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09 Views
陕西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黄 强 2013.10. 主要内容. 研究背景、意义及受水区基本情况. 1. 5. 引汉济渭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2. 引汉济渭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3. 引汉济渭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1. 研究背景、意义及受水区基本情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背景. 陕西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丰北贫、丰枯季差剧大。关中地 区 严重缺水 ,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 陕西省急需兴建 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济渭。. 目的意义.
E N D
陕西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黄 强 2013.10
主要内容 研究背景、意义及受水区基本情况 1 5 引汉济渭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2 引汉济渭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3 引汉济渭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背景 陕西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丰北贫、丰枯季差剧大。关中地 区严重缺水,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陕西省急需兴建 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济渭。 目的意义 考虑关中需水和各类水利工程,如何把南水北调水与当地水合理 配置,是陕西省开展南水北调工程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关中社会 、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东线工程 西线工程
中线工程 渭南市 宝鸡市 咸阳市 杨凌区 眉县 武功 西安市 兴平 石头河 周至 户县 黑河水库 三河口 黄金峡
陕西省南水北调 陕西省南水北调工程包括三条调水线路: 西线——引红济石工程,预计2015年完工; 中线——引汉济渭工程,在汉江干流修建黄金峡水电枢纽,并在库区左岸修建抽水站,抽汉江干流的水并经三河口水库调蓄后,从库区向北以长隧洞穿过秦岭,自流进入渭河支流黑河金盆水库,向渭河流域关中地区补水; 东线——引乾济石工程,已经投入使用。
1.2 引汉济渭受水区基本情况 受水地区配置对象 五座大城市 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杨凌区 十三座中小城市 兴平、武功、眉县、周至、户县、长安区等 八个工业园区 陈仓区、蔡家坡等
基本资料 • 水库电站资料:水库特征参数、水库水位-库容曲线、水库水位-水面面积曲线、水库各月蒸发渗漏损失资料。 • 引水渠首资料:引水渠首及抽水工程引水能力等资料。 • 地下水资料:各灌区规划水平年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及最大开采量数据等。 • 雨污水资料:各灌区规划水平年雨污水回用资料。
城镇生活 生活需水 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量 农村生活 二、三产业 生产需水 农业(农林牧渔畜) 城镇生态 河道外生态 农村生态 需水部门
需水预测 按2020和2030两个水平年进行需水预测,需水预测结果如下: 需水预测结果 单位:万m3
2.1 受水区地表水源工程 (1)西安单元 黑河金盆水库枢纽工程 石砭峪水库和引乾济石工程 李家河水库 (2)宝鸡单元 石头河水库及引红济石工程 (3)咸阳单元 无地表水水源工程 (4)渭南单元 涧峪水库
阎 卤阳湖工业园 咸阳单元 宝鸡单元 良 高陵 三原 泾阳 咸阳市 渭南单元 泾河工业园 宝鸡市 蔡家坡工业园 兴平 泾阳密集区 杨 陈仓阳平 扶风绛帐 武功 凌 区 西安单元 眉县常兴 渭南市 华阴 罗敷工业园 眉县 华县 周至 户 西安市 县 长安 石头河水库 涧峪水库 引红济石 临潼 引汉济渭 黑河水库 李家河水库 石砭峪水库 引乾济石 2.2 系统网络图 陕西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配置节点图
陕西省南水北调受水区西安、咸阳、宝鸡和渭南各单元供水图陕西省南水北调受水区西安、咸阳、宝鸡和渭南各单元供水图
2.3 优化模型的建立 陕西省引汉济渭水资源优化配置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目标,是复杂的多目标、非线性大系统优化问题,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为 : 式中:x为决策变量; 为目标函数,分别表示经济效益目标、社会效益目标和生态效益目标
目标函数 以供水净效益最大为经济目标 以缺水量最小为社会目标 以污水排放量最小为生态目标
用户需水量约束 模型约束条件 水库库容约束 水源供水能力约束 可供水量约束 约束条件
求解方法 将整个受水区划分为西安、咸阳、宝鸡和渭南4个系统,首先应用大系统分解协调法求解陕西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然后对每个子系统采用实数编码遗传算法求解水资源优化配置。
2.4 优化模型的求解 基于遗传算法的大系统分解协调方法计算流程图
3.1 供需调控 受水区供需平衡调控措施 从需求侧调控,实施节水措施压缩用水需求。 从供给侧调控,实施跨流域调水增加流域实际可供水量。 采用各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进行适当组合和水库联合调度,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3.2 配置原则 (1)供水部门顺序 优先利用雨水、污水,再利用当地水,最后用引汉水和地下水量。 (2)需水部门顺序 优先满足城市生活和生态需水,再满足工业和农业需水 (3)调蓄工程顺序 优先保证河道生态基流,蓄丰补枯进行水库联合调节。
4.1 2020年优化配置结果及分析 2020年不同方案下受水区水资源联合配置结果单位:万m3
2020年不同方案下受水区水资源联合配置结果分析2020年不同方案下受水区水资源联合配置结果分析 (1)方案1和方案2在引汉济渭调水量为15亿m3时,均可满足当地水资源的供需要求,达到了供需平衡。其中,方案1实际利用引汉济渭水13.6亿m3,方案2实施工业节水5%的措施后实际利用引汉济渭水12.6亿m3。 (2)方案3和方案4在引汉济渭调水量为12亿m3时,缺水分别达到1.8 亿m3和0.9亿m3; (3)方案5和方案6在引汉济渭调水量为10亿m3时,缺水分别达到3.7 亿m3和2.7亿m3。 结果表明,方案1和方案2满足了五座大城市西安、咸阳、杨陵、宝鸡和渭南,十三座中小城市和8个工业园区的需水要求;方案3到方案6都满足了五座大城市西安、咸阳、杨陵、宝鸡和渭南的需水,部分满足了十三座中小城市的需水,而8个工业园区的缺水量较大。 考虑最小缺水量,经比较推荐方案2为2020水平年实施方案。该方案不仅满足当地水资源的供需要求,还实施了工业节水5%的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使用引汉济渭水量。
4.2 2030年优化配置结果及分析 2030年不同方案下受水区水资源联合配置结果单位:万m3
2030年不同方案下受水区水资源联合配置结果分析2030年不同方案下受水区水资源联合配置结果分析 方案1引汉济渭调水15亿m3,不节水情况下,总供水30.6亿m3,其中引汉济渭供水14.97亿m3,缺水2.65亿m3; 方案2引汉济渭调水15亿m3,节水情况下,总供水29.65亿m3,其中引汉济渭供水14.91亿m3,缺水2.24亿m3; 方案3引汉济渭调水14亿m3,不节水情况下,总供水29.65亿m3,其中引汉济渭供水13.95亿m3,缺水3.67亿m3。 方案4引汉济渭调水14亿m3,节水情况下,总供水29.62亿m3,其中引汉济渭供水13.91亿m3,缺水3.24亿m3。 在引汉济渭调水量15亿m3和14亿m3时,引汉济渭水量基本全部被利用。同理,从缺水量最小的角度,我们认为方案2为最佳方案。
4.3 推荐方案与分析 单位:万m3 需水部门 水源种类
单位:万m3 需水部门 水源种类
结果分析 (1) 2020年总需水26.58 亿m3,实际需要引汉济渭调水量为12.6亿m3时,总供水26.58亿m3,缺水0亿m3,能够满足需求,达到供需平衡。 (2)2030年总需水32.86亿m3,在引汉济渭调水15亿m3情况下,总供水30.62亿m3,缺水2.24亿m3,基本缓解了供需矛盾,但仍然达不到供需平衡。因此,还需加大节水力度,或另开辟水源地。
5 结论 (1)构建了陕西省南水北调受水区联网配置节点图,共设置了2020与2030年水平年10个水资源配置方案,并制定了受水区水资源配置的原则。 (2)建立了陕西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联网优化配置模型,将整个受水区划分为西安、咸阳、宝鸡和渭南4个系统,应用大系统分解协调算法,对每个子系统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为复杂系统下多水源联合运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3)把长系列月径流和相关资料代入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求解,得到了受水区水资源配置多年平均结果:2020水平年采用最优方案2,即实施工业节水5%的措施后实际利用引汉济渭水12.6亿m3,可满足当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要求;2030水平年采用最佳方案2,即引汉济渭调水15亿m3,节水情况下,总供水29.65亿m3。其中,引汉济渭供水14.91亿m3,缺水2.24亿m3,仍不能满足水资源的供需要求,需要另辟水源或进一步开展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