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中國的藝術

中國的藝術. 一 為人生而藝術. 中國藝術思想著眼點在人生上,以為純粹的藝術的本身,只是人生的餘事(餘是充餘之意),它的最後的目的,在於完成一個理想的人格。 正面來說,主張「藝術之極,與道相通」。 e.g.《 禮記.經解 》 :「溫柔敦厚詩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 e.g. 道家佛教也有類似的說法→傳統中國並無完全脫離人生的藝術觀. 反面來說,以為藝術上純粹的技巧(技)往往為藝術家所不屑道。 e.g. 中國人素來有「奇技淫巧」(儒家語)、「大巧若拙」(道家語)一類的說法 e.g. 中國書畫評論,向有「三品」之說  /技巧嫻熟為「能品」。  -趣味奇特為「妙品」。

loe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國的藝術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國的藝術

  2. 一 為人生而藝術 • 中國藝術思想著眼點在人生上,以為純粹的藝術的本身,只是人生的餘事(餘是充餘之意),它的最後的目的,在於完成一個理想的人格。 • 正面來說,主張「藝術之極,與道相通」。 e.g.《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 e.g.道家佛教也有類似的說法→傳統中國並無完全脫離人生的藝術觀

  3. 反面來說,以為藝術上純粹的技巧(技)往往為藝術家所不屑道。反面來說,以為藝術上純粹的技巧(技)往往為藝術家所不屑道。 e.g.中國人素來有「奇技淫巧」(儒家語)、「大巧若拙」(道家語)一類的說法 e.g.中國書畫評論,向有「三品」之說  /技巧嫻熟為「能品」。  -趣味奇特為「妙品」。  \登峰造極,非人力所能至者為「神品」。  此外,又有人別立意興清高之「逸品」。  一般論書畫的價值次序為:神、逸、妙、能。

  4. 二 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 中國古代文化極富藝術精神,但此藝術精神卻融於一般的社會文化生之中。 • 換轉角度來說,中國人的生活情調,在本質上即更富於藝術意味。 • 藝術上的美主要由調和與節奏對稱等產生,中國古代文化生活素重禮樂,而所謂「禮以節人,樂以發和」(《史記.太史公自序》),禮樂的文化生活其實就是充滿了藝術情調的生活。

  5. 中西雕刻 • E.g.1中國古代較缺少希臘式的獨立的彫像;中國最早之彫刻,即鼎彝及其他日用之器上的鏤刻。 沉思者(羅丹) 西漢長信宮燈 夏代司母戎鼎 擲鐵餅者(米隆)

  6. e.g.2中國古代沒有「吟遊詩人」,即以唱誦史詩為業的人,亦沒有史詩;中國最早之《詩經》,大都是人在日常生活與廟堂中的歌詠。e.g.2中國古代沒有「吟遊詩人」,即以唱誦史詩為業的人,亦沒有史詩;中國最早之《詩經》,大都是人在日常生活與廟堂中的歌詠。 • e.g.3中國的音樂與舞蹈,與禮儀分不開。

  7. 三 重藝術家的人格修養 • 西方人甚少象中國一樣,強調藝術家的精神修養與作品的關係。但中國人卻十分重視。 e.g.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冑,逸士高人,振妙一時,傳芳千祀,非閭閻鄙賤之所能為也。」 e.g.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人品既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能不至。」  這裏,人品不限於指儒家所強調的道德修養,亦指道、佛所講的人生修養。

  8. 四 重物我絕待的境界 • 西方藝術著重主體與境物的對待,唐君毅先生稱此特色為「高卓」或「崇高意識」,因為藝術對象或即外境往往超越於人之外或之上而顯出對待之相狀。 • 中國藝術較著重主體與境物的相通,唐先生稱此為「通物我之情」或「大地意識」,因為外境往往內在於人而顯出絕待(滅絕對待)的境界。  ∴中西美學家論美的標準也有此分別。 e.g.1/西方康德《判斷力批判》講壯美(一譯崇高,sublime)高於優美(beauty)。     \中國王國維《人間詞話》講無我之境高於有我之境。

  9. E.g.2建築:   /西方的教堂高聳雲霄,而且遊人只可遠觀而不可內遊(唐君毅先生稱此特點為「不可遊」)。   \中國的寺院則高大者必求寬闊,而且往往可以遊息其中(唐君毅先生稱此特點為「不可遊」)。 中西建築 巴黎聖母院 蘇州玄妙觀三清殿 無錫寄暢園 義大利臺地園

  10. 五 重虛實相涵 • 中國藝術不但重物我的絕待,亦重物與物的互通,這即唐君毅先生所云的「虛實相涵」之義。 E.g.1建築  /西方的房屋多瓦與牆齊,無簷下,有過道而無迴廊;有屋頂而無飛簷飛角;材料則用石與土而少用木與茅等。  \中國房屋多有簷下之迴廊,使屋內屋外通而為一,無內外之別;飛簷飛角之飄逸,則若與虛空同流;材料多用木與茅等有生命之物,亦使人覺得與大自然融合無間。(此點中西的公園建築亦明顯見出此分別:西式公園人工痕跡明顯,中式公園則往往與自然融合一體。)

  11. 中西書法 e.g.2書畫  書法/西/古為鵝翎管,近為鋼筆、原子筆如刀刻之尖銳。      \只有平面光滑的洋紙,病在質實而不虛,故字形皆浮於紙面。    \中/毛筆-其亮可任意加以舖開,迴環運轉,除陰陽虛實之變化無窮。      \絹紙宣紙-可供浸潤,紙與墨可互相滲透,融攝不二,使筆力可透紙背。 英格蘭溫徹斯特《聖經》 赤壁賦(趙孟頫) 蘭亭序(王羲之) 莫西亞的祈禱書

  12. 中西繪畫 繪畫/西-油畫必需以顏料塗滿,則質實而只可遠觀。     -有一定的焦點,故重遠近大小之不同,及光色之明暗。→變化較小。   \中-畫與書法同源,故亦重用線條,用線條則有書法虛實相涵之美;另有空白處,能有有疏朗空靈之美。     -無一定之焦點,故遠近不分,陰影不辨。→畫家作畫時游心於物之中,隨時易其焦點。 蒙娜麗莎的微笑(達芬奇) 早春圖(郭熙) 松樹林(希施金) 蘇東坡象(趙孟頫)

  13. 六 各藝術部門精神互通 • /西-各藝術部門獨立性高,故較高多專門之藝術家──音樂家、畫家、雕刻家、建築家。  \中-各藝術部門的精神互通,故多兼擅數技的藝術家。 e.g.1書畫相通  唐伯虎:「工畫如楷書,寫意如草聖,世之善書者,多善畫,由其轉腕用筆之不滯也。」  王世貞:「畫竹幹如篆,枝如草,葉如真,節如隸。郭熙、唐棣之樹,文與可之竹,溫日觀之葡萄,皆自草法中得來,此畫與書通者。」 e.g.2書畫與文學相通  中國的繪畫,於畫面多留空白以題跋文字,包括詩詞散文,國人喜稱為「三絕」,冶詩書畫為一爐。  蘇東坡稱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