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圖 效率邊界投入線

( 續 ) 單元二 . 差額變數 的說明. 不論是採何種導向衡量績效,在特定情況下才會出現所謂的 差額變數 ( slack movement , 即除一般無效率外,另外一種 無效率 ) ,若發生在投入上,則稱 投入差額 (S - ) 的無效率 ;若發生在產出上,則稱 產出差額 (S + ) 的無效率 。先針對 投入差額 (S - ) 說明 , 如圖所示:. X 2.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圖 效率邊界投入線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續)單元二. 差額變數的說明 不論是採何種導向衡量績效,在特定情況下才會出現所謂的差額變數(slack movement,即除一般無效率外,另外一種無效率),若發生在投入上,則稱投入差額(S-)的無效率;若發生在產出上,則稱產出差額(S+)的無效率。先針對投入差額(S-)說明,如圖所示: X2 假設DMUF未在邊界線上,因此其X1、X2須同時減少,表示循著與原點連線的方向減少如圖示的幅度(即為一般的無效率,結果檔是以radialmovement表示),故DMUF的績效(TEF)=OD/OF,而且DMUF可參考DMUD來進行X1、X2的減少。 因此,若樣本在結果檔中有出現差額變數,就算TE=1,該樣本仍然還是須要績效改善。 A B F S1- C D E 但由圖中還是可看出DMUF(或原來位在邊界線的D),在績效提升後仍然不具最佳績效(又稱Pareto績效),此因DMUF若再相對於C,F(或D)在X1上仍還有再減少S-1的空間,這就是投入差額(input slack)的無效率。 O X1 圖 效率邊界投入線

  2. 產出差額變數的說明 改從產出圖形來看: 圖中DMUL相對於J而言,績效為TEL= ,但若L績效提升, 使產出增加到效率邊界線(與J相同),此時TEL=1,但仍不是最佳績效, 因還可以再繼續增加S+2的Y2產出,此即產出差額(output slack)。 Y2 G H I S2+ L J O K Y1 圖 效率邊界產出線

  3. BCC 模 式 • Banker, Charnes and Cooper(1984)不僅為DEA的CCR模式奠立了理論基礎,還認為CCR假設組織處於最佳狀態(稱固定規模報酬,CRS),有須要修改為變動規模報酬(VRS),因組織規模的調整,也是另一種管理能力的表現,故亦為績效評估的對象, 現就組織的狀態(或稱規模報酬)有哪些種類,及其意義說明如下: 且一般DMU也會發生組織調整無效率的情況,因此乃提出BCC模式,將CCR的總績效(TE),再區分為「純粹管理效率(PTE)」與「組織規模效率(SE)」,至此績效評估所得的結果,變成是PTE、SE、TE三項績效指標。

  4. 組織規模報酬的意義 下圖仍是以一種產出與一種投入,來說明組織在規模調整上的規模報酬概念。 Y1 如果管理者要調整組織規模狀態,在圖形上就是指改變邊界線的形狀。 Y1 Y1 遞增規模報酬(IRS)的組織狀態:組織初創時規模多偏小,故此時投入的增加,會造成產出增加更多。 X1 O X1 O X1 O 遞減規模報酬(DRS)的組織狀態:當組織規模過於龐大時,則投入的增加,所導致產出增加的幅度會變少。 固定規模報酬(CRS)的組織狀態:根據前面兩種狀態的敘述,表示組織若調整到投入的增加,造成產出的增加,可以兩者相等,則組織就不應再調整。 請問:上述哪一種組織規模的狀態是最佳, 即其規模效率(SE)=1? 固定規模報酬(CRS)狀態,因組織若是處於IRS,表示應該擴張規模(如購併或策略聯盟),使投入繼續增加,才能使產出增加更多;同理,若處於DRS,則組織規模應該瘦身,才不致於使產出的增加小於投入。 因IRS與DRS均還須做調整,表示組織規模效率(SE)<1,也表示CRS才是最佳狀態,因不用調整(SE=1)。

  5. Y1 (CRS) (VRS) D H I F C B 我們知道F的組織規模也須改善,亦即調整DRS邊界至CRS,才能繼續減少X1的投入至H,這也表示F目前的規模效率(SEF)= 。 BCC 模 式 現在將PTEF× SEF=GI/GF×GH/GI =GH/GF (=TEF)。 樣本若分別為A、B、C、D、F,則CCR模式是以CRS的效率邊界線(OB)評估總效率(TE)。 F若採投入導向衡量TEF=。 但BCC模式則是以ABCD所形成的外圍線,它涵蓋了IRS(AB)、CRS(B點)、DRS(BC,CD,D以後的水平線),故稱為變動規模(VRS)的效率邊界線。 對F而言,在投入導向下表示組織處於DRS(即CD邊界線),故衡量的是純粹管理效率(PTEF)= 。 若F要進行績效改善,在組織規模未改變下,表示其僅能透過純粹管理能力的提升,來減少F的投入至I。 G X1 O A 圖 CRS與VRS下之效率邊界線

  6. BCC模式 Slide #6

  7. 規模效率衡量的作法 由於PTE×SE=TE,因此DEA軟體在計算SE值時,會先跑CCR模式以求得TE值,再以BCC模式求得PTE值,然後將前者除以後者就可獲得SE值。 當兩者結果相等,即SE=1,表示組織具規模效率,即處於固定規模報酬(CRS)的最適狀態。 若SE1,表示組織無效率,但究竟是處於規模報酬遞增(IRS),或是規模報酬遞減(DRS),卻不知道,因此就無法進行規模的調整,故須再利用下列方法判斷:

  8. 規模報酬狀態的判斷 先假設DMU的組織是處於非規模報酬遞增,即不是CRS(固定規模報酬),就是DRS(遞減規模報酬),但根據上頁,已知組織不是CRS, 故若將此模式的結果與變動規模報酬(BCC)的結果,作比較: 1.若兩者相等,表示DMU真的是處於DRS(遞減規模 報酬)。 2.若兩者不相等,則表示DMU的組織不是DRS,故 應該是IRS(遞增規模報酬)。

  9. DEA評估結果的分析與詮釋 利用DEA評估的結果檔,可以由下列四個方面來分析與詮釋: 1.效率分析:DEA的相對效率結果,有CCR模式所獲得的總效率(TE),也有BCC模式的純粹管理效率(PTE)與規模效率(SE);另外,還有PTE=1的決策單位被其他DMU參考次數的訊息,且被參考的次數愈多,表示該DMU為真正有效率者之穩健度(robustness)愈高。 2.差額變數分析:針對無效率(或某些有效率)的DMU,可以透過差額變數分析(slack variable analysis)瞭解投入資源是否能進一步減少使用,或產出是否能再繼續增加的情況。 3.規模報酬分析:決策單位之無效率若是源自於規模的不當,則應該如何調整組織的規模狀態,以改善規模無效率。 4.敏感度分析:若確定投入、產出項是重要的KPI,則如何進一步判斷何者為更重要的評估項目,乃是可以利用敏感度分析,即透過依次減少每個投入或產出,觀察對績效評估結果的影響程度。 5.若能配合DMU的各種基本特性,將所有DMU作分類,還能討論該特性變數對TE、PTE、SE的影響。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