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7

Chapter 10 土地利用与农业地理

Chapter 10 土地利用与农业地理. 地理与环境科学系. §1 概述 §2 粮食问题及粮食作物生产布局 §3 经济作物布局 §4 林业生产布局 §5 畜牧及水产业生产布局 §6 农业的持续发展. §1 概述. 土地是地球表层在土壤、岩石、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之下,形成的综合性自然资源。. 一、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土地资源退化 2. 耕地严重流失 3. 人口和耕地供需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退化--水土流失. 土地资源退化--土地沙化. 土地资源退化--盐碱化. 土地资源退化--土壤污染.

lond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apter 10 土地利用与农业地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10 土地利用与农业地理 地理与环境科学系

  2. §1 概述 • §2 粮食问题及粮食作物生产布局 • §3 经济作物布局 • §4 林业生产布局 • §5 畜牧及水产业生产布局 • §6 农业的持续发展

  3. §1 概述 • 土地是地球表层在土壤、岩石、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之下,形成的综合性自然资源。

  4. 一、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1.土地资源退化 • 2.耕地严重流失 • 3.人口和耕地供需矛盾突出

  5. 土地资源退化--水土流失

  6. 土地资源退化--土地沙化

  7. 土地资源退化--盐碱化

  8. 土地资源退化--土壤污染

  9. 耕地流失

  10. 2009.03 浙江绍兴

  11. 二、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策 • 1.切实保护现有耕地

  12. 2.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解决耕地不足的办法不外乎外延性开发,即开荒扩大耕地,和内涵式挖掘潜力。

  13. 3.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 • (1)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 • (2)合理利用和加强保护须同步进行,改变重用轻养的局面,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 • (3)坚持节约用地与集约经营。 • (4)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土地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发展高效、优质、持续农业。

  14. 三、农业概述 • 农业: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取得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 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 • 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15. 四、农业生产的特点 • 1、地域性 • 2、季节性 • 3、连续性

  16. 五、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 1、地貌 • 2、气候:热量、光照、水分 • 3、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水热气状况,耕性。 (二)社会经济条件

  17. §2 粮食问题及粮食作物生产布局

  18. 一、粮食的生产和需求形势 • 1949年时全国每亩粮食平均产量仅 69公斤。1995年时,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 666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中国以占用世界 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成就卓著。

  19. 世界粮食产量跟不上人口增长,发达国家由于政策原因控制粮食生产,控制粮价下跌,而发展中国家因缺乏资金和技术投入而粮食减产。世界粮食产量跟不上人口增长,发达国家由于政策原因控制粮食生产,控制粮价下跌,而发展中国家因缺乏资金和技术投入而粮食减产。 • 中国政府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名义于1996年10月24日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指出:未来几十年,中国虽然面临耕地少、人口多、粮食需求压力大的现实,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有解决粮食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20. 二、我国粮食生产概况 • (一)生产水平:发展速度快,现有生产水平不高。 • 发展速度快,主要表现在:粮食总产、单产的大幅度提高以及人均粮食占有量上的增加。水平不高反映在:耕地减少、粮食生产不稳定、劳动生产率低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上。

  21. (二)生产结构 • 1、季节构成 夏粮比重不断上升 • 2、作物构成 • 禾谷类:稻、麦、玉米、高粱、谷子、糜子 • 薯类:甘薯、马铃薯 • 豆类:大豆、绿豆、赤豆、豌豆 • 3、地区组合

  22. 三、主要粮食作物布局 • (一)水稻 • (二)小麦

  23. (一)水稻 • 1、分类 • 按栽培季节:早、中、晚稻 • 按水稻品种类型: • 粳稻型(非糯性---粳稻;糯性---大糯) • 籼稻型(非糯性---籼稻;糯性---小糯)

  24. 2、生产简况 • 根据农业部统计数据,2005年播种面积2884.7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7.7%。总产量18,059万吨,占粮食作物产量的37.3% 。

  25. 3、发展条件:≥10℃积温 • 2000---4500℃,发展一季稻; • 4500---7000℃为双季稻; • >7000℃发展三季稻。 • 自然环境:热量由南往北降低,降水量由东南往西北减少,南方的水热条件比北方优越。

  26. 4、分布 • 基本特征:分布广泛(漠河,新疆) • 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的东部平原、丘陵地区。 • 以秦淮线为界,分为北方和南方水稻区。 • 北方为稻谷分散产区,南方为稻谷集中产区。

  27. (二)小麦 • 1、对气候的要求 • 注:①、冬小麦:秋末冬初播种,春末夏初收,占小麦总量的80%以上。在生长过程中抗寒的能力极强,其幼苗能够过冬。冬小麦磨出的粉很好吃。春小麦: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春种秋收。抗旱能力极强,株矮穗大,生长期短,适于春天播种,但不如冬小麦粉好吃。 ②、冬小麦北方播种早,北方越冬更早;南方早还青,南方春末收获,北方夏初收获。(也就是说,小麦收获由南往北推迟) • ③、华北地区干热风,湿度不够,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西南地区光照不足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原因------锈病。

  28. 2、生产简况 • 根据农业部统计数据,2005年播种面积为2279.3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1.9%。总产量为9745万吨,占粮食作物产量的20.1%。

  29. 3、分布 • 按其生物学特性与我国自然环境地区差异,以长城、六盘山、大雪山为界,是春小麦与冬小麦的分界线。以秦岭--淮河为界,使南方冬小麦与北方冬小麦的分界线。 • ①春麦区: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干冷、高寒,冬小麦无法越冬,一年一熟。主要为:东北区、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藏南谷地。 • ②北方冬麦区: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该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3以上,有我国的“麦仓”之称。 • ③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

  30. §3 经济作物布局 •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商品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是除粮食、饲料、绿肥等作物之外的各种作物的通称。包括纤维原料、油料、糖料、饮料以及水果、烟草、热带特种经济作物等等。

  31. 一、生产特点及影响布局的因素 • 1、技术性强 • 2、对自然环境要求高 • 经济作物的布局往往比较集中在特定的区域。 • 3、商品性强 • 4、与轻工业关系密切

  32. 二、分布特点 • 1、地区性强 • 2、集中产区与分散产区相互交错 • 3、集中产区与加工中心配合好

  33. 三、主要经济作物布局 • (一)棉花 • (二)糖料作物

  34. (一)棉花 • 1、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 ①原地::粗绒棉--也叫亚洲棉,原产印度。由于产量低、纤维粗短,不适合机器纺织,目前已被淘汰。 • 长绒棉--也叫海岛棉,原产南美洲。纤维长、强度高是其特点。目前我国只有新疆生产。 • 细绒棉--也叫陆地棉,原产中美洲,又称美棉。适应性广、产量高、纤维较长、品质较好是其特点。

  35. ②热量条件 • ③≥10℃积温 • ④光:日照时间影响产量和质量。

  36. 2、我国棉花生产条件 • 热量:由南往北递减 • 降水:由东南往西北递减 • 光:由东南往西北递增 • 所以从三者的结合情况来看,黄河中下游生产条件最好。

  37. 3、棉区分布 • 我国适宜种植棉花的区域广泛。全国除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少数省(自治区)外,都能种植棉花。 • 2003年棉花产量在20万吨以上的省有:新疆(160万吨)、河南(37.67万吨)、山东(87.7万吨)、江苏(29.1万吨)、河北40.9万吨)、湖北(32.5万吨)和安徽(29万吨)。

  38. 我国棉区范围广阔,根据棉花对生态条件的要求,结合棉花生产特点,以及棉区分布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和植棉历史,将全国划分为三大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

  39. (二)糖料作物 • 1、甘蔗 喜温作物,主要集中分布在北纬30度以南的地区。(有一定的温差,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种植最多的为广西、广东、云南和海南。 • 2、甜菜 喜凉块根作物,主要集中分布在北纬40度以北的地区(需水量大,土壤疏松、深厚)。黑龙江是我国最主要的甜菜生产区。 • 3、糖料作物空间分布呈“南蔗北菜”的特点。 • 4、糖料作物主产品失重大,布局受到制糖工业的影响。

  40. §4 林业生产布局 • 一、生产特点 • 二、林业现状及不足 • 三、主要林区布局与特点 • 四、发展对策

  41. 一、生产特点 • 1、生产对象是多年生的、高大的植物群落,具有艰巨性。 • 2、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界依赖性强。 • 3、资源的再生性。 • 4、生产效益的多样性。

  42. 二、林业现状及不足 • 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7490.9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列居世界第6位。人工林面积高居世界首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