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747 Views
世界经济的调整与复苏. 2011.04. ※ 相关名词解释 1 、 “ 金砖国家 ” “ 金砖国家 ” 这一概念由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 • 奥尼尔于 2001 年首次提出。 2003 年,奥尼尔在一份题为 《 与 “ 金砖四国 ” 一起梦想 》 的研究报告中预测,到 2050 年,世界经济格局将重新洗牌, “ 金砖国家 ” 将超越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与美国、日本一起跻身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
E N D
世界经济的调整与复苏 2011.04
※相关名词解释 1、“金砖国家” “金砖国家”这一概念由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于2001年首次提出。2003年,奥尼尔在一份题为《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的研究报告中预测,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重新洗牌,“金砖国家”将超越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与美国、日本一起跻身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
近年来,“金砖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相互之间对话合作不断加强。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后,四国间的各种接触越来越频繁。为应对危机,“金砖国家”领导人于2009年6月16日在俄罗斯举行首次正式会晤,商讨对策。会晤时,几国领导人就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以及“金砖国家”未来对话与合作前景等重大问题交换了看法,并在会后发表了《“金砖四国”领导人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会晤联合声明》。近年来,“金砖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相互之间对话合作不断加强。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后,四国间的各种接触越来越频繁。为应对危机,“金砖国家”领导人于2009年6月16日在俄罗斯举行首次正式会晤,商讨对策。会晤时,几国领导人就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以及“金砖国家”未来对话与合作前景等重大问题交换了看法,并在会后发表了《“金砖四国”领导人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会晤联合声明》。
2、二十国集团 二十国集团 (Group20) 是1999年9月25日由八国集团的财长在华盛顿宣布成立的。由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等19个国家以及欧盟组成。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的85%,人口则将近世界总人口的2/3。二十国集团的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于1945年12月27日成立,与世界银行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其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 中国是该组织创始国之一。 1980年4月1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恢复中国的代表权。中国在该组织中的份额为80.901亿特别提款权,占总份额的3.72%。中国共拥有81151张选票,占总投票权的3.66%。中国自1980年恢复在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后单独组成一个选区并派一名执行董事。1991年,该组织在北京设立常驻代表处。2010年中国的份额将由目前的3.65%升至6.19%,超越德、法、英,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不过,改革后拥有17.67%份额的美国依旧拥有“否决权”。
4、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开端: 2009年10月20日,希腊政府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12%,远高于欧盟设定的3%上限。随后,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率先在希腊爆发。
背景: 2001年,希腊正在为加入欧元区而犯愁,因为根据希腊当时的债务情况,希腊不符合欧元区成员的要求。根据欧洲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和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但是当时的希腊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为此,高盛公司为希腊量身定做了“货币掉期交易”和“信用违约掉期合约”两项金融工具,正是这两个金融工具导演了希腊债务危机。 5月5日,示威者在希腊首都雅典的宪法广场举行集会,希腊当天发生全国性罢工。
影响: 欧洲主权国家债务危机直接影响了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给全球经济复苏增加了较大不确定性。在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脆弱的形势下,希腊主权债务危机造成的“蝴蝶效应”正在全球范围引发恐慌。虽然欧盟和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巨额援助计划为希腊消除弊端提供了空间,但救援行动可能引发的欧元缩水,以及欧元区成员国接连推出的财政紧缩政策,将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欧元区外更多国家造成不利影响。
专题一: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的宏观环境 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坎坷不平。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在风险与冲击中继续复苏,通缩风险逐步缓解,但就业市场形势依然严峻,部分经济体的财政可持续问题令人担忧,美国和日本继续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部分欧盟国家开始缩减财政支出。美、欧、英、日央行继续维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强劲,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但同时也面临热钱流入和通胀压力,多国中央银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政策的不同步导致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难度增加,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加大了结构性通胀风险。
预计2011年,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增长将继续拉动全球复苏,各种有利因素有望发挥更大作用,全球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增强,复苏基础更加稳固,未来全球经济可能迎来更快增长。发达经济体总体上将延续宽松政策环境,全球流动性仍将充裕,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可能维持高位运行,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通货膨胀、资本流入和资产价格上涨压力可能加大。为进一步巩固全球经济的复苏势头,各国需要加强经济政策协调,避免货币竞争性贬值或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同时需要推进相应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改变全球经济不平衡运行的基础。
1、全球经济复苏不同步 (一)美国经济复苏基础依然不够稳固 失业率仍居高不下2010年的美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三季度以来的复苏势头,但增速有所放缓,在个人消费支出增速有所提高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冲高回落,商品和服务逆差继续扩大。2010年各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折年率分别为3.7%、1.7%、2.6%和2.8%,全年增长2.8%。尽管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但由于进口增长更为迅猛,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全年贸易逆差5157亿美元,比2009年扩大1293亿美元。美国经季节调整的失业率继续在高位徘徊,表明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0年美国失业率先是从1月份的9.7%升至4月份的9.9%,其后回落至6-7月份的9.5%,之后失业率再次回升,11月回升至9.8%的水平,12月失业率则又大幅回落至9.4%1。2010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升1.5%,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升0.8%,通缩风险正在持续缓和。 2011年,预计美国经济将继续复苏态势,但居于高位的失业率、依然庞大的财政赤字、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也将对其经济复苏进程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二)欧元区经济继续温和复苏,失业率升至高位(二)欧元区经济继续温和复苏,失业率升至高位 虽然遭遇了债务危机的挑战,2010年欧元区经济仍继续温和复苏,工业生产增速出现回落,私人消费比较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冲高回落,对外贸易总体实现顺差。2010年各季度欧元区实际GDP环比分别增长0.4%、1.0%、0.3%和0.3%,全年增长1.7%。对外贸易总体实现顺差。2010年,欧元区贸易顺差7亿欧元,比上年减少159亿欧元。欧元区就业形势继续恶化,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的高位,10月失业率升至10.1%,创欧元区设立以来的最高水平,11-12月失业率小幅回落至10.0%。2010年,欧元区消费者调和物价指数(HICP)同比上升2.2%,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HICP同比上升1.0%,从目前情况看,欧元区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但由于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限制消费增长,出口增长放缓可能影响其产出,加之进一步实行财政紧缩政策所带来的短期不利影响,其2011年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
(三)英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三)英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得益于商业投资和存货投资的拉动,2010年英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2010年各季度英国GDP环比分别增长0.3%、1.1%、0.7%和-0.6%,全年增长1.4%。2010年,英国经季节调整的贸易逆差为389亿英镑,逆差比上年扩大115亿英镑。2010年,英国失业率在7.8%-7.9%之间波动,总体依然处于高位。2010年,英国CPI同比上升3.7%,扣除食品和能源的CPI同比上升2.9%,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预计2011年的英国经济将延续复苏势头,但紧缩的信贷环境将限制国内消费增长,持续上升的通胀压力以及英国政府的财政紧缩计划,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复苏进程。
(四)日本经济延续温和复苏,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四)日本经济延续温和复苏,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10年日本经济总体上延续了温和复苏态势,但复苏基础并不牢固。在政府刺激政策和外部需求带动下,日本经济2010年初出现温和复苏势头,企业活动有所回暖,出口增长迅速。二季度以来,受全球经济复苏受阻,以及私人消费疲软和通货紧缩压力影响,经济复苏的势头有所减弱。2010年前三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分别增长1.5%、0.5%和0.8%,四季度环比下降0.3%,全年增长3.9%。经常账户顺差保持较快增长,累计顺差额为17.08万亿日元,比上年增长28.6%。日本各季度平均失业率分别为5%、5.2%、5.1%和4.8%,与2009年基本持平。受蔬菜和香烟等价格上涨的影响,消费物价上涨率由负转正,10月和11月同比增速分别为0.2%和0.1%,12月物价水平与上年同期持平。2011年日本经济的外部风险尚存,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内部需求的恢复对日本经济走上持续自主复苏道路尤其重要。
(五)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复苏(五)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复苏 201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复苏强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其中,中国实际GDP比上年增长10.3%;印度实际GDP比上年增长10.4%;巴西实际GDP比上年增长7.5%,为25年来新高。据IMF预测2,新兴亚洲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增长9.3%和5.9%;独联体和中东欧地区增长4.2%,其中,俄罗斯增长3.7%;非洲、中东地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也保持在4%左右。在经济强劲复苏的同时,许多新兴市场市场经济体受到物价上涨和短期资本流入的困扰。201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需要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大通胀控制力度,防止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上升过快。
2、国际贸易明显回暖 2010年国际贸易形势明显好转。国际贸易量大幅回升,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带动国际贸易价格有所反弹。主要经济体再平衡过程进展缓慢,发达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继续下降,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有所上升。
3、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 2010年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据IMF估计,2010年全球资本净流动规模为12575.3亿美元,增长12%。
(一)跨国直接投资微幅增长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19流动的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1年1月的估计,在经历了2008、2009年的大幅下降后,2010年全球FDI将比2009年微幅上升1%,达到11220亿美元。
(二)国际债券发行波动较大 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2010年国际债券发行大幅下降且波动较大。各季度总发行分别为22490、16640、19340和17070亿美元;净发行分别为5950、1110、4890和2930亿美元,全年净发行债券14880亿美元,较上年大幅下降46%。欧洲发达经济体国际债券发行大幅下降且波动较大,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债券发行则较为平稳。
(三)银行跨境借贷止跌企稳 2010年一季度,银行跨境借贷结束了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的连续5个季度的下跌势头,增加6700亿美元。但在第二季度,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银行国际借贷收缩了70亿美元。第三季度又重新扩张,新增借贷6500亿美元,银行跨境借贷余额达到31万亿美元,比2008年一季度末的36万亿美元的历史高点低约5万亿美元。 2010年前三季度新增跨境借贷13130亿美元,而2009年同期则收缩了19070亿美元。 从资金流向来看,资金从增长缓慢的成熟经济体流向高经济增长的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亚太和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
4、全球经济将延续不同步复苏格局 2011年,全球经济将延续发达经济体低速增长、新兴市场经济体高速增长的不同步复苏格局。经济复苏将获得较多有利因素支撑,复苏势头进一步确立,复苏基础更加稳固。同时,2011年全球经济仍将面临一些不容低估的下行风险。特别是在各国经济周期和政策周期不同步的背景下,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的难度加大。
(一)全球经济复苏有望获得较多有利因素支撑(一)全球经济复苏有望获得较多有利因素支撑 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将获得较多有利因素支撑,内在增长动力增强,复苏势头有所巩固。 新兴经济体延续强劲增长势头,继续拉动全球经济复苏。世界银行估计,2010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7%,对全球增长贡献度达到46%;预计2011年和2012年分别增长6%和6.1%,增速均为发达经济体的两倍以上。新兴经济体增长的自我可持续性增强。新兴经济体较为成功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全球经济的下滑,其强劲复苏也更少地依赖外部需求。新兴经济体的经常帐户盈余占全球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1.5%下降到2010年的1.1%。这表明,相比危机之前,新兴经济体的内需在全球增长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极端动荡逐渐消退,信心有所恢复。危机的负面影响继续减弱,一些发达经济体的信贷市场出现复苏迹象,大型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得到修复,部分业务重新开始扩张,盈利状况有所好转,对非常规政策的依赖程度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所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极端动荡逐渐消退,信心有所恢复。危机的负面影响继续减弱,一些发达经济体的信贷市场出现复苏迹象,大型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得到修复,部分业务重新开始扩张,盈利状况有所好转,对非常规政策的依赖程度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所下降。
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和家庭部门经济活力有所恢复,通货紧缩风险下降 。在扩张性货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压力部分转移至公共部门,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将有所改善。在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等非常规政策推动下,通货紧缩预期下降,资产价格出现反弹,有望刺激私人投资和家庭消费的增长。
全球制造业有望较快扩张,发达经济体产出缺口收窄。随着金融和商业环境不确定性的降低,全球的制造业生产尤其是耐用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生产有望加速。2010年12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升至55%,为6个月以来最高点,连续18个月位于50%以上的景气区间,预示着全球制造业仍将持续复苏。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稳步迈向正常化。根据世界银行估计,高收入国家的产出缺口(实际产出超出潜在产出的百分比)在2011-2012年间将明显收窄。全球制造业有望较快扩张,发达经济体产出缺口收窄。随着金融和商业环境不确定性的降低,全球的制造业生产尤其是耐用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生产有望加速。2010年12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升至55%,为6个月以来最高点,连续18个月位于50%以上的景气区间,预示着全球制造业仍将持续复苏。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稳步迈向正常化。根据世界银行估计,高收入国家的产出缺口(实际产出超出潜在产出的百分比)在2011-2012年间将明显收窄。
全球的政策环境总体上仍将保持较强的刺激力度,政策累积效应进一步显现。在复苏动力不强、通胀率较低、失业率保持在高位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一些国家会维持减税措施,这些刺激政策的累积效果有望进一步显现。
(二)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全球经济复苏潜藏风险隐患(二)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全球经济复苏潜藏风险隐患 全球经济复苏还面临着不少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尤其是,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可能进一步暴露,全球复苏不同步背景下的政策协调难度将会增大。 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难度增加。鉴于经济复苏乏力,特别是欧洲出现债务危机,发达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受阻,推出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宽松政策的延续和力度的加强,有助于发达经济体以及全球经济对抗下行风险,但对经济已完成反弹的发展中国家会造成较大影响,抵消其政策退出效应,一些国家面临信贷扩张、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在此背景下,货币竞争性贬值的风险依然存在,一些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政策仍不容忽视。
全球面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尤其是油价和粮食价格上涨风险。2010年9月,国际大宗商品CRB现货价格指数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保持宽松状态、全球流动性过剩和地缘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望进一步走高。高盛等较多机构预测2011年国际原油均价将突破100美元/桶,甚至可能触及125美元/桶。能源价格坚挺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将提升农业生产成本,加之国际市场对粮食需求逐步增加,国际粮食价格面临上涨压力。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将诱发结构性通胀风险。全球面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尤其是油价和粮食价格上涨风险。2010年9月,国际大宗商品CRB现货价格指数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保持宽松状态、全球流动性过剩和地缘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望进一步走高。高盛等较多机构预测2011年国际原油均价将突破100美元/桶,甚至可能触及125美元/桶。能源价格坚挺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将提升农业生产成本,加之国际市场对粮食需求逐步增加,国际粮食价格面临上涨压力。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将诱发结构性通胀风险。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对全球复苏构成威胁。IMF预计2010、2011年主要发达经济体总融资需求分别平均达到占GDP26.1%和26.9%的高水平。这将对金融市场构成压力,如果出现新的不确定因素,主权债务市场和金融部门之间将会产生共振,影响复苏前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对全球复苏构成威胁。IMF预计2010、2011年主要发达经济体总融资需求分别平均达到占GDP26.1%和26.9%的高水平。这将对金融市场构成压力,如果出现新的不确定因素,主权债务市场和金融部门之间将会产生共振,影响复苏前景。
全球金融体系仍然脆弱,大量有毒资产有待消化,信贷市场的正常化还将承受考验。IMF估计,在2010年10月份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将有4万亿美元的银行债务因到期而需要再融资,一些金融机构的融资压力偏大。全球金融监管的加强,提高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资本要求,一些国家也拟征银行税,这些措施虽然会降低金融部门的长期风险,但在短期会造成一定冲击。国际清算银行2010年12月23日的预测报告显示,全球资本金超过30亿欧元的大型银行,需要筹集约5770亿欧元资金,才能满足新的全球银行业监管标准。银行系统面临潜在的资产减计损失。国际清算银行估计,截至2010年二季度,欧洲银行部门持有的资产中有1.6万亿欧元来自经济前景不确定性较大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全球金融体系仍然脆弱,大量有毒资产有待消化,信贷市场的正常化还将承受考验。IMF估计,在2010年10月份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将有4万亿美元的银行债务因到期而需要再融资,一些金融机构的融资压力偏大。全球金融监管的加强,提高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资本要求,一些国家也拟征银行税,这些措施虽然会降低金融部门的长期风险,但在短期会造成一定冲击。国际清算银行2010年12月23日的预测报告显示,全球资本金超过30亿欧元的大型银行,需要筹集约5770亿欧元资金,才能满足新的全球银行业监管标准。银行系统面临潜在的资产减计损失。国际清算银行估计,截至2010年二季度,欧洲银行部门持有的资产中有1.6万亿欧元来自经济前景不确定性较大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
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将拖累全球经济复苏。发达经济体缓慢复苏难以带动就业大幅增长,失业率居高不下。发达经济体的存货投资已经处在高位,未来将面临去库存化压力,存货投资将从复苏的支撑因素变成一个中性甚至紧缩因素。一些发达国家房地产库存规模较大,房价面临“二次探底”风险或只能勉强企稳,房地产投资和建筑行业仍将受到拖累。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不少发达国家的房价平均每年下跌超过10%,而房地产投资累计下降幅度接近30%。许多发达国家将不同程度地实施财政整顿计划,从而减弱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力度。世界银行的估计显示,如果发达经济体在2011年第二季度的财政紧缩力度达到GDP的1%,将导致其2011年增长放缓0.7个百分点,2012年放缓0.4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将拖累全球经济复苏。发达经济体缓慢复苏难以带动就业大幅增长,失业率居高不下。发达经济体的存货投资已经处在高位,未来将面临去库存化压力,存货投资将从复苏的支撑因素变成一个中性甚至紧缩因素。一些发达国家房地产库存规模较大,房价面临“二次探底”风险或只能勉强企稳,房地产投资和建筑行业仍将受到拖累。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不少发达国家的房价平均每年下跌超过10%,而房地产投资累计下降幅度接近30%。许多发达国家将不同程度地实施财政整顿计划,从而减弱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力度。世界银行的估计显示,如果发达经济体在2011年第二季度的财政紧缩力度达到GDP的1%,将导致其2011年增长放缓0.7个百分点,2012年放缓0.4个百分点。
(三)2011年全球有望迎来更稳固复苏 2011年,全球经济中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会逐步得到克服,有利因素有望发挥更大作用。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保持复苏势头,复苏基础更加稳固,并且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复苏的不同步态势有所弱化,未来全球经济可能迎来更快增长。 IMF、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分别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4.4%、3.3%和3.1%,较2010年低0.6、0.6和0.5个百分点,其中,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率会不同程度低于2010年。2011年经济增速的放缓主要是受基数抬高的影响,经济复苏保持了连续性,“二次探底”风险基本解除。2010年全球5%的较快增长是在2009年下滑0.6%的基础上取得的,2011年的增速明显高于危机严重时期的2009和2008年(为2.8%)。2011年全球经济的稳步复苏将为未来更快复苏打下基础。
(四)加强全球政策协调,维持可持续复苏 全球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部分取决于各国政策的实施及其相互配合状况。各国经济增速差距将有所收敛,增加了各国政策协调的紧迫性,同时也为政策协调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从短期和中期来看,各国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更加关注交互影响,尽量避免出台对他国有负面外部效应的政策。各国均应该避免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同时应更多关注全球复苏背景下过度宽松政策带来的风险。
专题二:金融体系改革的新举措 1、主要经济体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2、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相关改革举措
1、主要经济体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1、主要经济体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2010年,在经济复苏不稳定,特别是就业市场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普遍继续维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还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则在经济强劲复苏同时面临较大通胀压力的背景下,普遍采取调高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 2010年的欧洲债务危机敲响了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警钟,在美、日等国继续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多数国家开始退出经济刺激政策,部分欧盟国家大幅削减财政开支。
(一)美联储采取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 2010年上半年,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劳动力市场有所好转。为了防范潜在的通货膨胀,美联储积极探索量化宽松政策的有效退出方式,于2月19日宣布将再贴现率由原来的0.5%上调至0.75%,并从3月18日起将再贴现的最长期限由28天调整至隔夜。危机期间美联储创设的大部分非常规信贷计划工具于2月1日之前到期终止。定期拍卖便利(Term Auction Facility,TAF)和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便利(Term Asset-Backed Securities Loan Facility,TALF)也分别于3月8日和6月30日到期退出。
下半年,随着经济复苏的放缓和失业率的居高难下,美联储逐步放慢其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步伐,在9月21日的声明中,美联储表示准备在必要情况下进一步采取放松货币政策的措施,支持经济复苏并促使通胀逐步达到与目标相一致的水平。11月3日,美联储正式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决定于2011年6月底之前购买6000亿美元中长期国债。此外,为了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欧洲美元短期融资市场的紧张状况,5月份美联储会同加拿大银行、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国民银行、日本银行重建临时性的美元流动性互换便利,阻止流动性紧张局面向其他市场蔓延。
(二)欧央行继续维持主要再融资利率不变。 由于欧元区的经济复苏前景依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失业率居高不下、价格指数仍处于相对低位等原因,2010年,欧央行继续维持主要再融资利率于1%的水平不变。在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欧元区各国国债利差呈现扩大趋势的背景下,欧央行3月25日决定对贷款操作中所接受抵押品宽松标准的实施期限延长至2011年。为防止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蔓延,欧央行5月10日宣布,将买入欧元区政府债券,这也是欧央行首次购买政府债券。
5月6日货币政策例会后,欧央行表示将采取一切办法维持物价稳定,同时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果断行动实现财政整固。由于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复苏迹象明显,9月2日货币政策例会后,欧央行上调了2010年和2011年欧元区的通胀预期与经济增长预期,但也同时表示经济下行风险同样存在。12月2日货币政策例会后,欧央行表示,由于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面临的不确定性有所上升,欧央行将对银行业的特别救助措施再延长3个月(该项措施原定于2011年初结束)。
(三)日本银行恢复执行零利率政策,并加大数量宽松力度。(三)日本银行恢复执行零利率政策,并加大数量宽松力度。 2010年初,日本银行继续维持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0.1%的水平不变,并推出多项新的数量扩张工具,扩大量化宽松政策规模,保证市场的流动性宽松。3月日本银行决定将其在2009年12月推出的一项10万亿日元规模的固定利率资金供给操作规模扩大一倍,期限延长三个月;5月又推出一项名为“加强经济增长基础的资金供给措施”的资金援助计划,允许合格私人金融机构向日本银行申请总额不超过3万亿日元、期限不超过一年、利率在0.1%的贷款。由于日本经济复苏势头在三季度出现明显减弱迹象,日本银行在10月初再次实施零利率政策,决定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目标下调至0-0.1%的区间内,并创立总额为35万亿日元基金用于购入各类资产。
(四)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调高基准利率以抑制通胀。(四)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调高基准利率以抑制通胀。 2010年,为了应对不断加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普遍采取了调高基准利率等措施。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各25个基点,6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印度储备银行6次加息,分别将回购和逆回购利率提高150个基点和200个基点至6.25%和5.25%;巴西央行分3次将基准利率由8.75%上调至10.75%,并在12月采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大规模收缩信贷,回收流动性。
2、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现有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的系列重大缺陷: 缺乏减轻金融体系顺周期性、避免危机发生时风险快速传递的有效政策工具 银行业机构资本质量和流动性管理水平不足于应对危机 场外衍生品、对冲基金、信用评级机构等未得到有效监管 薪酬制度过度激励风险行为,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力
(二)2009年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吸取危机教训,启动了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修复金融监管体系漏洞为主线的大规模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旨在:(二)2009年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吸取危机教训,启动了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修复金融监管体系漏洞为主线的大规模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旨在: 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强化资本和流动性要求 加强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监管 强化对冲基金和评级机构监管 改革薪酬制度 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
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相关改革举措 (一)IMF改革 在2009年9月美国匹兹堡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第三次金融峰会上,与会领导人承诺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IMF的份额提高到至少5%以上,5%的变化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方的投票权比例由57:43调整到52:48,接近对等。目前,中国的投票权为3.66%,英法均为4.85%。调整后中国的IMF份额增加到3.977%,投票权增加到3.807%,依然低于美国16.77,日本6.01%,德国5.87%,英国4.85%,法国4.85%。 这份改革方案的宗旨是改变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意见得不到重视的现状,新方案将大幅提升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韩国和土耳其的投票权。
根据基金组织治理结构改革目标和G20各成员国领导人的要求,2010年11月5日,基金组织执董会建议基金组织最高决策机构——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关于基金组织份额与治理改革的决议。该项改革计划将会使总份额增加一倍,份额比重大幅调整,具体内容包括: (1)总份额从约2384亿特别提款权增加一倍到约4768亿特别提款权 (2)超过6%的份额从代表性过高的成员国转移到代表性不足的成员国 (3)超过6%的份额转移到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4)最贫穷国家的份额和投票权比重予以维持 改革完成后,中国将成为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基金组织份额最大的十个成员国中将有四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此外,根据建议,欧洲国家将在基金组织执董会让出两个席位,以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执董会的代表性。
(二)美国 美国2010年7月通过的金融改革法案规定,设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SOC),并赋予其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权利和责任,包括:第一,认定系统重要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对委员会认定的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机构或业务提高监管标准,如提出更高的资本充足率、杠杆限制、流动性和风险管理要求等;第二,收集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和市场行为的信息并向国会报告;第三,对用来减少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措施所造成的经济影响进行持续研究;第四,关注国内、国际的监管建议和发展,分析对美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影响。FSOC在极端情况下有权直接拆分对金融稳定存在威胁的金融机构。新法案还强化了美联储的监管职能,要求其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建立全面覆盖的风险处置和清算安排。
(三)英国 英国2010年6月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决定,在英格兰银行内部设立金融政策委员会(Financial Policy Committee,FPC),负责宏观审慎管理。英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还决定撤销FSA,设立隶属于英格兰银行的审慎监管局(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PRA),负责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建筑业协会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进行审慎监管。另外,新规强化了支付结算体系和中央交易清算所的职能,并决定新设立消费者保护和市场管理局(CPMA),该机构后改名为金融行为准则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FCA),负责监管所有金融服务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
(四)欧盟 欧盟2010年9月通过泛欧金融监管法案。在宏观审慎层面,欧盟建立了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ESRB)以监督整个欧洲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委员会作为早期预警机构,主要负责监测整个欧盟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宏观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并在必要情况下提出应对措施。一旦运行顺利,该机构将改变目前欧洲各国仅就国家和机构层面进行风险分析的做法。但是,该机构只能从事宏观审慎分析,没有权利对其成员国采取措施,也不能为其成员当局创造新的宏观审慎工具或政策。在微观层面,欧盟新成立了三个超国家欧洲监管局(ESAs)——欧盟银行监管局、欧盟证券与市场监管局以及欧盟保险与职业年金监管局分别负责对银行业、证券市场和保险业实施监管。
(五)法国 法国中央银行法兰西银行被赋予系统性风险和危机处理的管理权,负责应对系统性风险和强化金融稳定。法国还设立信贷调解组织(MC),专门解决银行和企业间的争端,以防止信贷急剧萎缩而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支持企业融资。法国还强化了政府和监管机构在金融稳定方面的指导作用,要求政府和监管机构指导大型银行采取加强内控体系建设、进行风险压力测试、完善审核支付限额、限制金融高管薪酬发放等具体措施。
(六)日本 日本国会于2010年5月通过《金融商品交易法修正案》,要求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