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721 Views
經典譯註講座 明、清五百多年社會結構與階層 流動 《 明清社會史論 》 主講人:徐泓教授 討論人 :蘇國賢教授. 2014 年 10 月 1 日 ( 國立 台灣 大學 ). 徐老師的譯注. 讀徐老師的譯注如同在聽一門研究所的專門課程。 除了 譯注中的勘誤、增補資料文獻之外, 【 譯者按 】 提供大量的背景補充知識及推薦文獻,無論對於史學或非史學專業的讀者都有莫大助益,是 一本研究明清社會史入門及進階的 重要研究手冊 ( handbook )。 徐老師的譯注為這個文體樹立了新的典範標準,彰顯譯注在研究、教學、及知識傳播上的重要,對於學術的溝通與累積提供了一種新的想像。.
E N D
經典譯註講座明、清五百多年社會結構與階層流動《明清社會史論》主講人:徐泓教授討論人:蘇國賢教授經典譯註講座明、清五百多年社會結構與階層流動《明清社會史論》主講人:徐泓教授討論人:蘇國賢教授 2014年10月1日 (國立台灣大學)
徐老師的譯注 • 讀徐老師的譯注如同在聽一門研究所的專門課程。除了譯注中的勘誤、增補資料文獻之外,【譯者按】提供大量的背景補充知識及推薦文獻,無論對於史學或非史學專業的讀者都有莫大助益,是一本研究明清社會史入門及進階的重要研究手冊(handbook)。 • 徐老師的譯注為這個文體樹立了新的典範標準,彰顯譯注在研究、教學、及知識傳播上的重要,對於學術的溝通與累積提供了一種新的想像。
學者對於翻譯學術著作的看法與建議 • 8051學者接受問卷調查 • 165學者進行一對一個別訪談
A01.在您所屬的學門領域中,您認為下列出版形式對於學術研究、教學、社會影響的重要性為何,請勾選最合適的程度A01.在您所屬的學門領域中,您認為下列出版形式對於學術研究、教學、社會影響的重要性為何,請勾選最合適的程度
在您所屬的學門領域中,您認為下列出版形式對於研究的重要性在您所屬的學門領域中,您認為下列出版形式對於研究的重要性
在您所屬的學門領域中,您認為下列出版形式對於社會 (社會教育、知識傳播、政策影響等)的重要性為何
學者不願從事翻譯學術著作的原因 • 翻譯學術著作的難度高。翻譯除了要精準轉換語言外,還要能補充新的知識。以翻譯梵文為例,必須要有敏感度能看得出梵文的問題,並且能處理問題(校勘),處理後必須能夠解讀,而不是單純翻譯而已。 • 時間不夠。學者普遍繁忙,大家寧願把時間用在自己研究上,相對投資報酬率會較高。 • 翻譯學術著作的市場銷量太小,出版社出版的意願也低。…好的人才大多不願從事翻譯,進而導致整體翻譯品質低落。 • 翻譯在評鑑中沒有績效,影響最大。即使有獎金鼓勵,但與評鑑制度脫勾,鼓勵的意義就不大了,用金錢能鼓勵的對象有限。
任職單位重視程度與學者認為重要性之間的落差任職單位重視程度與學者認為重要性之間的落差
學者對於翻譯學術著作的看法與建議 • 翻譯對整體社會、教育的影響力,遠遠大於期刊論文(還有助於大眾對於學科的認識)。像日本的翻譯體系就做得很好,好的翻譯可以成為大學的基礎教科書。 • 必須設立更完備、更具鼓勵作用的獎勵制度。影響學者從事翻譯工作的主因是評鑑制度,所以困難點並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要能被學校、學界承認其學術貢獻。…翻譯應該在審查之後算作研究成果,至少算成二分之一的研究成果,才會讓大家願意去做。
學者對於翻譯學術著作的看法與建議 • 經典可以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也需要不斷地重新翻譯,以獲得新的啟發。比起當今學者的研究,翻譯經典可能還更有價值。 • 翻譯經典是比寫教科書還要更高一級的學術工作(尤其在人文學科),翻譯者必須本身也是大師才有能力去深入了解經典,所以經典應該找大師來翻譯,並且給予豐厚的經費來支持、推廣。
學者對於翻譯學術著作的看法與建議 • 應該以集體而有系統的方式來支持翻譯,而不能只靠國科會的鼓勵。例如,以史學為例,可以學習日本學界的做法,由學術振興會和文部省共同資助,先向海外廣泛徵集和日本/ 臺灣相關的史料,師生再組織研讀班加以系統地翻譯,順便培養年輕的研究人才,最後出版全套的史料校注成果,自然會有後繼的學者逐步利用,有助於學術深耕。這不是個別大學所能完成的工作,應該以政府官方的力量來進行。
學者對於翻譯學術著作的看法與建議 • 針對某些珍貴特殊經典,由資深學者帶領國內相關專業人才,從事系列性的長期譯注工作。如此作,既可凸顯臺灣學者的特殊才能,也能將人文學科的貢獻性呈現給社會。不要只限於每年申請短期計畫,目前的政策雖然可以累積鼓勵這方面的發展,但系統性不夠。 • 經典的認定要更寬鬆…
從目前社會流動研究來說明何先生著作的經典之處從目前社會流動研究來說明何先生著作的經典之處
社會流動的兩個基本問題 一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他的流動機會有什麼影響? 出身背景對流動機會的影響,有沒有隨間變化的趨勢?
出身背景、機會結構、流動機會三者同時在變動出身背景、機會結構、流動機會三者同時在變動
每一世代所面對的機會結構皆不同 假設這個世界只有醫生與農夫兩種人… 隨著醫療服務需求增加醫學院設立增多成為醫生的機率隨世代增加
每一代出身於各種家庭背景的機率也不同 由於醫生人數隨世代增加,出身自醫生世家背景的人也愈來愈多 出身背景(上一代) 本人(下一代)
結構流動vs.相對流動 醫生人數從第一代的10人增長到第二代的20人… 即便所有醫生的下一代都成為醫生,因為醫生的人數需求增加,勢必要有部分醫生出自於農家子弟… 這樣的流動為社會結構變動所造成,稱為結構流動
結構流動vs.相對流動 社會學家比較關心相對流動機率(social fluidity)的問題: 出生於醫師家庭的子女,成為醫師的機率,相對於農家子弟的機率為何?
結構流動vs.相對流動 更重要的問題:這個相對機率(odds-ratio)有沒有隨著社會結構變化、工業化、民主化而發生變化? 工業化… 民主化… 教育普及…
流動表分析 • 分析階級流動所量身定做的方法:流動表分析(mobility table) • 流動表分析以1959 Sorokin的研究開始 • Mechanism of Social Testing, Se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Individuals within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 分析方法Leo Goodman 1965 在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發表”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obility Table”社會學家才開始注意結構流動與相對流動的區別,逐漸發展出分析相對流動的統計技術 • Featherman & Hauser 1978之後才普遍應用到社會流動表的分析。
何先生1962年專著分析架構 結構分析: 人口當中有多少平民及非平民? 有多少人會來考科舉? 科舉功名員額的分析、捐納的影響 官學、社學、私立書院的分析 人口與經濟的分析(含各省人口) 考上科舉者的家世背景分析: 出身自有官位家庭及平民家庭的相對比
何先生1962年專著分析架構 隨著歷年考上科舉的人數的累積,為何上層階級沒有維繫自身地位的累積優勢? 向下流動的分析
何先生1962年專著分析架構 中國五百年來的社會流動是否產生變化?
相對機會的變化 流動表變化的分析在1992年Goldthrope及謝宇等學者發展Unidiff模型、log-mulitplicative layer effect model下才逐漸成熟,『一個社會是否愈來愈開放?』的問題才被大量分析
人口增加的同時,平民出身的官員愈來愈少流動愈來愈難人口增加的同時,平民出身的官員愈來愈少流動愈來愈難 資料來源:明清社會史論,頁139-140
菁英流動的研究還是社會流動的研究? • 以中國的人口數而言,科舉入仕的人數佔總人口的比例極低,研究其他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更有意義?
流動的模式(mode of mobility)及社會流動的意識形態 • 社會中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是必要的,問題是如何讓處於劣勢者安於自己的處境不起來革命?Ralph H. Turner, 1960. “Sponsored and contest Mobility and the School System” fro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5. 薦舉流動 Sponsored mobility 競賽流動 Contested mobility
教育(學校及科舉)是否能減少出身背景所導致的流動不公平?教育(學校及科舉)是否能減少出身背景所導致的流動不公平? 透過表面的公平的競賽來強化及合理化階級結構? 有教無類? 科舉
第六章科舉的成功與社會流動的地域差異 • 何先生在本書的最後,花了很多的篇幅在分析各省人口、書院、進士名額的分佈,及明清政府對於進士員額的調控及分配。 • 以相對數量而言,仕人背景的後代考上科舉的機率顯然大於平民甚多。但重點不再於量,而是科舉制度背後隱含的流動的意識形態。何先生的分析指出,在中國科舉制度之下,向上流動的機會是否公平的分布,比絕對流動機會的多寡更重要。 科舉制度兼具兩種流動邏輯
國際大型社會流動比較分析研究 西歐、東歐、北歐等十三個歐陸國家 日本、台灣、韓國、智利、巴西、中國、墨西哥等七個快速工業化國家 英美法日等十一個工業化國家
明清社會史論對當代台灣社會流動研究的啟發 • Marco, H.D. van Leeuwen and Ineke Maas. 2010. “Historical Studies of Social Mobility and Stratificatio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從1960至今,社會流動研究才開始呼研究早期社會流動的重要。 • 比較研究的侷限:以馬克斯或偉伯的階級定義來檢視華人社會的適切性? • 傳統中國是個多元階級社會:士、農工商。”“除了了入仕之士外,士(民)農工商之間的界線不若西方階級界線明顯。” • 科舉文化在東亞的重要:教育在華人社會中並非僅為向上流動的手段,教育成就本身就是一種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