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第一节 学习理论. 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内在规律的学习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 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目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习理论有: 一、行为主义理论 二、认知主义理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四、人本主义理论. 学 习 的 内 部 心 理 过 程. 行 为 主 义 学 习 论. 认 知 主 义 学 习 论. 建 构 主 义 学 习 论. 以 学 生 为 中 心. 人 本 主 义 学 习 论. 知

mako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2. 第一节 学习理论 • 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内在规律的学习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 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 目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习理论有: 一、行为主义理论 二、认知主义理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四、人本主义理论

  3. 习 的 内 部 心 理 过 程 行 为 主 义 学 习 论 认 知 主 义 学 习 论 建 构 主 义 学 习 论 以 学 生 为 中 心 人 本 主 义 学 习 论 知 识 的 客 观 性 客观主义 主观主义

  4. 第一节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职能: • 提供学习领域的知识,分析、探讨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 对有关学习法则和方法加以概括,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 • 要说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学习有效,有的学习无效。

  5. 第一节 学习理论 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时间:20世纪20年代——60年代 •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 主要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 打破了机能心理学(功能心理学)纯理论、纯思辨性质的约束。它要预测和控制人类的活动。 J.B Watson 1919 桑代克

  6. 第一节 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其基本公式为: 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

  7. 第一节 学习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从操作性学习中提出了程序教学,并推动了程序教学运动。 20世纪70年代后,程序教学的思想和方法被广泛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

  8. 第一节 学习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2.程序教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斯金纳从操作性学习中提出了程序教学,并推动了程序教学运动,从而促使了教学设计过程和理论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9. 第一节 学习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加涅的信息加工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 创始人:皮亚杰 • 主要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 布鲁纳 皮亚杰

  10. 一种由同化和顺应交替发生作用而导致生理、心理从平衡状态到不平衡状态的循环过程,提出“同化一调节一平衡”多次反复的认知模型;一种由同化和顺应交替发生作用而导致生理、心理从平衡状态到不平衡状态的循环过程,提出“同化一调节一平衡”多次反复的认知模型; • 观点: • 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内部认知过程 • 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 • 学习是一种对信息符号进行的分阶段的加工过程 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发挥着同化作用,这种同化包括下位学习、总括学习和联合学习三种,同化的过程是认知结构改变、分化、重组的过程; 对信息进行感受、组织、编码、贮存、呈现、提取等复杂的加工处理,而这种加工处理是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发生作用的动态过程。实质就是: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11. 第一节 学习理论 (二)认知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专家们提出了相关的指导教学设计的原则: (1)用直观的形式向学习者显示学科内容结构,应该让学习者了解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各类知识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习材料的呈示应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应当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

  12. 第一节 学习理论 (3)学习以求理解才能有助于知识的持久和迁移 (4)向学生提供认知反馈可以确认他们的知识正确和纠正他们的学习错误。 (5)学习者自定目标是学习的重要促进因素 (6)学习材料既要以归纳序列提供,又要以演绎序列提供 (7)学习材料应体现辩证冲突,适当的矛盾有助于引发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

  13. 杜威 第一节 学习理论 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期 • 创始人:让.皮亚杰(J.Piaget)、杜威(John Dewey) • 主要人物: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 、乔纳森(Jonassen)

  14. 第一节 学习理论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期,许多美国学者开始认识到认知心理学的不足,认为只谈学习的心理过程,忽略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是与学习发生的实际情境不一致的,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 • 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 基本理念:情境是学习的一部分,脱离情境的学习是错误而缺乏成效的;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其主动探索及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

  15. 第一节 学习理论 • 对教学的影响: •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设计中人们开始注意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开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 • 不再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外部刺激被动地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做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 依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不应以传统的集体传授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应使用能够让学生进行操作或进行社会互动的方式,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16. 第一节 学习理论 • 建构主义在教学应用上的特色: • 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设计多维度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能从各种角度去了解各种概念原则,进而发展问题解决、决策以及创新能力。 • 强调学习者主动积极的角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以激发学习时所必须的心理状态和先前知识。 • 重视错误概念对学习的贡献。情境认知将目的、过程及方法视为一体,因此,即使是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概念,对整体知识结构的建构也有正面的贡献。

  17. 第一节 学习理论 四、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 1.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观性、选择能力和意愿; 2.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18. 第一节 学习理论 • 五、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调和的产物。 •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和人格,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和自我调节过程以及榜样作用而形成的。 • 主要学说有:多拉德和米勒的强化模仿学习说、罗特的预期强化学习说、和班杜拉的观察―榜样模仿学习说。

  19. 第二节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 • 教育技术从其指导思想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学习者的分析,从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具体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到教学评价,都从各种教学理论中吸取精华,综合运用,寻求科学依据。

  20. 第二节 教学理论 • 一、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 赞可夫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教育科学院院士。 • 基本观点有: (1)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2)教育促进发展”、“既传授知识,又促进发展。 (3)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 要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21. 第二节 教学理论 二、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机器教学) 原则: • 积极反应原则:经常使学生保持积极反应的状态。 • 小 步 子原则:材料有易到难一步步呈现,每一步之间难度的增加也非常小。 • 及时强化原则:学生做出反应后,立即让学生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即给予立即强化。 • 自定步调原则: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思维方式、速度来处理问题而不受他人影响,使学生稳步前进。 • 低错误率原则:程序教材的编写应尽量减少学生出现错误反应的可能,以提高学习效率,鼓舞学生的积极性。

  22. 第二节 教学理论 三、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法 • 强调学习过程:学习是学生自己思考、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创设一个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环境。 • 强调直觉思维:大量事实表明,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应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

  23. 第二节 教学理论 三、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 强调内在动机: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探究未知表现出兴趣。教师应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提高学习效率,即学生应有求得才能的驱动力。 • 强调信息提取:学生在存储信息同时,必须能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提取信息。学生如何组织信息,对提取信息有很大影响。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有较好的效果。

  24. 第二节 教学理论 • 四、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 • 克拉夫基是联邦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以他为代表所提出的“范例教学论”是二战后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流派之一。 • 所谓范例教学,就是通过典型的事例和教材中关键性的问题的教授、探索,来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材料和问题。 • 范例教学法通过精选范例,让学生从范例的“个”到“类”,再达到规律性认识,由此掌握知识的结构。这种教学方法在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有十分显著的成效。

  25. 第二节 教学理论 • 五、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 • 所谓的“最优化”,并不等于“理想化”,也不是一般所指的“最好的”,它是指从某一特定的角度与标准来看,是最佳的方案。 • 最优化教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提出的。 • 他提出的以系统论为方法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提高前苏联学校的教学教育质量起了良好的作用。

  26. 第三节 传播理论 • 传播(Communication)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

  27. 第三节 传播理论 一、教育传播的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信息的组织者、传播者和控制者,如学校中的教师、学生家长等 . 2.教育信息 教育传播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了教育信息的获取、传递、交换、加工、储存和输出. 3.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施教的对象,一般说就是接收教育信息的学生。 4.媒体和通道 教育传播通道是教育信息传递的途径 ,在教育传播通道中,教育传播媒体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

  28. 乙 第三节 传播理论 二、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 • 共同经验原理 • 教师与学生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有效的传播; • 要使学生了解一件事物,教师必须用学生经验范围内能够理解的比喻,引导他们进入新的知识领域。教育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 • 共同经验模型 • 抽象层次原理 • 传播的内容必须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上进行,并且要在这个范围内的各抽象层次上下移动; • 既要说出抽象要点,又要用具体事物来支持;讲了熟悉的具体事物,又要分析、综合、推理、演绎得出抽象的概念。

  29. 第三节 传播理论 • 重复作用原理: • 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重新呈现,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 同一概念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能增强教育传播效果。 • 信息来源原理: • 有信誉的可靠的传播来源对人们有较佳的传播效果; • 当传者是受者乐于接受的对象时,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 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树立为学生认可的形象与权威,同时也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选用的教材、资料的内容的来源应正确、真实、可靠。 • 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 • 最小代价律: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大的收获 • 媒体选择原理:预期选择率=可能得到的报酬/需要付出的努力。 • 教育媒体制作和选择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源与教育媒体。要做到:方便省事;显著突出;吸引人;针对需要;注意受众已有的传播习惯。

  30. 第三节 传播理论 三、传播模式 (一)拉斯威尔传播模式

  31. 信源 编码 信道 译码 信宿 干扰 反馈 第三节 传播理论 (二)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7个组成要素,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

  32. 受传者 Receiver 通道 Channel 信源 Source 信息 Message 传播技术 传播技术 视 成分 结构 态度 态度 听 知识 知识 内 容 符 号 触 社会系统 社会系统 嗅 味 文化 文化 第三节 传播理论 (三)贝罗模式(S-M-C-R模式)

  33. B教学方法 Z教学目的 L教材 怎样教 为什么教 教什么 教 学 用什么教 在什么情况下教 教谁 M教学媒体 S社会结构 P心理结构 第三节 传播理论 (四)海曼-弗朗克模式 该模式明确指出了 教学过程的六大要素。 但过于简单, 未能表示 出各要素之间 的相互联系 和因果关系。

  34. 第四节 视听教育理论 20世纪40年代,美国教育家戴尔(Edgar Dale),出版了《视听教学方法》(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他把各种视听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概括为一个“经验之塔”去系统地阐述,因此称为“经验之塔”理论。

  35. 言语 符号 抽象的经验 视觉符号 录音广播 静态图象 电影、电视 观察经验 参观展览 野外旅行 观摩示范 参与演戏 做的经验 设计的经验 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 第四节 视听教育理论 一、“经验之塔”理论

  36. 第四节 视听教育理论 “经验之塔”理论基本观点: “塔”中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升,越趋于抽象。但并不意味获得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从底层到顶层的阶段,或下一层的经验比上一层的经验更有用。划分阶层,只说明各种经验的具体与抽象的程度。 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是首先给学生丰富的具体经验。学生只记忆一些普遍法则和概念,没有具体经验做支撑是不行的。

  37. 第四节 视听教育理论 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工具,可以使教育更为具体、直观,从而获得更好的抽象。 “经验之塔”中的视听教具,比用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如果把具体的直接经验看的过重,使教育过于具体化,而忽视了教育的普遍化,则是很危险的。

  38. 第四节 视听教育理论 • 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学论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其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把学习经验分为具体与抽象,提出学习应从生动的直观向抽象的思维发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提出了教学中应用视听教材的理论依据。第二,提出了视听教材分类的理论依据,即应以其所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或抽象程度作为分类依据,这对后来进行的教学媒体的分类及教学媒体的选择奠定了基础。第三,视听教材必须与课程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中得到发展与深化。

  39. 第四节 视听教育理论 • 视听教学论也存在着较大局限,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视听教学论仅重视视听教材本身的作用,而忽略了视听教材的设计、开发、制作、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第二,在关于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的问题上,视听教学论把视听教材看成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置于辅助物的地位。在这种“教具论”的思想指导下,视听教学对教学改革的作用是有限的。

  40. 第五节 系统科学理论 • 系统观与传统思维方式不同,是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综合的、整体论的思维模式。 • 系统观认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 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自成系统,任何一个系统和周围的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看作子系统,系统与子系统间具有相对性。任一系统在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中变化、发展,是保持动态稳定的开放系统。

  41. 第五节 系统科学理论 • 系统方法论是运用系统理论的观点、方法,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 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42. 举例说明教学系统 • 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一门课程、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当然也可以指为达到教学目的、目标而组织的机构和方法。) • 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均为人员要素)、课程(教学信息要素)和教学条件(物质要素)四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系统运行的前提,组成系统的空间结构;而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媒体、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结果等过程性要素,形成系统的时间结构。 • 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过程。

  43. 第五节 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方法的基本理论 (一)信息论 • 信息论是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如何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和控制系统信息的一门科学。 • 信息论有狭义信息论和广义信息论。 • 信息论在教育领域中应用所形成的理论称为教育信息论,教育信息论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如何传递、变换和反馈的理论。

  44. 第五节 系统科学理论 (二)控制论 • 控制论是一门以揭示不同系统的共同的控制规律为理论目的的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理论,它不仅从事物的质的方面而且着重从量的方面去发现各种控制系统的共同规律,并把反馈方法作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达到优化控制目的的有效方法。 • 控制论在教育领域中应用所形成的理论称为教育控制论。教育控制论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控制目标,以信息流为主要传输形式的系统。

  45. 第五节 系统科学理论 (三)系统论 • 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并用数学模型去描述和确定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 教育系统论把教育视为一个系统,教育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

  46. 第五节 系统科学理论 • 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教育要优化,不仅仅要从教师或学生一方来考虑,而且要从整个系统来考虑,协调好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协调。 • 用“三论”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教育科学,特别是从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原理),对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和指导其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