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270 Views
不掉淚的累 ! 開口求助別硬撐 幫他打打氣 ! 貼近鐵漢柔情 解開壓力糾結.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男性的刻板印象. 堅強與剛毅 較常扮演保護者的角色 可以獨自面對所有的壓力 相較於女性,男性遭遇情緒困擾時,較不易尋求協助,往往等到自殺事件發生,身邊人才驚覺其情緒困擾已超過負荷。. 生命統計資料. 97 年自殺死亡人數為 4128 人 男性自殺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24.3 人 女性自殺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11.5 人 男性為女性的 2.1 倍。. 84 年至 97 年全國自殺死亡人數 / 死亡率. 自殺死亡人數.
E N D
不掉淚的累! 開口求助別硬撐幫他打打氣! 貼近鐵漢柔情解開壓力糾結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男性的刻板印象 堅強與剛毅 較常扮演保護者的角色 可以獨自面對所有的壓力 相較於女性,男性遭遇情緒困擾時,較不易尋求協助,往往等到自殺事件發生,身邊人才驚覺其情緒困擾已超過負荷。
生命統計資料 97年自殺死亡人數為4128人 男性自殺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4.3人 女性自殺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1.5人 男性為女性的2.1倍。
84年至97年全國自殺死亡人數 / 死亡率 自殺死亡人數 自殺死亡率﹝每十萬人﹞
84年至97年全國性別自殺死亡率 自殺死亡率﹝每十萬人﹞
全國性電話民調 •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分析2006-2008年透過民調進行心情溫度計檢測的結果發現: • 有情緒困擾的男性(心情溫度計總分≧6)中,有23.3%的人有自殺意念 • 其中有憂鬱困擾的男性裡有11.1%的人有自殺意念,是沒有憂鬱困擾男性的25.3倍
全國性電話民調 2006-2008年民調結果也發現,25-44歲男性而言,在面對失業困境時,已婚者有自殺意念的機率,是未婚者的1.29倍。
全國性電話民調 家庭既是重要的支持系統,也是男性責任與壓力的來源之一 25-44歲年齡層的男性走入家庭後,需尋求適當的紓壓管道,避免壓力超過心靈負 也建議家人多加關懷與體諒,了解男性遭受的問題與壓力,以協助紓解情緒 如身心方面已有顯著的困擾與病痛,可以利用「心情溫度計」了解其最近一週的心情狀態,並依照身心困擾的嚴重程度,協助其尋求心理諮詢與醫療專業的服務。
安心專線資料 • 安心專線6月份6,195通接聽電話中 • 男性自殺意念者計有187通,佔所有男性來電者的7.0% • 協談內容前四位依序為「自殺問題」(98.4%)、「其他」(54.5%)、「福利資源」(21.9%)、「財務問題」(19.3%)。
年齡層別死亡率分析 • 2008年男性自殺死亡率以65歲以上最高 • 每十萬人口48.4人 • 為全體男性自殺死亡率的2倍 • 其次為45-64歲 • 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35.1人 • 為全體男性自殺死亡率的1.4倍 • 自殺死亡人數則以25歲至44歲最多 • 為1,123人 • 佔所有男性自殺死亡人數的39.8%
年齡層別自殺企圖者通報資料分析 • 25歲到44歲是男性自殺企圖個案數最多的族群 • 企圖自殺原因(大分類) • 情感問題(34.3%) • 憂鬱困擾(24.3%) • 工作經濟問題(16.2%)
年齡層別自殺企圖者通報資料分析 • 深入以年齡層分析男性企圖自殺原因 • 14歲以下男性因家人間情感因素(33.3%)為最大宗 • 15-24歲男性因感情因素(26.9%)最多 • 是第二位的家人間情感因素(14.7%)的1.83倍 • 25-44歲男性則以家人間情感因素(14.7%)為首位 • 45-64歲男性則以家人間情感因素(15.6%)為首位 • 65歲以上男性企圖自殺原因首位為疾病因素(37.7%)
年齡層別自殺企圖者通報資料分析 青少年小心為情所困 中壯年重視家庭支持 老年最怕病痛纏身
網網相連 面面俱到 • 當生活事件成為心理壓力時,影響身心健康時 • 尋求精神醫療網及社會安全網的資源,可獲得專業而有效的幫助 • 身體疾病所造成的痛苦也可能提高自殺的危險性 • 預防勝於治療,平時應勤於維護身體的健康 • 教育部設立「健康醫學學習網」,提供民眾自主學習正確的健康知識,有興趣的民眾可上網查詢。 http://health.edu.tw/health/
3轉介 1問 2應 自殺防治守門人123步驟-就像 CPR • 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 • To Ask • 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 • To Persuade (Respond) • 資源轉介與持續關懷 • To Refer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媒體自殺報導之「六不」及「六要」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媒體自殺報導之「六不」及「六要」 六不 六要 當報導事件時,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 用「自殺身亡」而非「自殺成功」的描述 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 凸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 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 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 • 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 • 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 • 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 • 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 • 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 • 不要過度責備
結論 自殺行為絕非單一因素所能造成 「自殺防治、人人有責」「網網相連、面面俱到」 父親節將屆,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呼籲 大家感謝父親的辛勞外,也關心父親的身心健康 善用自殺防治守門人1問2應3轉介的簡單步驟,一句關心的問候、用心的傾聽,連結溫暖的親情,協助摯愛的親人,健康樂活每一天!