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第十章 遗传重组 (Genetic recombination)

第十章 遗传重组 (Genetic recombination). 导言 第一节 同源重组 一、 概念、条件和功能 二、 机制 三、 干涉 现象 四 、 转化、接合和转导 第二节 位点专一性重组 一、 特 性 二、 机制. 第三节 转座重组 一、 原核生物转座子 二、 真核生物转座子 三、 转座机制和遗传效应. 导言. 遗传重组的定义 遗传重组与突变的关系 遗传重组的意义 遗传重组的类型. 返回到 第十一章. 是遗传的基本现象,是造成基因型变化的 基因交流过程。 ※. 遗传重组的定义. 返回到导言. 遗传重组与突变的关系.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章 遗传重组 (Genetic recombination)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遗传重组(Genetic recombination) 导言 第一节同源重组 一、概念、条件和功能 二、机制 三、干涉现象 四、转化、接合和转导 第二节 位点专一性重组 一、特性 二、机制 第三节 转座重组 一、原核生物转座子 二、真核生物转座子 三、转座机制和遗传效应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 导言 • 遗传重组的定义 • 遗传重组与突变的关系 • 遗传重组的意义 • 遗传重组的类型 返回到 第十一章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3. 是遗传的基本现象,是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过程。※是遗传的基本现象,是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过程。※ 遗传重组的定义 返回到导言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4. 遗传重组与突变的关系 • 1、遗传物质的交流、转移,不同于突变。 • 2、基因交流及转移过程可产生新基因型、新表现型。其中所引起的基因表达变异、基因结构变异等,可被认为是突变,因此重组可引起突变。 • 3、由于有些突变基因可增加重组的发生率,因此突变也可以影响重组。如小麦ph基因。 • 显然,突变与重组是相互联系的、互相影响的。有时分不清是重组还是突变。 ※ 返回到导言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5. 遗传重组的意义 • 1、是变异的主要来源之一,大大增加了遗传多样性,为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基本原料。如 • 2、是新品种培育的基本途径。如杂交育种、基因工程。 • 3、是遗传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如利用交换率建立遗传图谱。 • 4、修复DNA或RNA损伤。 • 5、可引起基因突变。 ※ 返回到导言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6. 1、同源重组:染色体片段交换 需要大序列同源性 重组相关蛋白:无序列专一性 2、位点专一性重组:特定位点 位点同源性 位点特异性重组酶 3、转座重组:转座子移动导致基因的插入、重复、缺失、失活。 特点:转座酶、整合酶,受体位点序列无特异性,与同源性无关 4、拷贝选择:在RNA合成中DNA模板改变,导致双亲重组RNA的形成。如RNA病毒。 5、不正常重组:染色体断裂后错误连接,链滑动或成环 6、人工重组:体外人为连接。 ※ 遗传重组的类型 • 根据重组发生的位置划分: • 1、核基因重组:染色体。 • 2、质基因重组:叶绿体DNA、 • 线粒体DNA。 • 3、核质基因间重组:核育性 • 基因向细胞质的转移。 • 根据重组发生在基因内外进行划分: 1、基因间重组:连锁交换 • 2、基因内重组:基因内互补 • 根据遗传重组对DNA序列和所需蛋白质因子的要求进行划分: 返回到导言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7. 一、同源重组概念、条件、特点、功能 二、同源重组的机制 三、同源重组中的干涉现象 四、细菌转化、结合、转导※ 第一节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返回到第一章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8. 1、概念:两个染色体或DNA分子之间的同源片段的交换过程。1、概念:两个染色体或DNA分子之间的同源片段的交换过程。 如真核生物细胞分裂同源染色体间,细菌转化、转导、接合等。 2、条件: (1)同源序列。 (2)配对。 (3)与重组有关的酶。 (4)异源双链区的形成 3、特点: (1) 同源序列越大、同源性越好,则对重组越有利。 (2) 参与重组的有关蛋白因子无特异性。 (3) 同源序列内交换点无特异性。 (4) 重组率因细胞类型、DNA序列而异。 4、功能: (1) 增加遗传多样性 (2) 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的正确分离 (3) DNA损伤修复※ 一、概念、条件、特点、功能 返回到第一节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9. 二、同源重组的机制 • (一) 同源重组的三个实验 • 实验1、Meselson & Wergle (1961)两种λ噬菌体同时感染大肠杆实验 • 实验2、姐妹染色单体分染法观察染色体 • 实验3、粗糙链孢霉孢子颜色的遗传重组实验 • (二)同源重组的机制 • Holliday 模型 • 基因转变机制※ 返回到第一节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10. 实验1、Meselson & Wergle (1961)两种λ噬菌体同时感染大肠杆实验 参考姚世鸿等(2001) • 两种λ噬菌体:(1)c - mi菌株生长在13C和14N中,形成“重”的DNA链。 • (2)+ +菌株生长正常条件下,形成“轻”的DNA链。 • 培养方法:同时感染大肠杆菌,于正常条件下培养,直至它们释放子代噬菌体。 • 检测方法: (1)提取DNA进行CsCl密度梯度离心 (2)各层噬菌体基因表型观察。 • 结果: ??? • (1)离心层分有重型、轻型及一系列中间类型。 • (2)轻型及中间型中不仅有c - mi 和+ + 亲本型,还有c + 和 + mi 重组型。 • 结论:两种噬菌体DNA间发生了断裂和重组。 ※ 返回到 二、重组机制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11. 实验2、姐妹染色单体分染法观察染色体 • 材料:人类淋巴细胞 • 方法:BrdU与细胞共培养2个细胞周期,Giemsa对中期染色体进行染色,姐妹染色单体由于新合成的染色单体渗入两条DNA单链都渗入了BrdU,导致着色浅,而另一染色单体由于只有一条DNA单链渗入BrdU,着色较深。 • 结果:姐妹染色体分别被染成深色和浅色,交叉位点十分明显。 • 结论:姐妹染色体之间频繁发生染色体片段重组。 ※ 参考姚世鸿等(2001) 图11-2a 返回到 二、重组机制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12. 实验2、姐妹染色单体重组示意图 复制 染色 分裂 复制 染色 复制 图11-2b 姐妹染色单体重组示意图 返回到 第一节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13. 实验3、粗糙链孢霉简介 • 菌丝:粗糙链孢霉(Neurospora crassy)营养体是由单倍体(n=7)多核菌丝组成。 • 无性繁殖:菌丝片断或分生孢子经有丝分裂直接发育为菌丝体。有性生殖:1、营养体接受对方的分生抱子,发生杂交形成合子。 • 2、菌丝融合形成异核体,然后形成合子。 • 孢子顺序:合子都可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子细胞,再经一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子细胞,进一步发育为8个子囊抱子。此8个子囊抱子顺序地排列于子囊中。见附图4-1a,b: ※ + + - + + - + + + + - - - - - - 参考姚世鸿等(2001) 附图4-1b 附图4-1a 返回到章节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14. 实验3、粗糙链孢霉孢子颜色的遗传重组实验 • 方法:不同接合型的子囊抱子有黑色(野生型Lys+)和白色(赖氨酸缺陷型Lys-)两种类型,用显微镜观察二者杂交合子的后代分离。黑色以“+”表示。白色以“-”表示。 • 结果:1、基因与着丝点间无交换:子囊孢子在子囊中呈4黑4白的排列顺序。2、基因与着丝点间有交换:8个子囊抱子可排列成2白2黑2白2黑、 2黑2白2黑2白、 2黑4白2黑、或2白4黑2白。 见附图4-1。 • 即应有六种子囊类型:其子囊内黑白孢子比均为4:4, 2:4:2, 或2:2:2:2。 • 非交换型子囊:+ + + + - - - -, - - - - + + + + • 交 换 型 子囊:2-3或1-4交换:- - + + - - + +, + + - - + + - - , • 1-3或2-4交换:+ + - - - - + + , - - + + + + - - 。 • 重组率:交换型子囊的出现是由于Lys-或 Lys+与着丝粒之间发生交换,故通过计算交换型子囊的百分数可以算出Lys基因与着丝粒间的相对距离。即:重组率= 交换型子囊数 / 子囊总数×(1/2)×100% • 还有一定比率(0.1%)的异常子囊:其子囊内不同孢子比为5:3, 3:1:1:3,6:2, 等。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 返回到 二、重组机制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15. 基因转变(gene conversion) • 概念:一个基因转变为它的等位基因的现象。 • 发生频率:通常可以比基因突变率高10倍以上。 • 类型:有两种。 • (1)染色单体转变:转变涉及染色体单体的两个DNA链。表现为3:1或6:2比例。 • (2)半染色体转变:转变涉及染色体单体的一个DNA链。表现为5:3或3:1:1:3比例。这种分离要在减数分裂后的有丝分裂后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又称为减数分裂后分裂。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16. 实验3、粗糙链孢霉的遗传重组及基因转变图示实验3、粗糙链孢霉的遗传重组及基因转变图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图11-4C 重组改变了孢子顺序, 于是产生黑:白:黑:白 = 2:2:2:2 附图11-4D 基因转变1, 于是产生黑:白 = 6:2 基因转变类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图11-4E 基因转变2, 于是产生黑:白 = 3:5 附图11-4F 基因转变3, 于是产生黑:白:黑:白 = 3:1:1:3 返回到 二、重组机制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17. (二) 同源重组的机制---1. Holliday模型 参考姚世鸿等(2001) 返回到 二、重组机制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18. (二) 同源重组的机制---2. 基因转变的机制 四条DNA链 +/+ +/g +/g g/g 参考姚世鸿等(2001) 返回到 二、重组机制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19. 三、同源重组中的干涉现象 • (一)概念: • 一个位置上一个交叉发生影响邻近位置上交叉发生的现象。 • 1916年美国遗传学家穆勒在果蝇中首先发现重组的干涉现象(interference)。 ※ 返回到 第一节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0. (二) 干涉的类型 • 按效应性质: • 1、正干涉(interference):减少邻近交叉发生的概率。结果是双交换率下降。同一染色体臂上而且基因相距越近越常见。 • 2、负干涉(negative interference):增加邻近交叉发生的概率。双交换率上升。如家蚕 • 按影响范围: • 1、染色体干涉:影响邻近任何类型交叉的发生 • 2、染色单体干涉:影响邻近相同两染色单体交叉的再次发生※ + + + + + + + + + a b c a b c a b c 二线双交换 三线双交换 四线双交换 返回到 第一节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1. (三)并发系数(coefficient of coincidence,C) • 实际双交换频率与预期双交换频率之比。 • 它等于1:,说明不存在交叉干涉,此时两线双交换、三线双交换、四线双交换得频率比为1:2:1。 • 它大于1:说明存在负交叉干涉,双交换率增加。 • 它小于1:说明存在正交叉干涉,双交换率下降。 • 影响因素:基因型:XX型的X上重组正常,但 XY型的X、Y上重组很少。小麦Ph基因遗传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从而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重组。 • 环境条件:如果蝇22℃时重组较少,但较高或较低的温度下,则交换率增加。 ※ 返回到 第一节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2. 四、细菌的转化、接合和转导 • (一)细菌的转化(bacterial transformation) • (二)细菌的接合(bacterial conjugation) • (三)细菌的转导(bacterial transduction)※ 参考姚世鸿等(2001) 返回到 第一节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3. (一)细菌的转化(bacterial transformation) • 1、概念: • 供体DNA使受体生物发生基因型和表型相应改变的现象。细菌的转化最早是英国学者Grifith(1928)在肺炎双球菌中发现的。理论上可发生在任何生物之间。 • 2、转化过程: • 吸附、渗入、重组。 • 供体DNA可被与受体细胞表面接受位点吸附,单链或双链DNA进入细胞,然后与受体细胞染色体DNA发生重组。 • 3、转化重组机制: • 在重组相关蛋白因子如RecA蛋白质等的协助下,供体单链DNA侵入受体DNA上,并与其同源区段互补,从而使原来互补的单链游离、被修复系统切除,最后形成重组体。 如图11-13。 ※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4. 3、转化重组机制图示 参考姚世鸿等(2001)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5. 4、影响转化的因素: • (1)供体与受体DNA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转化率越高。 • (2)供体DNA大小及基因型。适当大小,可增强受体适应性 • (3)受体细胞的生理状态及基因型。如处于感受态的、限制酶失活或低活性的受体较好。 • (4)外界环境条件。如:钙离子可提高大肠杆菌等等转化率。 • 5、转染:是特殊类型的转化,是病毒或噬菌体核酸感染细胞或原生质体的过程。转染与转化的差异: • 转染:完整核酸的进入,可不重组进受体DNA • 转化:DNA片段或质粒DNA,通常要重组进受体DNA ※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6. (二)细菌的接合(bacterial conjugation) • 1、细菌接合的概念:是细菌通过接合管进行遗传物质转移和重组的过程。 • Lederberg & Tatum(1947)在大肠杆菌中发现。 ※ - F + F 图11-14 参考姚世鸿等(2001)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7. 2、细菌接合的特点 • (1)依赖F因子(性因子)及接合管。 • 供体中含F因子,称为F+细菌, • 受体没有F因子,被称为F–细菌。 • 前者可合成细长的蛋白质纤维(性馓毛),形成接合管,并将F因子DNA复制一份转移到F–细菌中,并使F–细菌变成F+细菌。如图11-14。 • (2)遗传物质的转移是单向的复制型的:遗传物质是通过复制的方式从F+细菌到F–细菌,并通常使F–细菌变成F+细菌。※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8. 3-4、F因子、Hfr细菌 • 3、F因子:闭合环状DNA,含94个蛋白基因,其中1/3与接合转移有关。负责转移的是其中的tra操纵子,含tra J,A,L,E,N,B,W,V,C,U,F,H基因,可使F因子或其上所带基因发生复制式转移。 含IS序列。滚环式自主复制。 • 4、Hfr细菌:细菌染色体上含许多IS序列, F因子可通过其IS序列与细菌染色体上的IS序列配对交换而插入到细菌染色体中,由于它插入后可直接牵动染色体基因转移,导致细菌染色体基因高频率转移,故称Hfr(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细菌。如图11-16。 ※ F 图11-16 参考姚世鸿等(2001)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9. 5、F’细菌 • 5、F’细菌:F因子上带有细菌基因的F+细菌。 • 整合进细菌染色体上的F因子可脱离下来,有2种情况: • (1) 插入时的那两个IS序列之间重组脱离,F因子上无细菌基因。 • (2)其它IS位点之间重组脱离,使细菌上的部分基因序列随F因子一起从细菌染色体上脱离,即F因子上带有细菌基因,从而形成F’细菌。图11-16: ※ 图11-16 F F' F'细菌 Hfr细菌 参考姚世鸿等(2001)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30. 图11-17 6、 F+×F–,F’×F– 参考姚世鸿等(2001) • 在F+×F–组合中,F+细菌中F因子DNA以滚环复制方式转移到F–细菌中,并使F–细菌变成F+细菌。由于F因子独立于细菌染色体,细菌DNA被转移的概率极低约10–5. • 在F ‘×F–组合中,F因子上带有部分细菌染色体基因,其重组率极高※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31. 7、 Hfr ×F– 参考姚世鸿等(2001) • 由于F因子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当它复制转移时,是从F因子右测顺时针方向滚动、复制、牵动转移,故细菌染色体DNA将优先发生转移。 • 由于接合管开通时间有限而且变化不定,因此很少能使整个细菌染色体都发生转移,也就很少能使F因子序列发生转移,结果是F–细菌很少能变成F+细菌,转移的细菌染色体基因数与接合时间呈正比,最前的基因转移频率最高。 ※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32. 8、部分二倍体与接合重组机制 • 部分二倍体:是在整个基因组中只有部分序列呈二倍体状态的生物体。在接合中通常只转移供体染色体部分片段,故形成部分二倍体。 参考姚世鸿等(2001) 细菌同源重组机制:(1)发生在部分二倍体中。(2)只有偶数交换才形成平衡重组子。见上图11-19。 ※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33. 细菌接合杂交的结果比较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杂交组合 F因子转移 供体细菌基因转移 受体细菌F–变F+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F+ ×F–高频 极低频,极少基因 高频 • Hfr×F–极低频 高频,大量基因 极低频 • F’× F–高频 高频,少数基因 高频 • F+ ×F+*高频 极低频,极少基因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其中,F+*为含有F因子,但表现为类似F–表型的F+细菌。 ※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34. 9-1、中断杂交实验与重组作图 • 中断杂交实验: • 把接合中的细菌在不同时间取样、搅拌,以中断接合过程,分析受体细菌的基因型。 • 重组作图: • 随着时间的延长,被转移的DNA片段越长,从而被转移的基因数也越多,从而可获得不同时间下的基因顺序,即对细菌基因按时间进行作图。 ※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35. Wollman & Jacob(1954)细菌作图实验 • (1)杂交:Hfr∶ thr+ Leu+ azis tons Lac+ gal+ Strs • F-细菌∶ thr - Leu- azir tonr Lac- gal - Strr。 • 1:10比例混合培养。 • (2)不同时间取样、中断杂交。 • (3) 经稀释培养在不含苏氨酸(Thr)和亮氨酸(Leu)的但含链霉素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筛选出杂合体(重组体)。 • (4)用菌落影印培养法在不同选择性培养基上培养,分析各菌落的基因型。 • (5)最后按时间,对这些基因进行作图,即按时间把基因顺序及位置画出来,形成连锁图。 ※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36. 表11-4. Hfr基因进入F–细菌的时间 • 时间(min) 转移的Hfr基因 • 8 thr+ • 8.5 thr+ Leu+ • 9 thr+ Leu+ aziS • 11 thr+ Leu+ aziS tonS • 18 thr+Leu+ aziS tonS Lac+ • 25 thr+ Leu+ aziS tonS Lac+ gal+ 图11-21. E.coli中断杂交作图,基因距离以分钟为单位 参考姚世鸿等(2001)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37. (三)细菌的转导(bacterial transduction) • 1、细菌转导的概念:以噬菌体(phage)为媒介将供体DNA转移到受体细菌中,使受体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 • Zinder & Lederberg (1952)于伤寒沙门氏菌重组实验中发现。 • 噬菌体类型:游离型、整合型,烈性型、温和型。 • 转导噬菌体(transducing phage):包装或含有部分细菌基因、能使之发生转导的噬菌体。 • 转导子(transductant):已接受噬菌体传递来的供体细菌基因的受体细胞。 • 2、细菌转导的类型 • 根据转导基因的特异性,细菌转导可分为两类: • 普遍性转导(general transduction):可转导任何基因。 • 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 只能转导特定基因。 ※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38. 3、普遍性转导(general transduction) • 概念:噬菌体在寄主细菌内繁殖和组装时,可将部分寄主DNA片段也装入噬菌体颗粒内,形成转导型噬菌体。当它感染新的寄主细菌时,原寄主DNA片段被释放出来,与新寄主DNA发生重组。由于被包装的寄主DNA片段没有特异性,因此这种转导被称为-----。 • 普遍性转导噬菌体:有普遍性转导能力的噬菌体。约占0.3%。 • 共转导频率:两个基因被同时转导的频率,是基因间距离或连锁程度的衡量指标。与重组率一样,可用于基因作图。而且作图方法也相似。可有二因子转导和三因子转导实验等。 ※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39. 普遍性转导的类型 • 根据转导成功与否,可分为两类: • 完全转导: 转导基因导入受体,并重组到受体染色体上,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产生正常大菌落,占10%。 • 流产转导: 转导基因导入受体,未整合进受体染色体上,不能复制,只能单线传递,但是其表达产物可使其子代继续分裂1-2次,因此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只能产生小菌落,这种小菌落可在低倍镜下被观察到。 ※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40. 4、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 概念:温和型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菌后,可插入细菌染色体attB位点,随细菌的繁殖而繁殖,一定时间后噬菌体又可脱离染色体,游历出来。但是脱离时的重组可能是新的位点间重组如供受体同源DNA序列间,结果是噬菌体上带上细菌DNA片段,当这些转导噬菌体再感染其它细菌时,这些细菌DNA片段就转导进入新细菌中,使受体发生遗传改变。由于这种转导通常只能转导噬菌体插入位点两端附近的基因,因此被称为---。 • 局限性转导特点:重组是通过噬菌体插入受体细菌DNA,属于位点专一性重组,但是供体DNA片段与受体DNA之间通过同源配对交换也可实现重组,这属于同源重组。 • 根据转导频率分类:低频转导,高频转导。 ※ 返回到 四、转化、接合、转导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41. 局限性转导的类型 • A. 低频转导:局限性转导中由于转导噬菌体形成频率低,而且由于带有细菌DNA片段时可能缺失一些噬菌体基因,导致转导噬菌体不能正常发育成熟,因此转导率很低,约10-6 。 • B. 高频转导:在供体细菌染色体上除了正常位点如attB可插入正常噬菌体外,还有其它位点可供转导噬菌体插入,此时可有两个噬菌体同时插入细菌染色体,当这两个噬菌体脱离后,都大量复制,由于正常噬菌体(辅助噬菌体)弥补了缺陷噬菌体成熟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成熟转导噬菌体频率,也就大大提高了转导频率,这种转导被称为---。 ※ 返回到 第一节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42. 第二节、位点专一性重组 • (一)特点 • (1)重组发生在供体和受体DNA的短同源序列(特定位点)上。如λ噬菌体DNA通过其att P位点和大肠杆菌DNA的att B位点之间 发生重组。 • (2)重组结果是一个DNA分子整合进另一个较大的DNA分子中。因此又被称为整合性重组。 • (3)依赖于整合酶等相关因子 • 如一些温和型噬菌体可通过这种重组将自己整合进细菌DNA。有些高等生物可利用这种重组产生多种多样的抗体。 • (二)机制 • 以λ噬菌体DNA与大肠杆菌DNA的整合为例,如下图: ※ 返回到 第十一章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43. λ噬菌体DNA与大肠杆菌DNA的整合机制------图11-23λ噬菌体DNA与大肠杆菌DNA的整合机制------图11-23 参考姚世鸿等(2001) 返回到 第十一章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44. λ噬菌体DNA与大肠杆菌DNA的重组机制------图11-24λ噬菌体DNA与大肠杆菌DNA的重组机制------图11-24 粘性末端 参考姚世鸿等(2001) 返回到 第十一章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45. 第三节、转座重组(transposition recombination) 二、真核生物转座子 (一)酵母菌转座子 (二)玉米转座子 (三)果蝇中的P因子 三、转座机制及遗传学效应 (一)转座机制 (二)转座遗传学效应 ※ • 概念及类型 • 一、原核生物转座子 • (一)插入序列IS • (二)转座子 • (三)转座噬菌体 返回到 第十一章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46. 转座重组概念及类型 • 概念:是指不依赖于同源序列就能改变特定DNA序列位置,引起遗传性改变的重组。可发生在同源或非同源序列之间。有多种类型,但是其中以转座重组较普遍。 • 转座重组:转座子通过转座酶改变自己位置所引起的重组。 • 转座子(transposon):能通过转座酶改变自己位置的DNA序列。 • 转座子转座时插入的位点被称为靶位点。 • 根据转座中转座子复制与否,可分为两种: • (1)复制型转座:在转座过程中转座子被复制,1拷贝保留在原位点,1拷贝被转移到新位点。依赖于转座酶及解离酶。 • (2)保守型转座:转座过程子转座子作为一个实体被转移到一个新位点。 • 最早是McClintock(1951)在玉米粒色遗传研究中发现的Ac-Ds转座系统。已证实,转座子在高等或低等生物中都存在※ 返回到 第三节 转座重组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47. 一、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 • 类型:按分子结构及遗传性质分类: • 插入序列(inserted sequence, IS):序列较小,含有转座酶等相关基因,两端有几个到几十bp构成的反向重复序列。 • 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分子较大,除了含转座相关基因外还含有抗药性基因等其它基因,其两端有反向重复序列。 • 转座噬菌体(transposable phage):可随机整合进细菌DNA任何位点的特殊噬菌体。分子大。 ※ 返回到 第三节 转座重组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48. (一)、插入序列(IS, inserted sequence) • 目前已经发现的IS有10多种:IS1、IS2、...。其结构模式: 图11-26 返回到 第三节 转座重组 参考姚世鸿等(2001)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49. IS两端的反向重复序列 • 单链时可互补形成柄环结构。如图11-28 返回到 第三节 转座重组 参考姚世鸿等(2001)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50. IS转座产生同向重复序列 • IS插入靶位点后,在插入序列两端产生一小段(约3-11bp)同向重复序列。不同IS其产生的同向重复序列不同,但对同一种IS,则产生相同的同向重复序列。其机制可能是: 图11-31 参考姚世鸿等(2001) 返回到 第三节 转座重组 Prof. QF Che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