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3

区域地理教案 ( 6 ) —— 区域发展

区域地理教案 ( 6 ) —— 区域发展. 池州学院 陈晓华. 第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经济发展 是指区域 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演进是相互关联和互动的。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mak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区域地理教案 ( 6 ) —— 区域发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区域地理教案(6)——区域发展 池州学院 陈晓华

  2. 第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区域可持续发展 • 区域创新系统

  3.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演进是相互关联和互动的。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演进是相互关联和互动的。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一般而言,经济目标是增强区域的经济实力,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社会目标是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环境目标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及持续发展。

  4.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和机制,探明区域结构的变化与优化途径和方式。 • 区域经济增长是包括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在内的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概括起来,已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及作用机制;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考察区域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发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变化规律。

  5.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 我们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把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

  6.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 (一)资源禀赋 • 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两大类。 • 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活动就是对区内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 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 资金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完成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 技术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了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它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中,社会环境是一种可贵的资源,是区域发展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7. (二)资源配置能力 • 资源禀赋只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但是,各种资源怎样结合在一起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却取决于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构成。 • 经济体制决定了制约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进而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 • 政府代表着区域的整体利益。政府能够通过制订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引导、规范企业和个体的经济行为,调节资源的部门和空间配置状况,从而调控区域经济增长。 • 企业是区域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从这个角度看,区域内单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组合就构成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增长。 • 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区域资源的配置实际上就是在由经济结构所规定的框架内进行的。经济结构的先进性或优劣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

  8. (三)区位条件 • 区位客观上反映了某种经济活动与其它相关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距离的约束下发生相互作用的机会和程度。一个区域的区位条件对其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 首先,区位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与其它区域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通过它们相互之间的交通联系所决定的距离成本而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作用。 • 其次,区位条件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大的自然环境。 • 再次,区位条件也左右着一个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所处的位置。 • 但是,区域的经济增长状况不可能完全受制于区位条件。而且,区位条件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所具有的好的区位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来改善区位条件,使其向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化。

  9. (四)外部环境 • 由于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区域经济增长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包括了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区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背景三个方面。 • ◎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从宏观的角度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 • ◎区际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在与其它区域的经济交往中能否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二是影响一个区域能否通过与其它区域的分工与合作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 • ◎国际经济背景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一个区域的对外开放度越高,受国际经济背景变化的影响也就越大。

  10.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 (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 区域增长极理论是在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佩鲁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 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 区域经济学者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和思想引入到区域经济研究之中,并且与地理空间概念融合起来,就形成了解释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机制的区域增长极理论。

  11. 在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对增长极的具体解释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增长极是相互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位于城市中心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腹地增长的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城市中心”,“增长极是一个增长中的城市中心,其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内比区域内其它地区有更高的就业增长率”。在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对增长极的具体解释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增长极是相互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位于城市中心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腹地增长的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城市中心”,“增长极是一个增长中的城市中心,其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内比区域内其它地区有更高的就业增长率”。 • 我们认为,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12. 增长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 •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 • 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 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13. 1.支配效应 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换句话说,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是以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 2.乘数效应 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受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放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 • 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 1.支配效应 • 2.乘数效应 • 3. 极化与扩散效应 3. 极化与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

  14. 从增长极的上述三个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从增长极的上述三个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 • 一方面,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增长极的形成,必然改变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平衡,导致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新的增长极的形成则会改变区域原来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之更为复杂。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就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进一步,不难看出,增长极的形成、发展、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15. 图5-1 极化方式示意图

  16. 图5-2 扩散方式示意图

  17.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是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G.Mydral)于1944年在其《美国的两难处境》中首次提出的。 • 他把社会经济制度看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认为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如果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一个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因素继续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可见,社会经济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守衡或者趋于均衡,是以循环的方式在运动,而且不是简单的循环,这种循环具有积累的效果。

  18.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重点强调了社会经济过程中存在三个环节,即最初的变化,接着是一系列的传递式相关变化,最后又作用于最初的变化,并产生使其上升或下降的进一步变化,从而构成循环。

  19. 在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R.Nurkse)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循环积累因果的作用。他在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有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循环过程。在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R.Nurkse)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循环积累因果的作用。他在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有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循环过程。 • 供给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收入……。 • 需求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率——低收入……。不 • 难发现,无论从供给还是从需求观察,这两个循环都是从低收入又回到低收入,不断地恶化。并且,它们在“低收入”处相连接,相互影响、强化,使经济增长滞缓,长期陷入贫困状态。

  20. 图5-3 贫困恶性循环示意图

  21.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 (三)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 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是经济学在研究经济增长中若干因素之间作用的变化所得到的理论认识。这两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 • 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乘数是英国经济学家卡恩于1931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表示一项新投资使就业增加的总量与该项投资直接产生的就业量的比例。

  22. 图5-4 乘数效应的连锁反应过程示意图

  23. 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增长。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 加速原理的基本思想是,投资是产量或收入变动率的函数;产量或收入变动率增长,投资将加速增长,反之,投资将加速减少,所以,加速具有正向和负向双重作用;投资变动的幅度大于产量或收入的变动率。由此可见,只有产量按一定比率持续增长,才能保持投资增长率不下降。否则,产量增长率减慢,投资增长率就会大幅度下降或停止。也就是说,尽管产量的绝对量没有绝对下降,仅只是相对地减慢了速度,经济增长也会出现衰退。

  24.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是同时存在的,并且相互发生作用,即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变动,国民收入的变动又会反过来影响投资的加速变动。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是同时存在的,并且相互发生作用,即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变动,国民收入的变动又会反过来影响投资的加速变动。 • 在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就出现了周期性变化或波动。即投资引起收入的变动,而在乘数原理作用下,收入的变动是有变动幅度的;这样的收入变动在加速原理作用下,又引起投资发生相应的变动;反过来,投资变动又引发新一轮的收入变动。如此构成循环,形成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

  25.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在关于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的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以及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26. (一)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与费希尔(J.Fisher)1949年发表了《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一文,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经历大体相同的过程。具体有以下几个阶段:

  27. 第一,自给自足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区域之间缺少经济交流,区域经济呈现出较大的封闭性,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散布状态。第一,自给自足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区域之间缺少经济交流,区域经济呈现出较大的封闭性,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散布状态。 • 第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随着农业和贸易的发展,乡村工业开始兴起并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由于乡村工业是以农产品、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故主要集中分布在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地方。 • 第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发生变化,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专业化方向转化,区域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也不断地扩大。

  28. 第四,工业化阶段。以矿业和制造业为先导,区域工业兴起并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一般情况下,最先发展起来的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和纺织等行业,随后是以工业原料为主的冶炼、石油加工、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第四,工业化阶段。以矿业和制造业为先导,区域工业兴起并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一般情况下,最先发展起来的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和纺织等行业,随后是以工业原料为主的冶炼、石油加工、机械制造、化学工业。 • 第五,服务业输出阶段。这个阶段,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的输出逐渐成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时,拉动区域经济继续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资本、技术,以及专业性服务的输出。

  29. (二)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W.Rostow)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 1. 传统社会阶段 • 此阶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资源过多配置在农业,而非工业;在社会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家族和氏族;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均实际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牛顿学说以前属于这个阶段。

  30. 2. 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 这是从传统社会阶段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此阶段,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金融业开始发展,并为新的投资提供资金;商业也随着交通运输业的改进而正在扩大。农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既要提供更多的粮食来养活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又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和销售市场。 • 在政治上,也应有相应变革,以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大笔社会经营资本的积累。这一时期,发展的障碍正在逐步克服,人均实际收入缓慢增长。历史上,英国是第一个为起飞阶段创造充分前提条件的国家。当今大多数贫穷国家正处在这个阶段。

  31. 3. 起飞阶段 • 此阶段阻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达到此阶段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较高的积累比例,使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上;二是要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使它发展较快并带动其它部门增长;三是要有制度上的改革,即建立一种能够保证“起飞”的制度,以推动经济的扩张。此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罗斯托认为,一个区域一旦实现起飞,经济就可以“自动持续成长”了,因为较大的积累比例和较强的主导部门,会使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技术不会感到不足,所需要的原料生产与供给、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等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 此阶段相当于资本主义发展史中的产业革命阶段。

  32. 4. 向成熟推进阶段 • 这是起飞后经过较长期的经济持续发展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阶段。此阶段,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 • 一般来说,铁路建筑、钢铁工业以及大量使用钢铁的通用机械、采矿设备、化工设备、电力工业和造船工业等部门的发展,是一国经济“成熟”的标志。在向成熟阶段推进的过程中,成长所依靠的是对供给方面的投资,也就是靠对工业设备部门的投资,并由此带动了经济成长。 • 此阶段对外贸易的作用加强,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相当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阶段。历史上,经济发达国家用了4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阶段,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年代进入该阶段。

  33.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 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按罗斯托的说法,就是汽车工业部门综合生产体系),社会对高额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普遍化。越来越多的资源用来生产耐用消费品;技术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比前阶段有一定提高;用来供社会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资源逐渐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美国是最早进入这一阶段的国家,其进入以1913—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开始采用自动装配线为标志。西欧和日本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这一阶段的。

  34. 6.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 此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包括教育、卫生保健、文化娱乐、市政建设、环境保护等)成为主导部门。这些部门的特点是提供劳务,而非生产物质产品。居民追求时尚与个性,消费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人类社会将不再只以物质产量的多少来衡量社会的成就,而还包括以劳务形式、环境状况、自我实现的程度所反映的“生活质量”的高低程度。罗斯托认为,美国正在进入这个阶段。

  35. 上述6个阶段中,第三个阶段是关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罗斯托理论中,主导部门是各个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上述6个阶段中,第三个阶段是关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罗斯托理论中,主导部门是各个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 主导部门是不断更替的;传统社会的主导部门是农业;起飞前阶段的主导部门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起飞阶段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和铁路运输业;成熟阶段是重化工和制造业;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耐用消费品工业(如汽车);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服务业部门(如文教、卫生等)。 • 较高的资本积累率是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变革是起飞顺利实现的保证。

  36. (三)迈考尔.波特四阶段论 • 199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M. 波特提出了经济发展的四阶段论,受到经济界的关注。这四个阶段是: • (1)要素驱动阶段,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廉价资源; • (2)投资驱动阶段,以大规模投资和巨大规模经济生产为主的发展阶段; • (3)创新驱动阶段,以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带来的利润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 (4)财富驱动阶段,人们对个性的全面发展及非生产性活动需求大大增加的阶段。 • 从要素驱动到财富驱动,经济发展驱动力的文化知识含量在不断增加之中,以至生产力日益知识化、信息化、文化化。经济发展形成的这种对文化力量的需求,直接帮助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并导致区域创新的不断产生。

  37. (四)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也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其中,陈栋生等人在1993年出版的《区域经济学》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较具代表性。他们认为,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待开发(不发育)、成长、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指出了区域经济增长不仅有从待开发、成长到成熟的过程,还会出现衰退,同时,衰退又是可调控的。

  38. (四)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待开发(不发育)阶段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其特征是,(1)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极高,商品经济不发育,市场规模狭小;(3)资金积累能力很低,自我发展能力弱,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 当区域经济增长跨过工业化的起点时,就标志着进入了成长阶段。其主要特征是,(1)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2)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二产业逐渐成了主导产业;(3)商品经济逐步发育,区域专业化分工迅速发展;(4)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于是形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增长极。

  39. (四)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区域经济增长达到成熟(发达)阶段 • 主要特征是:(1)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减缓并逐渐趋于稳定;(2)工业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基础设施齐备,交通和通讯基本形成网络;(3)生产部门结构的综合性日益突出,区内资金积累能力强。 • 这时也往往会产生导致经济衰退的因素。如“空间不可转移”和“不易转移”的要素价格上涨,使生产成本和生活费用增高;设备刚性导致越来越多的产业和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40. (四)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部分区域在经历了成熟阶段后,有可能进入衰退阶段。其主要特征是(1)经济增长缓慢,失去原有的增长势头;(2)处于衰退状态的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大,导致经济增长的结构性衰退;(3)此后,经济增长滞缓,区域逐渐走向衰落。 • 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的原因有四种:区位性衰退,即由于区位优势失去而导致经济增长出现衰退;资源性衰退,因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资源枯竭致使经济增长发生衰退;结构性衰退,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出现衰退,同时又没有新的主导产业来取而代之,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出现衰退;消聚性衰退,即经济活动出现过度的集聚,造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土地和水资源不足、能源和劳动力供给紧张等问题,从而限制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41. (四)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值得注意的是,当一个区域发现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的征兆时,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工业化和结构调整政策,就可以防止出现进一步的衰退,使经济增长维持稳定,甚至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增长时期。

  42.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 作为当代最新发展观念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缘起于1980年代。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为当今世界所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战略。从此,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世界发展的指南与理论研究的热点。

  43.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 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义 • Bruntland 委员会定义 能够满足当今的需要而又不牺牲今后世世代代满足自身需要 的能力的发展。 • 2、可持续发展与公平 • 代内公平 •穷国与富国 •穷人与富人 •城市与乡村 • 代际公平 •贴现与最优化 • •代际公平:一种道德含义 • (a)在不使后代人福利下降的条件下使当代人福利变好。 • (b)将当前发展集中在最穷困者身上

  44. 农村失业 人口增长 经济贫穷 低产、低收入 边际土地开发 利用方式不当 保护性投资不足 In-site 农业产量下降 资源质量、再生能力下降/损失/侵蚀/生态破坏 Off-site 灌溉困难 河流/水库沉积 航运/水利/发电损失 下游农业/ 渔业损失 水量降低/ 水质下降 周期性干旱/水灾 灾害扩大/加重 发病率/死亡率提高 生活水准下降 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恶性循环

  45.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 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与发展危机 • 人类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反思

  46. 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与发展危机 20世纪中叶国外八大公害事件 全球性环境问题 •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 臭氧层耗竭 • 酸雨污染 • 生态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 • 荒漠化问题严重 自然资源短缺与耗竭 局部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化加剧

  47. 二十世纪中叶出现的世界八大公害

  48. 全球性环境问题

  49.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增加的现象。 具体的原理是:大气辐射透过大气,除很少一部分被吸收外,其它大部分达到地面,地表又以红外辐射的形式向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水气所吸收,从而阻止了地球热量向空间散发,使大气层增温,增大了热效应。 据调查,1880年大气中CO2的浓度约为284ppm,1989年已经上升到350ppm,并以每年0.4%的速度增加。自工业革命以来,已经上升了25%,科学家认为在未来50年还可能增长30%,这将使中纬度地区地面平均温度增加2-3度,极地温度增加6-10度,出现全球性气候变暖。 据联合国估算,100多年来,温度上升0.3-0.6,海平面上升14-25厘米,如不作为则10年上升0.3度,海平面上升6厘米。 据推算,全球增温1.5-4.5度,使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将升高20-165cm,从而使沿海城市和岛屿将会大片地被淹没,影响地球人口1/3的生存。气温的升高还会使得内陆的大片湿润地带变成沙漠,使全球气候趋于不稳定,异常气候增多。这种在地质历史上原本需要上百万年时间才会发生的变化,如今只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发生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