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31 Views
吟诵教学的 理性思考 — 上海师大附中 彭世强. 思考之一 如何起步?. “中国模式的哲学观主要是实践理性。”. 笔者以为:吟诵教学的探索,当取实践理性的模式 ——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吟诵教学的实践中探求一条合乎现实的吟诵之途。. 曾经的思考: 先搞清什么叫“诵”、“吟”、“唱”,先搞清理论,辨明概念,才能正确起步实践。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反倒使自己裹足难行!.
E N D
吟诵教学的 理性思考 —上海师大附中 彭世强
思考之一 如何起步?
“中国模式的哲学观主要是实践理性。” 笔者以为:吟诵教学的探索,当取实践理性的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吟诵教学的实践中探求一条合乎现实的吟诵之途。
曾经的思考: 先搞清什么叫“诵”、“吟”、“唱”,先搞清理论,辨明概念,才能正确起步实践。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反倒使自己裹足难行!
今日的吟诵教学,当务之急也是鸣锣开场,让古诗词教学的课室里,响起琅琅的“吟诵”之声。在大力推广、普及吟诵的基础上,逐渐厘清“诵读”与“吟唱”的区别,厘清吟诵教学之困惑,在持续的航行中,不时调整航向。
曾经走过: “知识化”、“系统化”的吟诵教学之路,大学中文系的“诗词教学体系”的老路,结果是“蜻蜓点水”、“大站快车”,历朝历代名家名作,都只能点到为止。总觉得课时有限,效果不佳。
继而走过: “以人为本”,重点“推敲”,如选杜甫、苏东坡、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以其生平,带其作品,走“知其人、论其世、学其诗”的教学之路,同时,强化有声阅读(即诵读、吟唱),显其特色,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深入思考: 与其求全,不如求深;与其面面俱到,不如点上开花;与其广种薄收,不如试点丰收。因为,知识的海洋广袤无垠;因为,我们搞的是基础教育。
进一步思考: 若以“实践理性”为基点,那么中学的吟诵教学,应该摆脱苛求概念、强求系统的观念束缚,灵活多样地启用诵读、吟唱手段,在语文教学,乃至艺术教学中,发挥其特有的感染效果。
新的思考,引出新的挑战: 能不能探索一条“吟诵教学”特有之路?即以诵读、吟唱的难易度为区分,铺设一条由浅及深、由易及难的吟诵之路?先学诵读,后学吟唱的吟诵指导步骤,是否更符合学生实际?在拓展课(选修课)中,专门开设这样的“吟诵课”?
思考之二 吟诵教学的定位
在课业负担十分沉重,应试压力沉重的相当一段时间期内,吟诵教学,只能成为一门拓展课(选修课),或者只能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局部。吟诵只是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在大力倡导“有声吟诵”的同时,与默读深思的学习方法,和平共处。
掌握吟诵的方法,在拓展课里,可以成为教学的目标,但在基础课(必修课)中,只能是一种大力推荐的学习方法,尽力普及的品赏的手段。前者是点上的“培植”,后者是面上“撒种”。
使吟诵成为师生中人人知道、多数喜欢的传统而又实用的学习方法,并借助于吟诵教学,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变“怕学”为“乐学”,变“死学”为“趣学”。不使“吟诵”断绝,定使“绝学(绝妙之学)有人学!
唯此,才能令教学的管理者、教学者和受教者,普遍接受!才能使吟诵教学在现实的语文教学园地里扎根、存活。唯此,才能令教学的管理者、教学者和受教者,普遍接受!才能使吟诵教学在现实的语文教学园地里扎根、存活。
思考之三 吟诵教学 的推广、普及途径
在基础课空间,要着力于调动更多的学生的积极性,切忌滥用应试手段。对吟诵的要求,要根据“自由化、个性化”原则,不必苛求学生刻意模仿,而要求学生动心、动情地根据诗意,有体味地琅琅发声。不用划一刻板的标准,规范学生的吟诵。在基础课空间,要着力于调动更多的学生的积极性,切忌滥用应试手段。对吟诵的要求,要根据“自由化、个性化”原则,不必苛求学生刻意模仿,而要求学生动心、动情地根据诗意,有体味地琅琅发声。不用划一刻板的标准,规范学生的吟诵。
拓展课的教学,应该尽量地多些师生互动,琅琅书声应该成为每堂课的“主旋律”。笔者还尝试过新的考核方式——采用面对面“联欢”的方式,让学生面对老师和同学诵读、吟唱,以反馈自己学习之效。
吟诵教学还有一个空间——活动课空间。语文教学的改革中,人们已经注意到语文活动课的存在,并以此为实施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因此,吟诵教学同样的应该注意到吟诵活动空间的拓展!
传统的吟诵,的确是一种有效的诗歌学习方法,可是,它又确实销声匿迹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用旧观念从事吟诵教学,很可能就局限于吟诵理论的系统化教学,忽略了它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可以断言,离开了必要的吟诵活动,吟诵方法的掌握,还是非常有限的。
必须在更大空间,使学生在各种吟诵活动中,巩固已有的吟诵知识,并将它转化为吟诵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捶打夯实,非通过活动不可。
但是,仅仅将吟诵工具化,能力化,也是不够的,因为吟诵活动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吟诵,让诗歌的人文因素和审美因素得以结合,用声音使之形象化,让学生从有声化的诗歌教学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笔者觉得应该提倡的是着眼于学生审美感受的吟诵活动。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用思想性带动艺术性,让学生在吟诵活动中,感受到特别美好的审美意境。
登台吟诵的部分同学,在吟诵排练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当他们站在台上引吭高歌时,又是有效的吟诵推广。吟者、听着都或多或少地获得了一种对诗歌的直接体验,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内心冲动。一种有声无形的吟诵声波,推向全场,形成诗歌的意境和气场,促成双方心理脉搏的共振!而经常性的吟诵活动,会将这一时的共振,推向稳定,内化成古诗词学习的内驱力。
我们的实践没有停止,我的思考在向纵深发展,常思常忧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更多的教师,爱学、愿学吟诵?如何让刚刚开启的吟诵教学的航船,持续航行?还有……我们的实践没有停止,我的思考在向纵深发展,常思常忧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更多的教师,爱学、愿学吟诵?如何让刚刚开启的吟诵教学的航船,持续航行?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