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531 Views
第七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曲线 总供给曲线 宏观经济总量的短期均衡. 在短期内,一个经济总要经历收缩、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在衰退和繁荣的交替中运行。在衰退期内,产出、收入、就业和贸易等宏观经济的实际变量都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而在繁荣期内,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又会出现显著上升。短期经济波动是宏观经济理论的永恒话题,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章将建立一个简单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与均衡,这个模型是本篇以后各章分析的基础和概括。
E N D
第七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 总需求曲线 • 总供给曲线 • 宏观经济总量的短期均衡
在短期内,一个经济总要经历收缩、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在衰退和繁荣的交替中运行。在衰退期内,产出、收入、就业和贸易等宏观经济的实际变量都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而在繁荣期内,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又会出现显著上升。短期经济波动是宏观经济理论的永恒话题,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 本章将建立一个简单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与均衡,这个模型是本篇以后各章分析的基础和概括。 • 本章第一节分析总需求曲线,讨论总需求曲线的构成、形状和变动,第二节考察总供给曲线,在这一节中,要区别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在第三节中,进一步分析宏观经济总量的短期均衡及其与长期均衡的关系。
P AD 0 Y 图7.1 总需求曲线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 • 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每一)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国内(实际)生产总值的需求。因此,总需求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总需求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AD=C+I+G+NX • 我们可以用总需求曲线AD来表示总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如图7.1。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不断下降,而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则不断上升,这一性质和我们在微观经济学中讨论的需求规律相同。但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分析是单个市场的情况。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不断下降,而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则不断上升,这一性质和我们在微观经济学中讨论的需求规律相同。但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分析是单个市场的情况。 • 在宏观经济领域,这种个别产品间的替代效应已经失去意义。因为,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时,产品间的替代效应意味着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势必带来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仍然没有发生变化,而仅仅是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而宏观经济学考察的是商品总需求量的变化,并不是单个商品需求量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呢? •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主要取决于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开放替代效应等三个因素。
1.实际资产效应(庇古效应) • 事实上,人们会由于各种原因持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如货币、基金、股票、债券等。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手中名义资产的数量不会改变(以货币固定其价值的资产,其名义值不变,如货币、固定收益债券等),但以货币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实际资产的数量会减少,这就意味着他原来的计划可能要大打折扣,如学费上涨后交不起学费等。为了实现未来的计划他必须保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因此,人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名义资产存量。因此,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保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情况就会相反,这就是实际资产效应。实际资产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因此向下倾斜。
2.跨期替代效应(利率效应、凯恩斯效应) • 一般来讲,价格上升时会抬高利率水平。因为当价格水平上升时,流通中的实际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量)就会减少,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货币市场上对实际货币的过度需求,为了平衡人们对货币的过度需求,利率水平必然上升。这样,价格水平上升必然带来利率水平的提高。同时,利率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人们会减少当前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因此,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来替代当前消费从而减少对商品的需求总量;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则会用当前消费来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总需求量,这就是跨期替代效应。跨期替代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3.开放替代效应(NX效应) •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替代效应还表现为开放替代效应。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就会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居民就会用外国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则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需求量从而商品总需求量会减少。因此,总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来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总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来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这就是开放替代效应。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开放替代效应就构成了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另一个原因。
二、总需求曲线的变动 总需求曲线表达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价格水平与商品总需求量之间的一种关系,而其他因素发生变动就会造成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造成总需求曲线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 预期 预期包括预期收入、预期利润率、预期通货膨胀等。 2.政府政策 按照对总需求的不同作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大致可以区分为扩张性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类。 3.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会通过各种渠道来影响一国的总需求,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汇率和外国收入的变动。 P AD1 AD0 AD2 0 Y 图7.2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一、长期总供给曲线 •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和总需求曲线的情况有所不同,在这里首先要区分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先考察长期总供给曲线。 • 在第二章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我们知道,一个社会长期的总产量取决于既定的技术水平和这个社会现有的生产要素的存量。而在任一时期,技术水平是不变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也是不变的,因此生产函数就可表示为:
P LAS 0 Y 图7.3 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古典经济中,由于价格、工资可以灵活变动,因此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即资本不存在闲置,劳动力达到充分就业,这时经济的产出称为潜在的产出水平,这也就是长期总供给。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 (LAS) 表现为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直线,如图7·3所示。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表示一个社会长期总产出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而是由技术进步和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数量决定。由于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因此,在长期总供给水平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P LAS LAS P SAS SAS A A 0 Y 0 Y (b)水平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a)向上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二、短期总供给曲线 • 与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同,短期总供给曲线 (SAS)向右上方倾斜,如图7.5(a)所示,或短期总供给曲线 (SAS) 呈水平状。 图7.5 短期总供给曲线
为向上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提供理论解释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核心部分。对此,经济学家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探讨。在第九章中,将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可以作一简单的推论。为向上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提供理论解释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核心部分。对此,经济学家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探讨。在第九章中,将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可以作一简单的推论。 • 一般来讲,短期内的劳动价格 ——工资表现为相对稳定,因为工资水平是由劳资双方的工资合同决定的。我们知道,工资合同一旦签订就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任何合同都不可能随时随意修改),一般是2~3年时间甚至更长,因此工资在短期内就不具备伸缩性。原材料价格也有同样的情况。企业的原材料一般都是大宗产品,如钢材、石油、煤等,大宗产品的交易经常也是采取合同方式进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缺乏伸缩性。这样,由于企业的成本(工资、原材料价格等)在短期内表现出相对稳定,当产品价格上升时,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企业就会扩大生产,社会总产量也就随之增加。因此在短期内,价格水平上升,厂商所愿意提供的总产量就会增加,表现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因此,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关键在于决定总供给的价格因素——货币工资在短期内不具备充分的灵活性。只要在价格水平变动时,名义货币工资变动滞后于价格的变动,实际工资就要发生变动,企业的利润也要发生变动,从而企业就会按照变动的价格来调节生产,短期总产量就有可能发生变动。因此,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关键在于决定总供给的价格因素——货币工资在短期内不具备充分的灵活性。只要在价格水平变动时,名义货币工资变动滞后于价格的变动,实际工资就要发生变动,企业的利润也要发生变动,从而企业就会按照变动的价格来调节生产,短期总产量就有可能发生变动。 • 如果考虑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名义工资完全缺乏伸缩性,也就是不论价格如何变动,工人的工资始终保持不变,那么短期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横轴平行或者接近与横轴平行的水平线,如图7.5(b)所示。
水平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凯恩斯理论的极端情况,它表明由于名义货币工资保持不变,当价格一旦上升,企业就可以在成本完全不变情况下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任一水平的产量,或者说,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下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水平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凯恩斯理论的极端情况,它表明由于名义货币工资保持不变,当价格一旦上升,企业就可以在成本完全不变情况下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任一水平的产量,或者说,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下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 • 比较图7.5和图7.3可以知道:(1)如果假定价格、工资完全具备伸缩性,那么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价格无关的垂直的曲线;(2)如果假定价格、工资在一定程度上不具备伸缩性,那么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价格相关的向上倾斜的曲线;(3)而如果假定价格、工资完全不具备伸缩性,那么,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价格完全相关的水平的曲线。它们分别代表了宏观市场机制完全有效、部分失灵和完全失灵的三种情况。 • 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第一种情况代表了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第二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而第三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较少出现,但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还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这一篇的分析中,我们主要考察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
三、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由于存在两条总供给曲线,因此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情况,我们分别进行讨论。 1.LAS的变动 一个社会长期总供给主要受人口(劳动力)、资本存量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口和资本存量增加以及技术进步都会增加总供给。 2.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一个经济的短期总供给主要受工资、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工资水平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带动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短期总供给减少,而工资水平和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则会造成短期总供给增加。
第三节 宏观总量的短期均衡 一、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 如果把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放在一起,就可以考察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 • 在图7.7中,总需求曲线AD和短期总供给曲线SAS在E点相交,此时,从短期来看,社会总需求量正好等于这个社会能够提供的总供给量,宏观总量达到了短期均衡。 • 那么,宏观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有什么关系呢?由于短期总供给量会偏离长期总供给量,因此从长期均衡的角度出发,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会出现三种情况。 SAS P AD 总量剩余 P1 P* E P2 总量短缺 O Y* Y 图7.7 短期总量均衡
LAS P AD0 SAS0 A P0 O Y0 Y 图7.8 (a) 失业均衡 1. 失业均衡 这是指短期均衡产量低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如图7.8(a)所示,由总需求曲线AD0和短期总供给曲线SAS0的交点决定了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在A点,从短期来看,一个社会总需求量正好等于总供给量,此时均衡价格水平为P0,均衡总产量为Y0。但从长期来看,A点并不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因此,经济虽然处在短期均衡状态但并没有达到长期均衡。从图7.8(a)可以看到,短期均衡点A在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左边,由此决定的短期均衡产量Y0要低于长期潜在产出水平,这种均衡称为失业均衡。
LAS P AD1 SAS1 P1 B O Y 图7.8 (b) 充分就业均衡 2. 充分就业均衡 这是指短期均衡产量正好等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7.8(b)中总需求曲线AD1和短期总供给曲线SAS1的交点B正好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因此,B点也是长期均衡点,这就意味着宏观经济在达到短期均衡的同时也达到了长期均衡,此时均衡价格水平为Pl,均衡产量就是长期潜在产量。在长期均衡下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失业率等于自然率,因此,现实的均衡产量等于长期潜在总供给的均衡称之为充分就业均衡。
LAS P SAS2 P2 C AD2 O Y2 Y 图7.8 (c) 超充分就业均衡 3.超充分就业均衡 这是指短期均衡产量大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图7.8(c)反映了这种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总需求曲线AD2和短期总供给曲线SAS2。在C点相交,此时均衡价格水平为P2,均衡总产量为了Y2,由于C点并不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因此,C点不是长期均衡点。与图7.8(a)不同的是,短期均衡点C在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右边,由此短期均衡产量要高于长期潜在的产量,这表明社会生产资源得到了超充分水平的利用,失业率小于自然率,因此,现实均衡产量大于长期潜在总供给的均衡也称之为超充分就业均衡。
短期均衡变动所带来的经济周期性变动: • 一个经济可能出现三种短期均衡状态不是一个随机的过程,而是由三种均衡状态依次不断转化构成的、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一般来讲,一个社会由失业均衡转为充分就业均衡,再由充分就业均衡转化为超充分就业均衡,这一过程也就构成了经济的扩张时期。超充分就业均衡处在扩张期的顶峰阶段,此时现实的总产量大于潜在的总产量,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表明了经济的繁荣。然而,繁荣不可能持久,宏观经济会由超充分就业均衡转为充分就业均衡,再由充分就业均衡转化为失业均衡,这一过程就是经济的收缩时期。失业均衡形成了收缩期的谷底阶段,这时现实的总产量小于潜在的总产量,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反映了经济的衰退。这样,短期均衡围绕着长期均衡波动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也就是经济周期的扩张、顶峰、收缩和谷底四个阶段。因此,周期经济波动实际上就是短期均衡不断地、有规律地偏离长期潜在均衡的过程,而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偏差也就反映了周期经济波动的幅度。 • 那么,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经济是如何由短期均衡偏离长期均衡又从短期均衡调整到长期均衡的呢?这可以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作一简单分析。
LAS P SAS0 A P0 AD0 O Y 图7.9 总需求冲击 二、总需求冲击 • 总需求的冲击往往会使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偏离长期均衡,导致经济波动的产生。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有很多,这里仅考虑货币政策这一因素。我们假定政府认为目前经济可能要转入衰退阶段,决定增加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扩大总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SAS1 P2 C P1 B AD1 Y1
三、总供给冲击 • 总供给冲击是造成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偏离长期均衡的另一因素。影响总供给波动的因素也是相当多的,在这里主要考察短期总供给的波动。短期总供给主要受工资、原材料价格的影响。 • 最典型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总供给冲击来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限产提价政策。在这一政策支配下,世界石油市场的石油供给急剧减少,油价大幅度上涨,如1971—1974年间石油的实际价格上涨了四倍,从而导致了企业成本增加,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LAS LAS SAS1 P P SAS1 B SAS0 P2 C P1 B SAS0 P1 P0 A P0 A AD1 AD AD0 O Y1 Y O Y1 Y 图7.10 总供给冲击 (a)总需求不变 图7.10 总供给冲击 (b)总需求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