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420 Views
運用資訊科技互動學習 及 互聯網教育. 梁文威博士 資訊科技教育 2010 年 10 月 14 日. 1. 數碼年代 - 新的生活模式. WWW / Google / Yahoo Smart Phone / i-Pad / Kindle SMS/ Facebook / Twitter MP3 / MP4 / You Tube Bluetooth / WiFi / GPS On-line Game / Wii Wikipedia / Blog
E N D
運用資訊科技互動學習 及 互聯網教育 梁文威博士 資訊科技教育 2010年10月14日 1
數碼年代 - 新的生活模式 • WWW / Google / Yahoo • Smart Phone / i-Pad / Kindle • SMS/ Facebook / Twitter • MP3 / MP4 / You Tube • Bluetooth / WiFi / GPS • On-line Game / Wii • Wikipedia / Blog • Digital Natives 2
培育在 Z-世代成長學生的重點 • 善用網絡工具及文化 (資訊爆炸…建構知識) • 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 (具審慎、判斷、解難及決策能力) • 培養學生自發自主學習的興趣與能力 (使成為終身學習者) • 培育學生的多元智能和共通能力(如創意、協作、溝通…) • 預備在新世代中生活和工作(做個有貢獻的人) 3
運用資訊科技互動學習的優勢 透過資訊科技及電子媒體 • 提升學習興趣 • 促進各種學與教的策略,培育多元智能 • 建立學習社群 • 提供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 • 照顧不同學習能力及風格學生的需要 • 鼓勵終身學習 4
數碼年代 -學與教模式的轉變 E-Learning 5
迎接新挑戰 1.目標和策略 2. 善用資源 3. 教學模式多元化 4. 教師專業發展 5. 互聯網安全教育 6
自1998年開始至今,政府共推出三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計劃,投放資金超過72億港元自1998年開始至今,政府共推出三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計劃,投放資金超過72億港元 1.目標和策略 1998 - 2003 2004 - 2007 2008 - ??? 7
給予學校和學生的支援 學校 • 定期和非定期撥款 • 完善資訊科技設施 • 中央技術支援 教師 • 網上學與教資源庫 • 發展多元化的學與教的模式 • 教師專業發展 學生及家長 • 資訊素養 (互聯網安全) • 為有需要學生提供電腦(循還再用)和免費上網服務 8
「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小組」報告 (2009年) • 確立目標- 學生對資訊科技的知識、能力、態度及價值觀 (資訊素養)的要求 • 考慮學校的優勢及學生的能力 • 協調各科、創造課程時間與空間 • 加強在學校推行電子學習 9
每間課室和特別室(例如:音樂室或實驗室) 均安裝至少一台連上互聯網的電腦、液晶投影機及屏幕 每間學校設有電腦室供學生上課之用,一般情況為一人一機 部分增設互動電子白板(Interactive Whiteboard)、實物投影機、平台式掃描器及雷射印表機等,以供課堂教學之用 一般學校均設有學習管理系統(例如 e-Class 或 myIT-School ) ,向學生提供課後支援,也可作收集學生習作和網上評估之用 2. 善用資源 10
運用各類電子工具及學習平台 • 圖書館裝設可連上互聯網的電腦,供學生搜尋網上資訊之用 • 每間學校均設有多台不同功用的伺服器,內聯網的主幹多為光纖,部分學校的光纖網絡伸延至所有課室 • 所有學校均有WiFi上網設施 • 可考慮增添移動電子工具 (UMPC/Netbook/Smart Phones) • 善用互聯網及內聯網 11
課程為本資源庫 • 搜羅並推介合用的網上資源,讓教師和學生使用 • 小一至小六年級中、英、數、常四個科目的資源庫已於上學年完成 以電子學習資源增潤教學內容(教育城,教科書的電子資源,每日一編,明報通識網等) http://www.hkedcity.net/edb/teachingresources 12
3. 發展多元化的學與教模式 • 直接傳授知識、具趣味及啟發性內容 利用電子資源、開放源碼資源、相片、短片、動畫、遊戲、數碼藝術、數碼音樂 • 互動式協作學習、共同建構知識 網上Web 2.0 工具 - 網誌(blog)、維基(wiki)、播客(podcast)、影片分享(如 YouTube)、網上社群(如Facebook) Google docs & Google sites / Microsoft OneNote (包括文件、試算表、簡報和表格等工具)及免費網上協作平台 wiki) 協作式寫作(Collaborative Writing) • 探究式學習、個人或小組研習 利用網絡探究進行專題研習的網上平台(如WebQuest / ThinkQuest)用於小組專題研習(PBL) 、科學探究 (如 Google earth) • 延伸及實情學習 移動學習(電子導賞、電子定向遊蹤),遠程視像會議、野外考察 13
運用不同模式應用於各科的實例 • 語文科- 協作學習 活用Web 2.0網上協作工具網誌(blog)、維基(wiki)、播客(podcast) 、遠程視像會議(VC) • 數學科 - 移動學習 電子定向遊蹤 • 常識科 - 探究式學習 活用WebQuest 網上平台、野外考察 • 視藝科 - 直接傳授及學習知識 數碼繪圖、電子導賞 14
具成效的資訊科技教育案例互動平台 全港中、小學成功應用資訊科技於各科學與教的案例,供教師參考和借鑑 以電子工具嘗試創新教學模式 http://gp.edb.hkedcity.net/home 15
分為三大系列: 5. 教師專業發展 範式轉變、技能提升 • 教學法 • 科技運用 • 電子領導與資訊管理 16
教師培訓行事曆(TCS) 課程資料和報名參加 http://tcs.edb.gov.hk 17
5. 互聯網教育 影響 • 互聯網問題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極大影響 • 包括學習、情緒、社交、健康、犯罪問題 內容 • 認識問題,提高安全意識 • 建立正確價值觀、態度及習慣 • 懂得反思,作出明智判斷 範圍 • 學生 - 認識及防範互聯網可能帶來的問題 • 教師及社工 - 教育及建立學生正確的態度和習慣 • 學校 - 制訂相關教育計劃、指引及安排活動 • 家長 - 為子女提供適當引導,糾正子女的偏差行為 18
提防網絡陷阱 • 沉迷上網 • 網絡侵權 • 不良資訊 • 網上受騙 19
提防網絡陷阱 • 資料被竊 • 網絡欺凌 • 誤交損友 • 網絡保安 20
支援措施 • 宣傳單張 • 家長手冊 • 家長電子專遞、媒體 • 互聯網的教材套 • 安全上網資訊頻道 • 講座、活動 • 電話熱線 (今年九月) http://internetsafety.edb.hkedcity.net/ 21
引入互聯網安全教育 • 班主任節 (個人成長-網上交友、網絡欺凌) • 常識科 (認識資訊年代-不良資訊) • 電腦科 (網絡保安、侵權行為) • 跨科專題研習 (沉迷上網) • 課外活動 (互聯網科技大使) 需互相配合 22
面對電子世代的教學轉變趨勢 (總結) • 關心學生成長的需要 • 擴闊眼界、善用資訊科技與電子媒體 • 在各科中、協作訂立校本目標和策略 • 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習成效 • 努力推動、創意無限 謝謝!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