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第五章 分组交换网-虚电路、 ATM

第五章 分组交换网-虚电路、 ATM. 5.1 交换技术综述 5.2 虚电路交换技术 5.3 ATM 网络技术 5.4 ATM 技术的未来. 5.1 交换技术综述( 1 ). 简单地说, 交换 是一种允许我们互连链路以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网络的机制。交换机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设备,它能由一个输入端口传送分组到一个或多个输出端口 。 现代交换技术分为 电路交换 和 报文交换 两种机制. 5.1 交换技术综述( 2 ).

maeg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分组交换网-虚电路、 ATM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分组交换网-虚电路、ATM 5.1 交换技术综述 5.2 虚电路交换技术 5.3 ATM网络技术 5.4 ATM技术的未来

  2. 5.1 交换技术综述(1) • 简单地说,交换是一种允许我们互连链路以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网络的机制。交换机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设备,它能由一个输入端口传送分组到一个或多个输出端口。 • 现代交换技术分为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两种机制

  3. 5.1 交换技术综述(2) • 电路交换:采用面向连接的方式,在双方进行通信之前,需要为通信双方分配一条具有固定带宽的通信电路,通信双方在通信过程中将一直占用所分配的资源,直到通信结束,并且在电路的建立和释放过程中都需要利用相关的信令协议。 • 电路交换的信道复用技术:同步时分复用 仅凭时间轴上的位置就足以区分出各个信道。 1 2 3 1 2 3 1 2 3

  4. 4.1 交换技术综述(3) • 报文交换:不事先建立物理电路,当发送方有数据要发送时,它把要发送的数据当作一个整体交给中间交换设备,中间交换设备先将报文存储起来,然后根据规则选择一条合适输出线将数据转发给下一个交换设备(存储转发),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将数据发送到目的结点。 • 报文交换的信道复用技术:异步时分复用 凭时间轴上的位置不能区分出各个数据单元。 1 2 3 2 1

  5. 5.1 交换技术综述(4) • 报文交换从报文格式上分为数据报交换(不定长)和分组交换(小包定长)。 • 数据报交换的数据单元大小一般对应于一次Send()的数据量,除非大于下层网络的最大许可值(以太网的包长度在 64~1518字节)。 • 分组交换是将用户传送的数据划分成多个更小的等长部分,每个部分叫做一个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的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就构成了一个分组。

  6. 5.1 交换技术综述(5) • 分组交换相对于数据报交换的优点: • 并发,速度更快 • 交换节点处理更容易(没有拆/装工序) • 便于实现硬件交换: (交换简单;并行匹配设计;队列控制) • 分组交换相对于数据报交换的缺点: • 机制复杂; • 小数据时低效。

  7. 5.1 交换技术综述(6) • 电路交换、数据报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传送示意图:

  8. 5.1 交换技术综述(7) • 报文交换从交换形式上分为逐点路由(也称为数据报转发)和虚电路两种方式。 • 在虚电路操作方式中,网络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先要建立一条逻辑通路 (“虚”电路)。当分组到达节点时,节点根据其携带的逻辑信道号匹配虚电路表,以确定该分组应发出的端口及其下一段信道上所占用的逻辑信道号,再将该分组发往下一个节点。发送分组将按原始顺序到达目的节点 。 • 在逐点路由方式中,每个数据报自身携带有足够的信息。整个数据报传送过程中,由每个交换节点为每个数据报查找路由表,单独作出路由选择,各数据报不能保证按顺序到达目的节点,有些还可能会丢失。

  9. 5.1 交换技术综述(8) • 虚电路交换可免去每个分组要有地址信息的额外开销。它提供了更可靠的通信功能,保证每个分组正确到达,且保持原来顺序。还可以对两个数据端点的流量进行控制(资源预留控制)。但虚电路有一个弱点,当某个节点或某条链路出现故障而彻底失效时,则所有经过故障点的虚电路将立即破坏。 • 数据报交换省去了呼叫建立阶段,它传输会话报文少时比虚电路方式简便灵活。在数据报方式中,报文可以绕开故障区而到达目的地,因此故障的影响面要比虚电路方式小很多。但数据报不保证分组的按序到达,数据的丢失也不会立即知晓。

  10. 5.2 虚电路交换技术(1) • 连接性:主机建立虚连接以后才能发送报文,报文携带链路范围内有效的虚电路标识(VCI)沿同一虚电路转发。 • 服务质量保证:在建立连接阶段为每条虚电路分配足够的资源,以保证带宽、延时等需求。 • 每个交换节点保留一张虚电路表,经过自身的一条虚电路由入口号和出口号共同标识,入口号由自身确定,出口号通过反馈方式由下游节点告知。

  11. 交换机2 交换机4 交换机1 交换机3 5.2 虚电路交换技术(2) • 永久虚电路(PVC:Permanent VC) 管理员配置或者由管理员通过发起信令建立 • 交换虚电路(SVC:Switched VC) 主机通过发起信令建立

  12. 5.2 虚电路交换技术(3) • 虚电路建立过程: • A发送建立分组给网络,最终目的地是D • 交换机1为建立分组分配输入VCI为3,出口选5 • 交换机2为建立分组分配输入VCI为5,出口选2 • 交换机4为建立分组分配输入VCI为7,出口选4 • D分配输入VCI为4 • 输入VCI通过反向路径返回给沿途各个节点 VC表记录: 由VC到达交换机的分组的输入端口+分组输入时的VCI +VC离开交换机的分组的输出端口 +输出分组的另一个可能不同的VCI

  13. 5.2 虚电路交换技术(4) • 虚电路模拟实验设计: 1、要求设计具有动态虚电路号、资源预留功能的虚电路机制; 2、设计建立连接、撤销连接的机制; 3、设计虚电路机制下报文格式及虚电路表结构; 4、用软件编程方式模拟虚电路通信过程。

  14. 5.2 虚电路交换技术(5) • 5月13日交书面作业(作为期中考试): 1、虚电路表中为什么需要输入端口号? 2、虚电路机制如何保障资源预留,数据报方式可以实现资源预留吗?为什么? 3、为什么互联网网络层采用数据报方式,而不是虚电路方式?

  15. 5.3 ATM网络技术(1) • ATM发展历史: • 1980:窄带ISDN被采用 • 80年代早期:快速分组交换的研究 • 80年代中期:B-ISDN研究小组成立 • 1986:ATM被选作B-ISDN的方法 • 1989年6月:48+5选定(64+5 对32+4) • 1991年10月:ATM论坛成立 • 1992年7月:ATM论坛发布UNI v2 • 1993:UNI v3 • 后来:PNNI-1, UNI 4.0】 • 现在:MPLS Over ATM

  16. 信道1 信道3 信道1 信道6 信道4 5.3 ATM网络技术(2) 三种传输模式: 同步: 报文: 异步: 时隙1 时隙2 时隙3 时隙n 主机A 数 据 主机B 数 据

  17. 5.3 ATM网络技术(3) • ITU-I定义了两种B-ISDN业务 • 交互型业务 双向传输,包含三类业务 • 会话:语音、交互式数据、视频会议 • 消息:文挡邮件和视频邮件 • 检索:文本、数据、图像、视频和混合文挡检索 • 分配型业务 • 不需用户参与控制的业务,如传统的电视业务 • 可由用户参与控制的业务,如交互式电视业务

  18. 5.3 ATM网络技术(4) • ATM传输示意: • ATM的位置: 三套与B-ISDN相关的标准和技术 • 支持N-ISDN的SS7作为支持B-ISDN的信令和控制标准 • ATM是核心网的交换和传输技术 • SDH/SONET是物理的骨干网络传输技术

  19. 5.3 ATM网络技术(5) • ATM机制的特点: • 采用虚电路的面向连接的传输 • 定长的53字节信元简化了交换设计 • 音频和视频流不会因大的数据组而延迟 • ATM节点只在有数据的时候才会占用带宽 • 第一个能跨越局域网和广域网环境的技术

  20. 48-octet Payload 5.3 ATM网络技术(6) Video Data Voice • 预先建立虚连接 • 不同的业务流量被切割成相同大小的信元,封装成统一的格式在网络中传输,并在传输终点重新聚合起来 • 初始化连接时协商QoS ATM cells

  21. 5.3 ATM网络技术(7) • ATM机制的特点: • 采用虚电路的面向连接的传输 • 定长的53字节信元简化了交换设计 • 音频和视频流不会因大的数据组而延迟 • ATM节点只在有数据的时候才会占用带宽 • 第一个能跨越局域网和广域网环境的技术

  22. 5.3 ATM网络技术(8) IP over DWDM IP over SDH IP over ATM • 华为公司城域网方案举例(基于ATM) 10G ATM广域网 ATM局域网

  23. 5.3 ATM网络技术(9) • ATM协议模型: • 用户平面 提供用户信息转送; • 控制平面 呼叫与连接控制; • 管理平面 平面管理:与整个系统相关的管理功能 层管理:与协议实体内部资源与参数相关的管理功能 • ATM适配层(AAL) CS: 汇聚子层 SAR:拆拼子层 • ATM层 • 物理层

  24. 5.3 ATM网络技术(10) Public ATM Network Private ATM Network Private-NNI UNI UNI Intra-NNI Private-UNI • UNI: 用户-网络接口UNI(user-network interface) • NNI: 网络-网络接口NNI(network-network interface)

  25. 5.3 ATM网络技术(11) • ATM信元格式: • 固定大小 • 5 个八比特组的首部 • 48个八比特组的信息字段 • 小信元减小高优先级信元的排队时延 • 固定信元交换时效率更 • 小信元的交换容易用硬件实现 GFC VPI VCI PT CLP HEC UNI: NNI:(更大的VP区域用于骨干交换) 8 16 3 1 8 4 32 Bits 8 Bits CRC

  26. 5.3 ATM网络技术(12) • ATM信元格式: • 一般流量控制 GFC — Generic Flow Control 4比特 • 仅出现在UNI接口的信元首部中 • 仅控制本地UNI接口上的信元流 • VPI — Virtual path identifier • UNI接口8比特,NNI接口12比特 • VCI — Virtual channel identifier 16比特 • 净负荷类型(PT — Payload Type) • 比特1为0时—用户(上一层)信息 • 比特2:1/0 —是否遭受拥塞;比特3:0/1—SDU类型0/1 • 比特1为1时—管理或维护信息 • 信元丢弃优先级 (CLP — Cell loss priority ) • 为1,一遇拥塞时就丢弃该信元;为0,无其它选择时才丢弃 • 首部差错控制 • 也用于同步

  27. 5.3 ATM网络技术(13) • ATM信元格式中并没有拆装包的序号区域,设计时ATM层不考虑上层兼容,需要ATM适配层(AAL)实现支持不基于ATM 的信息传送协议 • PCM (话音) • 将比特汇集进信元 • 还原为恒定的比特流 • IP • 映射IP 分组到ATM信元中 • 将IP分组分割和重组 • 在ATM上使用LAPF保持整个IP基础结构

  28. 5.3 ATM网络技术(14)

  29. 5.3 ATM网络技术(15) • Virtual channel connections (VCC) • 类似于 X.25虚电路 • 最基本的交换单元 • 在两个端用户之间建立 • 交换的信元流 • 固定大小 • 可变速率 • 全双工 • 用途 • 数据转送 • 用户-网络交换 (控制信令) • 网络-网络交换 (网络管理与路由选择) • Virtual path connection (VPC) • 一束具有相同端点的 VCC

  30. 5.3 ATM网络技术(16) • 简化了网络体系结构 • 划分为分别与单逻辑连接和逻辑连接组相关的功能 • 提高了网络性能和可靠性 • 网络实体更少更集中 • 缩短了处理过程和连接建立时间 • VP建立时预留了容量,简化了VCC建立过程 • 增强了网络服务 • 用户可定义由VC束组成的closed user groups或由VC束组成的closed networks

  31. 5.3 ATM网络技术(17) VCI 1 VCI 2 VCI 3 VCI 4 VPI 1 VPI 4 VCI 3 VCI 4 VCI 5 VCI 6 VPI 2 VPI 5 VCI 5 VCI 6 VCI 1 VCI 2 VPI 3 VPI 6 VP Switch 仅基于VP交换:仅使用 VPI 确定cells的一条路由

  32. VC Switch VCI 2 VCI 3 VCI 4 VCI 1 VPI 3 VPI 2 VPI 1 VCI 4 VPI 2 VCI 1 VPI 1 VCI 2 VPI 3 VCI 3 VCI 1 VCI 1 VPI 5 VPI 4 VCI 2 VCI 2 VP Switch 5.3 ATM网络技术(18) 基于VPC交换:同时使用VPI和VCI确定cells的一条路由

  33. 5.3 ATM网络技术(19) ATM交换机每端口上的VP/VC的值必须是唯一的 4/55 Port VPI/VCI Port VPI/VCI 1 2/39 2 4/55 2 2/39 6/64 2 4/55 1 2/39 1 1 6/64 3 2/89 3 3 2/89 1 6/64 2/39

  34. 5.3 ATM网络技术(20) 端点设备与交换机中的ATM层次

  35. 5.4 ATM网络技术的未来(1) 事实上,近年来,ATM在与IP的较量之中,确实落于下风,尤其是在局域网领域,千兆和万兆以太网此起彼伏地交响,几乎已经淹没了ATM的所有声音。但从市场情况来看,2002年ATM交换机的市场容量仍然在106亿美元左右,而路由器的市场总额是40亿美元左右;从网络建设的情况看,一此电信运营商还在投资建设ATM网。这些方面说明ATM并没有死,也没有被替代。它仍然在网络建设中占据着应有的份额。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如何来看待ATM技术的发展呢?

  36. 5.4 ATM网络技术的未来(2) • ATM是八十年代中期作为一种广域网技术提出来的,由于ATM具备高带宽、低延时等特性而备受青睐。九十年代,许多人认为,ATM将是各种协议的终结者,ATM将会一统语音和视频、公网与专用网、广域网与局域网,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统一网络。 • 时至今日,ATM不仅没有实现一统网络的梦想,反而将越来越多的市场空间让给了以太网。IP与以太网的无缝融合挡住了ATM向桌面的扩张。 • ATM有其固有的缺陷,如高昂的部署成本,复杂的分层和操作技术等等,这种缺陷决定了ATM的局限性。因此,当初对ATM的宣传和预测是有泡沫的”。

  37. 5.4 ATM网络技术的未来(3) • 在互联网中对于高层协议而言,通过统一的IP协议层屏蔽了各种低层协议和物理网络技术(如X.25、DDN、以太网、令牌环、帧中继、ATM、SDH、WDM)的差异,实现了“IPovereverything”的目标。目前互联网的另一个目标是实现“everythingonIP”,但要实现everythingonIP这样的目标,对于目前的IP技术来说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需要其它技术来帮助解决”。 • 现有的IP网络虽然通过采用新技术,如:IPoverSDH或IPoverWDM,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送带宽的瓶颈问题,但仍然还是传统的路由器加专线的组网方式,存在逐条寻址与转发等问题,不能保证服务质量和信息安全。

  38. 5.4 ATM网络技术的未来(4) • ATM具有传统电信网和传统分组网所不具有的优点 • 高速综合业务支持能力 • 传送多媒体业务能保证QoS • ATM价格昂贵,不可能取代巨大的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 ATM网络需要与IP网络结合 • IP网络与ATM的优势可以互补; • 采用ATM部分技术的IP核心网:MPLS。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