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620 Views
“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 北京教科院 吴正宪. 疑问. 有了教案,为什么还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案主要是记录教学流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教学设计则是要比较理性、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主张 , 要回应教案中“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实践,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 教学背景分析(教材与学生) 2. 教学目标 3. 教学重点、难点 4. 教学流程 5. 特色(课前) 反思(课后).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设计?.
E N D
“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 北京教科院 吴正宪
疑问 有了教案,为什么还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案主要是记录教学流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教学设计则是要比较理性、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主张,要回应教案中“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实践,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 1.教学背景分析(教材与学生) • 2.教学目标 • 3.教学重点、难点 • 4.教学流程 • 5.特色(课前) • 反思(课后)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
我的基本观点: “三读懂”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一、教学背景分析 • 整体把握教材(专业地读) • 直面学生现实(用心地读) • 动态生成的课堂(智慧地读)
整体把握教材 …… 到哪儿去 ? ? ? ? ? ? 国内 大数学知识背景 小学数学教材 知识点 国外 从哪儿来 横向 (读出不同、比较借鉴) …… 纵向(前后联系、之间关系)
数论,是研究整数的性质的一门学问,以严格、简洁、抽象著称。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则更被誉为“数学的皇后”。数论,是研究整数的性质的一门学问,以严格、简洁、抽象著称。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则更被誉为“数学的皇后”。 人教版教材不再以整除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与倍数,在直观的基础上,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本单元是数论知识的初步 , “因数和倍数”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教材分析 22
人教版 初等数论 找一个数的因数 实际情境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北师版 直观操作
直面学生现实,用心读懂学生(用心地读) • 学生怎样学数学? • 学生遇到这个问题会怎么想?怎么做? • 学生的经验基础是什么?
充满智慧的数学、有魅力的数学一定是伴随着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开始的,学生会在亲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亲自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力量与价值,并从中体验探究的快乐。充满智慧的数学、有魅力的数学一定是伴随着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开始的,学生会在亲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亲自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力量与价值,并从中体验探究的快乐。
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
学情分析 • 出好题目 • 准确诊断
学情分析 试着选择有因数和倍数关系的式子
“因数和倍数”的名称并不陌生 1 乘法和除法是两种孤立的运算 2 前认知干扰——此倍数非彼倍数 3 学情分析 结论:学生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是模糊的, 甚至是混乱的。
a a a a × a a 2a 4a √
读懂动态生成的课堂(智慧地读) • 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交流 • 心与心的碰撞 • 人格与人格的相互影响 生命的对话
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 • 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 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 • ——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材 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 适时准确评价 • 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 理智地认识生成 机智地筛选生成 巧妙地运用生成
本节课在教材单元和整体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前后联系是什么?本节课在教材单元和整体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前后联系是什么? • 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 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深
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设计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目标的确定来自于对教材、学生、课堂的读懂。
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和理解因数和倍 数,发现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的方法,及个数特征,体会一个数的倍数 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1 教学目标 经历“活动建构”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2 体会数学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 的好奇心。 3
三、确定教学重、难点 • 是重点的不一定是难点 • 是难点的不一定是重点 • 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 重点是对教材而言 • 难点是对学生认知而言
重难点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自主探索尝试,对话中体会方法 依托原有认知,操作中建构概念 四、教学流程 课堂总结,梳理知识,提升认识 教学环节 反馈巩固,体会数学的美妙与神奇
澄清原有认识,进一步清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以例规例”。澄清原有认识,进一步清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以例规例”。 解决排队中的问题,操作活动中认识因数和倍数。 依托原有认知,操作中建构概念 22 巩固认识,体会相互依存的关系。
4个班同学参加国庆活动,如果要排成4路 纵队,每队人数相等,进行分班训练,可以怎 样站队呢?(18,20,24,28) 1 用合适的方式描述你拼摆画图的结果。 2 3
24 28 20 4×5=20 4×6=24 4×7=28 20÷4=5 24÷4=6 28÷4=7 20÷5=4 24÷6=4 28÷7=4
试着说一说20、24和28与4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 为什么都不选18人? 4 18是谁的倍数呢?画一画,18人可以怎样站队? 5
1小时为什么是60分,1分为什么是60秒?这和60的因数的个数有关。100比60大,但100的因数只有9个:1、2、4、5、10、20、25、50、100。 再看看60的因数:1、2、 3、4、5、6、10、12、15、20、30、60。一共是12个!用60作进率,给人们的运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找出6、28的因数,介绍完美数,体会人 类对数的探索无止境。 1 找出220、284的因数,认识相亲数,感 受数与数之间的美妙规律。 2 3
“完美数”之旅 “6” “28” “496” “8126” “33550336” “8589869056” …… …… …… ……
为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选取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会怎样?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什么这样做? 是否符合教学实际,实效性和操作性如何? 教师如何优化课堂结构、驾驭教材、把握课 堂教学动态生成? 实
五、设计特色 常规下会怎么设计?现在为什么这么设计? 别人会怎么设计?我为什么这么设计? 特色
本课设计特点 (课前说课) 在拓展训练中,体会知识奥秘 在对比交流中,深化理解概念 在动手操作中,初步认识概念
有效的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感受价值——产生需要(兴趣) 直面现实——因材施教——打好基础(个性) 注重过程——促进互动——提升思考(本质) 精心预设——关注生成——满足需要(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