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683 Views
河南省高中新课改培训. 书法. 主讲人: 赵鹏杰 河南省教育学会美术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美术学科中心组成员 《 书法艺术 》 教材和教参编委 《 美术 》 河南地方教材和教参编委. 书法中的一二三. 书法的变革. 陶文. 陶文 —— 汉字的远祖。 陶文有两种: 一种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是我国文字最早的雏形; 一种是战国时代陶器上的文字,一般只有几个字,大多是印文,内容为人名、官名、地名、督造者名,吉祥语和年月等。与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等,同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资料。.
E N D
河南省高中新课改培训 书法 主讲人:赵鹏杰 河南省教育学会美术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美术学科中心组成员 《书法艺术》教材和教参编委 《美术》河南地方教材和教参编委
书法中的一二三 书法的变革
陶文 • 陶文——汉字的远祖。 • 陶文有两种: 一种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是我国文字最早的雏形; 一种是战国时代陶器上的文字,一般只有几个字,大多是印文,内容为人名、官名、地名、督造者名,吉祥语和年月等。与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等,同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资料。
甲骨文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商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正面 河南安阳出土 高32.2cm,宽19.8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刻于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的一块记事肋骨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
金文 • 周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形式与书法表现形式。 • 金文,又名钟鼎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或阴或阳。 商 司母戊方鼎
散氏盘 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西周青铜器文物珍品——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曾轰动一时。而这块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 古奥浑朴,凝重大度,肥瘦自若,容与徘徊 散氏盘,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越王鸠潜(勾践),自乍(作)用剑 越王勾践剑铭铭文,此风格与当代之美术字相近,而与书法精神相悖,某种艺术,其对于细部的装饰夸大到了繁琐、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就意味这一路风格的穷途末路不远了。楷书之盛,在唐,楷书之衰,亦在唐,斯所谓盛极而衰也,何以衰,过度的装饰化。 春秋《越王勾践剑铭》 鸟虫篆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王子午鼎》 春秋·楚(公元前770--476年) 通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腹径68厘米1979年河南浙川下寺出土 河南省博物馆藏 南国楚地的先民们是中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们神游九天的情思、与神灵共舞的情怀,造就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离骚》这样不朽的华章。而铸造于青铜器上曲尽巧思的神兽奇鸟,无疑是这些华章的注解。从春秋楚国青铜器到汉代马王堆汉墓帛画和漆器,我们无时无刻都能感悟到屈大夫那颗浩渺狂放而又骚动不安的心。
故宫博物院所藏为明代拓本 石鼓文(中权本)(北宋拓) 各纵28.0厘米 横14.5厘米,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每页三行,行五字,存四百九十七字 《石鼓文》文字为大篆,形体特征独特,书法古茂遒朴。唐张怀瓘《书断》云:“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
开创先河的秦汉书法 •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施"书同文",制定规范统一的书体,即"小篆"。
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 秦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 书法世莫能及。”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此刻为一级文物藏品。 秦泰山刻石历代多有摹刻拓本,现存清聂剑光摹刻的明拓本29字和徐宗干摹刻的旧拓本29字两块刻石,均陈列于岱庙碑廊。1987年泰安市博物馆复制秦刻石全文立于岱庙后寝宫。
开创先河的秦汉书法——汉隶 • 战国末期至秦,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马王堆帛书(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碑刻。
汉碑刻如《五凤刻石》、汉莱子侯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其后至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西岳华山庙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除了作为主宰的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汉代篆书也有所发扬,如《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太室石阙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汉碑碑额,亦篆亦隶,开装饰风一路。至于《祀三公山碑》则尤独特,篆而参隶,峭拔奇耸。另有一些刻石和砖刻,如《公羊传碑》、《“急就”砖》等,亦引人注目,它们在为研究书体演化提供旁证的同时,还给我们以启示,出自民间书家的书法,其质朴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谨严的传统之外别开生面。汉碑刻如《五凤刻石》、汉莱子侯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其后至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西岳华山庙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除了作为主宰的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汉代篆书也有所发扬,如《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太室石阙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汉碑碑额,亦篆亦隶,开装饰风一路。至于《祀三公山碑》则尤独特,篆而参隶,峭拔奇耸。另有一些刻石和砖刻,如《公羊传碑》、《“急就”砖》等,亦引人注目,它们在为研究书体演化提供旁证的同时,还给我们以启示,出自民间书家的书法,其质朴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谨严的传统之外别开生面。 • 篆隶之外,作为隶书之捷、今草之源的章草书,成熟于东汉,代表作有史游《急就章》和张芝《八月帖》、《秋凉平善帖》等。而且,后世的所有书体,如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乎全部孕育于这一时期,这可从出土的大批简书和砖刻中得以见证。
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东汉明常永平九年(66)立,在陕西汉中市褒城镇北古石门以南崖壁上。此石俗称“大开道”和“开道碑”。
西狭颂局部 《西狭颂》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摩崖巨构,其文体优美,遣词精彩,集篆额、正文、题名、题记及刻图为一体。其气韵高古的书法艺术和宏朴简劲的汉画风格为中外书画家称赞不已。 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
陠阁颂 全称《李翕折里桥陠阁颂》。东汉隶书摩崖刻石。 传为仇绋书。 熹平元年刻。石在今陕西略阳境内。 相其下笔粗钝,酷似村学堂五、六岁小儿描砘所作,而仔细把玩,一种古朴、不求讨好之致,自在行间,盖摩崖则书刻俱倍难于上石耳
《曹全碑》 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礼器碑 清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评此碑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并说:“惟《韩敕》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林散之临习《礼器碑》 明 郭宗昌: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踰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金石史》)
《华山庙碑》 (华阴本)选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端雅轨正,冲和遒密,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有庙堂之气,为隶书正脉。明郭宗昌《金石史》称其“结体运意乃是汉隶之壮伟者”。清代隶书名家金农曾盛赞“华山片石是吾师”。清代朱彝尊评此碑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金石文字跋尾》)。刘熙载也说:“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若华山庙碑,磅礴郁积,流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艺概》)翁方纲则说:“朱竹垞于汉隶最推是碑。以余平心论之,则汉隶自以《礼器碑》为最。此碑上通篆,下亦通楷,借以观前后变割之所以然,则于书道源流是碑为易见也。使人易见者,非其至者也。”(《两汉金石记》)
乙瑛碑 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桓帝永兴元年(15)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分隶偶存》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郑簠每喜临之。”碑文为秦牍式,气度高古典重,字亦刚健有风韵,为汉碑之名品。尽管从艺术创作的要求看,《乙瑛碑》这样的作品显得过于工整和拘谨,但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是比较合适和方便的,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
《张迁碑》 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东东平县。现陈列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 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词旨淳古,隶书朴茂,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蚕不并头,雁不双设,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是雕刻、书法艺术的珍品。
敦 煌 汉 简 居延汉简
武威仪礼简 是极为成熟的汉隶,虽然抄写出自多人之手,但书体整齐划一,统一于严整规范之中。此简文字,线条劲健,极富弹性;笔法迅急奔放。 此木牍是医家记录医药验证,字多粗率,属章草,书体凝练宽疏,运笔随心所欲自在畅达,呈现天真烂熳的情趣。 武威医药木牍 甘肃省博物馆藏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的书法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因系官方巨制,书丹者自当是如蔡邕一流的国手。其结体方正,字字中规入矩,一丝不苟,点画布置之匀称工稳,可谓无懈可击。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宫殿庙堂。梁武帝《书评》云:“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观此可信。近年也有人讥其过于方整,而冠之以“馆阁派”。其实,它整饬而不板刻,静穆而有生气,和明清以来风行的拘谨呆滞的“馆阁”字,不可同日而语。惟其如此,《熹平石经》集汉隶之大成,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流风所及,至深且远。汉字字体由隶变楷的过渡,《熹平石经》起了桥梁的作用。 熹平石经残石 汉熹十四年( 175年)碑阳高31厘米,宽66厘米;碑阴高33厘米,宽61厘米1929年河南洛阳故城大郊村出土,1952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王基碑 《王基碑》,全称《东武侯王基碑》。三国魏隶书碑刻。景元二年立于洛阳。清乾隆初年出土于洛阳城北十五里,后移城中,嵌明德中学壁间。碑石仅存下半。碑字亦未刻完,其未著刀处犹可见朱书痕迹
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 经由了隶书为主宰的两汉,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节,至此,所有书体全面问世,尤其是草书、楷书、行书的独立门户。此一时期的书体变化也最为复杂多端,几种书体大规模地交轨并行,而不是单线发展。也可以说,在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这两个主要因子中,艺术因子空前活跃。 三国吴出现的《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悬针篆书中蕴涵隶书气韵,这不只是地域性的书风代表,更能传达书家的个性。而魏《曹真残碑》,东晋《爨宝子碑》、《好大王碑》以及《谢鲲墓志》,奇纵方刚,隶书之形貌始蜕,启后来北碑书法体格。 曹魏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 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帖》,晋杜预《岁终帖》,索靖《月仪章》、《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目前传世最早的名人墨迹)以及无名氏《孤不度德量力帖》等,为章草书之范本。 书法史上所谓的"二王"帖学派系,即出自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王羲之有章草《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小楷《洛神赋》、王僧虔《太子舍人帖》。"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如王羲之的《初月帖》、《丧乱帖》、《二谢帖》、《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得示帖》、《游目帖》以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帖》(唐人模本)等,而王献之则有《鸭头丸帖》、《中秋帖》 、《二十九日帖》等。此外,王珣《伯远帖》,亦有"二王"法度(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合称"三希")。
《中岳嵩高灵庙碑》(明拓本) 寇谦之撰 北魏刻 此碑在魏碑书法中属於风格雄强一类。其书虽云楷体,但结体、用笔仍处於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康有为评此碑书法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併称碑阳书法“奇古”,碑阴书法“峻整”,给以极高的评价。
钟繇(151-230) 三国魏书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或作许昌人。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魏初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即位,改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转平阳乡侯。明帝时封定陵侯,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卒谥成侯。工书法,书学曹喜、刘德昇、蔡邕。其正楷书法独步当时,自言精思学书三十年。所作秀美典雅,幽深无际。 宋拓《还示表》 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宣示表》 故宫博物院藏 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 18行。
郑道昭(传) 北朝魏诗人、书法家。字僖伯。荥阳开封(今属河南)人。北魏大臣郑羲次子。自称“中岳先生”,据《魏书》载其“少而好学,综览群言”,“好为诗赋”。历官至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国子监祭酒、秘书监及光、青二州刺史。孝明帝熙平元年卒,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文恭”,其在任光州刺史期间,“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其所书《郑文公碑》以古朴淳厚的篆法为主,参以方笔隶意,笔调凝炼,如古松蟠屈,体势开阔雄健,神采奕奕。包世臣《艺舟双楫》赞其书“篆势、分韵、草情毕具”,以至去天柱、云峰观摩刻石者接踵,而购得拓片者相以为荣。清叶昌炽评其书曰:“郑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及《论经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如筚路蓝缕进入文明,其笔力之健,可以剸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书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此虽过誉之论,但亦可以看出此碑影响之大。近代著名书家沈尹默先生则谓:“通观全碑,但觉气象渊穆雍容,骨势开张洞达,若逐字察之,则宽和而谨束,平实而峻肆,朴茂而疏宕,沉雄而清丽,极正书之能事。”可见《郑文公碑》在北魏书法中的重要地位。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五○九年)正月刻,由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原汉代开凿的石门道已破废,本崖文所记为赞誉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开路盛举。 《石门铭》是吸取了处于同一地方的著名汉隶《石门颂》等的苍劲凝炼的篆隶笔法,笔势与体势也吸取了《石门颂》等汉隶的跌宕、开张、奇崛的特点,发展成奇崛开张的北魏楷书。
陆机、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因其曾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 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我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其实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 《平复帖》凡九行,上有宋徽宗赵佶泥金题签和“宣和”、“政和”二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容只是陆机问候友人的平常手札。惜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纸面损伤,有些字已分辩不出来了。古代法书典籍《墨缘汇观录》、《平生壮观》、《大观录》等,虽有记录,均无释文。当代书家启功先生在其《启功论稿》中对此帖注有释文。 《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细观此帖,秃笔枯锋,刚劲质朴,整篇文字格调高雅,神采清新,字虽不连属,却洋洋洒洒,令人赏心悦目,字里行间透露出书家的儒雅与睿智。
请各位专家指正谢谢大家!河南省教育学会美术书法专业委员会赵鹏杰请各位专家指正谢谢大家!河南省教育学会美术书法专业委员会赵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