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第四节 窒息性气体中毒

第四节 窒息性气体中毒. 一、概念 ( 1 ) 窒息性气体( asphyxiating gases ): 是指经吸入使机体产生缺氧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主要致病环节都是引起机体缺氧。. 一、概念 ( 2 ). 供给 摄取运输过程 利用过程 空气 O 2 肺 O 2 血液 O 2 组织细胞 O 2. CO 2 +H 2 O 能量. 单纯窒息性气体 血液窒息性气体 细胞窒息性气体. CO 、苯的氨基、 硝基化合物.

maitland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节 窒息性气体中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节 窒息性气体中毒

  2. 一、概念 (1) 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 gases):是指经吸入使机体产生缺氧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主要致病环节都是引起机体缺氧。

  3. 一、概念 (2) 供给 摄取运输过程 利用过程 空气 O2肺 O2血液 O2组织细胞 O2 CO2+H2O 能量 单纯窒息性气体 血液窒息性气体 细胞窒息性气体 CO、苯的氨基、 硝基化合物 N2、CH4、CO2 氰化物、H2S 化学窒息性气体

  4. 一、概念 (3) • 单纯窒息性气体:其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由于它们的存在可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肺内氧分压下降,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导致机体缺氧、窒息。

  5. 化学窒息性气体 一、概念 (4) 是经吸入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内窒息的气体。 血液窒息性气体:阻碍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导致机体缺氧。 细胞窒息性气体:抑制细胞内的呼吸酶,阻碍细胞对氧的利用,使机体发生细胞内“窒息”。

  6. 二、毒作用特点 窒息性气体的主要致病环节均是引起机体缺氧。

  7. 三、毒作用表现(1) 1.缺氧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系统,肝肾功能障碍,二氧化碳麻醉作用。 2.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症状,缺氧所致脑水肿以细胞内水肿为主,因此早期颅压往往升高不明显。

  8. 三、毒作用表现(2) • 脑水肿中毒机制:细胞内钠离子及水分的增加;血脑屏障功能的破坏;细胞浆内钙离子积聚;游离脂肪酸及自由基所致损害。

  9. 三、毒作用表现(3) 3.其它:急性CO中毒时,面颊部出现樱桃红色,色泽鲜艳而没有明显的青紫。急性氰化物中毒时可表现为无紫绀性缺氧及末梢性呼吸困难。缺氧性心肌损害和肺水肿。

  10. 三、毒作用表现(4) 4.实验室检查: CO:HbCO 氰化物:尿中硫氰酸盐 H2S:尿中硫酸盐、硫化血红蛋白

  11. 四、治疗原则(1) • 脑对缺氧极为敏感,因此治疗时,除进行有效的解毒治疗外,关键是脑缺氧的治疗的脑水肿的预防和处理。 • 有效解毒治疗必须针对窒息性气体的中毒机制和中毒条件。

  12. 四、治疗原则(2) 1.输氧:给与氧气浓度(40~60%),高压氧疗。 2.解毒:氰化物中毒—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联合疗法,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4-二甲基氨基苯酚;H2S—美兰。 3.肾上腺皮质激素:早期、足量、短程。 4.钙通道阻滞剂 5.光量子疗法 6.对症治疗,支持疗法

  13. 一氧化碳(CO)

  14. 一、理化特性 CO为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氨水,易燃易爆。

  15. 二、接触机会 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以CO为原料的 工业生产(如炼钢、炼铁、制造光气、 甲醇、甲醛、甲酸等), 炮烟,煤层燃烧, 汽车废气等。 CO泄漏的燃气锅炉

  16. 三、毒 理 1.CO进入血循环后,80~90%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阻碍氧的结合和释放。 2.10~15%与血管外的血红素蛋白结合,如肌蛋白、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影响氧的利用。 3.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大240倍,解离速率比氧慢36000倍。

  17. 四、临床表现(1) 1.轻度中毒:剧烈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步态不稳、出现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无昏迷,血液HbCO浓度可高于10%。 2.中度中毒:浅至中度昏迷,经抢救恢复后无明显并发症。血液HbCO浓度可高于30%。

  18. 四、临床表现(2) 3.重度中毒:深昏迷或植物状态,血液HbCO浓度可高于50%。 4.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约经2~60天的“假愈期” ,又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19. 四、临床表现(3) 5.慢性影响: 神经衰弱症候群、心血管系统症状和体征。

  20. 五、诊断 • 诊断原则:根据吸入较高浓度CO的接触史;急性发生的中枢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血中HbCO及时测定结果;现场卫生学调查及空气中CO浓度测定资料,并排除其它病因。

  21. 六、处理原则(1) • 治疗原则:移离现场,吸氧,高压氧,防治脑水肿,维持呼吸循环功能。

  22. 六、处理原则(2) • 预防:产生CO的场所应安装自动报警器;生产设备、管道和阀门要经常检修,防止漏气;进入CO浓度较高环境时应有防毒面具;车间空气中CO最高容许浓度为30 mg/m3,作业时间较短时可以适当放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