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13-1 d 区和 ds 区元素通性 §13-2 铬与锰 §13-3 铁、钴、镍、铂系 §13-4 铜和银 §13-4 锌和汞

§13-1 d 区和 ds 区元素通性 §13-2 铬与锰 §13-3 铁、钴、镍、铂系 §13-4 铜和银 §13-4 锌和汞. 第十三章 d 区和 ds 区元素. § 13-1 d 区和 ds 区元素的通性. 一、 d 区和 ds 区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原子实 ( n-1)d 1-10 ns 1-2 (Pd 为 ns 0 ) 价电子构型 都具有未充满或刚刚充满的 d 轨道; 最外层仅有1-2个电子(个别除外) 最外两个电子层都是未满的,均属于不稳定电子构型,容易发生变化。. 一、 d 区和 ds 区元素的基本性质变化特征.

linnea
Download Presentation

§13-1 d 区和 ds 区元素通性 §13-2 铬与锰 §13-3 铁、钴、镍、铂系 §13-4 铜和银 §13-4 锌和汞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3-1d区和ds区元素通性§13-2铬与锰§13-3铁、钴、镍、铂系§13-4铜和银§13-4锌和汞§13-1d区和ds区元素通性§13-2铬与锰§13-3铁、钴、镍、铂系§13-4铜和银§13-4锌和汞 第十三章 d区和ds区元素

  2. §13-1 d区和ds区元素的通性 一、 d区和ds区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 原子实 (n-1)d1-10ns1-2(Pd为ns0) • 价电子构型 都具有未充满或刚刚充满的d轨道; 最外层仅有1-2个电子(个别除外) 最外两个电子层都是未满的,均属于不稳定电子构型,容易发生变化。

  3. 一、 d区和ds区元素的基本性质变化特征

  4. 三、 d区和ds区元素的原子半径 • 过渡金属的原子半径一般较小,这是影响单质的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 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缓慢地减小,直到第VIII族元素后又稍增大。 • 同族过渡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但第五、六周期同族元素的原子半径十分接近,铪的原子半径甚至比锆还小。

  5. 3-2 过渡金属的电离势

  6. 3-3 过渡金属的氧化态及其稳定性 • (一)同一元素,多种氧化态 原因:(n-1)d与ns轨道能量相近,部分(n-1)d电子参与成键。 例:Mn –3 ~ +7均出现,主要+2,+3,+4,+6,+7. Fe -2 ~ +6均出现,主要+2,+3,+6. • (二)最高氧化态 ⅢB ~ ⅦB族:最高氧化态 == 族数 例: Sc +3 Ⅲ 3d 14s 2 Cr +6 Ⅵ 3d 54s 1 Mn +7 Ⅶ 3d 54s 1

  7. B Ⅶ B Ⅷ +3 +7 +6 最高氧化态 最高氧化态氧化性 ↗ 最高氧化态稳定性 ↘ 低氧化态稳定性 ↗ 例 第一过渡系列 : 3+ 2+ + 2 - - 2- S c < TiO < VO < Cr O < MnO < FeO 氧化性 2 2 7 4 4 3+ 2+ + 2- - 2- S c > TiO > VO > Cr O > MnO > FeO 稳定性 2 2 7 4 4 q Φ / V 其中: A 2 - 3+ Cr O / Cr 1.33 2 7 - 2+ MnO / Mn 1.49 4 2- 2+ FeO / Fe 1.84 4 2- 2+ NiO / Ni 1.75 4 (三)氧化态的稳定性

  8. 2.同一族

  9. 3-4 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磁性 3-5 过渡金属离子及化合物的颜色(自学) 3-6 配位效应对过渡金属离子半径以及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3-7 含有金属-金属键的过渡金属化合物

  10. §13-3 铁系元素 • 1-1 铁系元素概述 第Ⅷ族过渡元素3d电子已超过5个,全部d电子参与成键的可能性逐渐减小,所以铁系元素不像其前面的过渡元素易形成VO3-,CrO42-,MnO4-那样的含氧酸根离子。铁系元素中只有d电子最少的铁,可以形成很不稳定的、氧化数为+6 (如高铁酸根FeO42-)的化合物。一般条件下,铁的氧化数为+2和+3, 其中氧化数为+3的化合物最稳定(为什么?)。钴的氧化数可为+2,+3。镍主要形成氧化数为+2的化合物。

  11. 1-2 铁 1-3钴、镍 • 1.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1) 氧化物 • 铁、钴、镍均能形成+2和+3氧化数的氧化物,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FeO   CoO    NiO     (黑色)   (灰绿色) (暗绿色)Fe2O3   Co2O3   Ni2O3     (砖红色)   (黑色)   (黑色)  铁除了生成+2、+3氧化数的氧化物之外,还能形成混合氧化态氧化物Fe3O4,经X射线结构研究证明:Fe3O4是一种铁(Ⅲ)酸盐,即FeⅡFeⅢ[FeⅢO4]。  Fe、Co、Ni的+2,+3氧化数的氧化物均能溶于强酸,而不溶于水和碱,属碱性氧化物。它们的+3 氧化态氧化物的氧化能力按铁—钴—镍顺序递增而稳定性递降。

  12. (2) 氢氧化物 • 铁系元素的氢氧化物均难溶于水,它们的氧化还原性及变化规律与其氧化物相似:        ←──—还原性增强Fe(OH)2   Co(OH)2   Ni(OH)2    (白色)   (粉红色)  (浅绿色)Fe(OH)3  CoO(OH)   NiO(OH)    (红棕色)  (棕黑色)   (黑色)氧化性增强──—→其中,Fe(OH)2很不稳定,容易被氧化。例如向亚铁盐溶液中加入碱,先得到白色Fe(OH)2,随即被空气氧化成红棕色Fe(OH)3:    Fe2+ + 2OH-─→ Fe(OH)2↓    Fe(OH)2 + O2 + 2H2O ─→ 4Fe(OH)3↓(实为水合氧化铁Fe2O3·xH2O)  Co(OH)2虽较Fe(OH)2稳定,但在空气中也能缓慢地被氧化成棕黑色的CoO(OH)。Ni(OH)2则更稳定,长久置于空气中也不被氧化,除非与强氧化剂作用才变为黑色的NiO(OH)

  13. 2.盐类 (1) M(Ⅱ)盐 • 氧化值为+2的铁、钴、镍盐,在性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的强酸盐都易溶于水,并有微弱的水解,因而溶液显酸性。 • 如[Fe(H2O)6]2+为浅绿色,[Co(H2O)6]2+ 为粉红色,[Ni(H2O)6]2+为苹果绿色 • CoCl2·6H2O 是常用的钴盐,它在受热脱水过程中伴有颜色的变化:  52.25℃     90℃    120℃ • CoCl2·6H2O --→ CoCl2·2H2O --→ CoCl2·H2O --→ CoCl2  (粉红)      (紫红)      (蓝紫)     (蓝)

  14. (2) M(Ⅲ)盐 • 在铁系元素中,只有铁能形成稳定的氧化值为+3的简单盐,常见Fe(Ⅲ)的强酸盐,如Fe(NO3)3·6H2O、FeCl3·6H2O、Fe2(SO4)3·12H2O等都易溶于水,在这些盐的晶体中含有[Fe(H2O)6]3+,这种水合离子也存在于强酸性(pH=0左右)溶液中。  由于Fe(OH)3比Fe(OH)2的碱性更弱,所以Fe(Ⅲ)盐较Fe(Ⅱ)盐易水解,而使溶液显黄色或红棕色:       • [Fe(H2O)6]3+ + H2O ─→ [Fe(OH)(H2O)5]2+ + H3O+ [Fe(OH)(H2O)5]2+ + H2O ─→ [Fe(OH)2(H2O)4]+ +H3O+若增大pH值,将会发生进一步缩聚成红棕色的胶状溶液。当pH≈4~5时,即形成水合三氧化二铁沉淀。Fe3+的氧化性虽远远不如Co3+ 和Ni3+,但仍属中强的氧化剂,能氧化许多物质。例如:    2Fe3+ + H2S ─→ 2Fe2+ + S + 2H+    2Fe3+ + 2I- ─→ 2Fe2+ + I2    2Fe3+ + Cu ─→ 2Fe2+ + Cu2+在电子工业中,利用最后这个反应刻蚀印刷电路铜板。

  15. 3. 配合物  (1) 氨合物 • Fe2+,Co2+,Ni2+均能和氨形成氨合配离子,其氨合配离子的稳定性,按Fe2+—Co2+—Ni2+顺序依次增强。Fe2+难以形成稳定的氨合物,无水FeCl2虽然可与NH3 气形成[Fe(NH3)6]Cl2,但此配合物遇水分解:[Fe(NH3)6]Cl2 + 6H2O ─→ Fe(OH)2↓+ 4NH3·H2O + 2NH4Cl由于Fe3+ 强烈水解,所以在其水溶液中加入氨时,不是形成氨合物,而是生成Fe(OH)3沉淀。Co2+与过量氨水反应,可形成土黄色的[Co(NH3)6]2+,此配离子在空气中可慢慢被氧化变成更稳定的红褐色[Co(NH3)6]3+:4[Co(NH3)6]2+ + O2 + 2H2O ─→ 4[Co(NH3)6]3+ + 4OH- • 对比Co3+在氨水和酸性溶液中的标准电极电势,可见Co3+ 很不稳定,氧化性很强,而Co(Ⅲ)氨合物的氧化性大为减弱,稳定性显著增强。Ni2+在过量的氨水中可生成蓝色[Ni(NH3)4(H2O)2]2+以及紫色[Ni(NH3)6]2+。 Ni2+的配合物都比较稳定

  16. (2) 氰合物 • Fe2+,Co2+,Ni2+,Fe3+等离子均能与CN-形成配合物。Fe(Ⅱ)盐与KCN溶液作用得白色Fe(CN)2沉淀,KCN过量时Fe(CN)2溶解,形成[Fe(CN)6]4-:    Fe2+ + 2CN-─→ Fe(CN)2↓    Fe(CN)2 + 4CN- ─→ [Fe(CN)6]4- • 从溶液中析出来的黄色晶体K4[Fe(CN)6]·3H2O,俗称黄血盐。 • 通入氯气(或加入其它氧化剂),可将[Fe(CN)6]4-氧化为[Fe(CN)6]3-:(K3[Fe(CN)6]深红色晶体,俗名赤血盐)2[Fe(CN)6]4- + Cl2 ─→ 2[Fe(CN)6]3- + 2 Cl- • 在含有Fe2+的溶液中加入赤血盐溶液;在含有Fe3+的溶液中加入黄血盐溶液,均能生成蓝色沉淀: K+ + Fe2+ + [Fe(CN)6]3- ─→ KFe[Fe(CN)6]↓(蓝)K+ + Fe3+ + [Fe(CN)6]4- ─→ KFe[Fe(CN)6]↓(蓝)

  17. (3) 硫氰合物 • Fe3+与SCN-反应,形成血红色的[Fe(NCS)n]3-n:  Fe3+ + nSCN- ─→ [Fe(NCS)n]3-n(n = l~6)n值随溶液中的SCN-浓度和酸度而定。这一反应非常灵敏,常用来检出Fe3+和比色法测定Fe3+的含量。      Co2+与SCN-反应,形成蓝色的[Co(NCS)4]2-,在定性分析化学中用于鉴定Co2+。因为[Co(NCS)4]2-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用水冲稀时可变为粉红色的[Co(H2O)6]2+,所以用SCN-检出Co2+时,常使用浓NH4SCN溶液,以抑制[Co(NCS)4]2-的解离,并用丙酮进一步抑制解离或用戊醇萃取。Ni2+可与SCN-反应,形成[Ni(NCS)]+、[Ni(NCS)3]-等配合物,这些配离子均不太稳定。

  18. 羰合物 [Fe(CO)5] [Co2(CO)8] [Ni(CO)4] 颜 色 浅黄(液) 深橙(固) 无色(液) 熔点t/℃ -20 (51~52℃分解) -25 沸点t/℃ 103 43 (4) 羰合物 铁系元素与CO易形成羰合物, 例如Fe、Co、Ni的几个羰合物: 羰合物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利用此性质可用于制备纯金属。 例如高纯铁粉的制备:Fe + 5CO [Fe(CO)5] 5CO + Fe(高纯)

  19. (5) 螯合物 • Ni2+与丁二酮肟在中性、弱酸性或弱碱性溶液中形成鲜红色的螯合物沉淀,此反应是鉴定Ni2+的特征反应,丁二酮肟又称为镍试剂。 •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都是Fe(Ⅱ)与血红素蛋白质形成的配合物,血红蛋白是血红细胞(红血球)中的载氧蛋白,在动脉血中把O2从肺部运送到肌肉,将O2转移固定在肌红蛋白上,并在静脉血中将CO2带回双肺排出,即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分别起载氧和储氧功能。(煤气中毒,是因为血红蛋白优先与CO结合,失去了载氧功能) • 钴的配合物之一──维生素B12在许多生物化学过程中起非常特效的催化作用,能促使红细胞成熟,是治疗恶性贫血症的特效药。 • 镍的化合物被我国列为第一类污染物,容许排放最高浓度为1.0mg·L-1总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