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likes | 514 Views
栏目导航. 这篇游记写作时间,作者在文末说是 “ 己亥之二月 ” ,即万历二十七年( 1599 )。作者于万历二十六年( 1598 )领钦命入京,作顺天教授、国子助教,事务很清闲,便于次年二月二十二日和几个朋友一起游览了满井,写下了这篇情意盎然的游记。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 1599 ),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感苦闷,更使他感到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 满井游记 》 就作于此时。. 栏目导航.
E N D
栏目导航 这篇游记写作时间,作者在文末说是“己亥之二月”,即万历二十七年(1599)。作者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领钦命入京,作顺天教授、国子助教,事务很清闲,便于次年二月二十二日和几个朋友一起游览了满井,写下了这篇情意盎然的游记。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感苦闷,更使他感到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栏目导航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袁宏道的散文极富特色,清新明畅,卓然成家。今存其尺牍280余封,篇幅长的1000多字,短的只二、三十余字。他的各类随笔200余篇,题材多样,饶有意趣。代表作《徐文长传》《晚游六桥待月记》《观第五泄记》等。
栏目导航 《满井游记》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所写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章通过描写早春二月明媚秀丽的满井风光,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文章的第一段,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栏目导航 廿( ) 鹄( ) 靧( ) 髻鬟( ) niàn hú jì huán huì 鬣( ) 茗( ) 罍( ) 蹇( ) liè míng jiǎn léi 浃( ) 曝( ) 呷( ) 倩女( ) jiá pù qiàn xiā 燕地( ) 花朝节( ) 飞沙走砾( ) yān zhāo lì 山峦( ) 鲜妍( ) 堕事( ) 辄( ) luán yán duò zhé
栏目导航 chè 【清澈】 澈 chè 【撤职 撤退】 撤 妍 yán 【百花争妍】 研 yán 【研习钻研】 始 shǐ 【开始原始】 yě 【冶炼妖冶】 冶 治 zhì 【治病治学】
栏目导航 duò 【堕落】 堕 zhuì 【坠落摇摇欲坠】 坠 浃 jiá 【汗流浃背】 xiá 【狭小狭窄狭路相逢】 狭 峡 xiá 【峡谷海峡】 liè 【马鬣狮鬣】 鬣 jì 【发髻】 髻
栏目导航 冻风时作: 山峦为晴雪所洗: 欲出不得: 脱笼之鹄: 倩女之靧面: 波色乍明: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鳞浪层层: 呷浪之鳞: 时,时常。作,发作,起。 为,表被动,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得,能够。欲想。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之,主谓之间,无实义,不译。 乍,初,开始。波色,水波的颜色。 乍,突然,忽然。匣,指镜匣。 鳞,像鱼鳞。浪,浪纹。 呷,吸而饮。鳞,代鱼。
栏目导航 鳞,鱼鳞。皆,都。毛羽,鸟的羽毛。 毛羽鳞鬟之间皆有喜气: 飞沙走砾: 驰行: 偕: 冰皮始解: 鲜妍: 自得: 尘沙横飞,碎石滚动。砾,碎石,小石块。 疾走。一说乘车外出。 偕同,同别人一起(到某处去)。 水面上的冰开始融化。 鲜明而美丽。妍,美丽。 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
栏目导航 【实词】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娟然如拭 作:起。 膏:肥沃。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美好的样子。
栏目导航 【虚词】 未百步辄返 风力虽尚劲 辄:总是,就。 尚:仍然,还。
栏目导航 鳞浪层层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作则飞沙走石 鳞:名词作状语,像鱼鳞。 泉:名词作动词,用泉水。 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 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作动词,骑驴。 飞: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飞。 走: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走。
时 然 乍 始 栏目导航 冻风时作 (经常) 于时冻皮始解 (这时)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但) 娟然如拭 (……的样子) 于时冻皮始解,波色乍明 (才,刚)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突然) 冻皮始解 (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 (刚)
得 之 栏目导航 欲出不得 (能够) 悠然自得 (得意)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 (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 曝沙之鸟 (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 (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栏目导航 柔梢披风 古义:偏正短语,“在风中开散“的意思。 今义: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栏目导航 【倒装句】 状语后置 示例:冷光乍出于匣也。 宾语前置 示例: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点拨:“于匣”是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 点拨: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
栏目导航 【省略句】 示例: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示例:柔梢披风。 点拨:省略主语“我”,即(余)偕数友出东直。 点拨:动词后省略介词“于”,应为“柔梢披(于)风”,“于风”作“被”的状语,又构成状语后置。
栏目导航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品析】 这是一幅满井鸟瞰图。课文只用十二个字,就凝练、洒脱、富于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来。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以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东鳞西爪地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
栏目导航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品析】 始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现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特点的景物:河面浮冰刚刚溶化;山峦积雪刚刚消融;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另一方面,借助于遣词用字的高度技巧,突出这些景物的个性,加重早春色彩。“冰皮始解”,一个“始”字,使时间性更加鲜明,柳条将舒未舒也是早春的特点,不会是暮春的景物。
栏目导航 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犹未尽,更给这些景物一些生动、贴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触、可信: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境、出匣宝剑;座座青山秀丽得好像晨妆少女。正写侧写并用,辞采藻饰渲染,“如剥蕉心,愈剥愈出”,明媚秀丽的满井如在目前。
栏目导航 3.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品析】 真是珠排字字圆!袁宏道的山水游记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水乳交融,此文则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的喜气,更显出春光的和煦。文中“毛羽鳞鬣”的“喜气”,曲折、巧妙而韵味十足地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欣赏喜悦之情。这也是一种夸饰手法。
栏目导航 探究一: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本文写的是“初春”的景色? 【点拨】 从时令看,写的是“花朝节后”的事。从气候状况看,“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时飞沙走砾”,这说明冬寒犹在。“天稍和”,“高柳夹岸,土膏微润”,这说明春天刚降临人间。从所写景物特征来看,处处着眼写初春之景。写“冰皮”已解冻,照应了“天稍和”,又用一“始”字,呼应上文的“余寒犹厉”,这不是“初春”之景又是何时呢?写“波色”已明,但又不是通透贼亮,用一“乍”字,把初春之“波色”叙写得恰如其分。
栏目导航 写“雪融”“洗山”,“洗山”之雪水乃“初晴”雪融之水。写“柳条”不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的仲春之景,而是“将舒未舒”,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初春之景不写而境界全出。柔嫩的柳梢,刚从土里钻出头来的麦芽,这都是初春所独有的。因为是初春,因为“风力尚劲”,所以游人尚稀。就连设喻时,也牢牢扣住初春的特点。用“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比喻“春水”,一个“新”字,一个“乍”字,不正好对应“初春”之“初”吗?用“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春山”,用美女新妆比喻春山之新绿,正合了初春之景。 可以说,本文无一处不是在写“初春”之景。
栏目导航 探究二:如何理解本文结尾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点拨】 这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比喻 栏目导航 一、什么叫比喻 比喻,又叫“譬喻”,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格。 二、比喻的类型 比喻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
栏目导航 三、课文中出现的比喻的句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比拟 栏目导航 一、什么叫比拟 比拟:指的就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格。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为“拟体”。例如: 1、 海睡熟了。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朦胧地进入了睡乡。(鲁彦《听潮的故事》) 二、比拟的基本类型 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一)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如: 下面溪水大概是干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 例1: 把“白色石块”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人的动作情态,想象“白色石块”会“睡。“睡”是有生命的人或者动物的行为。 不仅具体事物可以拟人化,就是抽象概念也可以拟人化。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二)拟物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 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写。把人当物的, 例如: 所以诗人在冬夜,只合围炉话旧,这就有点近于“蛰伏”了。(茅盾《冬天》) “蛰伏”是动物的行为,这里“诗人在冬夜蛰伏”把人当作动物来写。
栏目导航 三、课文中出现的拟人的句子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栏目导航 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满井游记》也不例外。文章的第二段用寥寥数百字描绘了一幅北国初春风光图:那里冰冻初解,水波粼粼,山色晴和,明净如洗;杨柳随风摇曳,麦苗破土而出;游人或喝茶饮酒,或唱歌骑驴,其乐无穷;鱼儿悠然嬉戏,小鸟怡然曝沙。这幅优美的初春风景图中,渗透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作者犹如鱼儿、小鸟那样怡然自得。而这正是他“独抒性灵”理论的具体体现。袁宏道所处的时代,宦官擅权,政治腐败,朝内党派斗争剧烈。他既不参加斗争,又不愿同流合污,一生曾多次退守田园,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满井游记》典型地体现了袁宏道这种“闲适”的思想。
栏目导航 抓住特征,字字珠玑 作者写景抓住特征。第一段写北京气候的寒冷时,“余寒犹厉”的“犹”字强调了严寒的余威之烈。“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句中的“作”“飞”“走”三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寒风刺耳、沙石漫天的肃杀景象。两句中的“寒”“冻”也集中地表现了自己欲出不能的懊丧、郁闷的心情。第二段中,“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句,一“始”一“乍”,把初春冰面开始融解,水波开始发出亮光的景象描绘得十分活脱,又透露了作者心情的解冻,融融的春意也来到了作者的心田。“镜”的比喻,描绘出满井水光亮晶晶,乍暖还寒的特色。“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一句中,“拭”字写出山色纤尘不染、鲜妍明媚的特点。“倩女”的比喻,则进一步突出山峦的容貌姿色,仿佛一位刚洗脸梳妆过的少女一样,多美啊!再如“柔”“披”“惟”等字,也都用得十分准确传神。
栏目导航 妙用衬托,起伏多姿 袁宏道的游记十分注重结构上的变幻起伏,课文集中体现在妙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上。作者第一段极力描写北京气候寒冷,是用来衬托第二段满井风光的;用城内的“寒”衬托满井郊野的“暖”;用城内的“冻风”、“飞沙走砾”衬托满井的水色山光、飞鸟游鱼;用囚于一室“欲出不得”的烦闷衬托游于满井山水中那种“若脱笼之鹄”的“悠然自得”的欢愉。
城中 余寒犹厉 (第一段) 满井游记 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路线 春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春山:为晴雪所洗 满井春色 (第二段) 柳条:将舒未舒,柔稍披风 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泉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 鸟鱼:悠然自得 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栏目导航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栏目导航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栏目导航 公安派 公安派为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
栏目导航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