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98 Views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 毛泽东提出的“第二次结合”.
E N D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 毛泽东提出的“第二次结合” •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1957年8月,毛泽东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思想。 • 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些都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1.党对社会主义认识发生曲折的原因 • 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2.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毛泽东提出的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 • 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 • “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 • 我国永远不称霸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刘少奇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 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最 终 达 到 共 同 富 裕 图示: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 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 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 在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1、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 •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 3、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 4、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 5、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 毛泽东: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国家。 •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江泽民: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 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本章小结 •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将要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最初探索中取得的理论成果和正反两方面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 •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