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692 Views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WAN : point-to-point channel no need MAC (except for satellite channel) LAN : broadcast channel(shared channel) need MAC(sublayer of DLL) Switched LAN : no need MAC protocol. 平时所说的 LAN ,一般指下三层不同: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主要是下两层不同。我们指的以太网、令牌环网和 FDDI ,即指的是下两层协议。.
E N D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 WAN:point-to-point channel no need MAC (except for satellite channel) • LAN: broadcast channel(shared channel) need MAC(sublayer of DLL) • Switched LAN:no need MAC protocol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平时所说的LAN,一般指下三层不同: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主要是下两层不同。我们指的以太网、令牌环网和FDDI,即指的是下两层协议。平时所说的LAN,一般指下三层不同: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主要是下两层不同。我们指的以太网、令牌环网和FDDI,即指的是下两层协议。 LAN 协议层次与 OSI 的比较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4.1 信道分配策略 • 静态分配 • FDM • TDM • 均不能解决通信的突发性,所以必须使用信道的动态分配。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信道动态分配的5个关键性假定: 1站模型。 2单通道假设。 3冲突假设。 4连续时间和时隙 5载波侦听和非载波侦听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4.2 多路访问协议 4.2.1 ALOHA协议 • 纯ALOHA • 分槽ALOHA 4.2.2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 • 1坚持CSMA • 非坚持CSMA • p坚持CSMA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4.2.1 ALOHA协议 • ALOHA协议是70年代在夏威夷大学由Norman Abramson及其同事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地面无线电广播信道的争用问题。 • ALOHA协议分为 • 纯ALOHA • 分槽ALOHA • 基本思想 • 适用于任何无协调关系的多用户竞争单信道使用权的系统 • 不进行载波侦听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ALOHA协议(2) • 纯ALOHA • Norman Abramson • 无需全局时间同步 • 信道的最大利用率:18%(1/2e) • 分槽ALOHA • Roberts( 1972年) • 需要全局时间同步 • 信道的最大利用率:36%(1/e)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4.2.2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 • 在ALOHA协议中,各站点在发送数据时从不考虑其它站点是否已经在发送数据,这样当然会引起许多冲突。由于在局域网中,一个站点可以检测到其它站点在干什么,从而可以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动作,这样的协议可以大大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 对于站点在发送数据前进行载波侦听,然后再采取相应动作的协议,人们称其为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协议。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CSMA(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1. 主要思想 一个站要发送,监听总线是否空闲 若空闲,则发送 若忙,则等待一定间隔后重试 2. 缺点 没有检测冲突的能力 降低总线利用率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CSMA分类 • a) 非坚持CSMA 介质空闲则发送;介质忙则等待一段随机时间、重复CSMA • b) 1—坚持CSMA 介质空闲则发送; 介质忙,继续监听直到介质空闲,立即发送 c) P—坚持CSMA 1)若介质空闲,以P的概率发送,1-P概率延迟1个时间单位 2)若介质忙,继续监听直到介质空闲,重复第1步 • 若发送延迟1个时间单位,则重复第1步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CSMA/CD(冲突检测) • 某站点想要发送数据,它首先侦听信道,如果信道空闲,立即发送数据并进行冲突检测;如果信道忙,根据不同的CSMA协议或等待一段时间,或继续侦听信道,直到信道变为空闲,发送数据并进行冲突检测。如果站点在发送数据过程中检测到冲突,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并等待一随机长的时间,重复侦听信道。 • 以太网和IEEE802.3就是使用有冲突检测的CSMA。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1. 与CSMA的区别: 检测冲突能力; 若检测到冲突,立即停止发送,向总线发阻塞信号。 2. 以太网 IEEE 802.3:1-坚持CSMA/CD的整个家族; 802.3的特定实现叫做以太网。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冲突检测时间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4.3 Ethernet/IEEE 802.3 • 以太网发展历史 • University of Hawaii 的ALOHA 网络 • Xerox 的 2.94M 以太网(1973) • Xerox, DEC and Intel 的 10M 以太网(DIX 标准)(1980 Ver1;1982 Ver2 ) • IEEE 802.3 标准 (1985) • IEEE 802.3u Fast Ethernet 标准(1995) • IEEE 802.3z Gigabit Ethernet 标准(1998) • IEEE 802.3ab Gigabit Ethernet 标准(1999) • 10Gbps Ethernet标准(2001年?)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IEEE 802系列标准 1. 802.1A:体系结构 2. 802.1B:寻址、网间互连、网络管理 3. 802.2: 逻辑链路控制 LLC 协议 4. 802.3: CSMA/CD 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5. 802.4: 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6. 802.5: 令牌环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7. 802.6: 都市网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8. 802.7: FDDI 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9. 802.8: 时间槽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802.1 802.2 逻辑链路控制 802.3 802.4 802.5 802.6 介质访问控制 各标准相互关系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CSMA/CD协议工作过程 • 某站点想要发送数据,必须首先侦听信道; • 如果信道空闲,立即发送数据并进行冲突检测; • 如果信道忙,继续侦听信道,直到信道变为空闲,发送数据并进行冲突检测。 • 如果站点在发送数据过程中检测到冲突,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并等待一随机长的时间,重复上述过程。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相关参数 • 冲突时间片(检测窗口) • Contention Time(Slot) = 2* 电缆传播延迟 • 二进制指数回退算法 • 该回退算法是用来确定第k次碰撞后等待多长时间(Ti)再进行第i+1次尝试: Ti = r *冲突时间片 其中:r = random(0 ~ 2i-1) • 以太网帧的最小帧长度 • 对于10Mbps的以太网,冲突时间片为51.2µs (两个站点的最大距离为2500m所带来的延迟外加上4个Repeater的延迟) • 相当于64Bytes的发送时间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最小帧大小M(64字节-不含前导与起始符) 网段最大长度L 间隔(Slot)时间T 最小帧长度、冲突时间片的关系 (间隔时间 = 发送最小帧的时间 = 最大往返时间) -->网段最大长度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最小帧长度 • 电缆长度为1000米,数据传输率为100Mbps的,信号在电缆上的传播速度为200,000km/s,问帧的最小长度为多少? • 电缆的单向延迟为5微秒,2倍的单向电缆延迟为10微秒,则最小帧长度为10微秒*100Mbps=1000位=125字节。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IEEE802.3的分类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曼彻斯特编码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IEEE802.3的组成示意图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以太网地址 以太网中每台主机拥有一个全球唯一的以太网地址。 以太网地址由IEEE统一管理。 每个网卡的地址信息包括:产家编号、网卡编号。 以太帧格式 长度:64~1518字节。 0~7B: 前导;(不包括在帧长度内) 8~13B:目的MAC地址; 14~19B:源MAC地址; 20~21B: 类型/长度; 数据: 46~1500B; CRC: 4B。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以太网及802.3的帧格式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802.3帧格式(续) • Preamble(前导符): 7个Bytes的10101010 • 该字段的曼彻斯特编码会产生10MHz,持续时间为 5.6s,以便接收方和发送的时钟进行同步。 • 起始符:10101011 • 标志着一帧的开始。 • 目的地址:6字节 • Unicast Address: 最高位为0 • Multicast Address: 最高为为1 • Broadcast Address: 全 1 • 源地址: 6字节 • Unicast Address: 最高位为0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802.3帧格式(续) • Length(长度):2字节 • Data(用户数据):0~1500 Bytes • PAD(填充字段):0~46 Bytes • 保证冲突在数据发送期间可以检测到; • 随着网络速度的提高,必须相应地增大最小帧长度或是缩小电缆最大长度。 • CRC校验码: 32位 • 生成多项式为:G(X)=X32+X26+X23+X22+X16 +X11+X10 +X8+X7 +X5+X4+X2+X+1。 • 校验范围为:目的地址、源地址、长度、数据和PAD。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用集线器连网 集线器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LAN交换机 交换机类似于高速公路的立交桥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100Mbps以太网 • IEEE802.12,即100VG-AnyLAN: • 使用请求优先级介质访问控制策略 • 适合于多媒体信息的传输 • 与10Base以太网不兼容 • IEEE802.3u:快速以太网 • 保留10Base以太网的CSMA/CD协议及帧格式 • 物理层嫁接了ANSI的FDDI物理层协议标准 • 100Base-TX/100Base-FX • 100Mbps的数据传输率,其波特率为125M(4B/5B编码) • 为了兼容原先10兆以太网的布线,又设计了在3类UTP传输的100BASE-T4物理层协议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快速以太网三种物理层标准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Fast Ethernet 组成示意图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4.3 Token-Ring/IEEE802.5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Token-Ring工作原理 • 在没有站点发送数据时,令牌在环上不停地旋转; • 如果某站点要发送数据 ①等待令牌的到来; ②抓住令牌并破坏掉; ③站点往环中发送数据; ④发送的数据沿环旋转一周后,由发送站点负责将其移走; ⑤重新产生令牌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Token-Ring的物理参数 • 站点引入的1比特延迟 • 1比特的发送时间 • 1比特延迟的等效物理长度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令牌环MAC帧格式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令牌环MAC帧格式 • SD(Start Delimiter):含无效的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 AC(Access Control):P P P T M R R R • T=0:Token;T=1:Information • PPP:数据或令牌的优先级 • RRR:预约优先级 • FC(Frame Control):数据帧/控制帧标识 • DA,SA:源地址、目的地址 • Data:数据字段的长度由THT(Token Hold Timer) 确定,THT一般为10ms • FCS(Frame Check Sequence):CRC校验 • ED(End Delimiter):含无效的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 FS(Frame Status):A,C进行捎带应答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环的维护 • 监控站(Monitor)的功能: • 保证Token不丢失--TTRT • 当环断开时采取行动--启动Beacon过程 • 清除无主帧--AC字段中的Monitor位; • 保证环能容纳一个完整的Token; • 监控站的产生--Claim过程 • Beacon过程(full-of-key problem): • 某站发现其邻近站似乎失效时,便发出一个Beacon帧; • 当站点接收到其上游邻居发来的Beacon帧,则停止发送自己的Beacon帧,而是转发接收到的Beacon帧; • 最后环中只出现某个站点发出的Beacon帧。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环网的基本特点 • 环网每个接口必须引入1比特延迟 • 1-比特的等效物理长度 • 环网的环本身必须有足够的时延来容纳一个完整的令牌在环上旋转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802.5的性能特点 • 优点 • 环网本质上不是真正的广播介质,而是单个点到点线路的集合; • 环网几乎全部采用数字化技术; • 重负载时,相当于轮转法(Round-Robin); • 环网是公平的,结点访问信道的时间有一个确定的上限; • 支持优先级操作 • 缺点 • 存在单点失效问题 • 环网的管理和维护比较复杂 • 解决办法 • 星型环/ FDDI的双环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星型环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4.4 网桥 • 网桥工作于数据链路层,所以它应包以下的功能:流控、差错处理、寻址、介质访问等。 • 网桥只理解数据链路层的帧头,上层协议对网桥是透明的,所以它可实现上层不同网络层协议的转发。 • 网桥根据数据链路层帧头工作,所以很容易加入一些智能处理。如过滤掉(不转发)特定节点的帧;根据帧头中包含的高层参考(如Ethernet头中的type),选择过滤特定的上层报文等。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网络互连设备 • Repeater(中继器) 在物理层实现网段间互连,放大衰减的电气信号,扩大网络覆盖范围。 缺点:相连网段形成一个冲突域。 • Bridge(网桥) 在数据链路层实现网段间互连,转发MAC帧。 优点:隔离冲突域,过滤残破帧,提高网段间的并发性,从而提高网络性能。可增加智能处理。 缺点:增加了网络延时。相连网段形成一个广播域,一般无法防止广播风暴。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网络互连设备 • Router(路由器) 在网络层实现网间互连,转发网络层报文。 根据路由协议决定的路径转发网络层报文,隔离广播域,防止广播风暴。 • Gateway(网关) 在传输层及传输层之上实现网间互连。针对高层应用之间的不同,转换相应消息格式。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网桥的优点 ①不经过网桥的访问之间不冲突,提高了网络中的并发性,从而提高了网络性能; ②网桥可加入防火墙的功能,保护特定网络不受破坏; ③增大单个网络中连网设备的个数,(增大规模) ④增大了连网距离(扩大范围)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网桥的类型 • 根据工作原理不同可分为: • 透明网桥 • 源路由网桥 • 转译网桥 • 源路由透明网桥技术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透明网桥 • 由DEC公司针对以太网提出的桥接技术,IEEE定义为802.1标准。其基本思想:网桥自动学习每个端口所接网段的机器地址(MAC地址),形成一个地址映象表,网桥每次转发帧时,先查地址映象表,如查到则向相应端口转发,如查不到,则向除接收端口之外的所有端口转发(flood)。广播与多目广播也采用flood方式。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透明桥 • 工作原理 • 桥接收一帧后的处理过程如下所示: (1)如果源站点与目的站点所在的LAN相同,则扔掉此帧; (2)如果源站点和目的站点所在的LAN不同,则转发此帧; (3)如果不知道目的站点所在的LAN,则进行扩散。 • 逆向学习算法 • 前提是:透明桥必须能够接收与其相连的任一 LAN上传送的帧; • 学习(填表)-忘记-重新学习 • Spanning Tree(802.1d) • 用生成树来解决在帧扩散中所产生的广播风暴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举例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广播风暴 第四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