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k likes | 1.28k Views
解读新 《 水土保持法 》. 省水利厅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处 二零一一年四月. 提 纲. 一、水土流失状况 二、水土保持成效 三、修订背景与过程 四、新法重点内容 五、贯彻实施重点. 水土流失状况. 水土流失( water and soil loss ): 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亦称水土损失。. 定义、形式. (一)什么是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现状. 原因及危害. 水土流失状况. (二)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
E N D
解读新《水土保持法》 省水利厅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处 二零一一年四月
提 纲 一、水土流失状况 二、水土保持成效 三、修订背景与过程 四、新法重点内容 五、贯彻实施重点
水土流失状况 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亦称水土损失。 定义、形式 (一)什么是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现状 原因及危害
水土流失状况 (二)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 水力侵蚀(水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降雨、径流等水体作用下,发生解体、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包括面蚀、沟蚀等。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水土流失状况 (二)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 风力侵蚀是指风力作用于地面而引起土粒、沙粒飞扬、跳跃、滚动和堆积的过程。 风力侵蚀在东南沿海沙地有分布。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水土流失状况 (二)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 重力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或基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位移和堆积的过程,包括崩塌、泻流、滑坡和洞穴侵蚀等形式。 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 重力侵蚀
水土流失状况 (二)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 • 冻融侵蚀是指土体和岩石经反复冻融作用而破碎、发生位移的过程。 • 混合侵蚀是指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侵蚀类型,如崩岗、泥石流等。 冻融侵蚀
风力侵蚀191万km2 水力侵蚀165万km2 浙江 冻融侵蚀125万km2
全国主要有8个水土流失类型区 东北黑土区 黄土高原区 北方农牧交错区 长江上游及 西南诸河区 风沙草原区 北方土石山 南方红壤区 西南岩溶区 岩层风化壳深厚,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产生崩岗侵蚀
全省第五次(2009年)遥感普查成果显示: 2009年全省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0105.16km2,占国土总面积的9.75%。 浙江省水土流失遥感普查 (三)浙江省水土流失现状
全省水土流失强度分布 2009年全省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0105.16km2, 占国土总面积的9.75%。
全省水土流失地区分布 水土流失面积最多的是温州市,达2341.56km2,其次为丽水市和金华市。水土流失面积比例最高的是温州市,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20.39%,绍兴市、金华市居二~三位,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12.32%、11.98%。
水土流失所发生的土地分类 全省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2.72%,耕作、施肥等农业生产活动频繁,水土流失强度大,所带来的危害也较为严重。林地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8.33%,表明林分质量较低,生态修复的任务十分繁重。
水土流失所处的坡度状况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分布在人类生产活动较为集中的25°以下的区域,且在坡度相对较大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5°~25°的区域所占比例达到31.11%。水土流失面积的三分之一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的25°以上的区域,且有14.8%分布在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35°以上区域。
对比2004年全省第四次遥感普查成果,全省的水土流失状况总体上有明显好转,但生态修复的任务艰巨,坡耕地和园地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开发建设项目等人为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对比2004年全省第四次遥感普查成果,全省的水土流失状况总体上有明显好转,但生态修复的任务艰巨,坡耕地和园地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开发建设项目等人为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小 结
(四)水土流失危害 一是导致土地退化,毁坏耕地,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50多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累计达5000多万亩,年均100万亩)。 黑龙江农垦九三分局红星农场
二是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二是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吉林辉发河公路桥
三是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陕西定边县
四是加重面源污染,对我国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四是加重面源污染,对我国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川东小水库水体污染 流失的水土是面源污染的载体;作为城市水源地的湖库95%处于水土流失区。
小 结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防洪安全,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和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水土流失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总量的3.5%。
提 纲 一、水土流失状况 二、水土保持成效 三、修订背景与过程 四、新法重点内容 五、贯彻实施重点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定义 工程措施:梯田、鱼鳞坑、截水沟、水窖、挡墙、谷坊、拦沙坝、淤地坝、排洪沟等 植物措施:造林种草、封山育林、天然草地改良等 农业耕作措施:等高耕作、带状耕作、沟垄耕作,及保留作物残茬、秸杆覆盖、少耕、免耕、砂田等抗旱保墒耕作方法 综合绿化 工程措施(梯田) 水土保持 措施类型 生态护岸 边坡防护
1991年6月29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原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原水土保持法。 。
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水土保持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为确保江河安澜,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水土保持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为确保江河安澜,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建立健全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一)建立健全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 • 1993年8月,《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颁布以来,我省于96年 制定了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 • 水利厅与省发展改革、环保、国土、铁道、交通等部门联合 发布行业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有关文件。 • 全省大多数市、县出台了水土保持配套规范性文件。 • 省、市、县均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部分为合署办公)。 • 监督执法人员七百余人,专职人员近百人。
(二)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强化监管,人为水土流失加剧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二)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强化监管,人为水土流失加剧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2005~2010年期间全省累计
建立健全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检查制度、监测制度和验收制度。一大批国家及省重点建设工程都依法落实了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建立健全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检查制度、监测制度和验收制度。一大批国家及省重点建设工程都依法落实了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全省共实施生态修复近2000km2。
低丘缓坡 淤地坝 (三)落实综合治理、注重效益的方针,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2000年以来,全省大力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2700km2。“十一五”期间,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现,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近330万t,产生蓄水效益1万余m3 ,年均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约4.8亿元,总受益人口约合307.5万人 。
各地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各地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近10年,全省完成小流域治理800多条
(四)加强技术创新工作,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四)加强技术创新工作,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 初步建起了水土保持规划体系。 • 初步建起了水土保持标准体系。 • 初步建立了科技支撑体系,开展了“山核桃林坡面水土流失防治模式”、“低丘缓坡水土流失防治对策”、“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技术”等课题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 。 • 初步建立了水土保持技术服务体系,全省现有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73家、监测单位8家、监理单位3家、部批验收评估单位1家,从业人员达到五百多人。 • 水利厅成立了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五)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全民水土保持意识逐步增强(五)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全民水土保持意识逐步增强 • 社会各方面关心、重视、支持和参与水土保持的多了。 • 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能够依法履行防治责任的多了。 • 部门行业围绕水土流失防治协作配合的多了。 • 社会各界的阻力、干扰少了,特别是行政干预明显减少。 • 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违法案件明显减少。
2009年底,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0105km2,比2004年减少3549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也从2004年的12.95%降至2009年的9.75%。2009年底,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0105km2,比2004年减少3549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也从2004年的12.95%降至2009年的9.75%。 下降了3.25%
提 纲 一、水土流失状况 二、水土保持成效 三、修订背景与过程 四、新法重点内容 五、贯彻实施重点
《水土保持法》修订的背景 1991年6月,水土保持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水土保持法的施行,对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水土保持立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水土保持法》修订的背景 • 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理念,需要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 • 20年执法实践总结的成功做法和经验,需要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固定下来,更好地指导全国水土保持工作。 • 各类生产建设活动规模巨大,人为水土流失形势严峻,需要从法律层面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 • 原法中一些规定内容覆盖不全,制度设计存在较大局限,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2005年6月启动 水利部起草修订草案送审稿 论证、调研、征求意见 国务院 常务会议 国务院 法制办 过“五关” 修订 草案 历时五年 全国人大 法律委和 法工委 全国人大 环资委 调研、二次审议 审议 初审、征求意见 十一届 全国人大 常委会 2010年12月通过
2010年12月25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以154票赞成、2票反对、3票弃权高票通过了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国家主席令第39号公布,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新《水土保持法》颁布施行的意义 水土保持法的修订,是落实依法行政、建设法制型政府要求的具体体现。它不仅强化了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健全了相关管理制度,而且规范了监管程序,明确了违法行政的法律责任。
这是新时期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有了更为锐利的法律武器,对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这是新时期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有了更为锐利的法律武器,对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提 纲 一、水土流失状况 二、水土保持成效 三、修订背景与过程 四、新法重点内容 五、贯彻实施重点
《水土保持法》修订的总体情况 新法立法目的由“发展生产”上升到“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针对水土保持工作中遇到的工作统筹规划不够、预防和治理的措施不够完善、重点预防和治理的区域及对象不够全面、监测体系和监督措施不够完善等问题,新法给出了破解之道。新法共7章60条,比原法增加了“规划”一章和18条规定。
新《水土保持法》的重点内容 一、强化了政府和部门责任 二、强化了规划的法律地位 三、强化了预防保护制度 四、强化了综合治理要求 五、强化了监督和监测职责 六、强化了法律责任
一、强化了政府和部门责任 • 搞好水土保持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 水土保持是基本国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涉及子孙后代的利益。 • 水土保持一项长期性、公益性、群众性、综合性工作,见效周期长,与其他较易出政绩的工作相比往往被忽视。因此,强化政府水土保持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扭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生态建设现象。
一、强化了政府和部门责任 • 地方政府的水土保持职责 ★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和表彰奖励 ★ 批准水土保持规划 ★ 组织植树种草,扩大林草覆盖面积 ★ 加强对取土、挖沙、采石等活动的管理 ★ 安排专项资金,组织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 ★ 划定和公告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崩塌、滑坡危险区 和泥石流易发区,禁止开垦陡坡地范围 ★ 建设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保障监测经费 ★ 解决水土流失纠纷
一、强化了政府和部门责任 要求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专项资金开展水土流失防治: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
一、强化了政府和部门责任 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水土保持责任,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第四条 ……国家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 • 《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第三条“水土流失防治区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实行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责任制”。 • 《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 “实行水土保持目标考核制,层层签定责任状” 。 从法律上把水土保持工作列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将水土保持工作完成情况与政府工作考核和评价直接挂钩,对强化水土流失防治、提高治理成效将发挥积极作用。
一、强化了政府和部门责任 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地方人民政府实行水土保持目标责 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意义在于 • 促进地方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和领导,有利于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生态建设的行为。 • 把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定量化、指标化,把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层层分解并落实,有利于协调政府各部门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 增加政府水土保持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动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参与和监督。 • 通过政府目标管理,把完成水土保持任务的情况作为评价各级政府工作的内容之一,严格考核奖惩,有利于加强各级政府水土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责任政府的建设。
实施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的具体内容实施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的具体内容 适用范围 上一级人民政府在其确定的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范围内,对下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和奖惩 明确制度 适用范围 具体措施 • 水土保持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评价指标,确定考核程序,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包括 责任标准 • 预防保护、监督管理 • 综合治理、监测预报 • 宣传教育、科学技术 • 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和实施率 • 水土保持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等 具体考核 奖惩措施 明确制度 责任标准
一、强化了政府和部门责任 进一步明确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 第五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范围内依法承担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职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的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
一、强化了政府和部门责任 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水土保持工作职责: • 我国现有水土保持机构: •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 七大流域机构水土保持局(处) • 省、市、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土保持机构(处、科、站等) • 协调领导、监测等机构 • 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水土保持学会 流域机构在其管辖范围内承担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职责,行使水利部的 监督检查职权(新法第五条、第二十九条、第四十三条予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