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目錄. 鄭和 ( 西元 1371─1435 ) ,本姓馬小字三保,回族,雲南昆陽 ( 今併入晉寧縣 ) 人,祖、父均曾到伊斯蘭聖地麥加朝聖,故幼時瞭解外洋情況。 1381 年明軍入雲南時被俘入燕王府為宦官,後成為燕王朱棣親信, 1399 年燕王「靖難」,監軍有功,賜姓鄭,升內官監太監。.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1405 年命通使「西洋」率大小艦船百餘艘 27,800 人出長江口南下,奉兩年而返,前後七次奉使,歷時廿八年,先後到達東南亞、印度半島、波斯灣、阿拉伯半島、非洲東岸和紅海口,訪問三十餘國 。.

Download Presentation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平概述 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之原因 下西洋之成果 總結 目錄

  2. 鄭和 ( 西元1371─1435 ),本姓馬小字三保,回族,雲南昆陽 (今併入晉寧縣) 人,祖、父均曾到伊斯蘭聖地麥加朝聖,故幼時瞭解外洋情況。1381年明軍入雲南時被俘入燕王府為宦官,後成為燕王朱棣親信,1399年燕王「靖難」,監軍有功,賜姓鄭,升內官監太監。 生平概述

  3. 鄭和下西洋 1405年命通使「西洋」率大小艦船百餘艘27,800人出長江口南下,奉兩年而返,前後七次奉使,歷時廿八年,先後到達東南亞、印度半島、波斯灣、阿拉伯半島、非洲東岸和紅海口,訪問三十餘國。

  4. 原本國際威望平平 明太祖統治時期,著眼點主要放在穩定國內局勢,恢復和發展國內經濟上,忽視了主動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繫,因此與海外諸國的關係逐漸削弱,中國的國際威望也跟著降低。 改變弱勢外交明成祖即位後,國力日趨強盛,史書記載他「遠慕唐宋賓服四夷之盛」,勢必想改變太祖以來的外交弱勢,於是力求在外交上有一番大作為,在海外諸國樹立華夏中國的崇高威望,從而達到萬國來朝的盛況,就成了明成祖追求的目標。鄭和下西洋,就是明成祖為實現這一目標所採取的重大舉措。

  5. 中國的世界秩序觀 作為東方的泱泱大國,中國很早就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世界秩序觀,即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是禮義之邦,而周圍則是落後的蠻夷之地。因此中國應該安撫四夷,並承擔起對他們進行教化、開導和幫助他們發展的責任,也就是所謂的「宣德化而柔遠人」。 同享太平之福 明初的統治者也是本著這種觀念,來製定對外政策的。派鄭和下西洋就是希望在海外樹立起中華禮義之邦的形象,表達明朝政府的友好誠意,從而達到與海外諸國「同享太平之福」的目的。

  6. 鄭和航海圖(部份)。鄭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時期的主要睦鄰外交措施。鄭和航海圖(部份)。鄭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時期的主要睦鄰外交措施。

  7. 鄭和船隊在海外的貿易,是以官方的朝貢貿易為主。這種「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並不計較實質利潤,而是為建立睦鄰的友好關係。儘管如此,鄭和船隊的貿易活動,對中國和西洋各國的經濟發展,還是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鄭和船隊在海外的貿易,是以官方的朝貢貿易為主。這種「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並不計較實質利潤,而是為建立睦鄰的友好關係。儘管如此,鄭和船隊的貿易活動,對中國和西洋各國的經濟發展,還是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當時的中國經濟還是以自給自 足的農業為主導,工商業雖然有不錯的發展,但是還沒有達到要去海外開闢市場的地步。 

  8. 宣德青花靈芝石榴尊。中國瓷器是對外貿易的主要輸出品之一。宣德青花靈芝石榴尊。中國瓷器是對外貿易的主要輸出品之一。

  9. 怕統治地位不保據說 靖難之役後,惠帝並沒有死,而是逃到海外,所以成祖要派心腹去海外搜尋,以免惠帝威脅他的統治地位。

  10. 南京明代故宮遺址。靖難之役,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其後皇宮失火,自此明惠帝便下落不明。南京明代故宮遺址。靖難之役,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其後皇宮失火,自此明惠帝便下落不明。

  11. 今人在南京設立鄭和紀念館,紀念鄭和的航海壯舉。今人在南京設立鄭和紀念館,紀念鄭和的航海壯舉。

  12. 鄭和遠航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之間的物資交流,同時也推動了南亞諸國的開發。鄭和遠航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之間的物資交流,同時也推動了南亞諸國的開發。 瑪瑙片

  13. 文化制度的外傳十五世紀初期,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程度較高、文化較發達的國家。鄭和所到之處,均向當地人民頒與中華曆法、圖書、冠服和度量衡器,宣揚中國的制度和文化,同時還將中國先進的手工業產品輸往西洋各地,加快了他們的發展步伐。文化制度的外傳十五世紀初期,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程度較高、文化較發達的國家。鄭和所到之處,均向當地人民頒與中華曆法、圖書、冠服和度量衡器,宣揚中國的制度和文化,同時還將中國先進的手工業產品輸往西洋各地,加快了他們的發展步伐。

  14. 鄭和遠航使中國與亞、非各國之間建立起經常而友好的聯繫,推動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相互了解。 隨行人員馬歡、費信和鞏珍根據所見所聞寫成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和《西洋番國志》三部著作,更是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使中國人對亞、非廣大地區的了解更加深入和精確。

  15. 移居南亞的華僑早在唐朝,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就有人遠涉重洋,到南亞一帶謀生。鄭和下西洋以後,由於海上交通的發達和國際貿易的發展,中國人去南亞的就更多了,到了明朝後期,呂宋的華僑有三、四萬人,爪哇有兩、三萬人。 華僑對南亞的貢獻這些華僑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南亞,積極投入當地的開發和建設。華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南亞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16. 馬來西亞三寶山。 馬來西亞三寶山。

  17. 新航路的開拓鄭和下西洋是人類征服海洋的空前壯舉。它打通了由中國橫渡印度洋、到達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以及非洲東南部的航路,為後來歐洲人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行開通了道路,堪稱地理大發現的先導。增進地理知識鄭和的遠航大大拓展了中國的海外交通,方便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交流;同時還通過航海記錄及隨從人員著作的書籍,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為中國地理學豎起一塊新的里程碑。

  18. 總結 題目: 有言鄭和下西洋,目的在追尋文帝之下落而非謀求強化中西交通之往來,此說當否?試評述之.

  19. 鄭和前後七次遠航,歷時長達28年之久。究竟明成祖為何花費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派鄭和七次出使西洋呢?學者的不同看法 針對這個問題,學者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看法,諸如為了宣揚國威、睦鄰外交、拓展貿易、尋找惠帝等等。不過這些看法是依據各種相關的史料提出的,並非有真憑實據,因為鄭和死後,下西洋的原始檔案全部被毀,所以真實原因已無從查考了。

  20. 哪種看法最可信? 各種看法中,以拓展貿易和尋找惠帝的看法,可信度較低,即便是原因之一,也只是比較次要的。根據大多數學者的意見,普遍認為明成祖派鄭和出使的主要動因,是為了宣揚國威,並借此來加強與西洋各國的友好聯繫,即睦鄰外交。這與成祖的作風及明初的對外政策是相一致的。

  21. 這種說法的可信度較低,因為惠帝以仁弱著稱,即便真的逃到海外,也威脅不了成祖,成祖根本沒有必要一再派遣鄭和率如此龐大的船隊出海搜尋。這種說法的可信度較低,因為惠帝以仁弱著稱,即便真的逃到海外,也威脅不了成祖,成祖根本沒有必要一再派遣鄭和率如此龐大的船隊出海搜尋。 另外,鄭和的隨員費信、馬歡、鞏珍的著作中,均未提及此事。因此,鄭和下西洋,即便有尋找惠帝的意圖,也只能算是一個附帶的目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