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587 Views
梅家玲 教授. 現代文學與文化. 專題一 觸摸歷史 ‧ 進入五四. 【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 2.5 版 授權釋出 】. 第二講 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 蔡元培、胡適、傅斯年. 「新青年」的時代意義 從「老大帝國」、 「少年中國」 到「青年社會」 來自學院的力量: 校長,教授,學生 蔡元培:北大校長 胡 適:北大教授 傅斯年:北大學生 →臺大校長 新青年 、 新文化運動與臺灣. 「新青年」的時代意義 --從「少年中國」到「青年社會」. 晚清
E N D
梅家玲 教授 現代文學與文化 專題一 觸摸歷史‧進入五四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第二講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蔡元培、胡適、傅斯年第二講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蔡元培、胡適、傅斯年 • 「新青年」的時代意義 從「老大帝國」、「少年中國」 到「青年社會」 • 來自學院的力量:校長,教授,學生 蔡元培:北大校長 胡 適:北大教授 傅斯年:北大學生→臺大校長 • 新青年、新文化運動與臺灣
「新青年」的時代意義--從「少年中國」到「青年社會」「新青年」的時代意義--從「少年中國」到「青年社會」 晚清 以「少年中國」取代「老大帝國」(梁啟超) 民初 以「幼者本位」取代「長者本位」(魯迅、周作人) 五四 新時代與青年社會 (陳獨秀)
「新青年」的時代意義--從「少年中國」到「青年社會」「新青年」的時代意義--從「少年中國」到「青年社會」 • 晚清:以「少年中國」取代「老大帝國」(梁啟超)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製出將來之少 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與此世 界作別之日不遠矣,而我少年乃新來而與世界為緣。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 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 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 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 少年人如西伯利亞之鐵路;老年人如秋後之柳, 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瀦為澤, 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 之大略也。梁啟超曰:人固有之,國亦宜然。
「新青年」的時代意義--從「少年中國」到「青年社會」「新青年」的時代意義--從「少年中國」到「青年社會」 • 民初:以「幼者本位」取代「長者本位」 • 蒙養之要,不在理論而在方術。欲通其術,要當以兒童為 師而自求之……故今對於徵集成績品之希望,在於保存本真 ,以兒童為本位。我們不可不廢去祖先崇拜,改為自己崇拜 ──子孫崇拜。(周作人) • 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 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希望覺醒的 人,應該洗淨了東方古傳的謬誤思想,對於子女, 義務思想須加多,而權力思想卻大可切實核減, 以準備改做幼者本位的道德。(魯迅)
「新青年」的時代意義--從「少年中國」到「青年社會」「新青年」的時代意義--從「少年中國」到「青年社會」 • 五四:新時代與青年社會 •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 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 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與新鮮活潑者以 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人身遵新陳代謝之道則健康,陳腐朽 敗之細胞充塞人身則人身死;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 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陳獨秀) • 青年二字,亦為民國以來一新名詞。古人只稱童年、少年、成 年、中年、晚年。……而猶必為新青年,乃指在大學時期身受新 教育具新知識者言。故青年二字乃民國以來之新名詞,而尊重青 年亦成為民國以來之新風氣。 (錢穆)
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 : 蔡元培、胡適、傅斯年 • 來自學院的力量:校長,教授,學生 • 蔡元培:北大校長 • 胡 適:北大教授 • 傅斯年:北大學生→臺大校長
蔡元培(1868-1940) 開出一代風氣, 釀成一大潮流, 影響到全國, 收果於後世。 (梁漱溟 〈紀念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1868-1940) 生平重要事蹟 • 浙江山陰(紹興)縣人, 字孑民 • 舊學出身,留心新學 • 在紹興中西學堂設立 「養新書藏」圖書館, 倡辦新式學校 • 男女平權思想、興辦愛國女學校
蔡元培(1868-1940) • 曾兩度遊學歐洲,旅居德、法, 從事哲學、美學、心理學、教 育等研究。 • 籌建教育部,提出以軍國教育、 實利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觀、 美育等五育作為新教育方針。 • 任北京大學校長,改革大學教育。 • 第一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28 - 1940)。
蔡元培(1868-1940) 辦學理念與治校實績 • 任期:1916年12月-1923年7月。 • 教育救國、學術救國、道德救國。 • 北大1918年開學式演說: 「大學乃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 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尤當以 養成學問家之人格,而不當以 升官發財之階梯,不可視為養 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 知識之所。」
蔡元培(1868-1940) 辦學理念與治校實績:相容并包,自由發展 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認,能完全實現之者, 厥惟大學。大學教員所發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 宗教或政黨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學者之牽制。 苟其確有所見,而言之成理,則雖在一校中,兩相 反對之學說,不妨同時幷行,而一任學生之比較而 選擇,此大學之所以爲大也。 孑民以大學爲囊括大典包羅衆家之學府, 無論何種學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者,相容幷包,聽其自由發展。 (蔡元培〈大學教育〉)
蔡元培(1868-1940) 辦學理念與治校實績 • 延聘各方學者赴北大任教: .胡適、劉半農、魯迅、周作人、梁漱溟、 錢玄同等人。 .陳獨秀為文科學長、李大釗為圖書館長。 • 教授治校、學生自治。 • 開學術、思想自由之風氣。 • 新文化運動的搖籃、五四運動的中心。
蔡元培(1868-1940) 辦學理念與治校實績 • 五四運動爆發後,與各校 校長同往教育部與警察廳, 要求釋放被捕學生。 • 讀書不忘救國、 救國不忘讀書 • 北大文科正式招收女學生, 開大學男女同校之先河。 攝影:馮成
胡適 (1891 - 1962) 新文化中 舊道德的楷模, 舊倫理中 新思想的師表。 (蔣中正輓胡適)
胡適 (1891 - 1962) 生平重要事蹟 • 生於上海,後因父親胡傳 (鐵花)任臺東知州,舉家 遷往臺東;割臺後返回上 海。 • 曾受傳統私塾教育,後接 受新式學堂教育。 • 考取「庚款」第二批留美官費生, 入康乃爾大學讀農科,後轉讀文 科。
胡適 (1891 - 1962) • 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研究所,師從杜威,畢生服膺於實證主義(pragmatism)哲學。 •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胡適 (1891 - 1962) • 提倡白話文運動,1916年作〈文學改良芻 議〉,刊載於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 2卷第5號。 1.須言之有物 2.不模倣古人 3. 須講求文法 4.不作無病之呻吟 5. 務去爛調套語 6.不用典 7.不講對仗 8.不避俗字俗語
胡適 (1891 - 1962) • 1917由美返國,任教北京大學;1938年任中華 民國駐美國大使;1946年任北大校長。其間胡適 重要的文化與文學活動有: • 與陳獨秀等六人輪流編輯《新青年》。 • 於《每周評論》上發表〈多研究些 問題,少談 些主義〉,引起「問題 與主義論戰」。 • 以白話文寫作獨幕劇 《終身大事》 ,奠定 現代話劇的形式。
胡適 (1891 - 1962) • 重要文化與文學活動: • 出版《中國哲學史大綱》、《嘗試集》、 《白話文學史》、《人權論集》(合著)等書。 • 與徐志摩等成立新月書店,創辦《新月》。 • 曾參與創辦的報刊尚有《努力周報》、 《現代評論》周刊、 《獨立評論》等。 攝影:Shirley Lai
胡適 (1891 - 1962) • 《自由中國》創刊,胡適任《自由中 國》名義上的發行人,作發刊詞〈自 由中國社的宗旨〉。 • 1949-1957旅居紐約,偶爾返臺演講, 其間多次發表英文反共言論。後返臺 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57年12月-1962 年2月)。 • 1962年,於中央研究院主持院士會議 時,突然心臟病發作,當日下午過世。 本作品由胡適紀念館授權本課程:現代文學與文化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您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胡適 (1891 - 1962) 重要貢獻 • 新文化運動之領導人,宣揚 實證、自由主義,提倡民主 、科學 。 • 文學改革者,提倡白話文, 著《白話文學史》。 • 白話詩第一人,《嘗試集》顯示新詩形成之艱難過程。 • 學術研究涵括文學、史學、哲學、 考證學等多方面
傅斯年(1896-1950) 敦品、力學 愛國、愛人
傅斯年(1896-1950) • 辦大學為的是學術, 為的是青年,為的是 中國和世界的文化。 • 我們貢獻這個大學 于宇宙的精神。 〈國立臺灣大學第四次校慶演說詞〉
傅斯年(1896-1950) 生平重要事蹟 • 山東聊城人,字孟真。 • 北京大學本科國文門學生。 • 1918年創立新潮社,出版刊物 《新潮》,作〈 《新潮》發刊 旨趣書〉,以批評的精神、科學 的主義、革新的文詞為原則,響 應《新青年》的革新思想。
傅斯年(1896-1950) • 五四運動,傅斯年為北大學生領袖之一,被推為學生遊行總指揮。 • 北大畢業後赴英國倫敦大學留學,後轉赴德國柏林大學。 • 籌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任所長, 領導專家至安陽發掘殷墟銅器及甲骨文,是傑出的歷史學家。 • 任北大教授,致力於明清大庫檔案的申購 與整理。 • 1945年任北大代理校長,不久即堅辭, 力薦胡適繼任。
傅斯年(1896-1950) • 1949年,赴臺灣任臺灣大學校長。 • 傳承五四精神,提倡自由學風。 • 四六事件 本作品由國立台灣大學授權本課程:現代文學與文化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您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攝影:Shirley Lai 攝影:Shirley Lai
傅斯年(1896-1950) • 1950年12月20日,於省議會中答覆有關教育行政等諮詢,強調大學招生必須公平,杜絕情面,且堅決不降低招生標準,言辭激動,當場昏厥,於是夜去世。 • 次日台灣大學停課一日,下半旗致哀,各界紛往追悼。 攝影:Shirley Lai 攝影:Shirley Lai 攝影:KaurJmeb
新青年、新文化運動與臺灣 臺大早年以承繼五四精神與自由學風自命 「那時我們都是臺灣大學外文系的學生,雖然 傅斯年校長已經不在了,可是傅校長卻把從前 北京大學的自由風氣帶到了臺大。我們都知道 傅校長是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他辦過當時鼎 鼎有名的《新潮》雜誌。我們也知道文學院裡 我們的幾位老師臺靜農先生、黎烈文先生跟 五四時代的一些名作家關係密切。」
新青年、新文化運動與臺灣 臺大早年以承繼五四精神與自由學風自命 「當胡適之先生第一次回國返台,公開演講時,人 山人海的盛況,我深深記在腦裡。『五四運動』對 我們來說,仍舊有其莫大的吸引力。『五四』打破 傳統禁忌的懷疑精神,創新求變的銳氣對我們一直 是一種鼓勵,而我們的邏輯教授殷海光先生本人就 是這種『五四』精神的具體表現。 」 (白先勇〈 《現代文學》創立的時代背景及精神風貌〉 ) 臺大中文系學生所創辦的系刊同樣名為《新潮》
新青年、新文化運動與臺灣 六○年代的《現代文學》 與臺灣文學新時代的開啟 「本刊是我們幾個青年人所創辦的。創 辦的動機一是我們對中國文學前途的關 心。二是我們在這幾年來一直受著對文 學熱愛的煎磨和驅促。這種煎磨和驅促 滴水成川,乃匯合成為創作的、批評的 、倡導的和揭櫫的慾望。寢食不忘,癢 熱難息。於是我們乃決定創辦《現代文 學》。」 …
新青年、新文化運動與臺灣 六○年代的《現代文學》 與臺灣文學新時代的開啟 「我們不想在『想當年』的癱瘓心理下過日子。我們 得承認落後,在新文學的界道上,我們雖不至一片空 白,但至少是荒涼的。……我們感於舊有的藝術形式 和風格不足以表現我們作為現代人的藝術情感。所以, 我們決定試驗,摸索和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我 們鼓勵青年作家誠實地試驗新形式,誠實,就是說形 式需與內容合為一體。……我們希望青年作家對 人生,對時代,具有真正的認識,尤其更需具備 獨創的看法。」 (劉紹銘〈《現代文學》發刊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