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434 Views
初中语文教材处理的 几种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课程改革后, 对教材处理的要求提高了, 教学的难度加大。 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与课标的要求有比较大的距离。 教材处理随意性比较大。 耗时多,效率低;学生烦,教师累。. 要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采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在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适当的教法。. 教材处理的原则.
E N D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 课程改革后,对教材处理的要求提高了,教学的难度加大。 • 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与课标的要求有比较大的距离。 • 教材处理随意性比较大。 • 耗时多,效率低;学生烦,教师累。
要提高教学效率 • 教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采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 在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适当的教法。
教材处理的原则 • 1、教师进行换位思考,尽可能地设想和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可能”,并以此作为备课的起点。 • 2、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不要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
教材处理的原则 • 3、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写作和阅读)。 • 4、大胆取舍。 • 5、结合教学需要,补充课外相关文章和阅读材料。
教材处理方法之一:问题牵引 • 以问题牵引,切入主题 。 •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强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动脑筋,勤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处理教材,组织课堂教学。 • 所提问题要注意逻辑性、系统性。
例如:处理柳宗元《小石潭记》( 8年级下册),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可问: 1.题目“小石潭记”的“小”体现在什么地方?写“石”有那些句子?“潭”有什么特点? 2.本文“记”了什么?(景、情、同游者)
这种处理方法的长处在于一改过去被动的局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文章的内容到形式,从字、词、句到谋篇布局,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经过相互启发讨论,求得对问题的比较一致的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关键是依据学习重点找好问题的切入点)
注意: 1、提出问题时,切忌一问到底,演变成为满堂问,学生没有思考余地。 2、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不要面面俱到。 3、提出问题要有三个度:新颖度,能引起学生兴趣;难度,在“最近发展区”提出(能与不能之间);深度,引起思维活动。达到这三个度,问题才有效度。 4、把更多的时空还给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材处理方法之二:一课一得 • 把每个单元作一个整体设计,每课确定一个训练点。“一得”是指教学的共同要求而言,至于学生自己领会所得,越多越好。 • 好处:注重实际应用,讲究实效,教学艺术的科学性强一些,把课教得实惠一些,让学生学得扎实一些。
第三单元(8年级上) 一、关于第三单元 1.本单元的主题?有何篇目?教学重点是什么? • (1)主题:建筑园林,名胜古迹 • (2)篇目:《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故宫博物院》、《桥之美》、《说“屏”》。其中前三篇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是讲读课,后两篇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五篇课文都是事物说明文。
(3)单元教学重点 • ①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对祖国建筑和园林文化的自豪感。 • ②了解说明文的特点,学习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 • ③懂得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三方面去学习说明文。
2.学生学习“可能”会遇到的难题? • (1)学生首次接触说明文,且相当多的学生对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兴趣不大。(2)说明方法较多,学生一下子难以熟知,且容易与修辞方法混淆。 (3)学生难辨别说明文与记叙文。
3、学习本单元,学生将获得什么? • (1)对传统的建筑、园林有一定的审美眼光。 • (2)掌握分析说明文的几种方法。 • (3)分辨出说明文与记叙文。
二、单元教学设想 • 1、 总体构思 • 将说明文的几个知识点分解落实到具体1-2篇课文的学习中,明确学习的任务,如: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
3、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想 • 活动的主题是“说不尽的桥”: 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桥,上网找有关“桥”的介绍文章,让学生以“桥”为话题分别写一篇说明文和记叙文,然后在班上交流,从而使学生更为明晰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区别。
教材处理方法之三:以点带面 • “点”就是确定学习和训练的重点,“面”指的是不同的文章。 • 这种处理方法的最大好处是:用不同的“面”对学生全方位的、立体的指导,让学生快速就学习和掌握 “点”。
教材处理方法之三:以点带面 • 例如:要学习人物的肖像描写(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寻典型的肖像描写:《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写贝多芬的穿着和外貌的句子;《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写左拉的外貌特点的句子;《列夫•托尔斯泰》中描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的句子;《藤野先生》中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的句子等(面) 。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规律,完成一个练习——从班上寻找一个描写对象,抓住特征来写;班上交流。
教材处理方法之四:长文短教 • 抓住一点拨通全文。长文短教,要点要害,要‘画龙点睛’ ;以此来帮学生“拨疑难,排障碍” 。 • 长文章适宜运用点拨法教学。不必面面俱到,只须抓住重难点适时点拨,便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处理方法之四:长文短教 • 例如教《社戏》(7年级下册)可抓住:“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 来统领全文。 • 围绕看社戏重点写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的经历,紧扣结尾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突出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材处理方法之五:一课多篇 • 一课多篇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思路,也是一种教材处理的方式。目的:一是让教学更好地顺应教材,二是进行高效率的阅读教学。 • 一课多篇教材处理的实质,是在分析某几篇课文组合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之上,提出教学的最佳角度,有利于高效地进行教学 。
教材处理方法之五:一课多篇 • 1.“学法点拨+读法实践”式:这样的处理方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适用于在风格上、写法上有共同特点的几篇课文。 • 2.“教读+自读式”:这样的处理方式着眼于学生阅读技能的习得与自读感悟,强调突出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适用于在难度上有差异的几篇课文。
教材处理方法之五:一课多篇 • 3.“精读+略读”式:这样的一次多篇教学着眼于充分遵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教一带一或教一带二,以求教学中的省时高效与学生活动充分。 • 4.“比同求异”式:或者主要探求几篇课文在某些方面的共同特点,或者探求几篇课文在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不同特点。
教材处理方法之五:一课多篇 • 5.“课内+拓展”法:课内精讲,课外拓展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课外拓展可以找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写作风格相近的、同一作者不同时期写作的作品。(借助多媒体平台,是非常实用、快捷的方法。)
8年级第五单元资料整合举例 • 教学《与朱元思书》:联系复习《答谢中书书》和《三峡》,领悟文中描绘的山川之美,回顾写景的特点及方法。然后抓重点读懂大意(写了什么?抓住哪些特点?描写的角度和方法有何异同?) • 如果是重点班的学生,还可以结合《乌篷摇梦到春江》(作家叶文玲)、《与顾章书》(吴均)体会作者的思想和风格。
8年级第五单元资料整合举例 • 教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可以从《归园田居》《饮酒》引入,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位不慕荣利、高风亮节的隐士。 • 教韩愈的《马说》可以把他同期写的《龙说》作为比较阅读材料。《龙说》以龙比喻圣君,以云比喻贤臣,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助的道理,被誉为《马说》的姐妹篇。
《核舟记》和《口技》的比较教学 这两篇课文都是文言文,都是写“技艺”的,都用了“描摹”的方法。它们一人一物,一动一静,一以事件发展为序,一以方位变化为序,组合在一起,可谓“珠联璧合”。 这一节课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课时,分为两个板块,以学生的课堂阅读活动为主。 1.用赛读赛讲的方式,快读《口技》,解决练习一、练习三、练习四。(20分钟) 2.用图示的方法或表演法,反复诵读《核舟记》。(20分钟)
第二课时,可分为两个板块对比阅读。(30分钟左右) 说明对象:口技 雕技 都是 技艺 说明顺序:时间 空间 说明方法:摹状 描写 都是 描摹 说明内容:一户人家 一个桃核 结构特点: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 文 眼:善 奇巧 总 括 句: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重要特点:正面侧面相结合 写左必写右 品读内容: 《口 技》 : 动静 大小 远近 多少 高低 《核舟记》:静动 左右 主次 详略 疏密
提两点建议: 1、教材处理要从“教什么”出发,对学生需要、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2、要经常反思以下问题: △呈现的教学内容符合并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吗? △教学内容突出了课程的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吗? △把握住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吗? △内容贴近学生、联系生活吗?(资源利用与开发情况) △教材所设计的各项活动都恰当地安排了吗? △内容有没有人为拔高要求或者降低标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吗?)
3、思考 教过=教会? 学过=学会?
如何使用教材 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序的标尺。 “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特征。 “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