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372 Views
唐雎不辱使命. 《 战 国 策 》. 上海中学 赵昌美.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 训练学生朗读、翻译、复述能力。 2 、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 、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本文选自 《 战国策 · 魏策 》 。 《 战国策 》 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E N D
唐雎不辱使命 《 战 国 策 》 上海中学 赵昌美
学习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 训练学生朗读、翻译、复述能力。 2、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
时代背景: •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课堂思考: 1.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4.你喜欢唐雎吗?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 个人?
学习目标一: 学习要求: 1、自由阅读,读准语气与停顿。(5分钟) 2、小组内齐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5分钟) 3、组间PK读,评出最优小组。(3组PK)(8分钟 ) 熟练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二 : 学习要求: 小组内合作完成,然后质疑释疑,全班展示。(20分钟) 熟练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注意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标出有疑问的地方。
学习目标三: 1.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4.你喜欢唐雎吗?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习要求: 1、小组内讨论完成(5分钟) 2、小组展示、评价、补充。 (5分钟)
课堂小结: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开端] (第1段) 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 第二部分 [发展与高潮] (第2、3段) 具体叙写唐雎出使秦国的经过。 (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第三部分 [结局] (第4段) 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所“谕”之理,反衬唐雎出使胜利,点明主题。
结构图示 秦王 安陵君 以五百里易安陵 愿终守之弗敢易 (利诱之) (明辨之) 秦王 唐雎 逆寡人轻寡人 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 (盛气凌人) (从容答辩) 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 (武力恐吓) (针锋相对) 长跪而谢 挺剑而起 (折服) (不辱使命)
骄横狡诈 秦王 色厉内荏 人物性格 唐雎 爱国忠君 机智勇敢
当堂检测: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出使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派 请说之( ) 解释 说 秦王不说( ) 高兴 高可二黍许( ) 上下、左右 许 安陵君其许寡人( ) 答应 必为有窃疾矣( ) 一定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一定要 必 真的 若士必怒( )
以大易小 ( ) 交换 易 天下事有难易乎 ( ) 容易 大王加惠 ( ) 恩惠 惠 甚矣,汝之不惠 ( ) 聪明 免冠徒跣 ( ) 空,这里指光着 徒 徒以有先生也 ( ) 仅仅,只 以大易小,甚善 ( ) 好,好的 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 ( ) 擅长 善哉,吾请…( ) 应答之词,表示同意
古今异义词 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古义为 ,今义为 。) “于是” “因为” ⑵君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古义为 ,今义为 。) “听说” “用鼻子嗅” ⑶长跪而谢之 (古义为 ,今义为 。) “道歉” “感谢”
词类活用 ⑴公亦闻天子之怒乎? ( , 活用为 ,这里指 ) 怒 形容词 名词 发怒的后果 ⑵天下缟素。 ( , 活用作 ,原指 , 在这里意为 。) 缟素 名词 动词 白色的丝织品 “穿丧服” ⑶与臣而将四矣 ( , 活用为 , 这里意为 ) 四 数量词 动词 “成为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