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k likes | 1.63k Views
3.1 引言(链 式 聚 合 反 应 概 述). 本章内容 掌握单体对不同连锁聚合机理的选择性; 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及其特征; 主要热引发剂种类、引发机理和引发剂分解动力学; 自由基聚合反应动力学及影响自由基聚合反应速率和分子量的因素; 掌握引发效率、稳态、自由基等活性理论、自动加速、动力学链长、聚合度、链转移、阻聚及缓聚等基本概念。. 3.1 引言(链 式 聚 合 反 应 概 述). 3.1.1 一般性特征. (以乙烯基单体( Vinyls) 聚合为例). 终止反应. 增长链 聚合物链.
E N D
3.1 引言(链 式 聚 合 反 应 概 述) • 本章内容 • 掌握单体对不同连锁聚合机理的选择性; • 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及其特征; • 主要热引发剂种类、引发机理和引发剂分解动力学; • 自由基聚合反应动力学及影响自由基聚合反应速率和分子量的因素; • 掌握引发效率、稳态、自由基等活性理论、自动加速、动力学链长、聚合度、链转移、阻聚及缓聚等基本概念。
3.1 引言(链 式 聚 合 反 应 概 述) 3.1.1 一般性特征 (以乙烯基单体(Vinyls)聚合为例) 终止反应 增长链 聚合物链
3.1链 式 聚 合 反 应 概 述 链式聚合反应的基本特征 a. 一般由多个基元反应组成; b. 各基元反应机理不同,反应速率和活化能差别大; c. 单体只能与活性中心反应生成新的活性中心,单体之间不能反应; d. 反应体系始终是由单体、聚合产物和微量引发剂及含活性中心的增长链所组成; e. 分子量一般不随单体转化率而变。(活性聚合除外)。
3.1链 式 聚 合 反 应 概 述 图3-1 引发剂的均裂 图3-2 引发剂的异裂
3.1链 式 聚 合 反 应 概 述 根据引发活性种与链增长活性中心的不同,链式聚合反应可分为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和配位聚合等。
3.2连锁聚合的单体 包括:单烯类、共轭二烯、炔烃、羰基化合物和一些杂环化合物 热力学有聚合倾向 但是为什么氯乙烯只能进行自由基聚合,异丁烯只能阳离子聚合,而MMA可自由基和阴离子聚合,苯乙烯可以进行所有的连锁聚合?
3.2连锁聚合的单体 3.2.1烯类单体对聚合机理的选择性 单体的聚合反应性能(适于何种聚合机理)与其结构密切相关。乙烯基单体(CH2=CHX)的聚合反应性能主要取决于双键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i) X为给(推、供)电子基团(Electron-donating Substituent) 增大电子云密度,易与阳离子活性种结合 分散正电性,稳定阳离子 因此带给电子基团的烯类单体易进行阳离子聚合,如X = -R,-OR,-SR,-NR2等。
3.2连锁聚合的单体 (ii) X为吸电子基团(Electron-withdrawing Substituent) 降低电子云密度,易与富电性活性种结合 分散负电性,稳定活性中心 由于阴离子与自由基都是富电性的活性种,因此带吸电子基团的烯类单体易进行阴离子与自由基聚合,如X = -CN, -COOR,-NO2等。 但取代基吸电子性太强时一般只能进行阴离子聚合。如同时含两个强吸电子取代基的单体:CH2=C(CN)2等
3.2连锁聚合的单体 (iii) 具有共轭体系的烯类单体 电子云流动性大,易诱导极化,可随进攻试剂性质的不同而取不同的电子云流向,可进行多种机理的聚合反应。如苯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甲基苯乙烯等。 图3-3 苯乙烯电子云流动性示意图
3.2连锁聚合的单体 按照单烯CH2=CH-X中取代基X的电负性次序和聚合倾向的关系排列: 取代基的体积、数量、位置等引起的空间位阻效应,在动力学上对聚合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不涉及对不同活性种的选择性
3.2连锁聚合的单体 (IV) 位阻效应 单体中取代基的位置,数量,体积等引起的,在动力学上对聚合能力有显著影响,但是对聚合机理的选择性无关。 单取代即使体积较大,也能聚合。如 乙烯基吡咯烷酮 N-乙烯基咔唑
3.2连锁聚合的单体 对1,1取代的烯类单体CH2=CXY,CH2=C(CH3)2,CH2=CCl2,一般都能按照取代基的性质进行反应,并且由于结构上的更不对称,极化程度增加,更易聚合。两个取代基更大时,只能形成二聚体。 对1,2双取代的烯类单体XCH=CHY,结构不对称极化程度低,加上位阻效应,一般不能均聚,只能形成二聚体。三、四取代一般不能聚合,但是氟代乙烯例外(半径小)
3.4自 由 基 聚 合 机理 聚合速率和分子量是自由基聚合研究的两个主要指标,要分析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首先探讨机理,然后研究动力学 3.4.1 自由基的活性 自由基是独电子基团,活性与分子结构有关(电子,位阻),一般有如下顺序: H·>CH3·>C6H5·>RCH2·>R2CH·>Cl3C·>R3C·>Br3C·>
3.4自 由 基 聚 合 机理 3.4.2 自由基聚合机理 (1)链引发反应 引发剂分解产生初级自由基,初级自由基与单体加成生成单体自由基的反应过程。 吸热 放热 速率控制反应:引发剂分解。(Ed~105~150KJ/mol,Ki~20~34KJ/mol)
3.4自 由 基 聚 合 机理 f (引发效率):引发剂分解生成的初级自由基实际参与链引发反应的分率。 (2)链增长反应 单体自由基与单体加成生产新的自由基,如此反复生成增长链自由基的过程。
3.4自 由 基 聚 合 机理 链增长反应具有两个特征: 1.放热反应,例如烯类单体聚合热55~95KJ/mol 2.增长活化能低(20~34KJ/mol)增长速率极高,难以控制。体系内仅存在单体和聚合物两部分,不存在聚合度递增的的一系列中间产物(注意理解)。 链增长反应中单体的加成方式
3.4自 由 基 聚 合 机理 (1)单体单元的连接方式 链增长反应中链自由基与单体的加成方式有三种: 以何种方式为主取决于两方面因素:X的共轭效应与空间位阻
3.4自 由 基 聚 合 机理 取代基对链自由基的共轭作用:首尾连接所得自由基与取代基有共轭作用,较稳定;而首首或尾尾连接则无; 取代基的空间位阻:首尾连接位阻小,首首连接位阻大 首尾连接 首首连接 因此首-尾加成结构应占大多数(一般98%~99%)。
3.4自 由 基 聚 合 机理 (2)立体定向性 由于自由基聚合的链增长活性中心-链自由基周围不存在定向因素,因此很难实现定向聚合。 链自由基为平面型sp2杂化,单体与之加成时,由于无定向因素,可随机地由面的上、下方加成,因而原链自由基在反应后由sp2杂化转变为sp3杂化时,其取代基的空间构型没有选择性,是随机的,得到的常常是无规立构高分子。
3.4自 由 基 聚 合 机理 (3)共轭双烯烃聚合 共轭双烯烃聚合时可以进行1,2-和1,4-加成得到相应的1,2-和1,4-加成高分子。如丁二烯:
3.4自 由 基 聚 合 机理 (3)链终止反应 自由基活性高,增长链自由基失去活性生成聚合物分子的过程。 两链自由基的独立电子相互结合成共价键的终止反应称 偶合终止 某链自由基夺取另一自由基的H或其它原子的终止反应称 歧化终止。
3.4自 由 基 聚 合 机理 链终止活化能很低(8~21KJ/mol)速率常数高(易终止)。 链终止和链增长是一对竞争反应,终止速率常数大于增长速率常数,是不是就不能反应了? 但是由于单体的浓度远大于自由基的浓度,所以增长速率比终止速率大的多。
3.4自 由 基 聚 合 机理 (4)链转移反应 增长链自由基从体系中其它分子夺取原子或被其它分子夺取原子,使其本身失去活性生成聚合物分子,被夺取或夺得原子的分子生成新的自由基的反应过程。
3.4自 由 基 聚 合 机理 3.4.3自由基反应的特征 (1)反应包括链引发、增长、终止、转移等基元反应;引发速率最小,控速。概括为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 (2)只有链增长反应使DP增加,反应混合物仅存在单体和聚合物,在聚合全过程中,DP变化极小。 (3)聚合过程中,单体浓度逐渐降低,聚合物浓度升高。延长反应时间主要是提高转化率。 (4)少量阻聚剂(0.01~0.1%)可使自由基反应终止.
3.5引 发 剂 链引发是控制聚合速率和聚合物分子量的关键反应 3.5.1 引发剂的种类 引发剂(Initiator)分子结构上具有弱键、易分解产生自由基进而引发单体聚合的物质。区分:引发剂和催化剂(Catalyst) 在聚合过程中逐渐被消耗,残基成为大分子末端,不能再还原成原来的物质。 仅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参与反应,反应结束后仍以原状态存在于体系中的物质。 一般聚合温度(40~100℃即键的离解能在100-170KJ/mol)。碳碳单键键能350KJ/mol,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3.5引发剂 (1)偶氮类化合物(AzoCompound) 带吸电子取代基的偶氮化合物,分对称和不对称两大类: X为吸电子取代基:-NO2, -COOR, -COOH, -CN等 45-80℃
3.5引发剂 引发剂的特点: 在45-80℃使用,一级反应,无诱导分解,产生一种自由基分解产生氮气; 稳定,存储安全; 因为氰基的共轭,甲基的超共轭,自由基稳定,无脱氢能力,故不能做接枝聚合引发剂;
3.5引发剂 (2)过氧化物(Peroxide) 常用的过氧化物包括无机过氧化物和有机过氧化物。 无机过氧化物由于分解活化能高,较少单独使用。 H2O2是过氧化合物的母体,它可形成两个氢氧自由基,但是分解活化能高(220KJ/mol)不单独作引发剂。 氢过氧化物:一个H被取代 过 氧 化 物: 两个H被取代
3.5引发剂 常用的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有烷基过氧化氢(RC-O-O-H)、二烷基过氧化物(R-O-O-R’)、过氧化酯(RCOOOR’)、过氧化二酰(RCOOOCOR’)和过氧化二碳酸酯(ROOC-O-O-COOR’)等。 过氧化物受热分解时,过氧键均裂生成两个自由基,如: 60-80℃
3.5引发剂 (3)无机过氧盐类 过硫酸盐,如过硫酸钾(K2S2O8)和过硫酸铵(NH4S2O8) 60℃以上,才能有效分解,当pH<3时,分解加速。
3.5引发剂 3.5.2氧化-还原引发体系(RedoxSystem) 优点:活化能低(40-60KJ/mol)可以在较低的温度引发(0-50℃)
3.5引发剂 无机物/无机物氧化还原体系 影响H2O2的效率和反应重现性,多被过硫酸盐体系代替 特点:可在较低温度(0 ~ 50 ºC)下引发聚合,而有较快的聚合速率 属于双分子反应,1分子氧化剂只形成一个自由基;若还原剂过量,则进一步与自由基反应,使活性消失。故还原剂用量一般较氧化剂少 。
3.5引发剂 常用的是:过硫酸盐 + 低价盐 脂肪胺/无机物氧化还原体系:无机过氧化物 + 脂肪胺
3.5引发剂 有机物/有机物氧化还原体系: BPO + N,N-二甲基苯胺
思考题 过硫酸盐的区别 KPS,APS,NPS的区别? • 溶解度差异大,NH4>Na>K(在0℃,依次为582,549,1.75) • 半衰期不一样,选择取决于反应温度和分子量 • 对乳液影响不一样,主要是耐水性(与总离子强度有关) • 价格也有差异(6K, 7K, 13K)
3.5引发剂 3.5.3 引发剂分解动力学 单分子一级反应 引发剂分解速率 Rd = -d[I]/dt = kd[I]--注意单位s-1,min-1,h-1 t=0时引发剂浓度为[I]0,上式积分得 ln([I]0/[I]) = kdt
3.5链 引 发 反 应 引发剂分解起至起始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引发剂半衰期t1/2 1 [I]0 0.693 t1/2 = ln = kd [I]0/2 kd kd与温度有关,t1/2与温度有关,同一引发剂在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t1/2。
3.5链 引 发 反 应 • 工业上衡量引发剂活性的定量指标:60℃下t1/2: • t1/2< 1hr:高活性引发剂,如DCPD(1hr); • 1hr<t1/2< 6hr:中活性引发剂,如BPPD(2.1hr); • t1/2> 6hr:低活性引发剂,如AIBN(16hr) DCPD: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 BPPD:过氧化二碳酸二苯氧乙酯
3.5链 引 发 反 应 3.5.4 引发剂的效率(Initiation Efficiency, f) 引发聚合部份占引发剂分解总量的分率,主要是由于诱导分解和/或笼蔽效应等副反应而消耗。 诱导分解(Induced Decomposition) 实质上是自由基向引发剂的转移反应。转移结果使自由基终止,产生新自由基,自由基数目无增减,但消耗一分子引发剂,使引发剂效率降低。
3.5引 发 剂 诱导分解的影响因素: • 引发剂种类:AIBN无诱导分解,而ROOH特别容易诱导分解; • 引发剂浓度:浓度大易诱导分解; • 单体的相对活性:AN、St等活性较高的单体,能迅速与引发剂作用引发增长,引发效率高。VAc等低活性的单体,对自由基的捕捉能力较弱,使引发效率降低。
3.5引 发 剂 笼蔽效应(Cage Effect) 引发剂的浓度相对很低,处于单体或溶剂的笼子包围中。在笼内初级自由基寿命很短(10-11~10-9s),须及时扩散出笼子,才能引发笼外单体聚合。否则可能在笼内发生副反应而形成稳定分子,使引发剂效率降低。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笼蔽效应。 大多数引发剂均可观察到这些现象,偶氮类引发剂易发生。
3.5引 发 剂 AIBN分解形成自由基后,可能偶合成稳定分子。
3.5引 发 剂 过氧化二苯甲酰分两步反应,先形成苯甲酸基和苯基自由基,有可能进一步形成苯甲酸苯酯和联苯
3.5引 发 剂 3.5.5 引发剂的选择 • 根据聚合方法选择引发剂类型。本体、悬浮和溶液聚合选用偶氮类和过氧类油溶性有机引发剂,乳液聚合和水溶液聚合则选用过硫酸盐水溶性引发剂或氧化-还原引发剂 • 根据聚合温度选择活化能或半衰期适当的引发剂,使自由基形成速率和聚合速率适中。 • 一般选择半衰期与聚合时间同数量级或相当的引发剂; • 反应温度高,一般选用低活性或中等活性的引发剂,反之;
3.5引 发 剂 为了控制聚合速率,使之均速反应,常采用高-低(中)活性引发剂复合使用的方法;若体系具有还原性(如 NaCNS 的水溶液聚合)则不宜使用过氧类引发剂。 • 工业上,通常: • 高-低(中) 活性引发剂复合使用 • 常温聚合一定时间后,提高聚合温度进行后聚合
3.5引 发 剂 • 选择引发剂时还须考虑的因素: • 与体系中其他组分有无反应; • 是否易着色、有无毒性等; • 贮存、运输安全、使用方便、经济效益等。 • 引发剂用量的确定需经过大量的试验: • 总的原则为:低活性用量多,高活性用量少,一般为单体量的0.01~0.1%。
3.6其它引发作用 自学内容: 热引发 光引发-光直接引发,光引发剂引发,光敏剂(传递能量)间接引发 等离子体引发 微波引发 浙江大学:http://jpkc.zju.edu.cn/k/511/jxtb/mcjs.htm(国家) 华东理工:http://course.ecust.edu.cn/courses/gfzhx/study_paper.html 东华大学:http://jpkc.dhu.edu.cn/gfzhx/default.htm
复习 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引发剂的种类 引发剂的半衰期 诱导效应和笼蔽效应 引发剂的选择
3.7聚合速率 3.7.1 概述 聚合速率的研究目的:在理论上探明聚合机理,在实用上为生产控制提供依据。 诱导期:初级自由基被阻聚杂质中止,无聚合物形成。 初 期:转化率在10~20%以下阶段。 中 期:在50~70%以下,称为聚合中期,存在自动加速现象 后 期:至90~95%速率变小,终止反应。 Conversion (%) 诱 导 期 聚合初期 聚合后期 聚合中期 t 苯乙烯自由基聚合的转化率-时间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