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497 Views
崔待诏生死冤家. 警世通言. 制作:南京审计学院韩希明. 冯梦龙,字犹龙、耳龙;号 “ 墨憨斋主人 ” ,别号 “ 龙子犹 ” 。江苏苏州人,明末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宋元明 “ 话本 ” 和 “ 拟话本 ” 的总集 “ 三言 ” ( 《 喻世明言 》 《 警世通言 》 《 醒世恒言 》 )。另外,他还增补过罗贯中的长篇小说 《 平妖传 》 ,改作过 《 列国志 》 。他的 “ 三言 ” 与凌蒙初的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合称 “ 三言二拍 ” 。.
E N D
崔待诏生死冤家 警世通言 制作:南京审计学院韩希明
冯梦龙,字犹龙、耳龙;号“墨憨斋主人”,别号“龙子犹”。江苏苏州人,明末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总集“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另外,他还增补过罗贯中的长篇小说《平妖传》,改作过《列国志》。他的“三言”与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
冯梦龙自幼接受儒学的熏陶,但又生长在商业经济十分活跃的苏州,早年时常出入青楼酒馆,“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 ,熟悉市民生活。
深受李贽思想的影响,促使他成为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的代表人物,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深受李贽思想的影响,促使他成为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的代表人物,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 冯梦龙的一生精力,主要从事通俗文学的研究、整理与创作,成就卓著,为古代文人所罕见。
“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的总称 • 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七年(1627) • 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也有的是再创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集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历了文人整理加工的过程而开始了文人独立创作
“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问世,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在冯梦龙看来,“发于中情自然而然” 的文学才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他曾竭力强调“情”在人类生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表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这类小说常把“情”和“欲”放在“理”或“礼”上,要求“礼顺人情”这类小说常把“情”和“欲”放在“理”或“礼”上,要求“礼顺人情” • 一方面,我们看到,“三言”的书名带有浓厚的道德训诫色彩 • 另一方面,作品所表现的道德观,又与旧道德传统相背,带有时代新意
唐以前的文言小说,通常称为古小说,典型特征是形式短小,内容琐杂,属于杂记见闻的笔记体小说。唐传奇在体裁上更具有作为短篇小说的特征,它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成熟,也标志着文言小说体制的定型。
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从宋小说话本开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从宋小说话本开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 即宋元小说话本──明末的“三言”、“二拍”──以李渔为代表的明末及清代的其他短篇白话小说 • “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并且直接刺激了明末清初的创作热潮
话本小说 • 唐宋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一种叫做“说话”的表演技艺,“说话”就是讲说故事的意思,话本就是“说话”艺人讲唱故事时所依据的底本。
宋元话本虽处于白话短篇小说的初期,但由于有“说话”艺术的长期哺育和书会才人的润色加工,因此一开始就显示出不凡的艺术风貌,而且带来了整个社会审美情趣的历史性变化。宋元话本虽处于白话短篇小说的初期,但由于有“说话”艺术的长期哺育和书会才人的润色加工,因此一开始就显示出不凡的艺术风貌,而且带来了整个社会审美情趣的历史性变化。
题目根据正话的故事确定,是故事内容的主要标记题目根据正话的故事确定,是故事内容的主要标记
入话,也叫“得胜头回”、“笑耍头回”,是在正文开始之前,先写几首与正文意思相关的诗词或是小故事作为开篇,用来引入正话,作用是安静听众、启发听众和聚集听众。入话,也叫“得胜头回”、“笑耍头回”,是在正文开始之前,先写几首与正文意思相关的诗词或是小故事作为开篇,用来引入正话,作用是安静听众、启发听众和聚集听众。
正话是故事的正文,是小说话本的主要部分。正话在叙述故事时,也不时穿插一些诗词,用来写景、状物,或描写人物的肖像、服饰,用来渲染气氛、增强效果。正话是故事的正文,是小说话本的主要部分。正话在叙述故事时,也不时穿插一些诗词,用来写景、状物,或描写人物的肖像、服饰,用来渲染气氛、增强效果。
篇尾往往是用四句或八句诗作为全篇总结,一般游离于情节结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由说话人或作者出场总结全篇主旨,或对听众加以劝戒,或对人物、事件进行评论。篇尾往往是用四句或八句诗作为全篇总结,一般游离于情节结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由说话人或作者出场总结全篇主旨,或对听众加以劝戒,或对人物、事件进行评论。
《崔待诏生死冤家》的故事雏形,最早见于宋代《异闻总录·卷一》 • 冯梦龙《崔待诏生死冤家》则本自宋元话本《碾玉观音》,在原作基础上增加了一段“入话”,其余没有太大改变
与众多流行的爱情故事相比,作品描写的爱情显得新颖独特与众多流行的爱情故事相比,作品描写的爱情显得新颖独特 • 它没有重复才子佳人追慕相思的心态 • 也没有两性生活庸俗的描写
作品的主角秀秀是市民女性,在爱情问题上表现出这个阶层女性特有的“野性”,大胆泼辣,桀骜不驯,没有一点矜持和忸怩之态,她的坦率简直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
秀秀鬼魂的出现显示了一种道德的力量。死后为鬼,是追求爱情生活,是她对崔宁的一片痴情;同时也是为了复仇,尽管复仇的力量显得微弱,但毕竟表现了秀秀抗争的执着和韧性,也表现了市民阶层的道德感。秀秀鬼魂的出现显示了一种道德的力量。死后为鬼,是追求爱情生活,是她对崔宁的一片痴情;同时也是为了复仇,尽管复仇的力量显得微弱,但毕竟表现了秀秀抗争的执着和韧性,也表现了市民阶层的道德感。
作品表现了一个双重的悲剧。即一个被迫送进王府的女奴出卖自己劳动的悲剧和一对在奇特情境中相爱的有情人最终未能白头偕老的悲剧
着力叙述秀秀力争和保卫自己爱情生活所作的抗争,展示这个家庭奴隶对人格独立、人生自由的追求,也就是说,作品事实上展现了一场严峻、残酷的阶级冲突。
她是社会的叛逆者,不愿受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甚至不愿等到“满日”,她热爱自由,看重“自己”,这使得她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不肯退让,这种甘冒生命危险的“潜逃”,在当时,在这样一个人群中实属难能可贵。
作品在精炼的篇幅中 • 叙述了一个在文学史上极富独创性的爱情故事 • 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在文学画廊中极为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 • 其中回荡着争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激越声响 • 在对事件、场景和人物的现实主义描写中又透露出浪漫主义激情。
《崔待诏生死冤家》的结构正是话本常用的布局方式 • 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从开始到“也不知道崔宁将他走了,见在潭州居住”; • 第二阶段从“时光似箭,日月如梭”到“回去时就隐恶而扬善了”; • 第三阶段从“再说崔宁两口在建康居住”到结束。 • 第一阶段之前有入话,第三阶段之末有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