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 likes | 1.08k Views
第七章 美国文化概况. 一、“美国”及“美国人”的别称. 美国的绰号:“山姆大叔”(Uncle Sam) 画家詹姆斯 · 蒙哥马利 · 弗拉格创作。 象征美国人的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的精神。. “扬基”及“扬基人” 英文表述: Yankee 。 独立战争前是“新英格兰人 ” 的称谓; 南北战争时期,北方人的称谓;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人对美国人的称谓,即“美国佬”的意思。. 当前: 用于国内 —— 新英格兰和北部一些州的美国人; 用于国外 —— 泛指一切美国人;
E N D
一、“美国”及“美国人”的别称 • 美国的绰号:“山姆大叔”(Uncle Sam) • 画家詹姆斯·蒙哥马利·弗拉格创作。 • 象征美国人的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的精神。
“扬基”及“扬基人” • 英文表述:Yankee。 • 独立战争前是“新英格兰人”的称谓; • 南北战争时期,北方人的称谓;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人对美国人的称谓,即“美国佬”的意思。
当前: • 用于国内——新英格兰和北部一些州的美国人; • 用于国外——泛指一切美国人; • 美国著名棒球队的命名——扬基队(New York Yankes)
二、美国的政治体制 • 1.美国的宪法 • 1775年—1783年独立战争。 • 1776年7月4日,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在费城通过《独立宣言》。 • 故:7月4日为美国的独立纪念日。
《独立宣言》提出的基本精神,在美国宪法中得到更为系统的延伸。《独立宣言》提出的基本精神,在美国宪法中得到更为系统的延伸。 • 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成文宪法。 • 初定于1787年,1789年正式生效,正式名称是“联邦宪法”。
由序言、七条正文和27条修正案组成。 • 作为立国的原则,施政的基本方案,正文部分很少修改。 • 但修正案具有一定的弹性,如废除奴隶制的内容体现在第13条修正案中。
基本特点: • 第一,突出政权分享,实行联邦制,即中央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分享权力,各负其责,但联邦法律高于各州法律; • 第二,三权分立,即国会立法,总统执法,最高法院监督。
2.美国的参众两院 • 国会是美国的最高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 • 众议院435个席位,参院100个席位。 • 参众两院的权力各有侧重,可以实现相互制衡。
3.美国的两党制 • 美国两个最大的政党民主党和共和党: • 杰菲逊——民主共和党(民主党前身) • 汉密尔顿——联邦党(共和党前身) • 林肯任总统后,比较固定地形成民主党与共和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民主党标榜自己代表中下层利益。 • 共和党素有大企业党之称。 • 人们习惯上称两党之争为“驴象之争”,把驴和象作为两党标记。
4.美国的总统制 • 美国实行完全意义上的总统制。 • 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 • 总统领导下的政府只对选民负责,不对国会负责。 • 当总统有违宪行为时,国会可以对总统提出弹劾。
三、重要景观(人文与自然) • The White House • 始建于1792年,1800年竣工。位于美国华盛顿市区中心宾夕法尼亚大街1600号
自由女神像 • 耸立在纽约哈德逊河口的自由岛上。由法国人巴托尔迪设计。 • 法国政府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1886年正式建成。 • 高46+47米,总重量225吨,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联合国总部大厦 • 位于纽约曼哈顿东河沿岸。1949年至1951年建成。 • 由包括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内的世界10位建筑师共同讨论设计。 • 建筑用地由洛克菲勒财团捐献。
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狂野、最恐怖、最危险的漩涡急流。 • 与南美的伊瓜苏瀑布及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合称世界三大瀑布。
又名科罗拉多大峡谷,世界自然遗产之一。全长44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峡谷之一。 • “大峡谷使我充满了敬畏,它无可比拟,无法形容,在这辽阔的世界上,绝无仅有。”——罗斯福
黄石国家公园 • 成立于1872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 • 海拔2100多米,面积8956平方公里。 • 地处素有号称“美洲脊梁”的落基山脉。
四、美国文化特点 • 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关系。 • 美国文化的独特性。 • (一)移民文化 • 1.移民潮 • 第一次移民潮:开始于1620年。
第二次移民潮:南北战争结束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第二次移民潮:南北战争结束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 • 移民主体:意大利人;南欧人;中欧人;东欧人。语言:非英语;信仰:天主教徒、东正教徒和犹太教徒。 • 主流文化受到冲击,文化的多元格局初露端倪。
第三次移民潮:1965年后。 • 条件与原因:新的移民法的颁布。 • 特点:亚洲移民上升至移民总数的34%, 而欧洲的比例下降到16%。
2.主流文化受到冲击 • 主流文化:“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文化。 • 1964年,美国学者迪格比•波茨尔在《新教当权者:美国的贵族和社会等级》一书中,把这种文化命名为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的首字母缩略词)。
英语字典解释为:祖先是英国新教徒的美国人;美国社会中享有特权的白人。 • “WASP”这一指称的泛化。 • 对主流文化的维护: • 富兰克林担心德国移民“会多到使我们德国化”。
汉密尔顿明确主张美国应该是一个WASP国家。 • 美国学者迈克尔•林德认为美国民族应认同于三个基本原则:“种族上的盎格鲁—撒克逊种族,宗教信仰上的基督新教,政治原则上的共和主义。”
英国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 • 1900年60%;1920年40%,1980年20%。 • 主流文化解体已成事实。
3.从“熔炉”—“拼盘”—“多元” • 1782年,自称为“美国农民”的法国移民德克雷弗柯在《一个美国农民的来信》中最早用“熔化”这个词,以此形容美国移民社会的特点。
1908年,犹太作家斯雷尔·赞格威尔发表了剧本《熔炉》剧中写道:1908年,犹太作家斯雷尔·赞格威尔发表了剧本《熔炉》剧中写道: • “美国是上帝的坩埚,一个伟大的熔炉,欧洲各个种族得到冶炼和重铸。……德国人和法国人,爱尔兰人和英吉利人,犹太人和俄国人———都来投入上帝的坩埚吧!上帝在制造美国人。”
上世纪60年代“熔炉说”开始受到质疑,尤其是黑人运动更加引发了主流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冲突。上世纪60年代“熔炉说”开始受到质疑,尤其是黑人运动更加引发了主流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冲突。 • 有人认为:“熔炉”只是一个神话,而不是现实,熔炉是弱势文化被“美国化”的过程;美国文化充其量只是一个“大拼盘”。
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们更倾向于用“多元文化”或“多元文化主义”来概括美国文化。 • 这种观点强调:所谓“熔炉”,并不意味着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同化,而是共存共荣的关系,在美国一切文化都是平等的。
美国文化并不是“大拼盘”,而是有机地整合在美利坚的旗帜下。美国文化并不是“大拼盘”,而是有机地整合在美利坚的旗帜下。 • “合众为一”(From the many,one)是美国的箴言,美国的立国原则,也是美国文化的建设目标。
“美国学” :起到整合美国文化的作用。 • 各种“主义”都聚集在“美国学”这把大伞之下。 • “跨文化交际”和“比较文化”等学科的形成,提升了人们的整体文化意识。
4.包容性;独特性;开放型 • (1)包容性: • 美国是地球上最大的人种博物馆,“美国人血管里的每一滴血,都混合着全世界各民族的血液!”(卢瑟·S·利德基主编的《美国特性探索——社会和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 美国是世界文化的万国博览会。
(2)独特性: • 是杂交文化。许多移民既保存了自己母国的民族文化,又接受了“新大陆”的多种文化,尤其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现代文化精神。 • 中美文化的最大不同:一元与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