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29 Views
公館華僑餐廳的經營策略與群我認同 -從飲食口味與人際關係的觀察-. B90305214 社工四 謝佳佑 B91105016 人類四 黃維晨 B91305017 社會四 賴又菁 B91305018 社會四 莊其穎. 研究動機. 「公館」指的是羅斯福路四段從台大至東南亞戲院一帶,學生眾多,書店密集,加上附近有水源市場、三軍總醫院,因此人潮絡繹自成一小型商圈。
E N D
公館華僑餐廳的經營策略與群我認同-從飲食口味與人際關係的觀察-公館華僑餐廳的經營策略與群我認同-從飲食口味與人際關係的觀察- B90305214社工四 謝佳佑 B91105016人類四 黃維晨 B91305017社會四 賴又菁 B91305018社會四 莊其穎
研究動機 • 「公館」指的是羅斯福路四段從台大至東南亞戲院一帶,學生眾多,書店密集,加上附近有水源市場、三軍總醫院,因此人潮絡繹自成一小型商圈。 • 川菜也是公館吃食的一大特色,從經濟客飯到合菜酒席,一概供應,可滿足不同客層的需求;而巷街間也有以烙餅、牛肉麵取勝的北方館,以及港式小 點、江浙點心、台灣傳統小吃等餐食店,多以價格平實、份量足招來顧客。傍晚後,周邊水果攤、小吃攤紛紛出籠,成熱鬧滾滾的市集。 • 公館附近的汀州路向有「東南亞街」的稱號,街道巷弄間充斥著許多東南亞餐廳,涵括了泰國、越南、緬甸、印尼等國料理 (引自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ftlvyou/875890.htm)
我所知的公館 • 越式料理3家(翠林、翠薪、銀座) • 泰緬料理8家(泰國小館、泰皇、泰正點、雲南小鎮、阿剛、仰光、曼得樂、金三角) • 未注意到的 可能很多~~~XD
令人驚愕的發現—他們都是華僑!! • 華僑---根據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定義,「華僑」係指僑居在海外的國民,「華人」包括「華僑」及歸化為外國國民的中國人,「華裔」乃泛指在海外出生的中國人後裔。而「歸僑」則是指回國定居但未有身份證的僑民,或回國觀光、探親短期停留者而言。 • 「華僑」、「華人」與「華裔」這三者不同之處,在於「華僑」既是海外公民,即受政府的官方保護,而「華人」、「華裔」則為血緣上的同胞,但在政府的管轄範圍之外,亦即所謂的「外華」。 • 「歸僑」理應是由母國移至他國居住一段時間後,本人或其後代再回到母國居住的人群,然在台灣,隨著1949年國民政府的遷台,使得台灣的歸僑往往由中國大陸移往第三地之後而至台灣,因此他們在台灣,並非為「回流遷移」的類型,而是新移民,亦是國際移民。 (僑務法規http://www.ocac.gov.tw/rule/)
經營餐館的背後力量---族群經濟 • 族群經濟一詞最早由社會學家Bonacich and Modell(1980)所提出,定義為「尤其在私部門,從自由業者、雇主至雇員,均為相同的族群」。其研究中發現移民,尤其是國際遷移者,由於本身容易受到排擠與歧視,因此在生意經營上常是排外的系統,雇主、雇員、客戶均是同一族群,他們創造自己的就業機會,而非透過一般的勞動市場。 • 之後學者對族群經濟的研究,指出族群經濟可廣義的視為「移民於某一經濟活動的集中」,不代表其經濟活動的完全獨立與封閉。綜合而言,族群經濟的研究主要在探討族群及終於某一經濟活動的原因、形成過程與其中的連結。
問題意識 • 在公館這一個地區,這些華僑是如何運用他們的族群關係,去建立起、並維持屬於他們自己的店? • 華僑們互相的聯繫,以及自我與族群認同之間,是如何在經營策略這個面向上產生影響?
歷史簡介 • 為何來台灣—他們的遷移路徑 • 越南 • 緬甸 • 泰國
歷史簡介 • 為何開餐館—誰的選擇、誰的幫助 • 為何會在公館—有階段性的差異 • 為何口味會被接受—抽象概念與大事件
經營策略與族裔認同:菜單 發展過程: • 開業初期 • 口味調整 • 穩定成長 • 原味創新
開業初期:只有原味、生意歹做 • 那個時候還沒有開始。還沒有開放,很多人都不知道泰國是在哪裡…而且就是東南亞的菜啊,都酸酸辣辣的嘛,大家都沒辦法接受…只有華僑啊僑生來吃而已,台灣人還沒有辦法接受,因為又酸又辣,台灣人一聽到酸辣就…對不對,就很怕啦。(訪談者B)
口味調整:台化口味、彈性調整 • 在越南當地本身是蠻酸蠻辣,那後來是改比較清淡,胃口偏甜一點點(受訪者E);就是少油阿少鹽阿, 還有加上一點點辣椒阿,對不對 。(受訪者B) • 我們就是挑一個大眾口味都接受的。就是又不是這麼辣,又不是那麼淡,吃起來有味道的…取一個中間路線阿;越南人你吃的很鹹,那我們這邊有魚露,那邊的魚露是沒調過的,非常鹹的,他就加進去,那台灣人他吃的淡我們就幫他調淡一點,兩個都雙贏 。(受訪者E)
穩定成長:親自調味、原料堅持 • 調味方面還是由我們來,自己來用阿,那麼多員工可是他們是幫我們在做,那調味的工作還是由我們來做來掌握,這樣才能維持水準以上,丟給員工做可能會變質,你不做或沒有每天在的話,那東西很難掌握。(受訪者C) • 「我們所有的料通通都是泰國進口的,沒有台灣的」(受訪者B)
原味創新:在原味基礎下創新 • 以前沒有這道菜阿…像韓國人多包烤肉吃,這道菜就變最多,變化出來啦…(其越式的特色在於)他是用魚露、香茅去醃阿,那香茅他本身又是甘草片阿,治喉嚨痛的…其實像這個歐(指菜單上的涼拌花枝),就是泰國菜,越南沒有涼拌花枝,我就加進去,金三角是緬甸菜就加進去,像越南沒有餛飩是廣州菜,像這個像港式飲茶的腸粉,港式飲茶是淋醬油的,我們就改良為淋魚露。(受訪者E)
泰國菜風潮-想像中的泰國菜 • 真正的純的泰國菜應該是只屬於我們的,其他都是緬甸人,很多啦。他們有一些還不知道泰國菜是什麼,只能說,一窩蜂吧。就是說你一定要有個泰字,才為有人認識,有沒有。緬甸、雲南不顯眼嘛,你有個泰字,人家就哦!反正台灣人也不知道泰國菜是什麼,對不對。可是我們的客人吃過我們的菜就知道什麼叫泰國菜了。(受訪者B)
泰國菜風潮 –泰國菜的優勢 • 剛開始我們是以泰國菜、緬甸料理跟雲南菜為主…後來就…不好做嘛,又跟你講碰到SARS嘛,有些菜都…改到低價位了嘛,低價位的話…我們有些過橋米線很麻煩耶,所以就撤掉了…我們改一百塊以後…你要看,薄利多銷的時候有一個重點就是你一定要快嘛,對不對?要快,太麻煩的菜菜單裡不能放啊,所以我們各個方面的考量,就是低價位的這樣…我們那邊是涼拌醬都一起調的,調一大筒,反正你料抓一抓、汁放上去就OK了…(公館)那邊競爭比較激烈,因為這邊這一家喔,你來了以後可能滿了,要等個十分鐘二十分鐘,他們會願意等嘛,他們那邊不願意等啊,他們就是隨便去外面吃就好啦,類似的餐廳那麼多對不對。(受訪者D)
變更的考量 • 人潮(學生、轉運) • 經濟(菜價、房租) • 歷史(經驗、環境) • 想像(泰國、正統)
餐廳背後,實際吃的是什麼 • 我比較喜歡清淡的,像那個日本那個辣,就沾那個哇沙米這樣吃,很過癮。清清淡淡的我比較喜歡。(受訪者A) • 對,我們吃的話都是很重,像我們吃這一碗(指桌上的麵)可能就加一大盤辣椒阿,加一大堆檸檬。(受訪者E)
小結 • 餐館的類型(如小吃vs.餐廳) • 移民的性質(就算都被稱為「華僑」,他們也不就是同質的,還分不同地區聚集的華人、難民與有錢歸國華僑、來台初期有無身分證、等內部差異) • 他們所處的時空環境脈絡(文化經濟vs.族裔經濟)等等 • 體認到飲食、人群與認同的複雜與多元,討論才能更為精準。
經營策略與族裔認同:人際關係 • 為何選在公館? 公館的區位性優勢 台大、師大僑生間的人際網絡
員工雇用的選擇 • 口味上的優勢 如果不是華僑的話,他做不出那個口味,是不是?你請台灣人來,他不會吃,他也不會做。(受訪者B) 反正說我們那邊的人比較做的比較久,因為他們比較適合這個口味,學一下子就會啦。(受訪者A)
員工雇用的選擇 • 華僑間的人際網絡 登廣告阿報紙阿,他們來應徵阿。都是緬甸華僑阿,我去華興街那邊廣告。(受訪者A) 互相介紹嘛,對不對?人傳人啊,就是說老闆要開一家店啊,有人就互相介紹一下,就這樣介紹來的。(訪談者:都是介紹同鄉的?)對對對對。(受訪者D)
員工雇用的選擇 • 對華僑我族的自我認同 以前台灣人有做過,不過他們賺到一點錢,不習慣啦,地方太窄,在這邊洗碗阿不習慣啦。(受訪者A) 當地人比較不能接受,嫌我們時間長阿什麼的,我們請的都是僑生。(受訪者C)
流動的族群認同與柔焦的族裔經濟 華僑老闆們的認同 • 多重且流動的族裔看法 認同建立過程 • 穿國認同 • 動態而非靜態 • 情境狀況下的判斷選擇
流動的族群認同與柔焦的族裔經濟 流動認同的順利產生 • 互巢認同 • 同化政策
流動的族群認同與柔焦的族裔經濟 • 王志弘的研究 • 什麼是族裔經濟&文化經濟 • 華人的模糊地位
流動的族群認同與柔焦的族裔經濟 我們好奇... • 族裔經濟的「破壞」? • 認同的起始樣貌? • 我們的補充
流動的族群認同與柔焦的族裔經濟 柔焦與聚焦經濟 • 柔焦的族裔經濟 聚焦的族裔經濟 • 依然是因地制宜的流動策略 • 在經濟面向上的多層次認同 • 雇員與口味的兩面策略
報告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