod (m/d))的惟一解。 证明 (1)解的存在性。因为(a,m)=1,所以存在整数s、t使得as+mt=1,于是asb+mtb=b,则asb≡b(mod m)。即方程ax≡b(mod m)有解x≡sb(mod m)。
解的惟一性。设x、y是其两个解,则m|a(x-y)。因为(a,m)=1,所以m|(x-y),于是x≡y(mod m)。 由欧拉定理有a(m)≡1(mod m),所以,解为x≡ba(m)-1 (mod m)。 (2)若ax≡b(mod m)有解,则由d|a和d|m得d|b。反之,若d|b,则因( a/d,m/d)=1,于是((a/d)x) ≡(b/d) (mod(m/d))有解,即ax≡b(mod m)有解。 (3)c是ax≡b(mod m)的解c是(a/d)x≡(b/d)(mod(m/d))的解。而由(a,m)=d,有(a/d,m/d)=1。于是由(1)得,(a/d)x≡((b/d) mod(m/d))有惟一解,记为x≡c(mod(m/d)),即x=c+k(m/d),k=0,1,2,…。
对模m恰可选出d个互不同余的整数c、c+(m/d)、c+2(m/d)、…、c+(d-1)(m/d)。对模m恰可选出d个互不同余的整数c、c+(m/d)、c+2(m/d)、…、c+(d-1)(m/d)。 因为对c+k(m/d),令k=qd+r,0≤r<d,则c+k(m/d) ≡c+r(m/d)(mod m)。又若0≤e,f<d,c+e(m/d)≡c+f(m/d)(mod m),则e=f。所以c、c+(m/d)、c+2(m/d)、…、c+(d-1)(m/d) 两两互不同余。因此结论成立。
例1 求解下列一次同余式 (1)3x≡10(mod 29) (2)40x≡191(mod 6191) (3)258x≡131(mod 348) 解 (1)因为(3,29)=1,所以方程有惟一解。利用辗转相除法求得使3x+29y=1成立的x、y为x=10,y=-1。于是3·10+29·(-1)=1,3·100+29·(-10)=10,所以x≡100≡13(mod 29)。
(2)因为(40,6191)=1,所以方程有惟一解。利用辗转相除法求得使40x+6191y=1成立的x、y为x=1393,y=-9。于是40·1393+6191·(-9)=1,40·1393·191+6191·(-9·191)=191,所以x≡1393·191≡6041(mod 6191) (3)因为(258, 348)=6,而6 131,所以方程无解。
求同余方程4x2+27x-12≡0(mod 15)的解。 解 取模15的非负最小完全剩余系0、1、2、…、14,直接计算知x=3、9是解。所以这个同余方程的解为:x≡3,9(mod 15)。 定理7.18(1)若f(x)≡g(x)(mod m),则同余方程(2)的解与解数与同余方程g(x)≡0(mod m)相同。 (2)若(a,m)=1,则同余方程(2)的解与解数与同余方程af(x)≡0(mod m)相同。
定理7.19 同余式组a≡b(mod mj)(j=1,2,…,k)同时成立,当且仅当a≡b(mod [m1,m2,…,mk])。
例2 对任给素数p,f(x)=(x-1)(x-2)…(x-p+1)-xp-1+1的所有系数被p整除。 证明 令g(x)=(x-1)(x-2)…(x-p+1),h(x)=xp-1-1,则f(x)=g(x)-h(x)。因为1、2、…、p-1是g(x)≡0(mod p)的p-1个解,由费马定理知它也是h(x)≡0(mod p)的p-1个解,所以f(x)≡0(mod p)有p-1个解,而f(x)是p-2次多项式,由定理7.20得,其所有系数被p整除。
7.5 一次同余式组 本节讨论最简单的同余方程组,即由下面给出的一次同余方程组: x≡b1(mod m1) x≡b2(mod m2) (1) … x≡bk(mod mk)
定理7.22 (孙子定理)设m1、m2、…、mk是两两互素的k个正整数,k≥2,并且m=m1m2…mk,m=mjMj,1≤j≤k,则一次同余方程组(1)有惟一解:x≡b1M1M1+b2 M2M2+…+bkMkMk(mod m) (2) 其中,整数Mj满足MjMj≡1(mod mj),1≤j≤k。Mj也称为Mj对模mj的逆,记为Mj-1。
证明 解的惟一性。若c1、c2是(1)的解,则c1≡c2(mod mj),于是mj|(c1-c2)。因为m1、m2、…、mk两两互素,所以m|(c1-c2),即有c1≡c2(mod m)。故(1)的解是惟一的。 解的存在性。易知(Mj,mj)=1,于是存在整数Mj、mj,使得MjMj+mjmj=1,从而有MjMj≡1(mod mj)。当i≠j时,由(mi,mj)=1和mj|miMi,得mj|Mi,所以biMiMi≡1(mod mj)。从而有b1M1M1+ b2M2M2+…+bkMkMk≡bjMjMj≡bj(mod mj)。故(2)是(1)的解。
例1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例1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解 由题意得x≡2(mod 3),x≡3(mod 5),x≡2(mod 7)。 令m1=3,m2=5,m3=7,b1=2,b2=3,b3=2。则m=105,M1=35,M2=21,M3=15。 利用辗转相除法求得M1=-1,M2=1,M3=1。 所以,x2•35•(-1)+3•21•1+ 2•15•1≡23(mod 105)
例2韩信点兵:有兵若干,若列成5行纵队,则末行1人,若列成6行纵队,则末行5人,若列成7行纵队,则末行4人,若列成11行纵队,则末行10人,求兵数?例2韩信点兵:有兵若干,若列成5行纵队,则末行1人,若列成6行纵队,则末行5人,若列成7行纵队,则末行4人,若列成11行纵队,则末行10人,求兵数? 解 由题意得x1(mod 5),x5(mod 6),x4(mod 7),x 10(mod 11)。 令m1=5,m2=6,m3=7,m4=11,b1=1,b2=5,b3=4,b4=10。则m=2310,M1=462,M2=385,M3=330,M4=210。 利用辗转相除法求得M1=-2,M2=1,M3=1,M4=1。 所以,x1·(-2)·462+5·1·385+ 4·1·330+10·1·21044212111(mod 2310)
定理7.23 一次同余组xb1(mod m1),xb2(mod m2) (3)有解(m1,m2)|(b1-b2),且当(3)有解时对[m1,m2]有惟一解。
本章学习要点 1.掌握同余、剩余类、剩余系的概念 2.了解欧拉定理和威尔逊定理 3.掌握一次同余式和一次同余式组的求解方法
本章作业 (思考题) 7.1 7.3 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