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k likes | 1.32k Views
《 村镇规划 》.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我国农村建设的新政策及现状 第一节 农村及其发展概况 第二节 村庄规划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二章 新农村规划的要求 第一节 规划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规划应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规划与集约利用土地的关系 第四节 规划与地域自然人文特色的关系 第五节 规划与村庄原有社会伦理结构的关系 第六节 规划应与农村生产活动的关系 第七节 规划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 第八节 规划与环境友好、资源的关系. 第三章 村镇规划设计 第一节 空间布局与住区规划 第二节 公共设施建设
E N D
目 录 • 绪论 • 第一章 我国农村建设的新政策及现状 • 第一节 农村及其发展概况 第二节 村庄规划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二章 新农村规划的要求 • 第一节 规划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规划应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 • 第三节 规划与集约利用土地的关系 • 第四节 规划与地域自然人文特色的关系 • 第五节 规划与村庄原有社会伦理结构的关系 • 第六节 规划应与农村生产活动的关系 • 第七节 规划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 • 第八节 规划与环境友好、资源的关系
第三章 村镇规划设计 • 第一节 空间布局与住区规划 • 第二节 公共设施建设 • 第三节 社区绿化及空间景观规划 • 第四节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第五节 社区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第四章 村镇规划基础知识 • 第一节 村镇规模分级、人口预测及用地分类 • 第二节 村镇规划的含义 • 第三节、村镇规划在村镇建设中的地位和工作阶段 • 第四节、村镇规划的指导思想 • 第五节、村镇规划成果内容 • 第六节、新农村整治规划
第五章 实例 北京市平谷区将军关新村规划
绪论 •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成为社会各界热切讨论的话题。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到2006年全国两会,从“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到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历史任务,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纲领。
湖北省针对当前形势,提出“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这样的具体行动举措,并做到有重点地以点带面,“百镇千村”一起行动,力争开创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万事开头,人才为先,各地方村镇建设助理员培训的工作也迅速展开。湖北省针对当前形势,提出“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这样的具体行动举措,并做到有重点地以点带面,“百镇千村”一起行动,力争开创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万事开头,人才为先,各地方村镇建设助理员培训的工作也迅速展开。
村镇建设助理员,对于新农村建设负有重要责任。村镇建设助理员,对于新农村建设负有重要责任。 • 一是要对当地的各种情况数据了如指掌,以便为可能的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当地的规划能落到实处,有操作性; • 二是在执行规划的过程中,严格按章办事,并能很好地做好群众的工作; • 三是为基层的建设活动提供专业上的指导跟监督。
现实情况需要我们乡镇的村镇建设助理员业务知识要全面,需要系统学习建设方面的知识,结合已有的经验开展工作,这样对于我们的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是有利的,尤其是规划方面,就更为明显。现实情况需要我们乡镇的村镇建设助理员业务知识要全面,需要系统学习建设方面的知识,结合已有的经验开展工作,这样对于我们的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是有利的,尤其是规划方面,就更为明显。
规划这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如果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不能够充分理解规划内在的意义,因此,本篇着重从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把规划知识作一番介绍:规划这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如果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不能够充分理解规划内在的意义,因此,本篇着重从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把规划知识作一番介绍: • 一、农村的现状,规划制定执行方面的不足; • 二、规划需要解决问题,尤其是公共设施方面; • 三、规划图识读与理解,以实例让学员有所认识。
温家宝总理在06年3月14日说,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是一着“活棋”。他说,这一步走好了,就能够带动内需和消费,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温家宝总理在06年3月14日说,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是一着“活棋”。他说,这一步走好了,就能够带动内需和消费,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村的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这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步骤。 •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中国之所以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就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特别是土地承包经营的自主权。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二是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我国长期以来,公共财政的服务对象主要面对城市和城镇居民,农村建设一度被忽视。由于近年来农村建设管理逐年弱化,有些地区的村庄建设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的无序状态。不少地区的农民住宅建了三到四茬,只见新房不见新村,造成农民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我国长期以来,公共财政的服务对象主要面对城市和城镇居民,农村建设一度被忽视。由于近年来农村建设管理逐年弱化,有些地区的村庄建设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的无序状态。不少地区的农民住宅建了三到四茬,只见新房不见新村,造成农民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 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造成土地等紧缺资源的大量消耗。村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村镇建设用地总量和人均用地水平并没有随着城镇化发展而降低。
同时,由于农村建设管理严重缺位,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城乡发展差距逐年增大。依托旧村改造而进行的新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旧村改造,可以有效节约土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引导农民建设经济适用的住房,并促进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同时,由于农村建设管理严重缺位,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城乡发展差距逐年增大。依托旧村改造而进行的新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旧村改造,可以有效节约土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引导农民建设经济适用的住房,并促进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在新农村建设中,搞好新农村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我国目前村庄建设中往往被忽视的一项工作。过去,我国绝大多数村庄从未做过规划;近几年,随着各级政府对村镇建设工作的日益重视,各地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旧村改造的试点工作,一批经过规划的村庄逐渐落成。与原有村庄相比,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也在很大程度上集约了土地。在新农村建设中,搞好新农村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我国目前村庄建设中往往被忽视的一项工作。过去,我国绝大多数村庄从未做过规划;近几年,随着各级政府对村镇建设工作的日益重视,各地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旧村改造的试点工作,一批经过规划的村庄逐渐落成。与原有村庄相比,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也在很大程度上集约了土地。
但同时,很多新农村在规划中往往类同于城市的住宅小区——以居住功能为主,着重于空间布局,而忽视了农村本身重要的生产功能——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农民在新农村中的生活成本支出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但同时,很多新农村在规划中往往类同于城市的住宅小区——以居住功能为主,着重于空间布局,而忽视了农村本身重要的生产功能——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农民在新农村中的生活成本支出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
第一节 农村及其发展概况 • 一、农村的基本概念 • 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和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是我国社会结构体系中人群聚落的最基本的单位。由于它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又通称为农村。
二、农村建设发展历程 •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后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此后的时间里,从亿万农民自发建房,到村庄和集镇建设有规划有指导地展开,全国乡村建设呈现出兴旺的景象,步入我国第二次农村建设的高潮。
在这一阶段,由于政府推动,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核心,农村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 (一)是农村房屋建设规模大,质量逐渐提高。 • (二)是国家扶植,政策引导。 • (三)是农房建筑设计水平整体提高。 • (四)是村镇建设规划工作广泛开展。 • (五)是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 (六)是村镇建设的管理工作逐步加强。
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的农村建设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缩短城乡经济差距及城镇化发展已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的农村建设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缩短城乡经济差距及城镇化发展已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根据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要求,到2020年,我国的农村建设将达到:解决80%左右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85%以上的村庄和95%以上的建制镇道路达到国标规定的通达、硬化水平;60%以上村庄的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治理程度基本达到国家标准;60%以上的村庄实现信息化、网络化;80%的村庄和95%以上的建制镇实现太阳光电能源、风能、沼气等多种形式的生活能源基本自给;60%以上的村庄住宅和80%以上的建制镇有上下水设施。根据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要求,到2020年,我国的农村建设将达到:解决80%左右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85%以上的村庄和95%以上的建制镇道路达到国标规定的通达、硬化水平;60%以上村庄的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治理程度基本达到国家标准;60%以上的村庄实现信息化、网络化;80%的村庄和95%以上的建制镇实现太阳光电能源、风能、沼气等多种形式的生活能源基本自给;60%以上的村庄住宅和80%以上的建制镇有上下水设施。
那时我国的农村建设将登上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从粗放型建设走向集约型建设,从感性的初步建设走向理性的完善建设,建设生态友好、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潜力深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那时我国的农村建设将登上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从粗放型建设走向集约型建设,从感性的初步建设走向理性的完善建设,建设生态友好、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潜力深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节 村庄规划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我国村庄建设现状 • 由于受长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影响,重城轻乡的倾向尚未根本扭转,各级政府履行村庄规划职能不到位,公共财政未能覆盖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绝大部分的村容村貌还比较落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村庄规划建设存在问题 • (1)村庄建设缺少规划,无序建设普遍存在 • (2)土地浪费严重 • (3)房屋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资金浪费严重 • (4)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环境质量差 • (5)农民观念滞后,建筑质量隐患大 • (6)土地流转问题 • (7)农民增收乏力,限制规划建设的开展
三、村庄规划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1)规划滞后,认识不到位 • (2)规划缺乏资金支持 • (3)规划管理和设计队伍薄弱 • (4)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 (5)缺乏长期投入机制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农业现代化、集体奔小康、外出打工到农村城市化、取消农业税等,农村已逐步成为市场经济覆盖的地区。在土地所有制改革缓慢、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农民收入差异极大的情况下,农村又成为发展中矛盾最多的地区。因此,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充分认识农村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在规划方法上除了考虑传统意义上的空间因素,还必须综合考虑土地、经济、产业、人文、自然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够规划建设出一个和谐发展的新农村。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农业现代化、集体奔小康、外出打工到农村城市化、取消农业税等,农村已逐步成为市场经济覆盖的地区。在土地所有制改革缓慢、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农民收入差异极大的情况下,农村又成为发展中矛盾最多的地区。因此,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充分认识农村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在规划方法上除了考虑传统意义上的空间因素,还必须综合考虑土地、经济、产业、人文、自然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够规划建设出一个和谐发展的新农村。
第一节 规划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 一、村庄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 二、规划集中的产业园区。实现村民共同富裕。 • 三、注意挖掘新村自身的经济价值,解决搬迁后农民的就业问题 • 四、注重家庭生产与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
第二节 规划应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 • 一、新农村社区产业规划 • 因地制宜地进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生产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人文环境。 • 二、通过土地集约利用,提高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 • 三、社区规划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第三节 规划与集约利用土地的关系 • 目前,我国农村非农土地利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 (1)获取程序的不规范和监管不力造成了宅基地用地浪费和供给不足并存 • (2)分散布局的农村工业用地需要进一步规范 • (3)快速扩展的小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程度有待提高 • (4)城市建设超量征用土地加快了农地流失
为解决上述矛盾,在目前农村集体土地还没有进行市场化改革之前,新农村规划应该以土地的集约使用为宗旨,以节约尽可能多的土地,为农村长远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为解决上述矛盾,在目前农村集体土地还没有进行市场化改革之前,新农村规划应该以土地的集约使用为宗旨,以节约尽可能多的土地,为农村长远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 (1)通过区域空间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的合理性 • (2)通过迁村并点,提高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 (3)利用节约土地。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第四节 规划与地域自然人文特色的关系 •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明古国,除了保留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名城外,还保留了一大批建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村庄。 • 因此,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考虑农村地区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承担起传承地方文脉的历史重任。 • 一、保持传统村落原有的自然和地域特色 • 二、住宅设计考虑村民的原有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第五节 规划与村庄原有社会伦理结构的关系 • 我国农村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许多农村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姓氏关系的基础上,具有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 • 一、保持自然村的相对独立,维持原有社会结构的完整性 • 二、合理配置开敞空间与公共绿地,提高村庄的凝聚力
第六节 规划应与农村生产活动的关系 • 新农村社区与城市小区相比,它不仅是农民生活的场所,还是农民生产的重要场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社区功能的多样性十分明显,功能更加综合,而且空间也更多混合性特征。因此,生产活动与生活空间的合理布局也是新农村社区规划的重要内容。
第七节 规划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 • 一、合理选址、科学规划。提高农民居住水平 • 二、城乡统筹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 三、住宅设计适应村民生活的需求
第八节 规划与环境友好、资源的关系 • 新农村社区规划不仅仅是对用地的控制和建设规模的管理,也应该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和指南。这就要求加强对规划实施程序的审核及社会整体效益的评价。现代化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注重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结合社区以及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等因素,寻求不仅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能损害后代人需求的资源和发展能力。
第一节 空间布局与居住区规划 • 在空间布局上,将用于村民聚居的社区建设用地,设置在选点建设的村庄附近,并采取相对集中的布局方式设置居住组团;将与居住功能配套的各种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相对集中布置在居住组团和社区中心位置,以构建起层级关系明确的服务网络和便捷高效的服务范围;适当增加为社区建设地点周边产业提供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用地的规模,将该部分用地设置在临近周边产业的地块上,加强社区与周边产业在经济上的联系,同时方便社区中村民从事第三产业。
一、集镇住宅建筑用地的分类 • 集镇住宅建筑用地是集镇中各类以居住为主要用途的地段。由于集镇常住人口由村民、居民、集体三种户籍形态的人口组成,相应地住宅建筑用地分村民住宅用地、居民住宅用地和其他居住用地三种类型。 • 村民住宅用地包括村民宅基地及其间距、进户小路用地,不包括宽3.5m以上能通过消防车的巷路;居民住宅用地是指职工户和没有经营面积的家庭工商户等的住宅及其间距用地。
二、住宅建筑群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 (一)使用要求 • 住宅建筑群的规划设计要从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来考虑,为居民创造一个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 • (二)卫生要求 • 为居民创造一个卫生、安静的居住环境,它既包括住宅的室内卫生要求,要有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条件,也包括室外和住宅建筑群周围的环境卫生;既要照顾生理学、人生保健等方面的卫生需要,也应赋予居民精神上的健康和美的感受。
1.日照: • 日照:日光对人的生理卫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布置住宅建筑中应适当利用日照,在冬季应争取最多的阳光;在夏季则应尽量避免阳光照射时间太长。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内,得到必要的日照时间所确定的日照量而保持的间距称为日照间距。
2.朝向 • 住宅建筑的朝向是指主要居室的朝向,在规划设计中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主要是太阳的辐射强度和风向,来综合分析得出较佳的朝向,以满足居室获得较好的采光和通风。 • 3.通风 • 良好的通风不仅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从降低室内的温度湿度来讲,也极有利,所以 建筑布置应保证居室及院落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以改善建筑群空间的小气候。
4.防止噪声及空气污染 • 一般认为居室房屋室外的噪声不超过40至50dB为宜 • 空气污染除来自工副业的污染以外,生活区中的废弃物、炉灶的煤烟、垃圾及车辆交 通引起的灰尘均不同程度地污染空气。在规划中应妥善处理,避免污染,在必要的地段上设置一定的隔离绿地等。
(三)安全要求 • 1.防火: • 2.防震: • (四)经济要求 • (五)美观要求
二、集镇住宅建筑的选型 • 农宅的建筑设计单体,可以历年全国农村住宅设计竞赛优秀方案选编或各地的地方性农宅优秀设计中选择:城市型住宅可在各地现行的标准住宅设计中选用。所选用的建筑单体在宅基地和各户型建筑面积两方面应与当地规划标准相吻合,否则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集镇住宅建筑群体的组合 • 住宅建筑布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形.地质、现状条件以及选用的住宅类型都对布局方式产生一定影响,因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布置方式。 • (一)住宅建筑布置的基本形式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