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906 Views
3 、白细胞的作用. 吞噬作用 免疫作用 组织损伤. ( 1 )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 吞噬细胞种类 : N 、巨噬细胞、 E 有吞噬能力弱。 炎细胞的种类、形态功能及意义. ① 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 microphages ) 来源:血 形态 碱性磷酸酶 功能: 吞噬 溶蛋白酶 吞噬素 溶菌酶
E N D
3、白细胞的作用 • 吞噬作用 • 免疫作用 • 组织损伤
(1)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 吞噬细胞种类 : N、巨噬细胞、E有吞噬能力弱。 • 炎细胞的种类、形态功能及意义
①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microphages) • 来源:血 • 形态 • 碱性磷酸酶 • 功能: 吞噬 溶蛋白酶 • 吞噬素 • 溶菌酶 • 意义: 急性炎症早期 • 化脓性炎症
②巨噬细胞:(marcophage) • 来源:血中大单核细胞 • 组织内巨噬细胞 • 形态:多核巨细胞 异物巨细胞 • 郎罕氏巨细胞 • 类上皮细胞 • 泡沫细胞 • 功能:吞噬细菌、异物、组织碎片
意义:① 急性炎症后期 • ② 慢性炎症 • ③ 非化脓性炎症 • ④ 病毒感染 • ⑤ 寄生虫感染 • ⑥ 菌未杀灭、繁殖、随巨细胞游走、 扩散
③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来源:血及局部淋巴组织 形态: 功能:T细胞:细胞免疫 B细胞 浆细胞 体液免疫 意义:① 慢性炎症 ② 病毒性炎症 ③ 迟发型变态反应
④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leukocyte) 来源: 形态: 功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意义:① 炎症消退和病灶痊愈 ② 变态反应 ③ 寄生虫感染
吞噬过程:识别和附着、吞入、杀伤和降解 • ①识别和粘着(recognition and attachment) • 调理素(opsonin):增强吞噬功能。Ig-Fc段、C3b • 调理素化(opsonization):细菌等颗粒状物与含调理素的血清接触并被包裹。
②吞入(engulfment): 伪足 包围 吞入 吞噬体 吞噬溶酶体 杀伤降解 • *Fc受体附着于调理素化的颗粒可引起吞入;C3受体不能引起吞入,但当C3受体被FN、LM激活后才引起吞入
③杀伤和降解(killing or degradation) • 依赖氧机制 • a) 吞噬的细菌主要被具有活性的氧代谢产物杀伤。(次氯酸HOCl——强氧化剂和杀菌因子) • b)H2O2-MPO-卤素物是中性粒细胞最有效的杀菌系统 • 此机制对细菌、真菌、原虫、支原体、蠕虫和病毒均有杀伤效应
不依赖氧机制 • BPI蛋白、溶菌酶也有杀伤病原体作用。阳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细胞毒素作用。 (2)免疫作用——L、M、NK (3)组织损伤: 溶酶体酶、活性氧代谢物、损伤介质— —组织细胞损伤
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 (1) 吞噬作用 (2)免疫反应作用 T、B淋巴细胞 浆细胞:产生抗体 巨噬细胞:处理抗原信息 (3)组织损伤 溶酶体酶 氧源性代谢产物 介导 内皮细胞、组织损伤 花生四烯酸
二、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 概念:介导参与炎症反应的化学和生物因子 称为炎症介质 功能: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 趋化作用、发热、头疼 种类:内源性:细胞源性 血浆源性 外源性:细菌及其代谢产物
(一)炎症介质的一般特点 • 1.来源于细胞和血浆 • 2.通过受体介导发挥作用 • 3.可使靶细胞产生第二级炎症介质 • 4.一种介质可作用于一种或多种靶细胞 • 5.存在时间短,迅速灭活 • 6.有潜在的致损伤能力
(二)主要炎症介质及作用 • 1.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 (1)血管活性胺(vascular amines): Histamin\5-HT。 • histamin • ①来源:肥大细胞、嗜碱C、血小板 • ②脱颗粒刺激物: • ③作用:细动脉扩张和细静脉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对E有趋化作用。
5-HT(serotonin) • ①来源:血小板、肠嗜铬细胞 • ②释放刺激因素: • ③作用:类似组胺
(2)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PG、LT、脂毒素 • (arachidonic acid AA)代谢途径
1)前列腺素(prostagladin,PG): PGD2、PGE2 作用: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发热、疼痛(PG) • 2)白细胞三烯(leukotrene,LT): LTC4、LTD4、LTE4 作用: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LTB4)血管收缩、支气管痉挛及血管通透性增加(LTC4、D4、E4)
3)脂毒素(lipoxins) • 作用:抑制N的粘附和趋化作用 • 刺激血管扩张(LXA4)
(3)WBC产物及溶酶体成分 • 1)活性氧代谢产物(超氧负离子、过氧化氢、羟自由基) • ①来源:N、M • ②作用:与NO结合形成活性氮中间产物,因NO释放量不同而作用有差别。
2)溶酶体成分(弹力蛋白酶、胶原酶、组织蛋白酶)2)溶酶体成分(弹力蛋白酶、胶原酶、组织蛋白酶) • 作用:增加血管通透性和化学趋化性 组织破坏作用 • (4)细胞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 1)细胞因子(cytokine) • ①来源:激活的L、M(主要),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 • ②分类(根据功能和作用):
调节淋巴细胞的CK,调节淋巴细胞激活、生长和分化:IL-2、IL-4(促LC生长)、IL-10、TGF-β(免疫反应负调节) • 调节自然免疫的CK:TNF-α、IL-1β、IL-6、INF-α和INF-β • 激活巨噬细胞的CK:INF-γ、TNF-α、TNF-β、IL-5\10\12 • 刺激造血的,调节WBC生长、分化:IL-3、IL-7、CSF、干细胞因子 • IL-1和TNF是介导炎症的主要细胞因子
2)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 IL-8、MCP、淋巴细胞趋化蛋白 (5)血小板激活因子(PAF) • 来源:肥大细胞、嗜碱性C、N、M、内皮C、血小板等
作用:参与炎症的多方面过程 • 影响血流动力学改变 • 增加血管通透性 • 促进WBC与内皮细胞粘附 • 影响趋化作用 • 促WBC脱颗粒 • 刺激WBC和其他细胞合成PG和LT
(6)一氧化氮(NO) • ①来源: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一些特定的神经细胞 • ②生成与调控:eNOS\nNOS\iNOS • 细胞内钙增加激活eNOS\nNOS • CK(如TNF-α、INF-γ和其他)激活巨噬细胞内iNOS • NO通过c-GMP介导以旁分泌途径作用于靶细胞。
③作用: • 作用于平滑肌,血管扩张 • 抑制血小板粘着、积聚 • 抑制肥大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 • 调控WBC向炎症灶集中
(7)神经肽(P物质) • ①来源:肺和胃肠道的神经纤维 • ②作用: • 增加血管通透性(P物质) • 传递疼痛信号、调节血压、刺激免疫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的分泌作用
2、血浆中的炎症介质 (1)激肽系统(kinin system): 缓激肽(bradykinin) • ①激活:Ⅻ因子、胶原、基底膜接触可激活该系统 • ②作用: • 增加血管通透性 • 促进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引起疼痛(皮下注射)
(2)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C3a C5a(过敏毒素---anaphylatoxins) 补体激活因素: • 作用(C3a,C5a): • C3a,C5a血管扩张、增加血管通透性 • C5a激活花生四烯酸脂质氧化酶途径,促N、M进一步释放炎症介质
C5a作为N、M的趋化因子,激活N表达整合素,促进N与内皮细胞粘着C3 b具有调理素作用,增强N、M的吞噬活性 (3)凝血系统(clotting system)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ibrinalytic system)
激活:Ⅻ因子 作用: 诱导血管通透性升高和对白细胞趋化作用。
四、急性炎症的形态学类型 1.Serous inflammation(浆液性炎症):主要成分为血清,急性炎症早期。 部位 疏松CT 蚊虫叮咬—炎性水肿 感冒早期—浆液性卡他 粘膜 浆膜 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胸水) 皮肤 烫伤——水泡 后果:吸收;大量积液,压迫器官
2. fibrinous inflammation(纤维素性炎症) • 病因: • 部位: • ①粘膜:喉、气管粘膜——白喉 • 大肠粘膜——细菌性痢疾 ☆假膜性炎症,假膜(pseudomembranous inflammation /pseudomembrane)
②浆膜: 胸膜纤维素性胸膜炎
心外膜—纤维素性心外膜炎 • ☆绒毛心(Cor Villosum)
后果(结局) ①溶解吸收:如大叶性肺炎。 出血;阻塞支气管、窒息 ②粘膜表面的假膜脱落:溃疡、 ③浆膜机化、粘连:如盔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