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1.01k Views
貧窮、失業與所得分配: 問題與對策. 林萬億 (行政院政務委員/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95.10.28. 一、貧窮的測量. 所得或資產低於「貧窮線」 ( poverty line ),或貧窮門檻( poverty thresholds )、貧窮水準( poverty level )、貧窮指數( poverty index )、最低生活費標準以下的國民稱貧窮人口。至於「什麼是貧窮線」,各國界定方法不一。通常有兩組概念: 1. 絕對貧窮線 2. 相對貧窮線. (一)絕對貧窮線( absolute poverty line ).
E N D
貧窮、失業與所得分配:問題與對策 林萬億 (行政院政務委員/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95.10.28
一、貧窮的測量 所得或資產低於「貧窮線」(poverty line),或貧窮門檻(poverty thresholds)、貧窮水準(poverty level)、貧窮指數(poverty index)、最低生活費標準以下的國民稱貧窮人口。至於「什麼是貧窮線」,各國界定方法不一。通常有兩組概念: 1.絕對貧窮線 2. 相對貧窮線
(一)絕對貧窮線(absolute poverty line) • 指以固定的概念所定義的低實質所得(或支出)水準。例如,美國的貧窮線是由社會安全總署(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的歐珊斯基(Orshansky, 1969)於1964年所計算出。歐珊斯基的貧窮線算法分為三個步驟:依農業部所發展的「經濟飲食攝取」(economy diet)為據,計算出不同性別與年齡的每一個人每週所需飲食預算,再計算不同家庭組成(包括性別與年齡)與家庭大小所需飲食預算,依據飲食消費占家庭支出的比率(約三分之一)還原算出美國家庭最低維生水準所得。
(一)絕對貧窮線(absolute poverty line)(續) • 2004年美國有12.7%的窮人。 • 2006年4口之家貧窮門檻為2萬美元。(1口之家9,800美元,2口之家13,200美元,3口之家16,600美元。) • 世界銀行以每月低於1美元的生活費為貧窮門檻。 • 台灣以去年平均每人消費支出的60%作為貧窮線。 • 2006年台灣省最低生活費為9,210元,台北市14,337元,高雄市10,072元,連江縣6,500元。
(二)相對貧窮線(relative poverty line) • 是指在特定期間或國家比較上,實質所得水準會因低所得(或支出)的切割點而變化。例如,歐洲聯盟以國民平均所得的60%,作為貧窮線。據此,貧窮人口的實質所得水準是隨著國民平均所得而變動。 • 以德國為例,2003年每月938歐元,4口之家為1969.8歐元;據此,2004年約有16%貧窮人口,1.9%屬極端貧窮人口(占國民平均所得的40%以下)。 • 依此計算,美國約有24%窮人。
圖:美國加州洛杉磯的無家可歸者,住在鐵路旁的紙板屋中。圖:美國加州洛杉磯的無家可歸者,住在鐵路旁的紙板屋中。 2006年洛杉磯的房價平均每戶56萬4,430美元。
圖:無家可歸者人數眾多 是美國社會貧富不均 的最佳寫照
圖:無家可歸者是全球富裕國家城市的共同現象圖:無家可歸者是全球富裕國家城市的共同現象 (法國尼斯街頭的無家可歸者)
二、貧窮的原因 • 失業 • 低教育水平或低技能 • 缺乏工作倫理 • 事業經營不善致負債超出可承擔範圍 • 財務管理不當 • 失依:孤兒、寡婦、孤獨老人 • 主要家計負擔者入獄或重病 • 家人罹患重病,醫療費用負擔沈重 • 精神疾病或身心障礙 • 藥物濫用或酗酒 • 重大災難 • 犯罪或更生保護人 • 所得分配不均
三、貧窮的影響 • 行為問題:低自尊、人際技巧不足、自卑、低抱負水平 • 健康問題:營養失調、疾病 • 低學業成就:中輟、低教育水平、過早教育分流、數位落差 • 住宅窳陋:貧民窟、缺個人隱私、擁擠、住宅設備差、無家可歸 • 道德風險:賣淫、投機、過早性關係、人口販運、販毒 • 社會不安:偷竊、搶劫、綁架、恐怖主義 • 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政治權力低、社會疏離、居住隔離、教育隔離、種族隔離、文化排斥、階級對立
圖:香港的都市違章建築區 與高級住宅區的對照 圖:香港的都市違章 建築區與高級住 宅區的對照
圖:捷克斯拉夫共和國 Chanov地方的族群集中 的貧民住宅(ghetto)
圖:南非開普敦(Cape Town)近郊的違章建築區(Shanty town)
表1 家庭電腦普及概況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94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512&CtUnit=354&BaseDSD=7
表2 上網際網路普及概況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94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h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512&CtUnit=354&BaseDSD=7
四、我國的貧窮問題現況 表3 我國低收入戶戶數與人數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內政統計年報,頁28-31與頁278-280。
圖 : 台 北 市 的 遊 民 圖:台北市平安居發 便當給龍山寺附 近的遊民
圖:台北市平安居的 工作人員發便當 給遊民 圖:創世人安基金 會工作人員在 三重提供午餐 給遊民
圖:聖母聖心會 的修女在街 頭協助台北 市的遊民 圖:平安居的 老外志工 在關懷台 北市的遊 民
五、失業的定義(1) 1.失業者(失業人口):凡在資料標準期內,年滿十五歲以上同時具有 (1)無工作; (2)隨時可以工作; (3)正在尋找工作等三項條件者稱為失業者。 下列之勞動力屬之: (1) 尋找有酬工作而尚未獲工作者,包括: a.過去從事有酬工作,現已離開其工作崗位,正在尋找有酬工作者; b.過去尚未從事有酬工作,初次尋找工作者; c.過去係雇主、無酬家屬工作者,或已退休之工作者,而正在尋找有酬工作者。 (2) 現未工作,正在等待恢復原有工作而未獲得報酬之暫時解雇(Lay-off)者。 (3) 現未工作,但已覓妥新工作,或自己籌建經營事業,將在30內開始工作或營業,而現無報酬者。
五、失業的定義(2) 2.失業率:指失業者占勞動力之比率 失業率之計算方法如下: 月失業率:資料標準週之失業人數/資料標準週之勞動力×100。 (式中資料標準週係以每月含有十五日的一週資料為準)。 年失業率:全年平均失業人口/全年平均勞動力×100。 (並非以12個月之失業率除以12計算)。
六、失業的性質 • 結構性失業:由於經濟結構改變使得某些類型之工作消失,而使失業者對新創造之工作機會又缺乏技能可以勝任,這種失業謂之結構性失業。例如生產技術改變、市場變化等所造成的失業。 • 摩擦性失業:由於勞動市場中某些機能不完全,使得適合空缺職位之失業者無法立即就業,而仍舊處於失業狀況,稱為摩擦性失業。 • 季節性失業:由於氣候或產銷習慣等影響,使得部份生產活動呈現季節性變動,從事此類工作的勞動者,無法在一年內經常都有工作,這種失業謂之季節性失業。 • 景氣失業:由於經濟景氣循環至衰退或蕭條時期,有效需求不足,社會對商品及勞務之需要減少,因而發生解僱員工之現象,這種失業謂之景氣性失業,亦謂循環性失業。
七、失業的原因 • 工作技能不足 • 學歷低 • 就業資訊不足 • 就業工具不足(如交通工具、設備、資金) • 懶惰 • 工作習性不利就業 • 家庭照顧負擔 • 身心障礙或健康條件差 • 就業機會減少:自動化、產業外移 • 外勞就業競爭 • 勞動條件差(天候差、低薪、不安全、辛苦) • 經濟蕭條
八、失業的成本 • 低自尊 • 犯罪 • 自殺 • 健康條件差 • 人口販運、賣淫 • 弱化工會 • 懶惰 • 家庭破碎 • 低教育投資 • 保護主義
圖:2006年全球失業率分佈圖 說明:深藍表示0-5%,藍5-10%,淺藍10-15%,靛藍15-20%, 粉紅20-30%,淺紅30-40%,紅40-50%,深紅表示50%以上, 灰色表無資料。
九、我國的失業問題(1) 單位:% 表4 台灣的失業率按年齡層分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人力資源統計年報。
九、我國的失業問題(2) 表5 台灣的勞動力參與率與失業率 單位:%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人力資源統計年報。
九、我國的失業問題(3) 表6 台灣的平均失業率與原住民失業率之比較 資料來源:1.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報告(88-94年)。 2.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台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88-94年)。 註:台灣地區勞動力資料不含現役軍人,原住民勞動力資料則包含現役軍人,原住民勞參率前者為包含 現役軍人,後者不含現役軍人。
九、我國的失業問題(4) 表7 94年低所得家庭就業情形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94年、84年。
所得累積百分比(%) Y 完全均等分配直線 距離愈遠,係數愈大,分配愈不均 戶數累積百分比(%) X 十、所得分配的計算 圖1 所得分配計算 國際間常用所得分配指標 一、家庭所得五等分位法: 最高20%家庭可支配所得 最低20%家庭可支配所得 二、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 對角線與曲線間的面積 對角線以下之三角面積 ※倍數愈大,所得分配愈不均; 倍數愈小,所得分配愈平均。 • 曲線與對角線距離愈遠,係數愈大, 所得分配愈不均。
十一、我國所得分配的趨勢 圖2 我國所得分配趨勢 五分位所得分配差距倍數 吉尼係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94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十二、所得分配的國際比較(1) 新加坡 香港 所得分配差距倍數 美國 南韓 台灣 日本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註:本表資料為各國官方發布數字,各國家庭所得內涵不同, 不具嚴謹比較基礎。
十二、所得分配的國際比較(2) 國際比較分析 • 如以表示所得分配狀況之吉尼係數來看,我國吉尼係數(0.34,2005年)雖較OECD國家的平均(0.308,2000年)略高,但較南韓(0.35,2000年)、新加坡(0.48,2000年)、香港(0.53,2001年)等亞洲鄰近國家為低,亦較美國(0.39,2003年)為低。國際間衡量所得分配問題,通常以吉尼係數 0.4 作為警戒值,顯示我國所得差距尚屬適中 。 • 相較於OECD高社會福利支出國家,由於我國的租稅負擔率相對偏低甚多,社會福利支出規模亦較小,但亦較少發生這類國家所面臨的高社會福利所導致的政府財政衝擊。根據OECD之統計,OECD高社會福利支出國家的租稅負擔率(賦稅收入占GDP的比率),普遍均較我國的 13.6%(2004年)高出甚多。但畢竟社會福利措施並不是解決所得分配問題的唯一手段,積極促進弱勢群體的就業,更能發揮正面的效果 。
十二、所得分配的國際比較(3) 表8 OECD國家吉尼係數(2000年) 註:澳洲為1999年資料,奧地利及希臘為2001年資料,德國、盧森堡、紐西蘭及瑞士為2001年資料,台灣的資料分別為1985年、1995年及2004年。 資料來源:Society at a Glance: OECD Social Indicators - 2005 Edition.
十三、影響所得分配的制度因素 • 一般而言,影響貧富差距的制度性因素包括: • 所得分配差距會隨經濟成長、產業結構轉型而逐漸擴大。 • 協助弱勢者就業的機制。 • 教育資源對弱勢者之可近性,以及弱勢者向上流動之能力。 • 移轉性收支對所得重分配的效果。 • 社會安全網的機制。
經濟 發展 黃金三角 • 經濟持續發展,國民所得及社會整體財富不斷擴增,支撐社會福利與優質生活的需要。 • 兼顧社會公義,確保弱勢生活,消弭階級對立。 • 建構良好的生態、人文環境,改善人民生活,實現生活、生產與生態的「三生」社會。 美麗台灣 社會 公義 環境 人文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1) 圖4 永續社會的黃金三角
黃金三角思維下改善 貧富差距的策略架構 三大主軸 五大策略 政策重點 實施最低稅負制度 進行租稅改革 確保租稅 公平 • 社會福利政策 • 已推動各項社福津貼措施(敬老 • 福利津貼、老年農民津貼…) • 推動中措施: • 建立國民年金制度 • 修正勞工保險條例 • 規劃長期照顧制度 強化社會安全網 強化弱勢 群體照顧 提供弱勢者 教育資源可近性 擴大弱勢群體就業機會 就業政策(最佳策略) -持續推動產業、勞動相關政 策,促進弱勢勞工就業 -促進服務業發展 -加強教育與職訓 促進經濟 穩健發展 調整產業結構,創造就業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2)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3) • (一) 改善所得分配的意義 • 主要係要將低所得家庭的生活水準提升上來,而不是要將高 • 所得家庭的生活水準拉下。因此,加強照顧弱勢群體,應是縮 • 小貧富差距政策的主要精神。 • (二)策略方法 • 1.從產業發展多元化、提升人力資源素質、促進就業、強化社 • 會安全體系,以縮小所得差距。 • 2.發展鄉村在地型的特色產業,開創在地的新工作機會,以解 • 決城鄉與地域所得不均問題。 • 3.檢討外勞政策,保障本國弱勢勞工就業機會與相關工作條 • 件。 • 4.政府結合民間資源,建立優質普及之托育與課後照顧系統, • 強化對弱勢家庭學生的補救教學,擴大辦理減免學費措施, • 提高弱勢家庭學生的就學機會與品質。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4) 5.減少國家資源分配之城鄉差距,以平衡各區域的公共服務設施之 數量與品質,消除區域不正義。 6.檢討社會保險體系因職業身分不同而有之給付明顯差距;同時檢 討社會救助措施,建立適當的需求評估與資產調查機制,避免按 福利身分別決定是否得到補助。 7.政府應統整社會福利資源,整合社會福利服務體系,透過單一窗 口連續服務等方式,建立協助弱勢者的有效機制;並充實社工人 力資源,提昇服務品質。 8.落實量能課稅,公平租稅負擔,檢討諸如員工分紅配股課稅、證 券交易所得課稅與兩稅合一等資本所得稅負問題,以促進賦稅公 平與社會正義。 9.制訂促進婦女就業政策,排除婦女就業障礙;鼓勵婦女微型創 業,短期內達成女性勞參率超過50%為目標,以提高婦女經濟自 主能力。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5) 圖5 近年來失業改善對所得差距縮小的影響 資源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人力資源統計月報」。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6) 圖6 所得轉移機制 移轉效果 單位:倍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http://fies2.tpg.gov.tw/result.asp)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7) 表9 政府移轉收支效果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表10主要國家社會福利支出占GDP比率(%)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8) 說 明: (1)中華民國2000年係指民國88年下半年及89年度,為一年半資料。 (2)美國社會福利支出僅指聯邦政府支出。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http://win.dgbas.gov.tw/dgbas03/bs8/world/swe.htm。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9) 表11 各項社會福利津貼措施 資料來源:各業務主管部會部會,經建會彙整。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10) 單位:萬人/億元 表12各類政府津貼發放概況 附 註:1. 開辦時間: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82年7月;老年農民福利津貼,84年6月;「敬老福利生活津貼」暨「原住民敬老福利 生活津貼」,91年1月;榮民就養給與,56年6月。 2.*()中數字為占65歲以上人口比率(%),若加計65歲以上領取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或軍公教退休(職)金者,合計受惠 人數占全體老人九成餘。 資料來源:內政部、行政院退徐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勞工保險局。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11) 表13 各國(地區)賦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 說明:賦稅負擔率為賦稅實徵淨額占GDP比重。 附註:*我國2000年係指1999年下半年與2000年。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十四、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對策(12) 表14 各國(地區)賦稅負擔率(含社會安全捐) 說明:我國社會安全捐係指企業及家庭各項社會保險支出。 附註:*我國2000年係指1999年下半年與2000年。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