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436 Views
認識伊比力斯. 小兒科 黃雪婷. 前言. 兒童癲癇症是兒童神經科最常見的一種慢性病。 1000 人當中約有 5 到 10 人患病。 一百個兒童中月有三十多個人經服藥控制之後,可以將藥物逐漸停掉。 癲癇不是不治之症. 定義. 抽筋或抽搐 (seizure) 大腦皮質神經元突然、陣發性且異常的放電 , 而引起臨床功能及行為上的改變 癲癇 (epilepsy) ( 伊比力斯 ) 兩次或以上的復發性抽搐 癲癇症候群 (epileptic syndrome) 具有特定臨床症狀及徵候的癲癇症. 原因. 腦部因素 感染:腦炎、腦膜炎等
E N D
認識伊比力斯 小兒科 黃雪婷
前言 • 兒童癲癇症是兒童神經科最常見的一種慢性病。 • 1000人當中約有5到10人患病。 • 一百個兒童中月有三十多個人經服藥控制之後,可以將藥物逐漸停掉。 癲癇不是不治之症
定義 • 抽筋或抽搐(seizure) • 大腦皮質神經元突然、陣發性且異常的放電,而引起臨床功能及行為上的改變 • 癲癇(epilepsy) (伊比力斯) • 兩次或以上的復發性抽搐 • 癲癇症候群(epileptic syndrome) • 具有特定臨床症狀及徵候的癲癇症
原因 • 腦部因素 • 感染:腦炎、腦膜炎等 • 發育障礙:先天發育畸形或染色體異常 • 受傷:意外造成外傷或出生時的腦傷(早產 合併腦病變等) • 血管:阻塞或出血 • 腫瘤 • 代謝性腦病變 • 原因不明
誘發因素 • 不規則服藥或減藥 • 睡眠不足或過度疲勞 • 酒精中毒或過量喝酒 • 身體不適,如感冒或發燒等 • 心情緊張 • 外界刺激,如聲光 • 荷爾蒙影響,如月事來潮
發作型態 • 全身性 • 全身性僵直陣攣型發作 • 兩眼上吊、或口吐白沫 • 失神性發作 • 兩眼無神、動作突然僵住、並失去意識、約數秒後回復,常被誤認為發呆或做白日夢 • 肌躍性發作 • 像被電到或嚇到全身瞬間抖動一下 • 失張力性發作 • 忽然失去力氣整個人倒下去 • 嬰兒點頭痙攣 • 兩歲內嬰兒、出現類似點頭的動作
發作型態 • 反射性發作 • 光刺激 • 碰觸 • 聲音 • 局部或部分性發作 • 根據腦部放電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症狀 • 單純型: 無意識喪失 • 複雜型: 合併意識喪失 • 續發型: 局部發作之後引起泛發性發作
診斷 • 現在病史、過去史、生產史及家族史 • 詳細的發作描述,包括之前、其間及之後的狀態 • 理學及神經學檢查 • 血液生化檢查及藥物濃度 • 腰椎穿刺 • 腦部電腦斷層或磁振照影 • 腦波:最主要的診斷工具
藥物治療 • 須服用抗癲癇藥物治療 • 開始治療時會慢慢將藥量增加至治療範圍內 • 須注意副作用(認知功能、皮疹等) • 經過二至三年完全沒發作可考慮開始減藥或停藥 • 切忌自行停藥
其他治療 • 生酮飲食 • 利用飲食使身體產生酮體,而達到抗癲癇藥物的效果 • 60% 中鏈脂肪酸, 11% 長鏈飽和脂肪, 10%蛋白質及19%碳水化合物 • 癲癇手術 • 胼胝體切開術 • 局部切除術 • 大腦半球切開術 • 迷走神經刺激術
預後 • 長期抗癲癇藥使用 • 發作兩次以上可考慮開始給藥治療 • 有20%病人在給藥後立即seizure-free • 有70%病人在seizure-free1至2年後可順利停藥 • 頑固型癲癇 • 兩種以上的第一線抗癲癇藥使用 • 平均每個月有一次發作至少18個月以上 • 沒有連續三個月不發作的紀錄 • 控制癲癇的最高準則 • seizure free • 無藥物副作用 • 不影響認知功能
定義 • 熱痙孿(febrile convulsion) • 發燒合併抽搐,體溫大於38.4℃ • 無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及電解質不平衡等問題 • 第一次發生年紀大於1個月 • 好發於六個月至3歲間的孩童,平均年紀為十八個月 • 為兒童時期最常見的抽搐疾患
分類 • 單純型或典型(simple or typical) • 單一次發作 • 發作時間較短 • 全身性發作 • 複雜型或不典型(complex or atypical) • 多次發作(同一次發燒疾患中發生多次) • 較長的發作時間(大於十分鐘) • 局部型發作
診斷(1) • 通常詳細的病史、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及臨床病程即可確定診斷。 • 需排除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其他神經疾患或是電解質不平衡等問題。 • 實驗室血液及尿液檢查等通常不必要,但可做為發燒來源的探查。 • 腰椎穿刺非必要,除非臨床懷疑中樞神經感染或其他考量。 • 複雜性熱痙孿 • 第一次發作年紀大於五歲 • 第一次發作年紀小於一歲(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
診斷(2) • 腦波及影像學檢查。 • 腦波 : 通常不需要 • 頭顱部X光 : 不需要 • 腦部電腦斷層 : 對於診斷幫助不大 • 腦部核磁共振: 若是複雜性的發作可考慮,典型熱痙孿則不需要 • 整體說來,單純型熱性痙攣通常不需加做其他的檢查,複雜型熱性痙攣則視臨床狀況而定
治療 • 急性治療:大多到急診時已經停止 • 確認生命徵象 • 同時退燒(退燒藥)及控制抽搐(短效性鎮定劑) • 排除因低血糖或電解質不平衡引起的抽筋 • 長期治療 • 多不需要長期使用抗癲癇藥 • 可考慮發燒期間之短期預防使用 • 最重要的是要衛教
預後 • 致死率:相當低 • 熱痙孿的孩童中會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會再發生,有10%的病患有三次以上的發作,2-10%的比例會形成伊比力斯。 • 首次發作年紀、發作時的體溫及有無家族史可以判斷是否會再發作。
發作的處置 • 大發作時的處置 • 避免孩童受傷 • 讓病童躺在一個安全的環境 • 附近尖銳或大型家具要移開 • 勿強壓發作中孩童 • 不要塞東西或手進入孩童嘴巴 • 協助維持孩童呼吸及避免嗆到 • 側臥姿勢 • 在意識未完全清醒之前,不可餵食任何食物
發作的處置 • 部分性複雜型發作的處置 • 會有自發性的動作出現並合併意識喪失 • 避免孩童受傷 • 發作完後會比較疲累,讓孩童休息以恢復體力 大部分發作多在五分鐘以內自動停止,如果發現抽搐沒有停止跡象,需盡快送醫
謝謝大家的聆聽!! 伊比力斯的孩童 需要大家的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