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1.2k Views
第四章 地球的結構. 本章目錄. 4-1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1.1 地殼的組成物質 4-1.2 地球內部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2 海洋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2.1 海底的構造 4-2.2 海洋的結構 4-2.3 海水的成分 4-3 大氣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3.1 大氣的結構 4-3.2 大氣的組成物質. 4-1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1.1 地殼的組成物質. 火成岩 : 由岩漿冷卻形成 沉積岩 : 由沉積作用形成 變質岩 : 由變質作用形成. 圖 4-2. ← 大屯火山群 : 安山岩火山外觀.
E N D
本章目錄 • 4-1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 4-1.1 地殼的組成物質 • 4-1.2 地球內部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 4-2 海洋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 4-2.1 海底的構造 • 4-2.2 海洋的結構 • 4-2.3 海水的成分 • 4-3 大氣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 4-3.1 大氣的結構 • 4-3.2 大氣的組成物質
4-1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組成物質4-1.1 地殼的組成物質 • 火成岩:由岩漿冷卻形成 • 沉積岩:由沉積作用形成 • 變質岩:由變質作用形成
圖4-2 ←大屯火山群:安山岩火山外觀 ↓澎湖群島:玄武岩,柱狀節理破裂面 百寶箱 4-1 動動腦 4-1
補充:火山的外觀 • 可分為: • 盾狀火山: 由熔岩流所構成,如夏威夷群島 • 錐狀火山: 火山碎屑物為主,如大屯火山群的紗帽山 • 複式火山: 火山熔岩和碎屑相間成層,如大屯火山群的 • 七星山、大屯山 • 資料來源 http://volcano.gl.ntu.edu.tw/
表4-1火成岩分類 按岩石圖可看放大圖 • 酸性(二氧化矽含量多)火成岩顏色較基性(二氧化矽含量少)火成岩淺 • 火山岩結晶顆粒較深成岩細
圖4-3 石灰岩洞穴由碳酸鈣沉澱所形成的鐘乳石
表4-2 沉積岩分類 • 沉積物顆粒大小比較:礫石>砂>粉砂>泥 • 砂為淺海沉積環境,而泥為深海沉積環境 按岩石圖可看放大圖
補充:差異侵蝕 • 烏來的突出砂岩 • 頁岩易受侵蝕,故砂岩較突出
補充:泥岩惡地形 • 曾文水庫密枝附近 • 泥岩夾薄層砂岩 • 寸草不生的惡地形
表4-3變質岩分類 • 變質岩分成葉理狀和非葉理狀 • 葉理狀變質岩依變質度分類 • 葉理特徵由表面構造判斷 • 非葉理狀變質岩依原岩成分分類 按岩石圖可看放大圖 百寶箱 4-2 動動腦 4-2
補充:廬山石板屋 • 由板岩組成屋頂 • 板岩為輕度變質岩
4-1.2 地球內部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遞特性,推導地球內部的結構和組成物質,將地球由內而外分成: • 地核:可分為液態的外地核和固態的內地核,成分為鐵鎳金屬 • 地函:可分為上部地函與下部地函,成分為橄欖岩等密度大的岩石 • 地殼:可分為花岡岩質大陸地殼與玄武岩質海洋地殼
圖4-4 • 古氏不連續面:分隔地函與地核 • 莫氏不連續面(莫荷面):分隔地殼與地函 • 震波低速帶:即是軟流圈 • 板塊即為岩石圈 動動腦 4-3
表4-4地球內部分層構造特性 • 大陸地殼的深度(0~35公里)和成分(花岡岩質) • 海洋地殼的深度(0~7公里)和成分(玄武岩質) • 地函的成分(橄欖岩質) • 外地核的成分(液態金屬) • 內地核的成分(固態金屬)
4-2 海洋的結構與組成物質4-2.1 海底的構造 • 利用聲納,自動側深儀,及衛星導航定位裝置,進行海底深度測量,繪製海底地形圖 • 例如若水中聲速為 1500 公尺/秒,而回聲來回為 6 秒鐘,則水深為 6/2×1500=4500公尺深
海底地形的分類 海底地形可分為 • 大陸邊緣:可細分為大陸棚,大陸斜坡,大陸緣積 • 洋底盆地:主體為深海平原,地表近水平狀態 • 中洋脊:綿延海底的山脈,為軟流圈玄武岩質岩漿噴出的位置
圖 4-6 各大洋的洋脊分布且洋脊裂谷非連續 大西洋兩側對稱 太平洋洋脊偏東側
圖 4-7 • 大陸棚和大陸斜坡坡度不同 • 洋底盆地以平原為主 • 中洋脊的錯動處為轉形斷層
圖 4-8 臺灣附近的海底地形 • 西側和北側: 大陸棚 • 東側和南側: 大陸坡
4-2.2 海洋的結構 • 海洋的平均深度為 4000 公尺 • 分層依據為海水溫度變化:混合層、斜溫層、深水層 • 受波浪和洋流混合影響,混合層溫度較一致 • 低緯度分層較高緯度明顯 百寶箱 4-3
4-2.3 海水的成分 • 海水鹽度常因降水量或蒸發量等各地的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 • 例如河口區或赤道雨林區海水的鹽度較小。 • 高壓的副熱帶或中緯度地區海水的鹽度較高。 • 而1000 公尺以上的表層海水,受海面蒸發影響,愈接近海水表面的鹽度會愈大。 動動腦 4-4
圖4-11 赤道溫度高,密度小 中緯度(30度左右)鹽度大
圖4-12 • 氯化鈉含量最多,是海水鹹的原因 • 氯化鎂含量次之,是海水苦的原因 • 各地海水鹽度或有不同,但主要元素的組成比例接近定值 百寶箱 4-4
圖4-13 • 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較氧多 • 二氧化碳隨深度越深含量越多 • 表層的氧含量因植物行光合作用故較多
圖 4-14 • 黑潮因海底地形影響而造成湧升流 • 藍色圓區塊為湧升流區 • 湧升流可將深層海水的營養鹽帶到表層
4-3 大氣的結構與組成物質4-3.1 大氣的結構 • 大氣依溫度變化分層 • 大氣可分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和增溫層 • 平流層的增溫是臭氧吸收太陽能量 • 大氣壓力隨高度增加持續減少 • 電離層約在距地面 50 公里以上的高空 動動腦 4-5
補充:臭氧的生成 • 高層大氣中的氧分子(O2)吸收紫外線,分解成活潑的氧原子(O),再與鄰近的氧分子反應生成臭氧: O2+h → O+O h 為常數, 為電磁波的頻率 O+O2 → O3
補充:臭氧的分解 • 臭氧也會因受強烈紫外線照射而分解,生成氧原子和氧分子,或是與活潑的氧原子作用形成氧分子: O3+h → O2+O O3+O → O2+O2 • 臭氧也會和氯原子反應而分解。 O3+Cl- → O2+ClO- ClO-+O → Cl- +O2
4-3.2 大氣的組成物質 • 固定成分:指氣體在大氣中組成比例不易隨時間和空間有太大變化者 • 通常固定成分的比例高 • 變動成分:水氣,二氧化碳和臭氧等
圖 4-16 • 黃色箭頭為短波入射 • 紅色箭頭為長波輻射 • 溫室效應為地球產生保溫作用
圖 4-17 • 火山爆發 • 氣懸膠柱 • 氣懸膠擴散 • 減少太陽光入射 百寶箱 4-5
圖 4-18 • 1991年菲律賓賓那土波火山噴發大量火山灰一景
參考文獻-1 1. 王崇岳(1978),天氣學(上、下),正中書局,共721頁。 2. 呂銀山(1994),臺灣的天氣,聯經出版社,共163頁。 3. 何春蓀(1993),普通地質學,第三版,五南圖書公司,共751頁。 4. 何春蓀(1986),臺灣地質圖,中央地質調查所,掛圖。 5. 何春蓀(1993),臺灣地質圖說明書,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89頁。 6. 林元智(1997),雲與天氣,渡假出版社,共200頁。 7. 莊文星(1993),臺灣之火山活動與火成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共300頁。 8. 陳文山(1997),岩石入門,遠流出版社,共136頁。 9. 陳民本(1991),臺灣四周之海底地形與資源,行政院國科會,共30頁。 10. 陳正宏(1990),臺灣的火成岩,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37頁。 11. 陳汝勤、莊文星(1995),岩石學,聯經出版社,共444頁。 12. 陳肇夏編(1988),臺灣的地質現象,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05頁。
參考文獻-2 13.陳肇夏編(1996),臺灣的地質現象,第二集,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71頁。 14.陳汝勤、林斐(1990),臺灣附近之海洋地質,中央地質調查所,共79頁。 15.J Farndon著,蘇秋萍譯(1995),揭開地球的奧秘(How the Earth Works),正傳有限公司,共192頁。 16.柳中明、楊之遠、彭立新、錢正安(2001),沙塵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大陸沙塵暴對臺灣地區空氣影響與預測研討會,臺北。 17.徐啟運、胡敬松(1996),我國西北地區沙塵暴天氣時空分布特徵分析,中國沙塵暴研究,11-15。 18.楊之遠、李侃翰、柳中明(1997),長程輸送黃沙與本地污染之空氣品質監測比較─西元1995年3月12?16日資料分析,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會誌第20期,1-38。
國內網路資源-1 1.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http://www.geo.ncu.edu.tw 2.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暨地球物理研究所:http://www.gep.ncu.edu.tw 3.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暨大氣物理研究所:http://www.atm.ncu.edu.tw 4. 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http://www.csrsr.ncu.edu.tw 5.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http://www.earth.sinica.edu.tw/ 6. 中央地質調查所:http://www.moeacgs.gov.tw/ 7. 中央氣象局 :http://www.cwb.gov.tw/ 8. 中國地質學會:http://geolsoc.gl.ntu.edu.tw
國內網路資源-2 9.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所:http://atmos.as.ntu.edu.tw 10.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所大氣研究資料庫:http://stdank.as.ntu.edu.tw 11. 臺灣大學地質學系所:http://www.gl.ntu.edu.tw 12. 臺灣大學地理學系所:http://www.geog.ntu.edu.tw 13.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http://www.oc.ntu.edu.tw/ 14. 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http://www.gcc.ntu.edu.tw/ 15. 國科會地球科學研究推動中心:http://gepref.gep.ncu.edu.tw 16. 國科會海洋科學中心海洋資料庫:http://www.ncor.ntu.edu.tw/odbs/ 17.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http://www.wranb.gov.tw/wranb_spring/index1.asp
國外網路資源-1 1.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da之火山世界:http://volcano.und.nodak.edu/ 2. 美國環保署溫室氣體相關資訊(EPA Global Warming):http://www.epa.gov/globalwarming 3. 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網站(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tmosphere Sciences Section):http://atmospheres.agu.org/ 4. 數位地球(Earth Today):http://www.nasm.si.edu/exhibitions/gal113/earthtoday/start.htm 5. 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lobal Climate Observing System): http://www.wmo.ch/web/gcos/gcoshome.html 6. 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http://www.noaa.gov 7. 守望地球環境網(United Nations System-Wide Earthwatch):http://earthwatch.unep.net/
國外網路資源-2 8. 全球保育監測中心(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er):http://www.unep-wcmc.org/ 9. 全球變遷資訊站(Global Change Electronic Edition):http://www.globalchange.org/ 10. 美國地質調查所:http://www.usgs.gov/ 11. 日本國土地理院:http://www.gsi.go.jp/ 12. 倫敦地質學會:http://www.geolsoc.org.uk/ 13.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http://www.hku.hk/earthsci/rock.html 14. 地球科學虛擬圖書館:http://www.geo.ucalgary.ca/VL-EarthSciences.html 15. OCESTA華人地球科學及技術協會:http://www.geo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