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525 Views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第一节 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机体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基本要素 ★ 血浆成分的量和质的正常 ★ 血细胞的量和质的正常 ★ 血管结构和 VEC 功能的正常 ★ 血液流变学的正. Ⅸ. 外源性凝血通路. TF. ★. Ca 2+. Ⅸa. VII VIIa. Ⅸa-Ⅷa-Ca 2+ -PL. ★. Ⅹa. Ⅹ. Ⅹa-Ⅴa-Ca 2+ -PL.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ⅩIII. ⅩⅢ a.
E N D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第一节 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机体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基本要素 ★血浆成分的量和质的正常 ★ 血细胞的量和质的正常 ★ 血管结构和VEC功能的正常 ★ 血液流变学的正
Ⅸ 外源性凝血通路 TF ★ Ca2+ Ⅸa VII VIIa Ⅸa-Ⅷa-Ca2+-PL ★ Ⅹa Ⅹ Ⅹa-Ⅴa-Ca2+-PL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ⅩIII ⅩⅢ a 纤维蛋白 多聚体 纤维蛋白单体
Ⅻ Ⅻa 内源性凝血通路 Ⅺ Ⅺa Ⅸa-Ⅷa-Ca2+-PL Ⅹa Ⅹ Ⅹa-Ⅴa-Ca2+-PL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ⅩⅢ ⅩⅢ a 纤维蛋白 多聚体 纤维蛋白单体
抗凝系统 ★ 体液抗凝系统 (1)血浆抗凝物质 (2)PC系统 (3)肝素 (4)纤溶系统
纤溶系统的激活与抑制 PAI α2-PI t-PA、u-PA, 凝血酶、Ⅻa 、 Ⅺa、 KK 纤溶酶原 纤溶酶 水解纤维蛋白(原)FDP 水解FⅤa 、ⅤⅢa 、Ⅻa 、凝血酶等
抗凝系统 清除促凝物质、凝血酶(原)、TF ★ 细胞抗凝系统 •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 肝细胞 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 合成PC、AT-Ⅲ、PLg等抗凝物质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DIC概念 在多种病因作用下凝血过程被 激活,广泛微血栓形成,同时继发 激活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以出血为 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DIC的诱因 严重感染、组织坏死、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肝硬化、脾切除等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对促凝物质和激活的凝血因子的 清除能力↓ 促进DIC发生
DIC的诱因 释放组织因子 肠源性毒物入血 抗凝血物质生成↓ (PC、AT-Ⅲ) ★肝功能严重障碍 凝血因子生成↓ (I、II、V、VII等) 乳酸酸中毒
DIC的诱因 ★血液的高凝状态: 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血液中凝血 物质↑和/或抗凝及纤溶能力↓,使血液 处于凝血活性显著增强而容易发生凝血 的状态,如妊娠、酸中毒等。
DIC的诱因 ★微循环障碍:血流淤滞、血细胞聚集、血液 粘度↑,促凝物质与凝血因子大量积聚 ;缺 氧、酸中毒造成血管内皮损伤 ;肝肾清除促 凝物质与凝血因子能力↓。 ★纤溶功能降低:高龄、吸烟、糖尿病和妊娠 后期或过量使用纤溶抑制剂。
DIC的发病机制凝血被强烈激活(DIC的起始环节 ) ★ 严重的组织损伤: 外科创伤 组织因子 释放 产科疾患 DIC 恶性肿瘤
DIC的发病机制凝血被强烈激活(DIC的起始环节 ) ★广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表达TF XII因子激活 血小板粘附、聚集 激活凝血系统 DIC
DIC的发病机制凝血被强烈激活(DIC的起始环节 ) ★ 血细胞的大量损伤及激活 红细胞破坏→释放膜磷脂和ADP↑; 白细胞破坏→大量TF入血 ; 血小板活化→释放PF3、ADP、 5-HT、TXA2等 ;
DIC的发病机制凝血被强烈激活(DIC的起始环节 ) ★ 其它激活凝血过程的途径: 急性胰腺炎:胰蛋白酶水解凝血酶原;释放TF。 恶性肿瘤细胞:表达TF,分泌促凝蛋白直接激活FⅩ。 羊水栓塞:颗粒物质及纤溶酶原激活物使血液迅速进入低凝 状态。 异常颗粒物入血:转移的癌细胞、内毒素、脂肪等。 外源性毒素入血:某些蜂毒和蛇毒可激活FⅩ、凝血酶原或纤 维蛋白原。
DIC的发病机制继发性纤溶激活 ★ 继发性纤溶激活的机制 凝血激活 Fbn、kk促进 PA释放 FXIIa 、FXIa 凝血酶、KK APC促进 PA释放 激活纤溶酶原
DIC的发病机制继发性纤溶激活 ★ 继发性纤溶激活在DIC中的作用 • 水解纤维蛋白(原)生成FDP; • 水解多种凝血因子; • 激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使 • 微循环血管扩张、通透性↑。
DIC的临床发展过程 ★ 高凝期:病因激活凝血系统,微循环中大量微血栓 形成。 实验室检查:凝血时间↓,血小板粘附性↑。 ★ 消耗性低凝期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继 发性纤溶激活。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和Fbg含量明显↓,凝血时间↑ ;部分病人有纤溶功能指标的异常。 ★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纤溶酶水解多种凝血因子和 纤维蛋白(原)。
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 出血 • 休克 • 脏器功能障碍 •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 出血 特点: 多发性出血 ,进行性加重;不易用原发病解释;常合并休克等DIC其它表现;常规止血药治疗效果欠佳。
★ 出血 机制: ① 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② 继发性纤溶亢进; ③ 血管壁损伤; ④ FDP 形成。
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 休克 特点:突然发生,不能用原发病解释; 休克的程度与出血的程度不相称; 早期出现器官功能障碍; 常规抗休克治疗效果差。
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 休克 机制① 广泛微血栓形成 ② 血管床容积↑ ③ 血容量减少 ④ 心功能障碍
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 脏器功能障碍 肺: 肺出血 肾: 肾皮质坏死,急性肾功衰; 脑: 多发性小灶性坏死; 心: 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衰; 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出血性坏死; 垂体: 垂体坏死。
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 这种贫血除具备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征外,外周血涂片中发现有某些形态特殊的变形的红细胞称裂体细胞,其外形呈盔甲形、星形、新月形等。
机制①缺氧、酸中毒使红细胞变形能力↓; ②纤维蛋白丝切割流动的红细胞 ; ③红细胞被挤压到VEC裂隙 ; ④补体、激肽、内毒素等对红细胞的损 伤作用。
RBC悬挂在纤维蛋白索上(扫描电镜,左2000,右5200)RBC悬挂在纤维蛋白索上(扫描电镜,左2000,右5200)
DIC的诊断原则 1.存在引起DIC的原发病; 2.存在DIC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和体征; 3.DIC的实验室检查依据:同时存在3项以上指标的 异常。 ①血小板数量减少(<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②血浆Fbg减少(<1.5g/L或进行性下降); ③凝血酶时间(TT):以正常血浆为对照,给待测血 浆中加入外源凝血酶, 观察其凝固的时间。
DIC的诊断原则 ④凝血酶原时间(PT):给待测血浆中加入外源性组织因子(兔脑、胎盘渗出液)和钙离子,测定血浆发生凝固所需的时间,DIC患者比对照延长3s以上; ⑤FDP片段检查:3P试验阳性、血浆FDP增多(>20mg/L)或D-二聚体(DD)升高; 3P试验:FDP的X片段可与纤维蛋白单体形成复合物→可阻止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而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中→它可使X片断与纤维蛋白单体分开→纤维蛋白单体可重新发生聚集,导致血液凝集。
DIC的诊断原则 即未凝血浆中加入鱼精蛋白后发生凝集,表示3P实验阳性。DIC患者3P实验阳性。 DD测定: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Fbn)的产物,只有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DD含量才会明显↑。 ⑥血浆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
DIC的防治原则 ★积极防治原发病 ★改善微循环灌流 :扩充血容量、解除血管 痉挛、抗血小板粘附、聚集等措施。 ★重建凝血和抗凝血间的动态平衡 (1)抗凝治疗:ATⅢ、肝素 ; (2)补充支持疗法:应用新鲜全血、血浆、 浓缩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制剂 ; (3)抗纤溶治疗; ★维持和保护重要器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